由楊冪、趙又廷、迪麗熱巴主演的《三生三世十裡桃花》電視劇,講的是九尾狐仙白淺與夜華幾世糾結的愛情故事。其實,狐仙作為中國神怪文化當中的標誌性符號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在國人眼裡狐狸是種帶有靈性的動物,有太多著作裡都有狐仙的影子。其中,蒲松齡筆下的狐仙最是濃墨重彩的一筆。聊齋中的狐仙千姿百態,難怪莫言也會對蒲松齡創造的女性形象念念不忘:「小說裡很多狐狸變的美女不但相貌超過人類,連智慧也超過人類」。
中國有「無村不談狐」之說,但現在民間流傳狐仙的故事大多都是講狐狸如何成精害人,如何迷惑人間,尤其是九尾狐。傳說,狐狸修煉百年可以化為美女,每百年能修煉出一條尾巴,當八百年後,擁有九尾之時,便擁有不死之身。比如媚人、惑主、禍國的蘇妲己就是只九尾狐。(還有種說法是當年被姜子牙追殺的九尾妖狐並沒有死,而是逃到東瀛去禍害鳥羽天皇了)卻很少有人知道,其實在漢代的文獻當中,九尾狐是吉祥的徵兆,尤其是在先秦兩漢的地位最為尊崇,與龍、麒麟、鳳凰一起並列四大祥瑞之一。漢代石刻畫像及磚畫中,常有九尾狐與白兔、蟾蜍、青鳥並列於西王母座旁,以示禎祥。還有人總結說狐狸有三德:毛色柔和,符合中庸之道;身材前小後大,符合尊卑秩序。西漢《禮記》中記載,因九尾狐在死去時會將頭朝向其出生的巢穴,比喻其不忘本,是仁德的典範。
關於九尾狐的記載最早是出現在《山海經》當中。書中所述:「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山海經·南山經》),「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經·海外東經》。而給《山海經》作注的晉朝人郭璞也著有一首著名的《九尾狐贊》:「青丘奇獸,九尾之狐。有道祥見,出則銜書。」可見古人對於九尾狐有著特殊的感情。
在中國不少的地方的寺廟裡也都出現過九尾狐的形象。以陝北榆林地區一個名叫波羅的村子為例。在波羅村裡有座香火久遠的寺廟,名為波羅接引寺。與別處的寺廟相似,這裡也供奉著金剛像,金剛像個個身穿鎧甲、手持武器、面目猙獰。但是其中一座金剛是身著儒袍和冠冕的中年人模樣出現。據當地人講,這尊金剛就是位九尾狐仙,名為金禪老祖。
就算到了近代,民間仍就流傳著不少關於九尾狐仙的故事,北京就是九尾狐仙泛濫的重災區。在原燕京大學(即北京大學主校園燕園)的男生宿舍樓後面曾經有一隻九尾狐仙練過丹。宗教樓西邊有一個小土丘,裡面住著一隻九尾狐,往往在午後一點左右,他都會到土丘附近一個荷花塘去飲水。古代的皇家園林自然也少不了九尾狐仙的影子,據說在圓明園裡面就有許多,時常化作老人的形狀,到附近的店鋪中買雜物,攜著物品走到燒毀了的殿基下面就忽然不見了。
除了民間傳說,就連金庸大師在創作的時候也沒忘了把九尾狐的形象寫進小說當中,《神鵰俠侶》中的瑛姑就養著兩隻九尾靈狐。《倚天屠龍記》裡滅絕師太震飛宋青書手中長劍用的峨眉派祖師郭襄所創劍招「黑沼靈狐」也源自與此。
九尾狐仙的故事被人們演繹了許久,九尾狐的形象之中也是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善有惡,但唯一不變的仍然是那份千年間留存下來的神秘,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