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大隱書局第12家門店——九棵樹藝術書店,在奉賢區九棵樹(上海)未來藝術中心正式開業,引來市民讀者紛紛「打卡」。這是繼今年4月大隱書局開出「海派書房」後,又一家以藝術為主題的書店,是目前上海首家開在劇場中的書店,也是上海面積最大的藝術主題書店。
由此,本土品牌大隱書局成為滬上民營書店門店數最多的實體書店,並走出中心城區首度在郊區布局。加上新開的上戲藝術書店、即將開業的朵雲書院·戲劇店,滬上多家藝術主題書店勾勒出的書香版圖,在這個冬天為申城實體書店業與城市空間注入人文暖意。
未來一年大隱還將加快覆蓋全上海、長三角的步伐,設在豫園老街、七寶老街和金山區張堰鎮的新店也在籌劃中,明年上半年基本完成遍布全上海的布局。繼蘇州、杭州後,大隱還將進軍台州,聯合椒江區政府,打造融實體書店和公共圖書館於一體的新型閱讀場景。
短短4年,開12家門店,並持續輻射長三角乃至全國,大隱書局的底氣從哪來?
把博物館和樂器都「搬進」書店,用藝術點亮「南上海」
漫步依林傍水的九棵樹藝術書店,紙韻之香交織Costa咖啡之味,藝術之美與生活之趣相得益彰。近600平米的書店空間裡,5萬冊藏書囊括戲劇、音樂、舞蹈、美術、設計、建築等國內外藝術題材以及文學、歷史、哲學等經典暢銷書,未來還將聚焦藝術主題舉辦閱讀分享、藝術導賞、演出發布、創意手工等活動。
一步一景,錯落的花卉綠植,精緻的茶具器皿,主題鮮明的書牆,極具辨識度的閱讀長廊,風格各異的版畫、藏書票以及文創衍生品,加上不時傳來悠揚的鋼琴音符,營造出層次豐富的藝術氛圍。「大師重生」「追光莫奈」「蓋爾安德森貓系列」等板塊,交錯出藝術人文普及的特色空間。把博物館和樂器都「搬進」實體書店,這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開業儀式上,大隱書局與上海品源文華、上海戲劇學院籤訂戰略合作協議,三方將打造「博物之窗」全球博物文創展、「九棵樹有戲」系列戲劇沙龍等多個品牌文化項目,全年將舉辦50多場一系列藝術主題文化活動。「把全球博物館帶進書店」,未來奉賢的讀者足不出「滬」,也可體驗全球博物盛宴——書店將「一網打盡」來自大英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V&A博物館、英國國家美術館等知名博物館文創產品。
除了博物館文創的集中呈現,書店中還放置了鋼琴、吉他、尤克裡裡、黑膠、Hifi音響等與音樂周邊產品,並在樂器附近「搭配」《處處有音樂》《圖說百首經典名曲》《芭蕾百分百》等普及讀物或樂譜。上海大隱書局有限公司總經理何旋談到,「把閱讀生活化,讓生活藝術化」,恰是九棵樹藝術書店所倡導的閱讀生活方式。聚焦打造南上海「未來空間」的發展思路,書店既是九棵樹未來藝術中心服務功能的再完善,文化品質的再提升,更是奉賢區服務南上海地區人民,大力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舉措。
從「最美書店」到「最好書店」的賽道切換,如何把文化做暖、把商業做軟
如何用變的思維、新的業態、好的內容,把靜態的閱讀場景變成了活態的文化空間?九棵樹藝術書店專注「書、藝、茶、食」,集合多種文化創意元素,浸潤傳統人文之美。無論是引進版圖書的主題展示、音樂載體的串聯運用,還是複合業態的商業場景,主題演繹的空間美感,都做出新的可貴探索。
從「最美書店」到「最好書店」的賽道切換,背後是大隱不變的初心——把文化做暖、把商業做軟、把心靈做遠。當書店的存在可以幫助社區成為「城市美好生活的IP」,好的書店就能變身一座城市溫暖的精神能量場。未來,大隱書局將繼續沿著社區化的讀者定位、主題式的場景呈現、高頻次的文化活動的策略積極拓展。
「逆勢」開店,考驗著實體書店與當地讀者的情感聯繫。很多市民還記得,2016年大隱書局誕生在上海,首店武康大樓店門口放了兩張長凳,特意將店門後退10平方米,為緊挨著的公交車站臺候車人提供了躲避風雨、臨時歇腳的地方。酷熱夏天,書店還向過往行人和讀者每天免費贈送500瓶礦泉水……「為守望者暖茶,為夜行人燃燈」,一份份低調的善意,在市民中口口相傳,不少人專程到書店打卡買書。
此後,大隱書局在五角場開出「深夜書房」,在一大會址紀念館開出「思源書廊」,把觸角深入臨港開出這片地域的第一家書店,在楊浦圖書館、傅雷圖書館也能看到「大隱」身影……
不難發現,每家門店跳出了「連鎖」複製模式,延續「千店千面,一店一策」思路,在主題設定上各有側重,走出「契合當地社區屬性、輸出文化服務終端」的個性化經營之道。以書香賦能城市公共文化供給,大隱書局的探索正是滬上實體書店業升級轉型的生動縮影。
作者:許暘
圖片:書店方供圖
編輯:陸紓文
責任編輯:王雪瑛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