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金鑫
疫情不掩書香,上海海派書房逆勢開張。大隱書局 供圖
近日,上海首家海派文化主題書店——海派書房開業。作為疫情期間上海新開的第一家新品牌書店,因其逆流而上的堅定、海派文化的底色,在業界產生巨大反響。
上海大隱書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軍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時直言,當下,實體書店正由顏值比拼向內涵創新、閱讀空間向文化空間、閱讀場景向生活方式轉變,尤其是新零售時代,實體書店在生活方式的營造方面大有可為。
主題突出 把書店做深
海派書房是大隱書局4年內在上海開的第10家直營書店,不同於之前開的書店,海派書房以「老情調、新海派」為文化標識,集中呈現和海派文化相契合的圖書選品、業務形態、文創產品,致力於成為多業融合、展示海派文化魅力的文化空間。
「這是一次新出發。」劉軍說,作為大隱書局新創品牌,海派書房的創立體現了大隱書局近年來對實體書店發展的思考。在劉軍看來,書店除了做大,還可以做深,尤其是在上海寸土寸金的商業地段,打造一些主題突出、對象精準、業態豐富的專業書店,或許也是實體書店可以嘗試的方向。
海派書房原址是多家小商鋪,由於歷史原因,存在經營粗放、業態傳統、空間粗陋的問題。兩年前,上海徐匯區斜土路街道著手沿街業態調整、公共空間再塑,大隱書局團隊毫不猶豫把握了這次機遇,在文化的表現力、地域的契合度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提出打造上海首家海派文化主題書店計劃,團隊為之付出了兩年的努力。
為了詮釋好「海派」這一主題,海派書房在圖書選品上聚焦海派文化、滬版圖書,不僅海派文學、海派藝術、海派戲劇、海派建築等類別圖書在店內集中呈現,滬版新書也會第一時間上架,與讀者見面。同時,書房還將開展海派文學、戲劇、音樂等各類主題公益文化活動。
多業融合 把商業做軟
一家書店可以行走多遠,應該是什麼樣子?沒有答案,沒有定式。
大隱書局第一家店,設計風格古樸典雅,將「書、藝、茶、食」四元素有機貫穿其中,構成了一個融圖書閱讀、文化講座、藝術傳習、品茶休憩於一體的複合文化體驗空間。之後,開在白玉蘭劇場一樓的大隱精舍,功能拓展為書、食、茶、藝、劇。最引人注意的是多了一個可容納80餘人的小劇場,可以進行話劇、音樂、舞蹈等藝術表演,也可以進行香道、茶道、文化講堂等雅集活動,業態更加多元。
此次開業的海派書房則契合社區需求,打造海派文化講堂、海派文創秀場,新增了共享琴房,引入上海音樂學院優秀師資和「山葉藝術家」駐店,為街區居民創造體驗、提升的鋼琴藝術空間。此外,海派咖啡提供優質、優惠的輕食服務,為市民帶來舌尖上的文化體驗。
「新功能的疊加、新業態的融入,滿足了讀者的需求,延展了閱讀的長度。」劉軍表示,一直以來,大隱書局都在努力改變書店簡單的圖書售賣功能,賦予書店更多的文化體驗功能。在他看來,書店就是城市空間的一部分、城市生活方式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