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寶臺灣登上熱搜了!
就在這兩天,淘寶臺灣對外發布一份「淘寶臺灣營運計劃調整公告」,表示將陸續關閉淘寶臺灣平臺下單等前臺功能,其它服務持續運作至年底。
判定為陸資,淘寶臺灣將停用
去年10月,淘寶臺灣正式開站,為避開相關的限制,由阿里集團通過品牌授權英商克雷達投資臺灣分公司營運,其中包括商城的B2C模式以及個人賣家的C2C模式。
但在今年8月,臺灣「經濟部投審會」判定了淘寶臺灣為陸資,違反了相關條例,處新臺幣41萬元罰款,並限期於6個月內撤回投資或改正。
按照臺灣方面現行規定,陸資在各層持股比例累乘超過三成才定為陸資。淘寶在臺登記投資商為英商克雷達,阿里巴巴在克雷達公司持股也未沒有超30%。
臺「投審會」表示,阿里巴巴在克雷達公司持股雖未逾30%,可是依法令或契約約定,阿里巴巴仍然能操控英商克雷達營運方針,認定具控制能力。
目前,淘寶臺灣不能再使用,對普通用戶的影響也不大,大家仍然可以使用「手機淘寶」購買商品。但是,不少島內網友也戲稱對自己並沒有影響,只是臺灣又少了工作機會。
同時,阿里巴巴在回應相關問詢時表示:我們尊重克雷達投資有限公司的決定,沒有評論。
失去助力,阿里雙十一壓力增大
雖然淘寶極力表示「一切如常」,但實際上關停淘寶臺灣,對阿里而言壓力重大,尤其是雙十一在即。
從相關數據看,淘寶臺灣這個本地化了的平臺前景可期。此前淘寶臺灣站上商品數量約3000多萬項。去年雙十一檔期過後,淘寶臺灣下載量突破200萬,銷售數據也穩定增長,每月業績成長幅度約有15%至20%左右。
在這樣的成績背後,自然離不開淘寶在當地的投入。對阿里來說,放棄一個人口數兩千多萬的地區不算「重大」戰略調整,但付出去的成本就跟潑出去的水一樣再難收回。
百尺竿頭,每前進一步都如履薄冰,要付出巨大的成本。
此前,阿里從未披露過雙十一的廣告預算和津貼費用,但每年四季度飛速增長的銷售費用已經洩露了端倪。付出的成本無法收回,業績還缺少了部分支撐,今年阿里雙十一的壓力會更重。
與此同時,外圍情況也異常糟糕,拼多多、京東等電商進攻猛烈,阿里一直沒有有效的應對之策,時刻面臨著危險的生存擠壓。
去年雙十一,京東全球好物節累計下單金額為2044億元,同比增加了27.9%,而且京東PLUS會員在籍數量已突破1500萬,人均消費額是普通用戶的4倍。
拼多多雖然沒有公開數據,但雙十一大戰中表現優異,售出的新款iPhone手機超過40萬臺,切切實實刷了一波「五環內」人群的好感。
今年這場雙十一之戰勢必更加激烈,面對後起之秀們的一再挑戰,阿里會交出怎樣的一張答卷,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