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怕!」孩子一聲尖叫讓媽媽心跳到了嗓子眼,跑過去一看,可能什麼都沒有,可能是只小蟲,可能是一個黑點.長籲了一口氣。
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會經歷這樣的事情吧,因為小朋友人生經驗非常有限,難以判斷事物是否危險,所以基因裡的記憶會起作用,比如《鹿寶貝朗迪》裡朗朗因為覺得打針很可怕,所以身上有針的蜜蜂在她眼裡也很可怕。
不要覺得孩子在無理取鬧,「害怕」是人類最原始也是最基礎的情緒。
大多數家長看到孩子害怕,第一反應就是「這有什麼好怕的」,試圖通過各種方式去說服孩子不要害怕,但說了半天也沒有效果。
還可能有一部分家長會過度保護孩子,順著孩子的意,從此再不讓孩子接觸他害怕的事物,從此固定下來了某種恐懼的習慣,比如有些孩子從小到大睡覺都開燈。
這兩種極端的方式都是錯誤的,前者是否定孩子的情緒,後者卻是加重了恐懼,都是對克服恐懼沒有任何作用,反而會有反效果的。
那麼,遇到孩子害怕的情況,具體應該怎樣做呢?
恐懼的一個最大原因是未知和陌生,人們很難對熟悉的東西產生害怕的情緒,所以可以用各種方式讓孩子去了解他們恐懼的東西,但是不要強迫他們。
就像朗朗害怕蜜蜂,但在花田裡看到小蜜蜂採蜜以及拯救飛不起來的蜜蜂后,朗朗發現,蜜蜂其實還挺可愛的。
當孩子遇到害怕的事物時,無論你多麼了解孩子害怕,也不要刻意的去規避這件事物。
比如有的孩子害怕坐電梯,可以帶孩子去試一試,商量可以在電梯裡待到什麼程度。
跨一步進去可以嗎?如果可以,就使勁表揚他。
下次可以嘗試待一兩秒鐘,在門關上之前就出來,如果孩子沒哭,繼續表揚之。
然後嘗試只坐一層樓就出來,以此類推循序漸進。這個過程中,儘量不要強迫,保持肢體接觸。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這樣的訓練,肯定比不顧孩子感受強逼著坐電梯,或者乾脆迴避電梯,只走樓梯,都要積極得多。
孩子的恐懼不會因為父母的一句「別怕」就消失。當孩子恐懼時,孩子還有隨之而來的孤立無援的無助感。只是一句「別怕」,「你要勇敢」,忽視給孩子搭建釋放恐懼的通道,這跟把孩子丟在自己恐怖世界裡獨自承受沒有區別。
不要逼迫孩子勇敢,不要在孩子害怕的時候把他往恐怖的世界裡推。給孩子表達恐懼的機會,給孩子克服恐懼的時間。讓孩子知道,害怕不是羞恥的事情,會害怕並不代表就是弱者。
要相信,孩子的內心是有充足的力量的,只是孩子的節奏比較慢,需要的是家長去培養這種力量,讓寶寶有足夠強大心理來克服恐懼。
轉發本文至朋友圈,
截止9月25日18:00,
將你的分享截圖私信到後臺,
累計點讚前三的朋友將獲得超萌升級版保溫水杯一個。
點擊「閱讀原文」,觀看更多精彩內容~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內容,記得點擊「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