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壹父母」☞ 點擊右上角「...」☞ 點選「設為星標 ★ 」,答應我,別走散了!
Q:我兒子3歲半,膽子特別小,出去玩總是躲在媽媽身後,不敢跟陌生人說話,家裡如果買了什麼新東西,他也會覺得害怕,不敢靠近,他還不敢一個人獨自待在房間,走到哪裡都要拉著大人。
他現在入園已經半年了,但前後待在幼兒園的時間估計都超不過1個月,每次送他上幼兒園都像送他去刑場一樣,嚎得那叫一個慘烈,還經常被老師投訴,現在感覺老師已經都快放棄他了。
孩子小時候也沒受過什麼特別的驚嚇啊,為什麼他膽子會那麼小,什麼都怕?我該怎麼辦?
簡簡周 害怕是一種非常正常的情緒,是人與生俱來的「危險預警機制」。遠古時候的原始人如果不懂得害怕,估計人類早就滅絕了。
不過,現在人們更傾向於把害怕解讀成一種不好的負面情緒,每當孩子表現出害怕時,父母就擔心他會成為一個懦弱無能的人,所以,常常會條件反射地對孩子說,「怕什麼怕?有什麼好怕的?」
另一方面,很多父母又特別善於利用孩子的恐懼,來輕鬆地達到自己的管教目的。
我經常在醫院裡看到大人威脅害怕打針的孩子說,「再哭,再哭就不要你了」,或者是在商場裡,小朋友想要買玩具,哭鬧著不肯走,有些大人也會說,「你不聽話就叫警察來把你抓走」。
被嚇大的孩子,內心很容易藏著很多恐懼和不安的情緒。
每個孩子都會有怕的事物,有些是顯性而具體的某樣東西,比如怕狗、怕蟲子等,也有些是憑空想像出來的,比如怕黑、怕怪獸、怕死。
有些時候,害怕的背後還有可能藏著孩子更深層次的情緒和需求,比如,缺乏安全感、在現實中感受到挫敗等等,他渴望博得父母的關注、得到更多的陪伴和情感撫慰。
內心有強烈挫敗感和無力感的孩子,很容易本能地選擇迴避,所以,就會表現出各種「害怕」來。
你說孩子沒有緣由地怕陌生人、怕新事物、怕新環境,很有可能跟孩子缺乏自信、內心的無力感太過強烈有關。
另外,在遇到問題時,父母的態度也容易對孩子產生影響。如果父母本身就是容易焦慮,常常怕這怕那,這些情緒也會加倍傳遞到孩子那裡。
如果不是大人經常「威脅教養」,就是從小對孩子保護得過好,「含在嘴裡怕化了,放在手心怕碎了」,絲毫不給孩子探索和冒險的機會,導致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偏低。
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幫孩子走出恐懼的心理陰影,一方面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釋放孩子內心壓抑的情緒,為孩子創造機會,讓他覺得自己「可以做到」,增強他的自信,另一方面要輕推他直面自己的恐懼。
遊戲能帶給孩子力量感,尤其是打鬧遊戲,能讓孩子緊繃的神經放鬆下來,越是痛快地笑鬧,釋放效果越好。
有一個小訣竅,就是在跟孩子遊戲的時候,大人一定不要表現得太強大,最好能笨拙地示弱,比如,假裝摔個狗啃泥,或是被他打敗。下次不妨試試,你會看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大人也要慢慢學會放手,該是孩子自己走的路,避免不了要摔的跤,都讓他自己去體驗。
只有在克服現實困難的過程中感受到的「我可以」、「我能」,才能真正帶給孩子自信。
對於孩子具體恐懼的事物,你可以輕推孩子,幫他學會直面恐懼,但千萬不能用力過猛。
你可以慢慢引導孩子接近他的恐懼,但要注意把握好分寸,找到孩子的情緒臨界點。
一般來說,這個臨界點就是孩子再往前一步,就會情緒崩潰,但要再往後退,又會變成逃避。
等孩子慢慢適應了,你再輕輕推著他把這個臨界點慢慢往前調整。
如果孩子害怕跟陌生人說話,你可以經常帶孩子出去玩,多接觸陌生人和陌生的環境,但不要逼孩子做什麼,更不要指責他,給他時間慢慢適應。
再舉個例子,如果孩子害怕家裡新買的按摩椅,不要一上來就急著否認孩子的害怕情緒,「這不就是個按摩椅嗎?有什麼好害怕的」。
換個做法,你可以帶孩子站在遠一定的地方,一起觀察,等他適應了,再牽著他慢慢走近一點,走到他不想再走的地方就先停下來,繼續觀察。
就這樣,不輕易任由孩子逃避,但要一點點慢慢靠近。
孩子有害怕的情緒沒關係,但如果這些情緒得不到你的接納,沒有釋放的出口,就容易累積起來,要麼導致孩子害羞、拘謹,要麼焦慮不堪。
所以,想要幫孩子走出「害怕」的陰影,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對他的害怕表示理解,然後想辦法幫孩子加強內在的力量感,再一點點輕推他直面自己的恐懼。
要是你仍然覺得這些步驟太難了,自己還是做不到,那就什麼都別想了,先和孩子一起痛痛快快地玩起來吧。
遊戲本身就自帶療效。
- 今日坐診 -
簡簡周
壹父母聯合創始人
遊戲育兒講師、兒童遊戲治療師、親子關係顧問
專欄作者
預約兒童遊戲成長課(北京)請聯繫
微信號:nine_miles
文章版權歸壹父母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壹父母助理(微信號:yifumu006)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