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阻擋不了人類合作共贏的信念和行動。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於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如約舉行。本屆進博會吸引了3000多名中外媒體記者採訪報導,其中包括來自107家境外傳媒機構的記者。
憨態可掬的進博會吉祥物「進寶」笑迎八方來客
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新聞中心日前正式啟用,為中外媒體提供安全、專業、高效、便捷的服務,更以濃濃的文化關懷溫暖人心,傳遞攜手共進的堅定信念。
進博會新聞中心
本屆進博會新聞中心設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A0辦公樓,總面積約1.3萬平方米,設有諮詢服務區、媒體工作區、廣播電視技術服務區、採訪室、新聞發布廳等多個功能區。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對5G網絡進行了優化,增加了更多5G網絡布點,參會媒體都可享受更穩定的上網速度,展開融合報導。今年,新聞中心還專門設置了「雲採訪」區域,方便中外記者通過視頻連線方式,採訪因疫情影響無法來滬參加進博會的跨國企業CEO或海外負責人。
中外媒體須通過人臉識別、安檢、測溫才能進入新聞中心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形勢下,防疫安全仍是重中之重。為保證中外記者安全參會,新聞中心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專班,制訂疫情防控工作方案,聚焦人員、物品、場所落實防疫措施,加強應急處置。所有參會人員需做好個人健康監測,提供隨申碼或健康碼、核酸檢測報告等,才能激活證件進入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新聞中心入口處設置有驗證測溫一體機,發現體溫異常人員將按照進博會現場應急處置預案及時處置。此外,新聞中心每個功能區出入口均放置了免洗消毒液、一次性口罩和防疫物品專用垃圾桶,現場還有志願者進行安全提醒。
周密細緻的服務獲得廣泛點讚,無處不在的文化氣韻更是迅速圈粉。本屆進博會新聞中心通過雲展覽、文化展演展示、KOL參訪等,借中外媒體發聲,拓展進博時空,推廣中華文化。
新聞中心一樓開設的《上海》雲展覽,分「讀城」「創新」「匯聚」「棲居」4個主題雲展廳,匯聚近200幅最能體現上海之美的攝影作品,依託裸眼3D技術,實現沉浸式VR觀展。中外媒體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就可零距離感受上海城市風採。
國展文創展新品「招財進寶」系列
在雲展覽旁的國展文創展備受青睞,記者了解到,這是該展位首次入駐新聞中心,也是首次支持線上交易的第二展區,與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商業廣場第一展區的線下消費形成互補,將最新進博會衍生品開放給更多觀眾。
二樓媒體公共區,無處不在的文化元素更成亮麗風景。
展覽專區的爆款書籍
在展示專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英文)等新近出版的國家級重點出版物分外奪目;特別增設的「守望相助 抗擊疫情」出版物集納《張文宏醫生抗疫日記海外版》《方艙日記》等爆款書籍,應時應景;脫貧攻堅等主題書籍向世界展示中國人民脫貧奔小康的信心與決心,也成為進博會熱門讀物。上述出版物均面向中外媒體免費贈閱。
非遺客廳頗具人氣
由上海市政府新聞辦、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聯合策劃舉辦的「非遺客廳」,在前兩屆成功登陸進博會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品格。68平方米的文化空間氣象萬千,涵括上海市9個國家級項目,28個市級項目,4個區級項目的41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共計85件展品集中亮相,從中西合璧的旗袍到引自貴州非遺項目的皮紙製作技藝,從精巧別致的顧繡到富有文人氣質的嘉定竹刻,無不體現兼收並蓄的海派氣韻、開放包容的中國氣派。在整個進博會期間,每天還有一位非遺傳承人在此進行現場展示互動,帶中外記者親身體驗中國文化魅力。
多雲書房工作人員介紹店內文創產品
在非遺客廳旁邊,同樣是進博會新聞中心老朋友的「朵雲書房」今年新增靜音倉,這是一個絕對安靜的工作之處,方便記者寫稿、錄音、連線。使用靜音倉需要預約,一小時一約,幾乎沒有空檔,服務之切中需求可見一斑。
「音樂午茶」在進博會期間每天午後奉上美味文藝大餐
不遠處,「音樂午茶」今年以「歷史長河中的中國音樂」為主題,通過午間的音樂表演與中外記者定點相約,現場還輔以音樂歷史書籍、黑膠唱片展陳和影像資料播放,可聽、可看,生動展現中國音樂發展歷史;兼具音樂想像力與使用樂趣的文創產品一亮相就引發關注,據該展位負責人介紹,這是音樂午茶主辦方的創新成果,首次在進博會展出,還將作為11月8日記者節的專屬音樂禮物,向中外記者致以問候。
新聞中心的文化活動持續不斷,11月6日,青春進博大使李佳琦也來參訪新聞中心,引領廣大網民在線體驗其中文化板塊。當晚,大量年輕群體通過社交網絡表達了對進博會文化元素的濃厚興趣。
此外,新聞中心今年還為媒體記者提供了5條會外採訪路線,包括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長三角一體化等,更深入領略人文風情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責編:李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