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為您講到信陵君魏無忌竊虎符奪兵權。可能有些朋友會有疑問:朱亥殺死晉鄙的時候從袖子裡抽出四十斤重的大鐵錘。四十斤哪,如果換成是豬肉的話能擺一大桌了,四十斤的鐵錘放在袖子裡可能嗎?有可能。因為在當時人們穿的衣服袖子是很誇張的,寬得都可以在裡面做曲臂運動了,把衣袖下面垂下去的布繞過來抖一抖還可以在自己的手上繞個圈。不過袖口確是非常窄的,窄得正好能卡住手腕,這樣一來這袖子就變成了一個大容器了,裡面放些錢、手絹、情書什麼的當然就不在話下了,這麼大的袖子放個鐵錘也是可以的嘛。
另外還得交代一下給魏無忌出主意的老頭子--侯嬴。根據史書記載,侯嬴算準了魏無忌抵達晉鄙軍中的時間,到的那一天北向而立喊著信陵君的名字,老淚縱橫自殺身亡。他的死有很多的原因,可以說他是為了表達對信陵君的忠誠而死的,另外一方面他指使信陵君竊取虎符、殘殺國家大將,這麼大的罪過得有人頂罪,魏王是絕對饒不了他的。如果自己一死又能替信陵君減輕罪責還能幫自己獲得一個忠誠的名聲,這樣的選擇確實是最合適不過了。
好吧,接下來我們再把目光移到被圍困的邯鄲城。在當時趙國首都邯鄲有兩座城,和當時其他國家的都城一樣,一個城是百姓住的;另一個是王公貴族們住的。當時這兩個城一個叫大北城;一個叫宮城,「宮殿」的「宮」。兩座城成犄角狀互相扶持、互相依靠。
整個邯鄲城防守的層次非常分明,從城外三十裡就開始鋪展了,分為荒蕪圈、警戒圈和城防圈。「荒蕪圈」顧名思義——堅壁清野,能搬的搬走、能砸的砸掉;搬不走、砸不動的付之一炬燒光,走的時候還不忘向水井裡扔點耗子藥什麼的。下一個圈就是警戒圈,這個警戒圈設有偵查哨,當敵人逼近的時候城外的哨兵就負責舉旗報警,晚間就舉火,敵人離得越近,旗幟、火把就舉得越多。當然哨兵的工作非常危險的,估計沒幾個人愛幹,愛幹的人估計也死得差不多了。真正的防守是從城防圈開始的,城防圈從護城河開始,根據史書的記載,水面上還架有轉關橋,當敵人走到橋上的時候拉動機關橋面就會翻轉,敵人就會掉到溝裡去。這下面的壕溝可不是一般的臭水溝,水底下還倒插著長短不一的尖刺,敵人一落水「噗嗤」一下就會被扎了個透心涼。這一招一直被沿用下來,就是防止敵人在攻城的時候涉水而過。護城河的後面,有的時候還會加一道夯土的矮牆,矮牆後的軍人配合城上的守軍長矛弓箭一塊兒上幹掉正在越過壕溝的敵人。拿到現在的話來說,這就算是立體防禦了。
好吧,接下去才是輪到城牆。城牆的根布滿了尖木樁阻礙敵人攀城,敵人一旦攀到城牆上手一抓不穩,墜落下來掉到尖木上也是個透心涼。戰國時的城牆的高度已由春秋時十到二十米增加到十五米以上了,參照現在的標準那足足有五層樓這麼高了,這比起後世的防守來說一點也不遜色。城牆的厚度呢?從城牆根來算有二十米以上,有的甚至高達四十米。如果各位今時今日還有時間到邯鄲城走一走,就可以看到大北城的城牆的遺址,這個遺址有三十多米厚、八米多高。兩千多年了還有這樣的規模不能不讓人驚嘆!
據史料記載在當年最鼎盛的時候,這個大北城南北幾乎有十裡長、東西有六七裡、邊長二十多裡。這個尺寸是什麼概念呢?到了後來西漢的長安、北宋的開封也算是當時全國最大了,邊長也不過就是十幾裡而已。不比咱們中國的,比西方的,和戰國同期的羅馬城它的邊長是十公裡,也就是二十裡。可想而知當時趙國首都邯鄲城,這個大北城它的規模比起後世的城防來說一點都不遜色。
古代的防禦戰整個防禦系統當中最脆弱的應該是城門了。城門最怕火燒,所以在當時的城門外邊都鋪上了厚泥,而且還留有活動的射擊孔,阻止靠近城門的敵人。即便敵人突破了城門也不怕,因為後面還可以有一道玄門,玄門在緊急情況下落下來,這樣就可以把衝進來的敵人截斷,再好好地、慢慢地收拾他們。不僅在城外步步設防,城裡的大街小巷也設有壁壘和路障,這就是所謂的巷戰了。
由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經過春秋三百年和戰國兩百年的經驗積累,戰國中後期的戰爭技術已經無比輝煌,足以傲視後代了。面對這樣的堅城秦國人該怎麼進攻呢?面對固若金湯的防守,用刀槍劍戟去敲敲打打那就等於在現代戰爭當中用鋤頭去毆打坦克了。所以在當時秦國新派來的指揮官鄭安平必須用大型的攻城器械才行了,典型的那就是衝車。這玩意兒吧,還有一個好聽的別名叫「尖頭木驢」,顧名思義樣子做得像頭驢,驢肚子底下藏著幾個兵,躲過弓箭和石頭以後,靠近城牆開始挖牆腳或者乾脆就用驢腦袋來撞擊城門,總之,想方設法的在城上破一個洞。城上防守的也不是傻子,一見這些衝車過來了就往下扔手榴彈了,當然這個手榴彈和我們現代用的手榴彈是不一樣的,我們只能說它是古代手榴彈,這就是當時用的油火把。把木棍兒裹上油膏點著了直接衝下仍,這有點像燃燒彈了,這一下衝過來的衝車就紛紛著火了。
邯鄲城的城腳實在是太厚實了,雖然秦國士兵也是不要命的,一邊挨砸一邊挖牆角,但效果非常的糟糕。鄭安平想了想,牆角挖不動那就從城頂攻過去唄,這才是好漢呢,於是命令士兵「蟻附之」。什麼叫「蟻附之」?就是像螞蟻一樣往城牆上爬。當然這要藉助雲梯了,這種明擺著找死的活是由險隊來做的,「險」就是「冒險」的「險」,顧名思義那就是由不要命的人組成的敢死隊,成員主要是一些犯罪分子,十八個分一隊登城突擊。如果你怕死不上臨陣脫逃,事後將會在公審大會上被車裂而死。上級敢包庇你或者為你求情,將被刺臉、割鼻。當然按照秦國的法律,如果你能成功地突入城裡邊,那麼全隊每人授爵一級,爵位可以抵消以前犯下的罪行立馬變成自由人。如果在戰鬥當中死了,這個爵位就交由你家裡的某一個人來繼承。而這十八個人如果沒有砍獲敵人的頭顱,那麼按秦國的法律險隊的隊長要被砍頭。按照這樣的規則去做,可想而知這支險隊是如何的不要命了。
看到這些不要命的秦國人開始登城,趙軍也趕緊把一種新式的裝備投入使用。這種裝備叫「懸脾」,「脾氣」的那個「脾」。什麼叫「懸脾」呢?拿一個現代的例子來說,我們經常在高樓大廈上看到一些工人在擦大廈外面的玻璃,他們工作的時候是坐在一個可以容納兩三個人的小吊車裡邊的。當時趙軍所使用的懸脾就類似於這樣的東西,一個小筐子裡邊中間坐著幾個士兵,順著城牆吊放下來,上面的人用力扯著,筐子裡的人就開始動手動腳,從側面刺殺攀上城牆的秦國士兵。秦國的士兵手腳並用正在爬牆呢,根本騰不出手來抽兵器還擊,只好強忍著疼被趙國士兵拿著刀槍劍戟在自己身上插個痛快。還好城下的秦軍也有人掩護的,這個時候就紛紛向城牆上放箭,壓制懸脾裡邊的守軍。可是城上的趙軍還有招呢,那就叫「累答」,這種「累答」就是一層軟軟的厚厚的幕布,在外面裹上一層厚厚的泥漿,懸掛在城牆前面為坐在小筐裡的士兵抵擋箭雨。當然也有不塗泥漿的,直接點著了往城下一拋,蓋上人就燒。
正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淹,攻守雙方各使奇招。由此看來,攻城戰確實是頂頂不討好的。當年孫武所說的「攻城,乃下之下者也」,那真是萬不得已才選的呀,所以從這個角度講,你也別怪鄭安平久攻不下,也別怪白起根本就不想來攻城了。
長平之戰以後趙國人悲憤已極,再加上被秦國人圍住了邯鄲城,知道一旦城破必死無疑。哀傷加上必死的決心,再憑藉邯鄲城固若金湯,在這裡他們居然堅守了近兩年,邯鄲城被打成了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而城下被推倒的雲梯、被燒焦的木驢、缺胳膊少腿的士兵東拉西扯地倒在戰場的每一個角落,就像一堆被小孩弄散的玩具一樣,只不過與玩具不同的是:這些東西或人的身上都冒著溼乎乎的血。整個戰場到處瀰漫著血腥的味道。
鄭安平久攻不下,最後卻發現自己的身後出現了趙國的援兵,魏國的八萬精兵在信陵君魏無忌的率領下呼嘯而至,而楚國數萬人在大將景陽的率領之下也從背後掩殺而至。這一下別說是鄭安平這樣一個沒有什麼經驗的戰將,就連傻子都知道大勢已去了。不過在為您講秦軍在邯鄲城下的慘敗之前,我們還得插句話來說說這個楚國的將軍——景陽,因為在他的身上還有一個經典。
楚考烈王派出的這個大將——景陽好像不是太招人待見。有人曾經強烈反對楚王派出這一個將軍,理由是:他,是秦國人的手下敗將,一見秦國軍隊就腳軟,不能再用啦!後世有人考證說,這個楚國的將軍景陽就是戰國策裡面提到的臨武君,關於他的一段故事記錄在《戰國策·楚策四》當中,原文是這麼說的,「天下合縱。趙使見楚春申君曰:『君有將乎?』曰:『有矣,僕欲將臨武君。』……」詳細的內容咱們就不拋書包了,大意是說,趙國派出使者去問楚國的春申君,「公子,有沒有大將可以領兵救我們趙國?」春申君就說:「有啊,有啊,我想找臨武君去領軍。」這個時候趙國的使者就講了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是這麼說的,在當時魏國有一個射箭能手叫更羸(gēng léi)。有那麼一天,更羸陪著魏王在京臺那裡聊天吹牛,正說得高興呢,就見頭頂有一隻鳥飛過去。更羸就對魏王說:「大王,我可以不用射箭只需要拉一下弓,這一隻大雁就能被我弄下來。」魏王就不信,「吹吧你就,射箭能射到這等功夫?射空氣也能射只大雁下來?」更羸拍著胸脯保證,拿起弓箭衝著這一隻大雁就拉了一下弓,只聽弓弦「咚…」的一聲響,正飛著的大雁「吧嘰」一下真的從半空掉下來了。魏王看了大吃一驚,真不敢相信天下居然有這等的事情,就問:「更羸你用了什麼功夫,為什麼不用箭就能把空中飛著的雁給射下來?」更羸就說了,「大王,這沒什麼,其實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大雁。」魏王就問了:「你怎麼知道這隻大雁受過箭傷呢?」更羸就對魏王說,「大王您看,這隻大雁飛得又慢、叫聲又很悲切。飛得慢是因為它曾經受過傷,傷口在作疼沒有好,叫得悲切是因為它離開自己的同伴已經很久了在呼喚它們,加上傷口又疼、心裡又怕,憑藉我拉響了弓弦的聲音的時候,擔心自己再一次被箭射中,於是就拼命地想往高處飛,這麼一使勁兒原來還沒好的傷口又裂開了,疼痛難忍再也飛不高了,於是就從空中掉下來啦。」
好啦,趙國的使者對春申君說完了這個故事,也就順便發明了一句成語「驚弓之鳥」。這一句成語原來指的是以巧取勝,但到後來 「驚弓之鳥」就形容受過驚恐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驚弓之鳥」這句話裡邊的「驚弓」兩個字是倒裝的,意思是被弓弦所驚。趙國使者為春申君說了這樣的一個故事,指的就是臨武君景陽他曾經是秦國人手下敗將,現在秦國人如果一旦有什麼風吹草動,他一定會被嚇得連滾帶爬地逃走的,怎麼可以派他去做抵抗秦國人的將軍呢?但不知道為什麼雖然這個故事很動聽道理也很實在,但楚國最後還是派出了景陽率隊北上救援趙國。所幸的是一仗打下來這隻驚弓之鳥沒有變成菜鳥,打出的戰績還算不錯,也算是堵住了趙國使者的嘴了。
文案修訂:榕榕樹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案組長期招聘志願者:
1、公眾號運營
2、文案校正
3、音頻剪輯
4、歷史愛好者投稿(人文,歷史方向)
有興趣參與的朋友歡迎後臺回復「應聘」諮詢
✔ 談人物:1000+必知名人,熱血復活
✔ 說故事:3000+歷史事件,生動演繹
✔ 聊文化:1700年中華傳統,升級格局
✔ 長情商:5000年人生智慧,洞徹是非
▪4000集帶你看透民族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