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存在感極低,號稱八百年諸侯國的燕國,都幹了哪些事?

2020-12-13 騰訊網

伴隨著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吞併晉國六卿中的範氏、中行氏、智氏後,又瓜分了晉國王室,而周天子也被迫將魏趙韓三家正式封為諸侯。歷史的車輪從春秋駛向的戰國,各諸侯國之間的兼併和戰爭更頻繁了。要說春秋可能受周禮的影響,諸侯之間可能更多的爭的是地盤,想要的地位,並不以殺滅對手的有生力量為主,而到了戰國一切都不同了,動輒參戰幾十萬人,充斥著戰死、坑殺、俘虜。

經過春秋戰國的大洗牌,大魚吃小魚,傳說西周初期分封的八百諸侯最終沒剩下幾個,其中有韓、趙、魏、齊、楚、燕、秦七個諸侯國脫穎而出,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戰國七雄。各國人才輩出,勵精圖治,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數。而我們今天要說的不是戰國最先稱霸的魏國、也不是地盤最廣的楚國、不是任人欺負的韓國、更不是一掃六合的秦國,而是存在感很低的燕國。

要說起這燕國啊,那是正宗的老牌諸侯國,而且是公爵,早在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滅商之後,就把他的弟弟姬奭分封於燕地,經過向冀北、遼西一帶擴張後最終形成了戰國初期的面貌,其地盤大概囊括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北京天津、遼寧省南部。雖然說在但是這個位置不咋地,人口少、耕地少、山又多的苦寒之地,但是燕國好歹是戰國七雄裡面血統最正宗最高貴的一個,號稱「八百年諸侯國(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共計八百二十二年)不過也正由於這苦寒之地,讓燕國發展不起來,人口最少不說,就耕地面積都不到韓國的一半,而且從開始立國就受到山戎等北方異族的襲擾,受這些限制,當然也就無法南下後其他國家玩耍了。

中原舞臺上燕國的參與比較少,所以就顯得存在感比較低了,人家韓國吧,雖然都是充當背景的,任人宰割,但是重在參與嘛,燕國倒好,乾脆沒自己啥事了,要說悶聲發大財吧?也沒見富起來多少,那麼這個存在感最弱的戰國七雄之一,和其他諸侯國有為數不多的哪幾次摩擦碰撞呢?做了哪些露臉的事呢?

一、韓、魏、趙、燕、中山"五國相王"

相王,也就是戰國中期諸侯國互相之間相互承認對方君主王位的事件,而相王的出現也標誌著周王權威的徹底消失。在戰國早期,畢竟周天子還存在,傳承幾百年的君臣禮綱不是那麼容易就消除的,所以當時各諸侯國雖然都是野心勃勃,哪怕你用天子儀仗,不聽號令,不納貢。除了楚國、吳國、越國外沒幾個敢僭越稱王這條線。可是隨著戰亂兼併,局勢更加複雜,天子式微,慢慢的也就真沒幾個諸侯國把天子放在眼裡了,諸侯爭霸他也需要地位是吧?憑什麼我實力比你強,你是王,我是公爵、是侯爵,要低於你。一時各國不論大小紛紛稱王。

先是有魏惠王和齊威王「徐州相王」,接著秦惠文王自立為王,魏惠王尊韓威侯為王,甚至是中山國、宋國這些二流國家也爭相稱王。這還不夠啊,搞得越大越好,於是公元前323年,在公孫衍的斡旋下,魏國、韓國、趙國、燕國和中山國結成聯盟,各國國君均稱王,以對抗秦、齊、楚等大國。這也就是"五國相王"的由來。而燕國在其中露臉了。

二、燕國伐齊,使齊國幾乎滅國

長期的對抗異族,蟄伏了許久的燕國,終於出了燕昭王這一位雄主,前312年,燕昭王繼位,加強軍事訓練,廣攬人才的同時,也一直想要報當年齊國趁燕國內亂相攻之仇,而此時齊國由於吞併宋國後,開始膨脹,又是攻擊楚國,又是攻擊三晉(韓趙魏),甚至發展到想要取代周天子。這些行為,引起各國震動,於是反齊聯盟的建立了。

前284年(燕昭王三十二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調動傾國之兵南下伐齊,秦、韓、趙、魏等國也紛紛響應出兵,這幾國出兵雖然不排除雷聲大雨點小的這種行為,但是一時間也是給予齊國巨大的壓力。面對如此局勢,齊湣王也是舉全國之力抗衡,雙方在濟水(濟水是古黃河支流之一)西岸大戰,齊軍不敵,以大敗收場。一時間猶如一塊肥肉一樣被餓狼瓜分,宋國舊地被魏國佔領,河間(河北省獻縣)被趙國佔領,而燕國則繼續南下長驅直入齊國,在短短的五年內,以摧枯拉朽之勢連下齊國70餘城。齊國此時疆土只剰莒(今山東日照市莒縣)、即墨二都。而齊國之後是如何收復失地的這裡就不聊了,此次燕國聯合秦、韓、趙、魏共同伐齊,可以說是燕國最威風的一次了。

三、兩次攻伐趙國,偷雞不成倒蝕把米

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爆發,我們都知道,這場戰爭以趙國慘敗收場,元氣大傷,幾乎散失了全國的有生力量,經此一敗,看似不堪一擊的趙國就被群雄虎視眈眈,而燕國這個和趙國關係還不錯的鄰居也出手了,前251年,燕國一邊派國相慄腹和趙國訂立友好盟約探聽虛實,一邊聽信「趙王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的言論開始毀約伐趙。不過,畢竟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損兵折將不說,就連都城也被趙國廉頗包圍,於是就趕緊派人議和,以割5座城的代價,讓趙國解除了對燕國的包圍。

而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利益為上,前243年,趙國派李牧進攻燕國,奪取了武遂和方城等城。趁著秦趙爭端與趙國臨陣換將(龐暖取代廉頗),於是就伺機第二次進攻趙國,結果劇辛輕敵,率軍冒進,被趙軍統帥龐暖擊敗,又是損兵折將,還讓秦國從中漁利,更加強大。

四、荊軻刺秦王,加速燕國滅亡

戰國後期,經過長期的諸侯割據角逐,秦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都遠勝於其他六國,王者之像以現,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8年,在先後滅掉韓國、趙國之後,兵鋒直指燕國,而自知正面無力抗衡的燕太子丹,決定大膽的嘗試,刺殺秦王。於是就有了我們所熟知的「圖窮匕首見」、「秦王繞柱走」「王負劍」這些典故,而荊軻也以失敗而告終,留下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佳話,千古絕唱。

但是也正因為這次行動,使得秦王政大怒,命令大將王翦攻打燕國,一舉拿下燕國都城薊,燕王喜與太子丹逃往遼東郡,雖然沒有被滅,但是也已經名存實亡。公元前222年,遼東陷落,燕王喜被俘,燕國宣告滅亡。

照此看來,燕國也是幹了不少「壞事」的,只不過是地貧人少的國情迫使燕國成為了一個「和平愛好者」罷了,你們爭吧,你們打吧,我在北方「安居樂業」豈不快活。

歷史即是主觀又是客觀的,存在諸多不足,還望大家指正交流。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戰國七雄分別存在了多少年?三國比秦活得久,燕國存在了822年
    不過歷史的發展規律似乎也存在「優勝劣汰」,隨著歲月的衝刷,幾百諸侯最後只剩了秦、齊、楚、燕、趙、韓、魏這7個最強的國家,他們並稱戰國七雄。不過戰國時代也僅維持了200來年而已,後來西戎的強國——秦國一口氣滅了其他6國,最終統一了天下。不過秦王朝也沒有混出個樣子:僅活了15年就被人滅了。那麼戰國時的7國分別存在了多少年呢?
  • 戰國時期,「五國相王」是怎麼回事?分別是哪五個諸侯國?
    一首先,在戰國七雄的格局剛剛形成之後,也即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後,戰國七雄只有楚國這一個諸侯國稱王。當然,在戰國七雄之外,巴國、蜀國、越國等諸侯國,也都稱王。不過,這幾個諸侯國基本上都在戰國中期之前被戰國七雄消滅了。
  • 春秋五霸之一的越國,為何沒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呢?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
  • 戰國時期,強大的楚國消滅了哪幾個諸侯國?
    眾所周知,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 為什麼能並列戰國七雄呢?
    春秋時期同樣是疆土不大的宋國(宋襄公)、鄭國(鄭莊公)都可以稱霸一時,魏國為什麼不能並列戰國七雄呢?更何況魏國是脫胎於強大的晉國,三家分晉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憑什麼趙國韓國就可以位列戰國七雄而魏國不能,事實上魏國還是戰國歷史上第一個稱霸中原的國家。
  • 韓國明明推行了 「申不害變法」,為何還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
    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之後的時期。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也即大部分弱小的諸侯國,基本上都被周邊的大國兼併了。
  • 從戰國格局和國力角度,分析中山國復國後,沒被魏國滅而是趙國
    從戰國格局和國家實力角度分析,各方力量牽制制衡的結果戰國時期的中山國,其國力僅次於戰國七雄,與宋國、衛國等諸侯國並稱為「千乘之國」,中山國屬於中型諸侯國,自公元前414年由中山武公建立到公元前296年被趙國覆滅,國家存在的時間只有一百多年,雖然中山國只是一個中等的諸侯國,建國的時間也不長,可它在戰國時期卻是一塊人人都覬覦的肥肉。
  • 七種顏色,代表戰國七雄各自的國色,你喜歡哪一款?
    原標題:七種顏色,代表戰國七雄各自的國色,你喜歡哪一款? 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都有自己崇尚的顏色,比如影視劇《大秦帝國》中,各個國家的顏色都不一樣,而且都很講究,有據可查
  • 戰國時代,秦國魏國變法成霸主,諸侯國爭相效仿,畫虎不成反類犬
    這一系列都是戰爭勝利的基礎保障,為了能夠支撐戰爭的發動或者說抵抗,各個國家都在積極努力的尋求多方面的發展,於是,在整個戰國時代,掀起了一場變法的熱潮,各個國家都在進行變法以滿足自身的發展需求以及戰場的需要。
  • 戰國七雄打了數百年都不缺糧,為啥諸葛亮總缺糧?2個字揭露真相
    形成這樣的原因,是因為蜀漢從始至終都以軍事為優先發展方略。 「兵力之謂力耗,既養兵之艱難,何為數百年之戰國七國不見誰出現缺糧的現象?」這個時候就有人會說,戰國時期,各國打了幾百年的仗,為什麼沒有見到一個國家內部崩潰呢?
  • 戰國七雄:秦國白起,趙國廉頗,剩下五國的名將都是誰?
    而下面的諸侯都在為爭奪天下而戰,先是趙魏韓崛起,後是秦楚齊燕崛起,在歷史上他們並稱為戰國七雄。他們實力都非常雄厚,其手下也有不少的名將。那麼戰國七雄中,秦國的名將是白起,趙國的名將是廉頗,剩下五國的名將都是誰? 楚國—昭陽
  • 從田單復國到齊滅,歷時58年,為什麼齊國在戰國後期沒有存在感
    它是周朝最古老的諸侯國之一。它的封建地主位於今天的山東半島。由於齊國獨特的地理位置,齊國迅速發展成為東方大國。齊桓公統治時期,齊國是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國力強大,軍隊精銳,糧食充足,並處處保持著周朝的禮儀。戰國時期,田齊取代姜齊,齊國仍是戰國七大國中最強大的國家。從國力來看,齊國可以排在戰國七大強國的前三位。戰國時期第一個強大的國家是魏國。
  • 血統最純正的戰國七雄,曾上演2樁冠絕古今奇聞:無間道和共和制
    燕噲,在群雄並起的戰國時代,並不是一個顯眼的名字。同樣,作為戰國七雄的燕國,也並非是最強的國家。然而,正是這個名聲不顯的北方燕國,卻是承自周朝數百年,血統最純正的戰國七雄。由於地處北方,燕國一直不被其他國家重視,但就在這樣的一個神秘的國度中,發生過兩件冠絕古今的奇聞。
  • 戰國七雄的始祖分別是誰?三國君主以地名為姓,齊燕國君很有名
    後來由於周天子沒了存在感,所以就出現了大國吞小國的現象,到了戰國時代也就只有七雄了。據《史記》所載,在七雄裡僅有齊、燕2國最早為武王所封,其他的國就是後來才出現的。那麼戰國七雄的始祖都分別是誰呢?燕國的始祖叫姬奭。這個姬奭是武王姬發的親兄弟,人稱召公。由於他是周武王的親兄弟,所以燕國可說是周的姬姓宗室國家。
  • 戰國七雄各有多少人口,有多少兵力,為何動輒數十萬大軍
    戰國時期,不僅列國間的戰爭頻次極高,且戰爭規模也迅速擴大,動輒便是數十萬軍隊相互攻伐,甚至還出現了「長平之戰」這種動用百萬軍隊的戰爭,這種戰爭規模,即使放在後世大一統王朝,也是極難想像的,因而一直以來都不乏對這些數字的質疑。那麼,戰國時期七雄到底有多少兵力呢?我們不妨從當時的人口、兵制、兵力三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 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為何最早被秦國滅亡?從政治體制分析
    導言: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為何最早被秦國滅亡?從術治變法弊端入手,分析戰國七雄韓國滅亡原因?縱觀戰國歷史,特別是戰國七雄,韓國一直是被忽略的一個國家,它到底實行什麼政治體制呢?有哪些弊端,為何會滅亡呢?本篇文章從政治體制角度,分析韓國滅亡的原因。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
  • 春秋戰國哪些國家不是周天子賜封的,諸侯國什麼時間開始稱王的?
    談秦說漢(362)春秋戰國哪些國家不是周天子賜封,爭霸稱雄的諸侯是何時稱王的?史學家將「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這段時期稱為春秋與戰國的分水嶺,象徵著周王朝的禮崩樂壞。其實,在天下爭霸稱雄的過程中,春秋時期就已經有楚、吳、越國開始稱王,不按周禮套路玩了。進入戰國時期後,基本上諸侯王遍地走了。公元前741年,熊通稱王,也就是楚武王。
  • 魏滅中山之戰:魏國消滅中山國,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還是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
  • 戰國七雄各國變法功臣,最成功的是他?
    戰國時期,七國爭霸,發生了很多戰爭史上的經典戰例,也湧現了一大批賢臣良將。諸侯們敢在戰場上爭霸的底氣來源於自己的國力。而國力的強盛又離不開變法和改革,下面小編來盤點一下戰國七雄主持各個國家變法的「功臣」。
  • 戰國時期君和侯有何區別,商鞅和白起都沒有封侯範雎呂不韋卻可以
    既然這樣那很多人就會提出一個問題:商鞅變法如此大的功勞,被秦孝公封在商於之地,封號商君;而魏冉被封為穰侯、範雎被封為應侯、呂不韋被封為文信侯,雖然他們都有功勞,但是遠不如商鞅吧,為什麼地位要比商鞅高呢?這就需要了解下春秋戰國時期的爵位制度和一些歷史事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