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田單復國到齊滅,歷時58年,為什麼齊國在戰國後期沒有存在感

2020-12-26 乾懿說史

周武王打敗商紂王后,分封姜子牙,建立齊國。它是周朝最古老的諸侯國之一。它的封建地主位於今天的山東半島。由於齊國獨特的地理位置,齊國迅速發展成為東方大國。齊桓公統治時期,齊國是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國力強大,軍隊精銳,糧食充足,並處處保持著周朝的禮儀。

戰國時期,田齊取代姜齊,齊國仍是戰國七大國中最強大的國家。從國力來看,齊國可以排在戰國七大強國的前三位。戰國時期第一個強大的國家是魏國。魏國在桂陵戰役和馬陵戰役中被齊國打敗。

事實上,在戰國早期和中期,有能力和實力與秦國相抗衡。齊湣王、秦昭襄王時期,齊國和秦國曾約定,這是齊國在戰國七大戰國中唯一能做皇帝的時候。雖然後來被取消了,但這無疑透露了齊國與秦國爭奪世界霸權的野心。與此同時,雄心是建立在實力至上的,沒有實力的雄心是空虛的,而無疑是強大的。

湣王是齊國命運的轉折點。齊湣王年間,齊國到處進攻,非常活躍。垂沙戰役中,齊國聯合秦國、韓國和魏國打敗了楚國,還聯合魏國和韓國攻破了秦國認為是天險的函谷關。這是秦國商鞅變法以來,函谷關第一次被攻破,是齊國將軍匡章所設。

齊湣王在位時,滅了燕國,經過三次進攻宋國,憑藉自己的力量滅了宋國,並單獨吞併了富裕的宋國。此外,齊國還聯合趙國進攻韓國。於是齊國到處樹敵。齊國進攻楚、秦、燕、韓國,吞併宋國。宋國又被齊國進攻,政治上處於嚴重的孤立狀態。

這一切的主要原因是齊湣王的好戰。一個國家再強大,如果到處打仗,到處樹敵,也會招來諸侯國的反對。齊湣王又受了謀士蘇秦的欺騙。蘇秦實際上是燕國的奸細,有齊國四面的敵人,也有蘇秦的幫助。最後,齊國吞併宋國後,引起了嚴重的政治危機。

當時的政治危機是燕、秦、魏、趙、韓聯合進攻齊國,史稱「五國之伐齊國」。這是由燕國主導的。其根本原因是燕國想報復齊國,為齊國入侵燕國、燕國瀕臨滅亡而復仇。燕國派著名的將軍樂毅進攻齊國。被擊敗他逃離時,衛、鄒和魯不願意接管齊湣王逃離。但被楚將淖齒假意支援殺之,與此同時,楚國趁機奪取了齊國的領土。

齊湣王雖被殺,但齊國沒有滅亡。而在五國的領導下,齊國攻破了70多個城池。齊王被殺,城池被佔領,城池幾乎滅亡了。樂毅還有兩個未解決的城池,一個是莒(今山東省莒縣),另一個是即墨(山東省青島市下轄平度市)。

樂毅之所以沒有攻破兩城,是因為它是齊國最後的希望,抵抗力量非常強大。另一方面,他想通過政治手段軟化齊國百姓,爭取齊國人民的支持,從而達到歸燕國的目的。然而,由於支持樂毅的燕昭王死了,新晉燕惠王懷疑樂毅,於是田單利用這個機會趕走了他,田單又利用鬼神來迷惑燕軍。與此同時,他用火牛陣消滅燕軍,並殺死了接替樂毅的騎劫燕軍將軍。

燕國軍隊像一座山一樣被打敗了。在此之前,已經投降燕國的73個城市奮起反抗燕軍並與田單聯合。最後,田單奇蹟般地收復了齊國的所有城市,立齊湣王的兒子田法章為齊國的新王。田法章是齊襄王。

齊襄王在位14年,齊王是他的兒子——齊王建。齊王建堅統治44年。也就是說,從田單復闢到齊滅共有58年。兩人執政58年。他們沒有發動對外戰爭,沒有參加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就連趙國也到了亡國的邊緣,向齊國借糧食,齊國卻沒有借。自那以後,齊國沒有做過什麼事,也跟它沒有關係,它就在等待著滅亡。

齊國是戰國七大國最後滅亡的一個國家。秦軍進攻齊國,齊王不抵抗就投降了,後餓死了。為什麼齊在58年裡什麼都沒有做,沒有存在感。

這有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齊湣王的失敗。

齊湣王四處徵戰,不斷得罪諸侯,孤立自己,導致了五國入侵齊國。然而,政治上的有點保留都不會導致世界上的怨恨。甚至齊湣王本人也被殺了。然而,齊湣王的兒子法章看到了父親的一切。齊湣王被殺的時候,田法章作為公子,即使燕軍被打敗了也隱瞞自己的名字,不敢出來,怕被殺。

這件事的後果成為齊襄王生活的障礙。所以他登上皇位後,採取了置身事外的政治手段來保護自己。他不參與諸侯國之間的爭端,也不和外國打仗。即使其他諸侯再次進攻齊國,齊襄王也只是為了防禦,而不是報仇。舉個例子,齊襄王時期,趙國兩次進攻齊國,秦國奪取了齊國的兩個城市後,又一次進攻齊國。齊國也只是防禦。

第二、齊國的力量受到了嚴重的破壞。

樂毅率領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齊國損失慘重。五年間,齊國共有73個城池被燕國佔領,其中以都城臨淄最為明顯。城裡大量的金銀財寶和糧食物資被燕軍運回國。只要攻下一個城,財富基本上就被燕國拿走,攻下的城就成為燕國的郡縣。

齊國只有兩個城市堅守了好幾年。他們想要士兵,但沒有士兵。又沒有賦稅。他們無力對抗燕國。但由於樂毅的降職和田單的足智多謀,他殺死了燕軍大將,導致燕軍首領的喪失。於是齊國的其他城邦都反對燕國。齊襄王雖然成功地恢復了國權,卻無力對抗燕國。齊國的國力嚴重受損,無法與其他諸侯國抗衡。他只能採取防守和恢復。於是齊襄王、齊王建基本上延續了這一政策。

第三、秦國消滅齊國不是用軍事手段,而是用政治手段。

在長達58年中,齊國不僅沒有參加諸侯國的軍事行動,而且還跟秦國有了瓜葛。秦國對齊國實行金錢外交,用大量金錢收買齊國大臣。例如,齊國相國接受秦國的賄賂,以促成秦國和齊國結盟。秦國的目標是統一天下。齊國怎麼能真正跟齊國結盟呢?在齊國瀕臨絕境的時候,秦國只是用了遠交近攻的策略來對付齊國。

長平和邯鄲之戰中,齊國不支持趙國。齊王建做了國王,親自到秦國跟嬴政王講和。我們應該知道楚懷王被拘留在秦國,而秦嬴政對於拘留王建不屑一顧,因為他的個人能力非常平庸,並最終在58年間,看著秦滅亡的五國,然後齊國是最後一個。

秦國欺騙齊國。秦國派使臣去引誘齊王建。只要他投降,就會有五百裡封地。齊王投降,齊國滅亡,天下統一。之後,齊王在所謂的封地上餓死了。

相關焦點

  • 自五國伐齊又田單復國後,齊國五六十年為何沒有半點作為?
    齊國在戰國後期已經是邊緣化的國家了,無法對抗秦國的東進。更重要的是,齊國人一直怨恨五國伐齊的舊仇,所以在長平之戰、邯鄲之戰都不肯支援趙國,眼睜睜看著秦國東進、吞併六國。這一切都要追溯到公元前284年的五國伐齊之戰。
  • 戰國時期齊國做了什麼,為什麼五國伐齊,而且秦國也參與了
    齊國的首任國君是姜太公。齊國本來就是周天子論功行賞所封的國家,佔據山東省的大部分地區,比較富饒。再加上姜太公的經營後富甲一方。是諸侯國中國力最強盛,所以齊國也是最先稱霸的諸侯國。是春秋五霸之首。而國家強盛了。自認就想著稱霸中原。
  • 韓國人內史騰滅韓易如反掌,秦國人滅楚功敗垂成
    秦始皇掃六合,一統天下,其順序並非是我們常說的韓、趙、魏、楚、燕、齊,而是韓、魏、楚、燕、趙、齊。理由很簡單,秦國滅亡燕國後,回國時順路把代國給滅了。荊軻刺殺秦王嬴政,是燕國太子丹幹的,但為燕王出主意殺死太子丹的卻是代王欠。
  • 齊國滅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魏國消滅中山國卻沒事呢?
    在戰國時期,五國伐齊和長平之戰一樣,都是重要的歷史轉折點。戰國中期,秦、齊成為東西二強。當時主要的諸侯國都已稱王,秦、齊兩國都不願再與五國平起平坐,於是在公元前288年,齊閔王和秦昭襄王並稱為東西二帝。公元前286年,齊國消滅宋國,促使其整體勢力來到了巔峰。
  • 戰國七雄:存在感極低,號稱八百年諸侯國的燕國,都幹了哪些事?
    歷史的車輪從春秋駛向的戰國,各諸侯國之間的兼併和戰爭更頻繁了。要說春秋可能受周禮的影響,諸侯之間可能更多的爭的是地盤,想要的地位,並不以殺滅對手的有生力量為主,而到了戰國一切都不同了,動輒參戰幾十萬人,充斥著戰死、坑殺、俘虜。
  • 戰國七雄分別存在了多少年?三國比秦活得久,燕國存在了822年
    自從武王興周滅紂後,神州大地步入了800諸侯分治天下的局面。不過歷史的發展規律似乎也存在「優勝劣汰」,隨著歲月的衝刷,幾百諸侯最後只剩了秦、齊、楚、燕、趙、韓、魏這7個最強的國家,他們並稱戰國七雄。不過戰國時代也僅維持了200來年而已,後來西戎的強國——秦國一口氣滅了其他6國,最終統一了天下。不過秦王朝也沒有混出個樣子:僅活了15年就被人滅了。那麼戰國時的7國分別存在了多少年呢?接下來就一起看下。
  • 魏文侯麾下三大名將:一人破秦,一人敗齊,一人攻滅中山國
    魏文侯之所以能在戰國初期稱霸一時,和他禮賢下士麾下人才濟濟有莫大關係,其中文有李悝、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武有吳起、樂羊、翟角,今天就來說一說魏文侯麾下三大名將:一人破秦,一人敗齊,一人攻滅中山國。
  • 蘇秦死間齊國,戰國時代的無間道
    燕昭王看著傷痕累累,滿目瘡痍的燕國,更加堅定了他要報仇雪恥的決心,他要讓齊國付出慘痛的代價。最終燕昭王如願以償,公元前284年,燕國樂毅為主將,率領秦、燕、韓、趙、魏五國聯軍討伐齊國,聯軍勢如破竹,連續攻佔齊國72城,並攻破齊國都城臨淄,齊國只剩即墨和莒城沒被攻破,齊國面臨著亡國之危。促成這一結果的幕後推手便是蘇秦。
  • 戰國七雄中最憋屈的國家是誰
    韓國,位於大國之間,難以發展戰國初期,魏國獨霸,打遍天下無敵手;戰國中期,齊、秦、楚三方爭霸;戰國後期,秦、趙爭雄。期間,燕國一度崛起,差點滅掉當時最強霸主齊國,而身為七雄之一的韓國似乎沒有什麼出彩的事,那麼,為什麼韓國在整個戰國時代從未崛起呢?我們從韓國發展歷程中分析一下原因。一,戰國初期,沒有變法圖強的意識,錯失崛起時機。
  • 徐州相王:魏國和齊國互相稱王,楚國為什麼很生氣呢?
    徐州相王,指的是戰國時期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的重要歷史事件。公元前334年,惠王率領韓國和一些小國到徐州(今山東滕縣東南)朝見齊威王,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不敢獨自稱王,於是也承認魏的王號,魏惠王並改此年為後元年。
  • 戰國七雄:齊國為何能憑藉剩下三座城而收復原有的領土?
    一為莒、即墨是兩座城市的實力非凡;二為當時列國的局勢所致——滅齊沒有那麼容易,每個國有它的脾氣——這一點不見得是燕惠王有多不地道,他也有無奈之處。 即墨和莒都是大城,是齊國五都中的兩個。
  • 戰國後期,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人不是昭襄王和範雎,而是魏冉!
    五國伐齊最終確立了秦國在戰國中後期獨霸的地位 齊國在當時是一個很強大的國家,戰國第八強國的宋國被齊國一下就吞併了,而第七強國燕國也差點被齊國滅國。齊國除了是當時最強的國家,也是山東六國的盟主,囂張得很。
  • 魏滅中山之戰:魏國消滅中山國,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
  • 戰國時期,強大的楚國消滅了哪幾個諸侯國?
    公元前306年,越王無彊北上伐齊,聽信田姓說客所誤,率領大軍調頭攻楚,不料中埋伏,兵敗身亡;由于越王無彊沒有指定繼承人,越國因此而分崩離析,其疆域也逐漸被楚國所佔據。杞國杞國(約前2000年—前445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自夏代到戰國初年的一個諸侯國,,國祚延綿1500多年,國君為姒姓,大禹的直系後裔。
  • 欺世盜名、國之大奸——戰國四大公子之孟嘗君田文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其中最出名的就屬戰國四公子。他們尊賢重士,為國舉賢,多次「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對後世影響深遠,他們的賢名也因此舉世聞名、千古流傳。但是北宋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名相)為什麼卻認為「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
  • 春秋五霸之一的越國,為何沒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呢?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
  • 戰國「第八雄」:二百三十年屢遭滅國危機,卻在稱王后迎滅頂之災
    進入戰國後,它還一度稱王,壯大成「戰國八雄」,令世人為之驚嘆。這個國家,就是中山國。其實,早在西周晚期,中山國所在地就存在著一個國家:白狄人創建的鮮虞古國。正因鮮虞成名太早,又屬戎狄異族,且恰好臨近中原,人們常常將春秋初期的邢、衛滅國之禍歸罪於鮮虞。
  • 戰國:沒有歷史背景,戰國你真的看懂了嗎?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影片是一部2011年的老片——《戰國》。《戰國》由金琛執導,孫紅雷、景甜、金喜善、吳鎮宇等主演的古裝歷史電影。主要講述了孫臏因天下傳言身懷絕世兵法,而被諸侯各國搶奪。後陰差陽錯之下幫助魏軍打敗了田忌之女田夕所帶領的齊軍。
  • 齊國冶鐵業及鐵器的使用
    齊國在春秋戰國時代,能成為春秋第一霸主、戰國七雄之一,與冶鐵業的發達不無關係。正如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所說:「齊桓公之所以能夠劃時代地成為五霸之首,在諸侯中特出一頭地,在這兒可以找得出它的物質根據。煮海為鹽積累了資金,鑄鐵為耕具提高了農業生產。所以桓公稱霸並不是僅僅由於產生了一位特出的政治家管仲,而是由於這位特出的政治家找到了使國富強的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