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4年,齊宣王趁燕國內亂之機,發兵入侵燕國,並且攻破燕國都城,殺了燕王噲,子之逃跑後被處以醢刑,燕國幾乎亡國。但是齊軍在燕國燒殺掠奪,無惡不作,致使燕國臣民上下同心,群情激憤,誓死抵抗齊軍。最終齊軍撤退,趙武靈王護送在韓為質子的公子職回燕國即位,是為燕昭王。燕昭王看著傷痕累累,滿目瘡痍的燕國,更加堅定了他要報仇雪恥的決心,他要讓齊國付出慘痛的代價。
最終燕昭王如願以償,公元前284年,燕國樂毅為主將,率領秦、燕、韓、趙、魏五國聯軍討伐齊國,聯軍勢如破竹,連續攻佔齊國72城,並攻破齊國都城臨淄,齊國只剩即墨和莒城沒被攻破,齊國面臨著亡國之危。
促成這一結果的幕後推手便是蘇秦。蘇秦以燕國間諜的身份來到齊國,蘇秦才華橫溢,很快便被齊宣王任命為客卿,公元前300年,齊閔王繼位後,因為蘇秦長期出謀劃策,齊閔王對他更加器重。
當時宋國的城池定陶最為繁榮,諸侯國都對宋國垂涎三尺,而宋國又處於齊、楚兩國之間,近水樓臺先得月,顯然齊國最有條件奪取定陶。蘇秦知道,定陶就是一塊肥肉,讓各國心動,但是又是一塊燙手的山芋,讓各國不敢輕舉妄動,任何一國膽敢興兵奪取定陶,其他諸侯國必定不會坐視不理,任其獨吞。
於是,蘇秦便力諫齊閔王攻滅宋國,佔取定陶。齊閔王擔心諸國發兵幹預,蘇秦說:「當今天下,齊、秦最強,而且韓、魏苦秦久矣,如果我們提議討伐秦國,韓、魏必然加盟,我們只需再拉攏趙國,屆時聯軍忙於伐秦,無暇顧及,我們趁機滅宋,定陶可得矣。」齊閔王聽完蘇秦的計劃後十分高興,便派蘇秦入趙說服趙國合縱伐秦。
蘇秦到了趙國找到奉陽君李兌,允諾齊國割讓土地作為他的食邑,讓李兌說服趙王聯齊抗秦。在趙國同意後,事情卻迎來了變化,秦昭襄王卻邀請齊閔王互相稱帝,秦稱西帝,齊稱東帝,並且準備齊、秦連橫伐趙。蘇秦見齊、秦即將聯合,趕緊唆使齊閔王廢除帝號,並以「稱帝天下共厭」為由,聯合趙、韓、魏、燕共同伐秦。
齊國派了一部分軍隊隨聯軍攻秦,主力部隊卻趁機攻打宋國,當時宋國正爆發內亂,民心離散,齊軍很快便攻滅宋國。而五國聯軍這邊,行至成皋,兩軍還未交戰,秦昭襄王便主動廢除了帝號,並割地求和。五國聯軍面和心不和,誰也不願意得罪秦國,而且作為主力的齊國都不肯出力,剩餘的國家更不想與秦國大動幹戈,於是韓、趙、魏、燕見秦國已經給了臺階,便順著臺階下了。可轉眼就聽聞齊國獨吞了宋國,各國這才知道齊國的真實意圖,對齊國嫉恨不已,於是韓、趙、魏、燕、秦五國迅速達成同盟,掉頭攻打齊國,戰爭開始後,楚國也加入了進來,六國聯軍以燕軍為主導,以燕國樂毅為主將。齊閔王聽聞消息後,這才意識到自己是被蘇秦算計了,於是下令抓住蘇秦,並處以車裂之刑。
蘇秦雖死,但是作為間諜的使命已經完成,齊國差點被滅,而燕國成了此次戰役最大的受益者,不僅是一雪前恥,而且一躍躋身於戰國七雄之列,成了疆域遼闊的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