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打了數百年都不缺糧,為啥諸葛亮總缺糧?2個字揭露真相

2020-12-15 騰訊網

說起諸葛亮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他以神機妙算,用兵如神著稱,是三國時期蜀國戰功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再加上《三國演義》中對他的描述,幾乎是神通廣大,足智多謀的神人,讓諸葛孔明的形象深入人心。不僅是後世所敬仰的名著,歷史上的諸葛亮也的確如此。他敢於為蜀漢效力,多次為劉備出謀劃策,在幾年的時間裡對實力強大的曹魏持續用兵,向世人展示了他不凡的智慧與用兵才略。但聲勢浩大的北伐卻接連折戟而歸,原因並不在於諸葛亮本人,而是蜀國的國力。史料記載表明:當時的蜀漢人口僅僅有不足100萬,但軍隊就有10萬,各類政府官員有4萬,從事生產的人口卻遠遠不足。形成這樣的原因,是因為蜀漢從始至終都以軍事為優先發展方略。

「兵力之謂力耗,既養兵之艱難,何為數百年之戰國七國不見誰出現缺糧的現象?」這個時候就有人會說,戰國時期,各國打了幾百年的仗,為什麼沒有見到一個國家內部崩潰呢?其實在時間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從公元前453年至公元前221年,近兩百年的時間幾乎年年有各類大小戰事,戰爭所造成的傷亡也不計其數。我們不妨就以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韓國為例,《戰國策》記載說「精兵二十萬,廝屠十萬」。周邊大國虎視眈眈這塊兵家必爭之地,由此不難看出韓國雖國力弱小,生產力低下,但卻擁有30萬人的軍團。回過頭來,我們要知道三國時期的蜀國與韓國相比則是大象見螞蟻,而且蜀國擁有大糧倉成都平原。

但韓國的兵力,卻讓後世的吳蜀兩國而不及。這個時候我們心中不免沒有疑問,戰國七雄打了數百年都不缺糧,為何諸葛亮總缺糧?2個字揭露真相,這便是兵制。其實在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實行全民兵役制,這種兵制也是為了適應當時戰事頗多的局勢。每逢戰爭爆發之前,所有適齡男子都要上前線打仗,戰事結束就都回家種地,這樣可以極大增加糧食儲備量。而三國時期實行的是職業兵制,軍隊與後方生產的農民互不相干,導致和平時期,糧食儲備量也不多。正是由於職業兵不參與農業生產,所以很早看出利弊的曹操,在自己的地盤上率先實行屯田,因此使魏國一開始就國力強盛。

而蜀漢卻在很晚才意識到這一點。等到蜀漢看出端倪,曹魏早已經兵臨城下。最後,筆者認為,蜀漢由於特殊的地理原因,地勢起伏極大。蜀道之艱難,造成了糧草運送十分困難。每逢戰事,後方補給線被拉長,很難跟得上前方軍隊行進的速度。其實蜀漢並非十分缺糧,而是要從蜀中長途跋涉運糧去給千裡奔襲徵戰的軍隊,但運糧也需要人力。相比較魏國,就在家門口作戰,補給十分便利,從這個方面上來說,蜀國最終滅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相關焦點

  • 亞力山大若東徵中國,馬其頓方陣將橫掃戰國七雄?學者一語說破
    但羅馬軍團能擊敗馬其頓方陣,不代表戰國七雄可以,那麼面對率領「3萬步兵、5000騎兵、160艘戰船」龐大兵力的亞歷山大,公元前330年的戰國七雄有沒有破解手段?不僅有,而且馬其頓方陣的四個致命弱點,戰國七雄都很拿手!  一,利用地形作戰,這在春秋戰國非常普遍,是孫子兵法中的地利。無論秦國,還是關東六國,都有很多險峻地形,這對馬其頓方陣而言簡直就是噩夢。
  • 戰國七雄:存在感極低,號稱八百年諸侯國的燕國,都幹了哪些事?
    經過春秋戰國的大洗牌,大魚吃小魚,傳說西周初期分封的八百諸侯最終沒剩下幾個,其中有韓、趙、魏、齊、楚、燕、秦七個諸侯國脫穎而出,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戰國七雄
  • 戰國七雄中最憋屈的國家是誰
    戰國時代,群雄並起,其中有七個國家貫穿整個戰國時代,表現最耀眼,後世稱為戰國七雄。這七個國家分別是齊、楚、燕、秦、趙、魏、韓,但是其中有一個國家,在整個戰國時代沒有一次雄起過,一直作為配角出現,這個國家就是韓國。
  • 為什麼能並列戰國七雄呢?
    春秋時期同樣是疆土不大的宋國(宋襄公)、鄭國(鄭莊公)都可以稱霸一時,魏國為什麼不能並列戰國七雄呢?更何況魏國是脫胎於強大的晉國,三家分晉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憑什麼趙國韓國就可以位列戰國七雄而魏國不能,事實上魏國還是戰國歷史上第一個稱霸中原的國家。
  • 瓜島戰役:日軍第17軍缺糧缺彈缺藥,只能選擇悄悄地撤退
    瓜島戰役,全稱「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於1942年8月7日,至1943年2月9日期間,在瓜達爾卡納爾島和周圍的島嶼進行的戰役。二戰時期,太平洋戰場上非常著名的島嶼攻防戰役,以守島日軍缺糧缺彈,無力進行持續的消耗作戰,而選擇悄悄地從登島美軍的眼皮底下撤軍而宣告結束。美軍完全佔據了瓜島,爾後奪取了索羅門群島,最終,是整個南太平洋地區的制海權和制空權,美軍以瓜島為依託,開始進行了全面的戰略反攻。
  • 新書上架|《七國銀河》將戰國七雄融入星空,科幻作家寶樹、阿缺聯...
    這本書由銀河獎、星雲獎、冷湖獎三獎得主寶樹、阿缺聯手創作,將戰國七雄設定於銀河中,讓遙遠的過去在浩瀚的宇宙中「重生」。《七國銀河》是寶樹、阿缺的合著首秀,這種形式放眼百年中國科幻史也極其罕見。縱觀大多數作品的成書過程,往往是由一位作家擔綱完成,作品中亮點與缺點並存。但寶樹和阿缺採用合著的形式,充分發揮各自所長,補位對方的不足,使《七國銀河》成為二人創作才華的集大成之作。
  • 春秋五霸之一的越國,為何沒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呢?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
  • 血統最純正的戰國七雄,曾上演2樁冠絕古今奇聞:無間道和共和制
    燕噲,在群雄並起的戰國時代,並不是一個顯眼的名字。同樣,作為戰國七雄的燕國,也並非是最強的國家。然而,正是這個名聲不顯的北方燕國,卻是承自周朝數百年,血統最純正的戰國七雄。由於地處北方,燕國一直不被其他國家重視,但就在這樣的一個神秘的國度中,發生過兩件冠絕古今的奇聞。
  • 諸葛亮視為偶像的樂毅,為何不在「戰國四大名將」之列?
    縱觀歷史,普羅大眾最熟知的莫過於三國時期,得益於四大名著的《三國演義》被廣泛傳播,製作成影視劇等,更多人熟悉了劉關張、諸葛亮、司馬懿陸遜孫權等人。 然而,在此之前還有一段非常重要和群雄輩出的年代,那就是春秋戰國時代。今天咱們不細數歷史長河,而是著眼於戰國時期的名將——樂毅。
  • 戰國七雄:秦國白起,趙國廉頗,剩下五國的名將都是誰?
    而下面的諸侯都在為爭奪天下而戰,先是趙魏韓崛起,後是秦楚齊燕崛起,在歷史上他們並稱為戰國七雄。他們實力都非常雄厚,其手下也有不少的名將。那麼戰國七雄中,秦國的名將是白起,趙國的名將是廉頗,剩下五國的名將都是誰? 楚國—昭陽
  • 七種顏色,代表戰國七雄各自的國色,你喜歡哪一款?
    原標題:七種顏色,代表戰國七雄各自的國色,你喜歡哪一款? 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都有自己崇尚的顏色,比如影視劇《大秦帝國》中,各個國家的顏色都不一樣,而且都很講究,有據可查
  • 韓國明明推行了 「申不害變法」,為何還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
    到了春秋末期,魏趙韓三家聯手消滅智氏,並在戰國初期瓜分了晉國,成為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國。與此同時,田氏代齊的發生,促使戰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國、齊國、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七雄並列。在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較量,往往還講究一個名正言順。但是,到了戰國時期,戰國七雄的戰爭則是更加殘酷和頻繁了。
  • 戰國七雄各國變法功臣,最成功的是他?
    戰國時期,七國爭霸,發生了很多戰爭史上的經典戰例,也湧現了一大批賢臣良將。諸侯們敢在戰場上爭霸的底氣來源於自己的國力。而國力的強盛又離不開變法和改革,下面小編來盤點一下戰國七雄主持各個國家變法的「功臣」。
  • 戰國七雄各有多少人口,有多少兵力,為何動輒數十萬大軍
    戰國時期,不僅列國間的戰爭頻次極高,且戰爭規模也迅速擴大,動輒便是數十萬軍隊相互攻伐,甚至還出現了「長平之戰」這種動用百萬軍隊的戰爭,這種戰爭規模,即使放在後世大一統王朝,也是極難想像的,因而一直以來都不乏對這些數字的質疑。那麼,戰國時期七雄到底有多少兵力呢?我們不妨從當時的人口、兵制、兵力三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 戰國七雄的面積和軍隊數量一覽
    戰國七雄的面積和軍隊數量!一是秦國和楚國兩國變法的成功和失敗,秦國在商鞅的主持下進行變法,而楚國吳起主持的變法卻失敗了,秦國越來越強大,而楚國還是被士族把控,國力越來越弱;二是秦國有地理優勢,函谷關易守難攻,進可攻退可守,而楚國處在各個國家的包圍之中,四戰之地,可能同時面臨來自四個方向的敵人。2,趙國的面積小,人口少,戰鬥力為什麼那麼強呢?
  • 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為何最早被秦國滅亡?從政治體制分析
    導言: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為何最早被秦國滅亡?從術治變法弊端入手,分析戰國七雄韓國滅亡原因?縱觀戰國歷史,特別是戰國七雄,韓國一直是被忽略的一個國家,它到底實行什麼政治體制呢?有哪些弊端,為何會滅亡呢?本篇文章從政治體制角度,分析韓國滅亡的原因。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
  • 戰國七雄的始祖分別是誰?三國君主以地名為姓,齊燕國君很有名
    後來由於周天子沒了存在感,所以就出現了大國吞小國的現象,到了戰國時代也就只有七雄了。據《史記》所載,在七雄裡僅有齊、燕2國最早為武王所封,其他的國就是後來才出現的。那麼戰國七雄的始祖都分別是誰呢?燕國的始祖叫姬奭。這個姬奭是武王姬發的親兄弟,人稱召公。由於他是周武王的親兄弟,所以燕國可說是周的姬姓宗室國家。
  • 戰國七雄之韓國,「申不害變法」的改革,為何是韓國滅亡的原因之一?
    在戰國時期,經過長時間的爭霸戰爭基本上都被周邊的大國兼併了,促使戰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而隨著各個國家之間戰爭傷亡的日益擴大,各個國家中的變法改革開始出現。而戰國時期的著名變法有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齊國的鄒忌改革、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而韓國在當中的表現又是如何呢?
  • 戰國七雄其餘六國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一,在眾多諸侯中,秦國只是「後起之秀」進入「戰國」一百年的時候,秦國仍然小心翼翼地偏居一隅。秦國由弱變強,始於獻公,成於孝公。這是公元前385年—前361年的事情。在這之前,魏文侯重用吳起,掠佔河西之地,秦國著實「窩囊」了許久。之後,楚悼王亦用吳起,南平百越,北並陳蔡,敗三晉,西伐秦,相當不可一世。
  • 戰國七雄分別存在了多少年?三國比秦活得久,燕國存在了822年
    不過歷史的發展規律似乎也存在「優勝劣汰」,隨著歲月的衝刷,幾百諸侯最後只剩了秦、齊、楚、燕、趙、韓、魏這7個最強的國家,他們並稱戰國七雄。不過戰國時代也僅維持了200來年而已,後來西戎的強國——秦國一口氣滅了其他6國,最終統一了天下。不過秦王朝也沒有混出個樣子:僅活了15年就被人滅了。那麼戰國時的7國分別存在了多少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