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為何最早被秦國滅亡?從政治體制分析

2020-12-21 資深人士說文史

導言: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為何最早被秦國滅亡?從術治變法弊端入手,分析戰國七雄韓國滅亡原因?保守勢力強大,從政治體制分析

在《大秦帝國之裂變》的影視劇中,韓國進行的申不害變法,幾乎與秦國的商鞅變法是同時進行的;然而兩國的發展成果卻大相逕庭,秦國自秦孝公後一直堅持商鞅之法,而韓國申不害變法卻半途而廢,可以說,申不害術治變法與商鞅的法治變法不可同日而語的。

而秦國在富強,崛起,以及稱霸的過程中,曾幾度拿韓國開刀,韓國也是秦國在統一之路上第一個被滅國的國家;韓國最早被滅亡原因是多方面的,與其處於四戰之地的地緣政治有關,也有疆域面積小,人口數量較少有關。

更與韓國的君主有關,君主採取依附強國而生的朝秦暮楚的對外戰略,使得韓國交了一幫豬隊友,關鍵時刻屢屢被坑,被出賣;最後,韓國竟然採取了鄭國水工疲秦的策略,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強大了秦國,又給秦國出兵的口實,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從此消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縱觀戰國歷史,特別是戰國七雄,韓國一直是被忽略的一個國家,它到底實行什麼政治體制呢?有哪些弊端,為何會滅亡呢?本篇文章從政治體制角度,分析韓國滅亡的原因。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

戰國七雄韓國的興盛史

三家分晉,韓氏立國韓氏,是春秋戰國時期一個非常顯赫的政治家族,本為晉國眾多卿大夫家族中一員,歷經數代人慘澹經營後,在極端險惡的晉國朝政中夾縫生存,並站穩腳跟,最終與其他強國一切掌握晉國軍政大權;繼而又在與晉國各大家族競爭中取得勝利,最終與趙、魏兩大家族瓜分魏國,稱「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後,韓國佔有晉國的南部,包括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山西南部及東南部,韓國疆土和魏國犬牙交錯,並且周室也在韓國疆域之中,以西與秦國、魏國為鄰,東面與鄭國相接,南面是楚國。

韓國發展大致分三步韓國的開國君主是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後代,縱觀韓國歷史,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開拓階段為韓康子至韓哀侯時期,下至韓昭侯時期為守成階段,再至韓王安為韓國的衰亡階段。韓國建國後,諸侯兼併戰爭此起彼伏,韓國又位於中原腹地,有天下咽喉之稱,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韓國幾乎被捲入了每一場戰爭,在後來的合縱連橫結盟過程中,韓國一直依附強國而生,一直在眾強環伺中生存。

韓氏立國後,一直在夾縫中求生存,但也有其高光期,那就是韓昭侯申不害「術」治變法改革,使韓國有一個大治,但韓昭侯只是守成之君,並沒有為韓國打下強大的發展基礎,也喪失了一次乘強勁之勢進行變法圖強的計劃;韓昭侯與秦孝公生活在同一時期,商鞅變法成就了秦孝公,也強大了秦國,而申不害變法雖然使韓國有大治,但申不害死後,韓國形式急轉直下,最後直至滅亡。

韓國「將」、「相」政治體制

韓氏立國後,逐漸廢除以宗法血緣關係為基礎的世卿世祿制,建立起以國君為首的封建官僚體制;具體表現為,三家分晉後,韓國自立為諸侯,標誌著地方封建政權開始正式確立,韓景侯被周室冊封為諸侯,從此韓國名正言順地步入諸侯行列,當韓國攻下鄭國後,韓宣惠王採用「王」稱號,國君稱號的改變標誌著國君權力的提高和君主制度的初步形成。

建立以「相」為首的文官體系「君臨之術」被韓國國君不斷利用,標誌著君主集權制的不斷形成,到了戰國,韓國效仿魏國,在朝廷設相,建立文官行政體制,相權是輔佐、配合王權而存在的,是君權的重要補充和保證,韓相由國君任命,並且隨時可以撤換;相國以下,各級官吏分工明確,各司其職。

建立以「將」為首的武官體系戰爭頻繁,韓國國君很重視軍事,在國君之下設將一職,君主隨時任免和調遣「將」,在君主的授權下,「將」有訓練官兵和指揮作戰的權力;將,也稱將軍,在中央官僚機構中是武官之長,地位僅次於相。此外,韓國還設立了專門為君主和宮廷機關服務的系統,這個系統也兼任行政管理機關的事務,兩者行政職能沒有截然分開。

韓國在地方設立郡、縣制為主的地方行政制度,但郡與縣之間,尚未形成固定的統轄關係,邊疆的縣歸郡管轄,內地縣歸中央管轄,郡、縣的軍事權力和最高行政權力都掌握在韓國國君手裡,郡、縣長官由國君直接任免。

韓國的政治制度相對複雜,世卿選官制度被長時間地保留下來,君主才有賞罰、禮法、刑德、爵祿等手段監督控制群臣,在韓國的不斷發展中,逐步制定和完善本國的各種制度,例如職官管理制度,俸祿制度,法律制度,軍事制度等等,但韓國終一朝都沒有建立完善的封建官僚體系,世卿的貴族制度貫穿其中,這與申不害不徹底的改革有莫大關係。

對於韓國來說,成也「術」治,敗也「術」治,申不害的術治為何會失敗呢?筆者從韓國政治制度的弊病,來分析一下申不害變法失敗的原因?

韓國政治制度的弊端

韓懿侯、韓昭候時期為韓國的守成時期,韓懿侯守國十年,沒有大的發展,沒發生大的戰爭,卻失去了領土,被魏國打敗兩次,割讓馬陵;韓昭侯掌國三十多年,特別是在申不害變法時期內,韓國大治,諸侯不來侵伐,出現了少有的、短暫的治世。

但韓昭侯注重君主的「術」治,沒有建立統一的法令,致使韓昭侯之後,變法不在,國內形勢急轉直下,只能在大國夾縫中生存,依附強國而生,在政息兵弱的敗亡階段被秦國滅亡,成為戰國七雄中第一被滅的諸侯國,那麼,韓國政治制度有哪些弊端呢?

「術」治弊病,導致韓國亂弱

韓昭侯時期的申不害改革,幾乎與齊威王的改革是同時進行的,但成效遠非齊國;申不害的「術」治,主張君主的絕對的集中權力,講究的是君主統治臣民的方法,強調的是君主的專制之術,先天性地存在很多弊端,也是改革不能徹底推進的原因之一。

申不害變法與商鞅變法最大的不同是,商鞅緊緊抓住發至建設這個關鍵,將各項改革內容以法律的形式公布於眾,在法律中將宗族特權剔除出去,徹底剝奪貴族特權;申不害的「術」治,原先是為了懲治吏治,現在變為君主馭臣之術,這種權術隨著君主的意識改變而改變,一旦被當作治理國家的主要手段,必然會扭曲法令,使依法治國名存實亡。

韓昭侯是一個意志不堅定的人,韓國貴族勢力大,當昭候發布新的法令時,往往會聽從別人錯誤意見後,使得法令得不到堅決的貫徹實施;申不害主宰朝政十年期間,法治偏弱,術治膨脹,依靠種種秘密手段察核官吏,造成人人自危。

時間久了,術治就會變成權術陰謀,君臣離心爾虞我詐,官場就會變成勾心鬥角之地;權術之道充斥於韓國邦交內政,造成儲君之爭,輔臣權力之爭,重臣為了權力甚至勾結敵國,劫持國君;總之,韓昭侯依賴術治,久而久之,導致陰謀叢生,內耗重重,危及國家。

「術」治,沒從根本上解決韓國面臨的問題,終究其實,術治就是一種整治吏治的手段,也是君主所掌握的一種權術陰謀,「術」治的本質是人治,人治的優劣全在於君主,韓昭侯時期術治還勉強可以,後世之君沒有韓昭侯之明,那麼術治就是亂國之本,所以,韓非子說,韓國亡於術治,是有道理的。

韓國存在貴族和官僚雙重政治體制

戰國時期,貴族集團在各諸侯國都是一股強大的保守勢力,變法必然會觸動貴族利益,必然會遭到貴族階層的強烈反對;與商鞅用法制剔除貴族特權不同,申不害「術」治改革以不觸動貴族集團利益來換取變法改革,對貴族勢力採取妥協的態度,使得新法令推行不下去,變法成果大打折扣。

申不害變法時,一邊用貴族宗室人員,一邊又任人唯賢採取官僚制度,在韓國貴族中,雖然也有才幹的超群者,但大部分都是能力平庸的人,例如,公仲、公叔更是獨攬朝政五十年,加速了韓國的衰亡;貴族宗室總攬大權與重用布衣將相的格局無法調和,終其一朝,韓國也未能克服宗室貴族對權力的獨掌,這也是申不害改革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權術陰謀排斥賢能,使人才引進政策失敗

韓昭侯申不害的改革,在人才政策上也以舉賢任能,因任而授官的政策,但沒有從根本上廢除世族世官制度,舉賢任能就是一個空頭口號,韓國像其他諸侯國一樣推行貴族政治,造成人才外流,這些人才得不到上升途徑,只能另謀高就。

權術陰謀還造成君臣之間,臣臣之間的猜忌和矛盾,權臣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無所不用其極,排擠布衣將相,排擠人才那都是小事,這些重臣甚至能引入外國兵力來挾制本國君主,由此可見,君臣之間爾虞我詐可見一斑。當奸邪大臣當權,隱良蔽賢,造成韓國日趨衰弱,韓非多次向韓王進諫要勵精圖治,但始終未被採納,統治階層的腐朽昏庸使韓國失去了最後一絲復興的希望。

反觀秦國,對人才的利用有一套法律制度,特別是獎勵耕戰制度的實施,秦國農民樂耕,士兵樂戰,天下英才多匯集到秦國,這也是秦國舉賢任能制度優越性的體現;而秦國正是在大批的,一代又一代的布衣將相輔佐下,最終富國強兵,統一天下。

其實,秦國統一的歷程,就是以布衣將相為主的官僚體制,逐步戰勝和取代貴族政治的過程;社會要發展,國家要進步,都需要人才,特別是社會變革時期與人才開發有密切關係,韓國的衰亡很大程度上受失敗的人才政策所影響。

總之,相對比秦國來說,韓國和其他五國也重視法律,但都深受周公禮制的影響,沒有完全拋棄與新時代不符合的禮制,也沒有能夠徹底地實行法治,反觀秦國在法律政策上是基本正確的,能把獎賞和刑罰以法律的形式納入耕戰政策中,所以秦國兵強國盛,在發展上領先於韓國。

綜述

筆者認為,申不害改革失敗原因,「術」有餘,而「法」不足,在變法改革中,側重於君主用權術,而忽略了法治建設,缺少法律的保障,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韓國所面臨的問題,申不害死後,韓國形勢急轉直下,「術」治變法只給韓國留下了「陰謀權術」。

變法失敗與韓國君主有莫大關係,缺乏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在之後的歷代國君中,只有韓昭侯支持改革,反觀秦國,自秦孝公之後,歷經秦惠文王,秦宣太后,秦昭襄王,一直到嬴政都堅持商鞅的法治治國;由此可見,韓國並沒有形成一個有賢能組成的領導集體,韓昭侯死後,變法執行者後繼無人。

韓國的保守勢力太過強大,申不害變法中並沒有剔除貴族對變法的影響,並沒有剝奪貴族眾多的權力,而是以妥協政策來換取變法改革,結果不僅是變法成效大為縮減,也遭到了貴族勢力的反撲。

我們又看到,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慎到、申不害,分別提倡法治、勢治、術治三種不同的治國方略,法,就是健全法制,勢是君主的權勢、君主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君主駕馭臣民,利用權力,推行法令的一種手段或策略。術治主要是為了察覺官吏,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獨一無二的地位。所以,申不害的改革只是一種君主統治的手段,並不是對政治體制、經濟社會發展的徹底改革,當然會失敗了。

討論

筆者認為,從晉國卿大夫家族獨立的韓氏政權,在立國之初,是一個生機勃勃的政權,與其脫胎於母體晉國有著本質的區別,隨即建立以君主為主的集權政治體制,從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地建立了各級官僚機構和行政體制,最高管轄權被掌握在君主手中,在君主集權制的確立下, 又推行了郡、縣制使得中央對地方的管轄權空前加強。

韓國雖進行申不害改革,但在戰國中後期,貴族勢力,宗室勢力排斥賢能,抵制改革等行為嚴重侵蝕韓國政治體制;韓氏政權的外在環境也非常險惡,始終處於此起彼伏的兵火狀態,極端惡劣的地理地緣政治,使其處於列強環伺之中,首鼠兩端的邦交策略最終得罪了所有強國,使得韓國最終被歷史所淘汰。

參考文獻:《韓非子》、《戰國策》、《七國考》、《資治通鑑》、《漢書》、《史記》、《左傳》等

相關焦點

  • 戰國七雄之韓國,「申不害變法」的改革,為何是韓國滅亡的原因之一?
    在戰國時期,經過長時間的爭霸戰爭基本上都被周邊的大國兼併了,促使戰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而隨著各個國家之間戰爭傷亡的日益擴大,各個國家中的變法改革開始出現。而戰國時期的著名變法有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齊國的鄒忌改革、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而韓國在當中的表現又是如何呢?
  • 春秋五霸之一的越國,為何沒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呢?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
  • 韓國明明推行了 「申不害變法」,為何還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
    到了春秋末期,魏趙韓三家聯手消滅智氏,並在戰國初期瓜分了晉國,成為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國。與此同時,田氏代齊的發生,促使戰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國、齊國、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七雄並列。在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較量,往往還講究一個名正言順。但是,到了戰國時期,戰國七雄的戰爭則是更加殘酷和頻繁了。
  • 為什麼能並列戰國七雄呢?
    春秋時期同樣是疆土不大的宋國(宋襄公)、鄭國(鄭莊公)都可以稱霸一時,魏國為什麼不能並列戰國七雄呢?更何況魏國是脫胎於強大的晉國,三家分晉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憑什麼趙國韓國就可以位列戰國七雄而魏國不能,事實上魏國還是戰國歷史上第一個稱霸中原的國家。
  • 戰國七雄中最憋屈的國家是誰
    戰國時代,群雄並起,其中有七個國家貫穿整個戰國時代,表現最耀眼,後世稱為戰國七雄。這七個國家分別是齊、楚、燕、秦、趙、魏、韓,但是其中有一個國家,在整個戰國時代沒有一次雄起過,一直作為配角出現,這個國家就是韓國。
  • 戰國七雄各國變法功臣,最成功的是他?
    戰國時期,七國爭霸,發生了很多戰爭史上的經典戰例,也湧現了一大批賢臣良將。諸侯們敢在戰場上爭霸的底氣來源於自己的國力。而國力的強盛又離不開變法和改革,下面小編來盤點一下戰國七雄主持各個國家變法的「功臣」。
  • 戰國七雄:秦國白起,趙國廉頗,剩下五國的名將都是誰?
    而下面的諸侯都在為爭奪天下而戰,先是趙魏韓崛起,後是秦楚齊燕崛起,在歷史上他們並稱為戰國七雄。他們實力都非常雄厚,其手下也有不少的名將。那麼戰國七雄中,秦國的名將是白起,趙國的名將是廉頗,剩下五國的名將都是誰? 楚國—昭陽
  • 戰國七雄的面積和軍隊數量一覽
    戰國七雄的面積和軍隊數量!秦國,100萬平方公裡,軍隊100萬,人口600萬楚國,150萬平方公裡,軍隊100萬,人口800萬趙國,20萬平方公裡,軍隊50萬,人口300萬韓國,9萬平方公裡,軍隊20萬,人口250萬齊國,15萬平方公裡
  • 大秦賦:韓非的騷操作卻適得其反,韓國第一個被嬴政滅亡
    韓國在戰國七雄當中實力最弱小的國家,西邊是強大的秦國,東鄰魏國,北面是趙國,南面楚國,可謂是天下的中央。但是如果韓國實力強勁這也沒什麼好說的,可上蒼就是這樣,韓國卻是實力最弱小的,今天不是這個國家欺負一下,明天就是另一個國家恐嚇一番。
  • 位列七雄,被譽為「勁韓」的韓國,是如何把自己變成了一個笑話?
    春秋戰國,隨著周王室的日益衰微,天下禮崩樂壞,各國為了強大自身紛紛開始兼併周遭國家,而後又發生了「三家分晉」以及「田氏代齊」兩大政治事件,戰國七雄最終形成。在戰國七雄之中,相信很多人了解過這段歷史的同學,都不會喜歡那個頻頻鬧出笑話的韓國吧?
  • 戰國七雄的始祖分別是誰?三國君主以地名為姓,齊燕國君很有名
    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髮帶著眾家諸侯在牧野打敗了商軍,並一口氣滅了殷商,紂王帝辛最後自盡,商滅亡,周得以建立。本著有功者賞的原則,周武王分封了幾百諸侯,其中功勞大者的領地也多一些,功勞少者則國家小些。
  • 從與中原諸侯國戰爭角度,分析中山國為何地位高?特殊地理位置
    導言:中山國為何被中原諸侯國所重視?從與中原諸侯國戰爭角度,分析中山國為何地位高?中山國幫助齊國攻打燕國中山國擺脫魏國統治後,成功復國後,經過發展國力逐步增強,中山國與燕國是鄰國,以易水為界,兩國戰爭頻繁,相互徵伐,燕國雖然是戰國七雄之一,但國力與其他六國相差甚遠,在與中山國的相互徵伐中也佔不到多少便宜。
  • 戰國名將之秦國篇:在你的印象裡,秦國都有哪些名將?
    前幾天筆者發布過一篇關於歷數戰國七雄中各國傑出君王的文章,有一位讀者提出能否出一篇關於戰國七雄各國名將的文章。說實話,戰國時期的七雄中,各國都有哪些君王能被稱之為傑出君王,這其實很好數,也基本不會漏掉任何一個傑出君王,畢竟史書典籍對這些君王的事跡記載的都是比較清楚的,傑出君王的名氣也都比較大,沒幾個傑出君王在歷史上是默默無聞的。
  • 從地理位置、李悝吳起變法角度,分析為何魏國國力遠超韓國、趙國
    導言:晉國分三家,都是戰國七雄之一,為何魏國實力選超韓國、趙國?從地理位置、李悝吳起變法角度分析,李悝、吳起功勞大戰國七雄中,竟然有三個國家是從春秋時期晉國分離出來的,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三家分晉;之後中原的老牌諸侯國晉國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魏國、趙國和韓國這三個新興的諸侯國。
  • 如果回到戰國時期,你是哪國人?答案可能會顛覆你的認知
    有很多人可能會產生疑問,如果回到戰國時期,自己究竟是哪國人?下面就來詳細分析一下。齊國:作為戰國七雄中的大國,其實齊國面積不大,主要是現在的山東省北部及河北省東南一小部,面積約8萬平方公裡,還不到山東省面積的一半。彈丸之地卻能首先稱霸。
  • 楚國幾乎佔據戰國地圖的1/2,卻為何反而讓秦國統一了天下?
    從這張戰國初年的地圖來看,楚國幾乎佔據了整個地圖的1/2,比其餘六雄加起來的面積還要大。因此,經常有人問,楚國疆域面積這麼大,為何不能統一天下,反而讓秦國給統一了呢?公元前320年左右,秦惠王、楚懷王時,剛剛興起的縱橫家們,為我們估算了戰國各國的軍事實力如下:秦國軍隊總數約100萬,戰車千乘,戰馬萬匹;楚國軍隊總數約100萬,戰車千乘,戰馬萬匹;齊國軍隊總數數十萬,戰車千乘,擁魚鹽之利
  • 戰國七雄各有多少人口,有多少兵力,為何動輒數十萬大軍
    戰國時期,不僅列國間的戰爭頻次極高,且戰爭規模也迅速擴大,動輒便是數十萬軍隊相互攻伐,甚至還出現了「長平之戰」這種動用百萬軍隊的戰爭,這種戰爭規模,即使放在後世大一統王朝,也是極難想像的,因而一直以來都不乏對這些數字的質疑。那麼,戰國時期七雄到底有多少兵力呢?我們不妨從當時的人口、兵制、兵力三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 戰國七雄為何沒人敢動周王室,東周國和西周國又是怎麼回事呢
    戰國時期,禮樂崩壞,群雄並起,為了城池、土地、利益,各國之間相互徵伐,爾虞我詐。其中以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諸侯國實力最為強大,被後世稱為戰國七雄。那麼,早已名存實亡的周王室,地處中原,實力微弱,本應該是各個國家眼中的一塊肥肉,卻為何直到戰國末期才被秦國滅掉?本來只有巴掌大點地盤的周王室,又為何分為東周國和西周國呢?
  • 韓國總被秦國欺負,但大戰卻總是站在秦國這邊,這是什麼怪操作?
    在戰國時代,戰國七雄為了爭奪統一的資格,一直在那裡進行競爭,所以打仗成為了每天的常態,而死亡更是成為了他們享受的榮譽。在這樣慘烈的戰鬥與競爭之中,大國自然為了既定的目標而前進,但是弱小的國家則顯得非常的恐懼,他們擔心自己哪一天會被別人給滅掉。
  • 《大秦賦》中韓王安,為何向秦國臣服4年後,嬴政還是要了他的命
    戰國七雄中韓國的實力最為弱小,由於其地理位置處於四戰之地,周邊都是大國,而韓國無論是國土面積還是綜合國力,都是這幾個國家當中最小的,所以他也是第一個被秦國所滅的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