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與中原諸侯國戰爭角度,分析中山國為何地位高?特殊地理位置

2020-12-21 資深人士說文史

導言:中山國為何被中原諸侯國所重視?從與中原諸侯國戰爭角度,分析中山國為何地位高?特殊地理位置,牽一髮而動全身

春秋戰國時期,周室衰微,諸侯爭霸,先後出現春秋三小霸,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除了這幾個大國、強國外,中原諸侯國中還有五個僅次於戰國七強的「千乘之國」,分別是中山國、魯國、衛國、宋國、鄭國等,而中山國還有「戰國第八雄」的稱號,晚清王先謙說,「戰國之所以盛衰,中山若隱為樞轄」,由此可見中山國的重要性,那麼中山國的地位為何有如此之高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歷史上的中山國: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歷經戎狄、鮮虞、中山三個發展階段,建立者是中山武公,這是一個由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白狄族所建的國家,而於白狄的鮮虞建立中山國,在戰國時期被魏國所滅,後來中山國復國後,又被趙國所滅;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山國與中原諸國的相愛相殺的歷史。

中山國與中原諸國戰爭簡史

晉國徵伐鮮虞中山國

春秋後期,晉國位於黃河汾水以東,遠離周朝王室,四周處於戎狄包圍之中,晉國為了生存就對周邊的戎狄進行多次徵伐,其中就包括鮮虞中山國;此時的鮮虞中山國與戰國時期中山國實力相差甚遠,與春秋霸主晉國更不能相提並論,因此常常受到晉國的徵伐。

其實影響晉國與鮮虞關係的因素,不是晉國的啟土擴疆政策,而是晉國內部矛盾引起的,例如卿族勢力的發展和沉浮;春秋中後期,晉國國君失勢,卿族勢力迅速增長;晉國卿族為了爭權奪利,相互傾軋,爭奪領土,鮮虞也被迫捲入其中。

例如,荀吳避開晉國國內爭奪的鋒芒,向周邊戎狄開刀,領導對鮮虞的攻伐戰爭;此後還以範獻子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也發動對鮮虞戰爭;鮮虞出兵幫助齊國、衛國牽制和打擊趙鞅;趙氏家族在晉國卿族混戰中獲勝,重新掌權後,發動了對周邊國家的報復戰爭,其中最主要的被討伐對象就是鮮虞。

魏國滅中山國

三家分晉後,晉國時期的魏氏在卿族之間的角逐中獲利頗豐,領土最廣,實力強勁,在魏文侯時期經過李悝、吳起變法後,魏國憑著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一躍成為戰國初期第一霸主;而此時的中山國,中山武公即位,中山國得到一定發展,引起魏國的不安,加上卿族競爭時結下的新仇舊怨,使得魏國一度想滅亡中山國。

魏國實力雖然強大,但吞滅中山國也並非一帆風順,當趙國聽過魏國要進攻中山國時,意識到「唇亡齒安」的道理,趙國君主採用常莊談計策,在趙國的斡旋下,中山國轉危為安;魏國滅中山,不僅影響中山國,也直接影響趙國等其它諸侯國利益,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關係,錯綜複雜,中山國特殊的地理位置牽動整個中原局勢。

然而,魏國從未放棄過攻打中山國,魏文侯趁著趙烈侯剛繼位,無暇東顧之機,借道趙國攻打中山國,起初趙國並不同意,無奈趙國剛才戰爭中恢復過來,急需休養生息,而強大的魏國對趙國也是威脅,趙國認為,魏國與中山國的戰爭可以消耗魏國的國力,魏國即使佔領中山國後,越過趙國也不好治理中山國,同時趙國可以根據戰爭局勢,靜觀其變,坐收漁翁之利,就這樣,魏文侯派大將樂羊越過趙國,長途北上攻打中山國,最終在趙國推動下,中山國被魏國滅亡。

中山國幫助齊國攻打燕國

中山國擺脫魏國統治後,成功復國後,經過發展國力逐步增強,中山國與燕國是鄰國,以易水為界,兩國戰爭頻繁,相互徵伐,燕國雖然是戰國七雄之一,但國力與其他六國相差甚遠,在與中山國的相互徵伐中也佔不到多少便宜。

燕國在政治制度上一直墨守成規,堅持王道政治,燕王噲受人蠱惑,貪圖虛名效法堯舜實行禪讓制,將王位禪讓給大臣子之,引起燕國貴族震動,造成燕國內亂,而齊國趁機攻打燕國。經過魏國治理後的中山國,已經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燕國君臣易位,對於中山國來講是違背倫理的,是不道義的,是不能容忍的,於是幫助齊國攻打燕國,最終,齊國佔領燕國國都。

中山國在攻打燕國的戰爭中獲得了巨大的實際利益,奪得數十個城池,數百裡土地,擴展了燕國版圖;但同時也引起了燕國全體國民的巨大仇恨;燕昭襄王繼位後,國內穩定下來,開始復仇計劃,先是攻打宿敵齊國,燕國樂毅領導的五國伐齊差點滅亡齊國,同時燕國趁趙國攻打中山國是,佔領中山國北部領土。

趙國滅中山國

趙國與中山國的關係錯綜複雜,時而和平,互派來使,互通有無;又有曠日持久,異常慘烈的戰爭,但最終結果是中山國滅亡,成為趙國版圖的一部分,趙國為何必須佔領中山國呢?這與趙國的對外策略有關。

三晉分家後,趙國繼承了晉國對戎狄政策,春秋時期晉國就注重開疆拓土,特別是從周邊戎狄手裡奪取土地;趙國成立後也堅持北進戰略,將發展重點放到了廣漠的北部地區,趙國佔領代地後,中山國就與趙國接壤,從而成為趙國的進攻目標,隨後趙國兩次攻打中山國,但因趙敬侯的死,而暫告一段落。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後,趙國國力強盛,兵強馬壯,不斷向北部開拓領土穩固趙國大國地位;而此時,隨著諸侯國的兼併戰爭,各國疆域的演變,使得中山國地處於趙國內部,中山國把控的太行山要塞井徑和鴟之塞不僅是重要樞紐,也把趙國分為兩個幾乎不相連的部分,對趙國安全構成威脅,阻礙趙國的北進戰略。趙武靈王對中山國進行實地考察後,親率趙軍攻打中山國。中山君面對強大的軍事威脅,只能割地求和,獻出四城,中山國元氣大傷。此後,趙武靈王又兩次攻打中山國,最後中山國滅亡。

總之,中山國從立國到滅亡,從復國到再滅亡過程中,與中原諸侯國的摩擦戰爭從未停止,春秋時期與晉國的卿族發生過戰爭,戰國時期,魏國、趙國都曾滅亡過中山國;中山國趁人之危也與燕國結下了仇恨,經過多次交流和戰爭後,中山國文化逐步融入中原文化之中。

中原諸國為何這麼看重中山國呢?「戰國之所以盛衰,中山若隱為樞轄」是這樣的情況嗎?

原因分析

周室衰微,戰國時期形成諸侯爭霸的局面,形成了以秦國、楚國、齊國、韓國、魏國、燕國和趙國等七大諸侯國,以及宋國、魯國、魏國、中山國等幾個較小諸侯國;在爭霸兼併過程中,各諸侯國開疆拓土為自己贏得生存空間,或與其他諸侯國抗衡,或與其他諸侯國聯合。

中山國特殊的政治地理和自然地理位置

筆者認為,中山國的地位之所以重要是由於其政治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決定的,春秋戰國時期,中山國成為諸侯國相互交流的紐帶和各種遊說之人活躍的政治舞臺。

從政治地理位置來講,春秋時期,曾與中原霸主晉國為鄰,戰國時期,鮮虞中山國是齊國、晉國兩大諸侯國往來重要通道,鮮虞西銜秦國、東臨強齊,北接燕國;戰國時期,中山國夾在燕國與趙國之中,是燕趙兩國的紐帶、而中山國所控制的太行山要塞是趙國東西聯繫的重要紐帶。

從地理位置來說,戰國時期的中山國,境內有太行山作為天然屏障,所控制的井陘關,易守難攻,是兵家必爭之地,鮮虞中山國時期,境內交通發達,縱橫東西南北的道路,遍布國內的河流,是中原各諸侯國進行交往的交通紐帶;因此,無論從政治地理上,還是自然地理位置上,鮮虞中山國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具有指示作用,牽一髮而動全身

中山國具有指示的作用,受其他國家關注;其中任何一大諸侯國對中山國的態度,都可以引起連鎖反應,都可以看成是對其他國家態度的信號;例如,魏國想要吞併中山國,消息傳出時,趙國就通過魏國對中山國的態度,推斷出魏國有可能對趙國產生威脅,正所謂「魏並中山,必無趙矣」的結果。因此,魏國對中山國的行動,不僅關係到中山國的生死存亡,更涉及到周邊國家的存亡,因此趙國首先站起來反對魏國吞併中山國。

戰國時期,五國相王時,各國都注重他國對中山國的態度;在趙國、燕國、魏國看來,齊國對中山國的態度就是對自己的態度,齊國如果同意中山國稱王,那就說明齊國想拉攏和利用中山國,轉而攻打燕國、魏國、趙國;那麼燕國、趙國必定會認為齊國以平邑賄賂自己必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中山國是各諸侯國聯合的對象,例如,秦國、齊國、楚國在齧桑會盟以對抗魏國,而魏國犀首公孫衍聯合趙國、韓國和中山國,以此對抗秦齊楚三國,正是魏國與秦齊楚三國的矛盾給了中山國稱王的機會;而當時燕國、趙國都想侵佔中山國,這時齊國牽制了燕國、趙國,使得中山國不僅倖免於難,還最終得到各大國承認其王的事實。

討論

筆者認為,中山國之所以受到重視,被中原諸侯國認同,也是中山國與中原文化相融的結果;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式微,控制力下降,各諸侯國趁機相互傾軋,對外則開疆拓土,這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例如,齊國、魯國共同討伐東部夷族、萊族,這些民族最後與齊、魯兩國相互融合;晉國與白狄、赤狄經過多次戰爭後,又相互融合;此外,處於北部邊陲的燕國、趙國與北方遊牧民族的關係也很密切,在相愛相殺的過程中相互融合。

而中山國是來自北方民族白狄別種,鮮虞族所建的國家,在民族交融的浪潮中也被捲入其中,中山國與諸侯各國不斷戰爭、交流,促使中山國的思想文化和風俗都發生很大的變法,在中山國被魏國滅亡之前,具有濃厚的戎狄文化氛圍,君臣無序,男女無別,甚至缺少基本的禮儀規範;被魏國佔領後,中山國雖算不上禮儀之邦,但風俗也大有改觀,算是識禮的諸侯國了。

中山國復國後,積極學習華夏文化,崇尚儒學,同時又吸收兵家、法家思想,使得中山國文化與中原文化不斷融合,使得中山人與中原各族相互融合,相互滲透,求同存異,逐漸形成「華夷一統,共為天下」的整體觀念。

參考文獻:《鮮虞中山國事表疆域圖說》、《史記》、《史學要論》、《左傳》、《戰國策》、《春秋左傳注》等

相關焦點

  • 從戰國格局和國力角度,分析中山國復國後,沒被魏國滅而是趙國
    導語:中山國復國後,魏國為何沒有再滅它,反而便宜了趙國?從戰國格局和國家實力角度分析,各方力量牽制制衡的結果戰國時期的中山國,其國力僅次於戰國七雄,與宋國、衛國等諸侯國並稱為「千乘之國」,中山國屬於中型諸侯國,自公元前414年由中山武公建立到公元前296年被趙國覆滅,國家存在的時間只有一百多年,雖然中山國只是一個中等的諸侯國,建國的時間也不長,可它在戰國時期卻是一塊人人都覬覦的肥肉。
  • 趙武靈王為何一定要滅中山國?看地圖一目了然
    戰國時期,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為何一定要滅中山國?圖-春秋時期晉國與中山國形勢中山國的前身是北方狄族鮮虞部落,為姬姓白狄,最早時在陝北綏德一帶,逐漸轉移到太行山區。中山人的祖先,與周人的祖先都是姬姓,中山人並不是周人分封出來的,他們本身就是姬姓,因此地位不如姬姓正統周人。西周時期,鮮虞人一直在北太行山上活動,雖然也是周朝認可的勢力之一,但是生活習性和地位都與戎狄無二致。春秋初年,南太行山的赤狄下山滅亡衛國邢國等諸侯,鮮虞正是在此時走下北太行山,在華北平原建立自己的國度。
  • 從地理位置、李悝吳起變法角度,分析為何魏國國力遠超韓國、趙國
    導言:晉國分三家,都是戰國七雄之一,為何魏國實力選超韓國、趙國?從地理位置、李悝吳起變法角度分析,李悝、吳起功勞大戰國七雄中,竟然有三個國家是從春秋時期晉國分離出來的,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三家分晉;之後中原的老牌諸侯國晉國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魏國、趙國和韓國這三個新興的諸侯國。
  • 先秦時期的中山國在現在的什麼地方?它是如何滅亡的?
    西周滅亡後,周天子雖然在洛邑重新建立了王朝,但威望已經大打折扣,諸侯們開始互相徵伐,上演了許多精彩的故事。最初,諸侯國都是周天子分封而產生的,但久而久之,一些新的國家不受分封而被建立,如晉國分裂後形成的韓、趙、魏三國,又如中山國。
  • 與趙國實力相當的中山國,為什麼最終被魏國滅了?有一個人很關鍵
    當時,天下一百多位諸侯都從四面八方前來參加,盛況可謂是前所未有,而當時鮮卑的國君也是其中的一員。可見,這鮮卑與周人雖同屬姬姓,但是,二者的地位卻是截然不同的。那次,鮮卑國君雖然是以諸侯的身份參加聯盟會,但是,當時的他卻並沒有得到理應的尊重。據說,他在大會中直接被安排去灶房煮酒,當時,一同被冷落的還有楚國的國君。
  • 秉筆直書的司馬遷,為何撰寫史記時,隻字不提大名鼎鼎的中山國呢
    提起中山國,或許大家對這個諸侯國感到陌生。在百家爭鳴,群雄逐鹿的戰國時期,中山國位於如今的冀北之地,疆域被燕、趙二國挾裹。據近些年相關墓葬出土資料來看,中山國應該是被趙武靈王所滅。可讓人奇怪的是,實力達到"千乘之國",且曾經稱王的中山國,為何卻沒有進入《史記》世家系列?
  • 齊國滅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魏國消滅中山國卻沒事呢?
    那麼,問題來了,齊國吞併宋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魏國消滅中山國卻沒事呢?也即同樣消滅一個大國,為何魏國沒有被戰國七雄聯手討伐呢?一首先,同樣是消滅一個大國,魏國之所以沒事,而齊國卻遭到五國伐齊,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魏國消滅中山國發生在戰國初期,而齊國消滅宋國則發生在戰國中期。
  • 驍勇善戰 中山國的軍事
    在社會動蕩、諸侯林立的夾縫中,嵌在燕趙兩大強國間的中山國,佔地雖小,卻迅速發展,幾百年的國史就是鮮虞中山國跌宕起伏的戰爭史。今天就來說一說驍勇善戰的中山國的軍事與戰爭。 據史料記載,作為千乘之國的中山國,面積狹小,但地理位置險要,進可攻,退可守,乃兵家必爭之地,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清代史學家郭嵩燾評價說:「戰國之所以盛衰,中山若隱為之樞轄,而錯處六國之間,縱橫捭闔、交相控引、爭衡天下如中山者,抑亦當時得失之林也。」由此可見中山國地理位置和歷史地位的重要性。
  •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並走向滅亡的?
    鮮虞氏不是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卻在中原諸侯國的夾縫中生存,也說明鮮虞氏的生命力相當的頑強。鮮虞氏東徵西討,土地越來越多,威脅中原各諸侯。公元前652年,鮮虞氏出擊邢國、次年出擊衛國,邢君出逃、衛君被殺。後齊桓公聯合宋、曹、邢、衛諸國的兵力,打敗了鮮虞氏,鮮虞氏擴張的勢頭才慢慢消退。
  • 避免比較優勢陷阱丨胡服騎射和中山國漢化,一場改革競賽的啟示錄
    中山國的挑釁,讓趙國決定將戰略重心北移。雄心勃勃的趙武靈王二、愛面子的中山國春秋時期,除了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外,還有異族的蠻夷。北邊稱狄,南邊稱夷。這一南一北的土著勢力,既不是親戚朋友,也不服管教,曾令中原各國頭痛不已。
  • 大將攻打中山國,中山國國君將他的兒子做成肉羹,大將滅了中山國
    此後列國間的格局發生改變,韓趙魏三國得到周天子的承認,魏文侯統治下的魏國一躍成為戰國時期最先強大起來的中原霸主,而中山桓公帶領中山人遠走他鄉,開始了復興之路,未來,中山國最終成為戰國第八強。
  • 戰國第八強中山國,為何剛剛走向巔峰,就被趙國滅掉?
    中山國是鮮于人建立的一個國家,是一個鑲嵌在趙國內部的「國中之國」。這個地盤只有三萬多平方公裡的迷你小國,在戰國紛亂的環境裡,居然存在了一百多年。它曾經被魏國滅掉,又奇蹟般復國,趙武靈王為了滅掉他,整整花費了十二年時間。中山國的地理位置,在今天的河北定州一帶,都城靈壽。中山國地盤狹小,以商業為主,經濟水平很高。
  • 仁厚崇山——談中山國的崇山特點
    中山國不同時代、不同地區都有不同的崇拜對象和載體,以此來表示自己對美好事物的追尋和嚮往。《說文解字》解釋「山」字說:「山,宣也。謂能宣散氣、生萬物也,有石而高。」 有研究表明,世界上幾乎所有民族都存在對山嶽的崇拜。
  • 被稱為戰國第八雄的中山國,擁有萬乘,是怎樣滅亡的
    而且這些二流國家裡,還有些實力非常強大,比如我們熟悉的中山國,被稱為戰國第八雄。我們今天看一下這個戰國第八強國是怎樣滅亡的中山華並不是中原民族建立的,中山國的前身是北方狄鮮虞部落,為白狄,最早時在陝北綏德一帶,逐漸轉移到太行山區。也就說中山國是北方的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由於東周群雄並起,中山國才有機會建立自己的國家。
  • 秦國實力強大,最終統一六國,諸侯為何仍舊看不起秦國
    確實,秦國實力確實很強大,不過在當時並不是很受歡迎,可以說當時諸侯對秦國並沒有什麼好感。我們看一下大致原因。首先是秦國地位比較低秦國和其他諸侯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無論是春秋時期的晉國、齊國、宋國還是戰國時期的韓國、趙國、魏國等地位都比秦國要高。之所以這樣是和秦國建國的方式有關。
  • 中山國的覆滅,小國得志便猖狂,二兩顏色就敢開染坊的後果
    就是那個最後因為得志便猖狂,最終被諸侯滅掉的中山國。戰國時期,是我們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那個動蕩不堪、天下紛爭、群雄四起、波瀾壯闊的時代,在中華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經典傳奇故事流傳到今天。可以說,那是中華歷史上最波譎雲詭的一個時代,也是浩瀚歷史中英雄輩出最頻繁的一個時代。
  •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又怎麼走向滅亡的?
    說到中山國可能不少朋友都沒有聽說過。但是中山國卻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強國,國力鼎盛時期有戰車九千乘,被中原諸國視為心腹大患。中山國可以說是除齊、楚、燕、韓、趙、魏、秦國的戰國七雄外的「第八雄」。中山國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北方的狄鮮虞部落人(也稱白狄)效仿東周各諸侯國建立的一個國家。
  • 黃帝箕子與周文王,誰是中山國的祖先?
    確實「戰國七雄」是對戰國時期中原形勢的一個非常簡略的概括,可以說普通人快速了解一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諸侯國混戰的形勢。但許多朋友應該也知道,其實戰國時期,中原存在的政權並不只局限於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雄,在大多數時間其實還存在著另外幾個政權,比如東周、宋國、魯國和衛國等等。
  • 戰國諸侯疆域及形勢圖考繪
    《戰國諸侯疆域形勢圖考繪》系統梳理了《戰國策》等史籍中關於戰國地理的資料,以公元前333年為立足點,復原了其時各諸侯國疆域的具體範圍。填補了缺乏明晰、可靠、足以作為歷史地理研究出發點的歷史地圖的空白。開頭部分主要對《中國歷史地圖集》「戰國時期」地名及方位進行校補,第二部分分章詳細考證了公元前333年各諸侯國疆域範圍,並形諸圖像。全書考證較為詳密,具有較高學術價值。
  • 「戰國第八雄」——中山國的起源
    這個令周天子頭疼不已的「獫狁」,就是春秋戰國時期 「中山國」的先祖,後來因為音誤被記載成了「鮮虞」。 如果代入「白狄」身份再翻看這段時期的史書,就會發現,周幽王被殺、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時期諸侯爭霸等事件,都有白狄的「推波助瀾」,他們深刻影響著中華歷史的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