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為何一定要滅中山國?看地圖一目了然

2021-01-13 地圖帝

戰國時期,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為何一定要滅中山國?

圖-春秋時期晉國與中山國形勢

中山國的前身是北方狄族鮮虞部落,為姬姓白狄,最早時在陝北綏德一帶,逐漸轉移到太行山區。

中山人的祖先,與周人的祖先都是姬姓,中山人並不是周人分封出來的,他們本身就是姬姓,因此地位不如姬姓正統周人。

西周時期,鮮虞人一直在北太行山上活動,雖然也是周朝認可的勢力之一,但是生活習性和地位都與戎狄無二致。

春秋初年,南太行山的赤狄下山滅亡衛國邢國等諸侯,鮮虞正是在此時走下北太行山,在華北平原建立自己的國度。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鮮虞人建立中山國,他們仿效中原諸國的禮制,骨子裡他們是希望融入周人大家庭的,希望得到東周諸侯的尊重。

中山國位於晉國的東北部,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春秋時期中山國最大的敵人就是晉國。兩國激戰數百年,中原大國晉國略佔上風,中山國被壓制在晉國以北。

圖-三家分晉後的趙國與中山國

三家分晉之後,與中山國接壤的晉國變成趙國。趙國無論在太行山以東還是以西,都與中山國的領土連在一起。此時的趙國,既懼怕中山國,又沒有滅亡中山國的實力。

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一改以往將都城建立在太行山腳下的慣例,率領他的子民在顧(今河北定州市)建立新都。

不久後魏國跨越趙國,兼併中山國,中山餘部躲到了太行山上。魏國是戰國初期霸主,實力強勁,而且中山還有個叫樂羊的叛將。

圖-魏國跨越趙國滅中山國

由於魏國得到中山國大部分領土,對趙國形成巨大威脅,魏國若南北夾擊,很有希望滅亡趙國。所以趙國暗中支持中山殘部,到魏武侯時期,中山復國了。

這次中山定都靈壽(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而不是過去的顧城。

靈壽與顧城相比,最大的特色就是離太行山脈不遠,依山有險可守。即使遇到大兵壓境,進可依山而守,甚至從太行山獲得支援,退可立即撤往太行山中。

圖-趙武靈王初期,趙國與中山國形勢

從地圖上看,與趙國地緣矛盾最深刻的是中山國。趙國晉陽地區與邯鄲地區,被太行山分割,如果能夠兼併中山國,趙國的領土就能連成一片。

中原人作戰,有兩大主力,一是步兵,二是戰車。

中原人一直困擾和不敵北方遊牧民族,主要就在於步兵移動相對緩慢,而戰車實在太笨重,遊牧民族則來去如風,不跟中原軍隊打正面戰爭。

此前趙人遇到北方遊牧民族,要麼被動挨打,要麼跟不上對方的速度。趙軍攻克代國,用的是奇謀,並非常規的步兵和戰車。

中山人作戰,兼顧了中原和遊牧民族的特點,不但又戰車,騎兵也不少。

對趙人和趙武靈王來說,滅亡中山國,便能將東西領土連成一片,而且解決了後顧之憂,方便以後在中原進行兼併戰爭。

相關焦點

  • 中山國曾被魏國所滅,也曾打敗趙國,最終卻被趙武靈王徹底消滅
    鄗邑(今高邑縣)位於古槐水北岸,地當南北要衝,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2、趙武靈王滅中山國之戰 從這年開始,趙國一邊推行胡服騎射,一邊進行滅亡中山的戰爭。周赧王九年(前306年),趙武靈王又親率趙軍「略中山地,至寧葭」。寧葭在今石家莊市西北,此戰趙軍又將進攻中山的前線向北推進了幾十公裡。為了防止列國幹預趙伐中山,武靈王分別向秦、韓、楚、魏、齊等國派遣使者,進行外交活動。
  • 趙武靈王攻滅中山,外交和軍事的雙重勝利
    中山國原先是白狄族,在春秋時被稱為鮮于。公元前406年,魏文侯任命樂羊為將,借道趙國攻滅中山國。但是中山領土與魏國並不相鄰,魏國難以控制,後來趙魏交惡,中山又趁機復國。 中山國全境只有東北方向的一塊角落與齊國相連,其他地方都被趙國包圍,中山國就像一支楔子插在趙國中間地帶,將趙國一分為二。
  • 趙武靈王一代英主,為何被活活餓死?因為犯了兩個大忌
    這就是著名的胡服騎射,很簡單,望文生義,趙武靈王繼位之後根據周邊胡人騎兵不時的騷擾趙國,還有個狄人建立的中山國將趙國一分為二,使得代地成為飛地,而周邊齊國、魏國、秦國都是強國,都是先前的霸主國家,實力都非常強。
  • 戰國第八強中山國,為何剛剛走向巔峰,就被趙國滅掉?
    他所指的就是當年鮮于人滅了邢國和衛國,虧得管仲打敗鮮于,重新替邢、衛復國的事。中山國橫亙在河北大地,是連接南北的戰略要地。它又像一把鋼刀,把趙國一割為二,把趙國人恨得牙根發癢。魏文侯曾經受趙國求助,滅掉了中山國,不過二十年後,中山桓公又奇蹟般地打敗強大的魏國,重新復國。
  • 齊國滅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魏國消滅中山國卻沒事呢?
    當時主要的諸侯國都已稱王,秦、齊兩國都不願再與五國平起平坐,於是在公元前288年,齊閔王和秦昭襄王並稱為東西二帝。公元前286年,齊國消滅宋國,促使其整體勢力來到了巔峰。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三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五國伐齊後,齊湣王逃入莒,被楚將淖齒殺死。
  • 從與中原諸侯國戰爭角度,分析中山國為何地位高?特殊地理位置
    導言:中山國為何被中原諸侯國所重視?從與中原諸侯國戰爭角度,分析中山國為何地位高?魏國滅中山國三家分晉後,晉國時期的魏氏在卿族之間的角逐中獲利頗豐,領土最廣,實力強勁,在魏文侯時期經過李悝、吳起變法後,魏國憑著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一躍成為戰國初期第一霸主;而此時的中山國,中山武公即位,中山國得到一定發展,引起魏國的不安,加上卿族競爭時結下的新仇舊怨,使得魏國一度想滅亡中山國。
  • 秉筆直書的司馬遷,為何撰寫史記時,隻字不提大名鼎鼎的中山國呢
    提起中山國,或許大家對這個諸侯國感到陌生。在百家爭鳴,群雄逐鹿的戰國時期,中山國位於如今的冀北之地,疆域被燕、趙二國挾裹。據近些年相關墓葬出土資料來看,中山國應該是被趙武靈王所滅。可讓人奇怪的是,實力達到"千乘之國",且曾經稱王的中山國,為何卻沒有進入《史記》世家系列?
  • 趙武靈王任性困沙丘
    在位期間推行「胡服騎射」,滅中山國,收服樓煩,修建趙長城,於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趙國由弱變強,成為僅次於秦國的軍事強國,是先秦時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趙武靈王是一位非常有作為的君主,但是在一些問題上感情用事,優柔寡斷。
  • 從戰國格局和國力角度,分析中山國復國後,沒被魏國滅而是趙國
    導語:中山國復國後,魏國為何沒有再滅它,反而便宜了趙國?那麼,魏國為何沒有再度消滅中山國,反而是任由其發展,並眼睜睜地看著這塊兵家必爭之地的諸侯國土被趙國收入懷中呢?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今天就來重點的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魏國對中山國不同的態度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 趙武靈王:忍辱負重,胡服騎射(上)
    說完張儀連橫,今天說說同時代的趙武靈王。趙武靈王可謂是趙國的一代雄主,通過與民休息、胡服騎射實現富國強兵,將趙國的國力推向了巔峰,成為戰國中後期唯一可以和秦國抗衡的國家。
  • 掀起胡服騎射改革,趙武靈王晚年為何遭遇沙丘宮變?獨斷專行使然
    首先,改革的發起者是趙國國君,即趙武靈王;其次,趙武靈王改革主要是從軍事層面展開的,即胡服騎射。另外作為改革的領導者,趙武靈王行事風格的強勢既確保了改革的順利施展、促進了趙國強大,同時也因其個人決策的失誤導致了人死政息的下場,其改革的許多政策最後均被反對派廢止了。那麼,趙國改革的實質是什麼?為什麼趙武靈王的行事風格導致了改革的不徹底,甚至他自己最終都被活活餓死在沙丘行宮之中?
  • 趙惠文王的父親趙武靈王為什麼會被餓死?
    《史記》載:(趙武靈王)二十七年五月戊申,大朝於東宮,傳國,立王子何以為王。……是為惠文王……武靈王自號為主父。——《趙世家》趙武靈王生於公元前340年,於公元前326年即位。也就是說,他成為趙王時只有十四五歲,到了二十七年傳位時,也不過四十歲出頭。作為一國之君,四十歲正是春秋鼎盛之時。
  • 輔秦正燕邦交逢源,胡服騎射自強不息,北方諸侯之伯——趙武靈王
    01前言公元前296年,趙武靈王經歷了長達近二十年的艱苦奮鬥,終於帶領將士們取得了在中山國的統治權,並且趙氏在中山國的統治非常穩定回到趙國之後,趙武靈王立即在信宮召開會議,同當時自己最信賴的臣子肥義展開了長達五天的討論。據《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武靈王開完會到中山國的邊境遊玩了一趟,隨後對自己的大臣樓緩說,趙氏的先君篳路藍縷,開拓疆域,但是趙國的軍力不夠強大,這樣下去,莫說是求發展,就是自保也岌岌可危,因此要想成就霸業,就必須拜託舊俗的牽絆,所以自己決心穿上胡服。
  • 天下奇蹟:立國滅國、又立國又滅國。戰國第八雄終於第三次立國!
    魏五候就把太子擊和著名政治改革家李悝,以及滅中山國的大將樂羊長期治理駐守,嚴防中山復國再次上演。真是說神就來鬼。公元前378年魏國軍隊和中山的遺民,在澮水岸邊(山西臨汾境內)雙方又幹了一仗。這一仗讓已經癱瘓在地的中山國又趔趔趄趄地站起來了——再一次的復國了!
  • 戰國中後期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為何晚年卻被兒子活活餓死
    趙武靈王改立太子,為日後悲劇埋下伏筆趙武靈王的原配夫人,乃是韓國王室之女,韓夫人在生下太子趙章之後遂被立為皇后。然而,趙武靈王十六年(前310年),趙武靈王巡遊大陵時,於一日夢中夢見一個女子鼓琴而歌,就此對其念念不忘。
  •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餓死沙丘,被困三個月為何無人解救?咎由自取!
    這本身就是亂來,公子章沒有任何不妥,僅僅因為趙武靈王寵愛一個女人,就不明不白丟了儲君的位置,自然對趙武靈王非常不滿,諸位大臣也對趙武靈王無端廢儲君的頗有微詞,從敬畏變為不滿和不信任。趙武靈王被圍困於沙丘,朝中無一人言救就不難理解了。本文是歷史魏來獨家原創,抄襲必究!
  • 被稱為戰國第八雄的中山國,擁有萬乘,是怎樣滅亡的
    而且這些二流國家裡,還有些實力非常強大,比如我們熟悉的中山國,被稱為戰國第八雄。我們今天看一下這個戰國第八強國是怎樣滅亡的中山華並不是中原民族建立的,中山國的前身是北方狄鮮虞部落,為白狄,最早時在陝北綏德一帶,逐漸轉移到太行山區。也就說中山國是北方的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由於東周群雄並起,中山國才有機會建立自己的國家。
  • 年僅十四歲的趙惠文王,真的餓死了父親趙武靈王嗎?這算不算弒父
    正如題主所述,年僅14歲的趙惠文王真的是餓死了自己的父親趙武靈王,這算不算弒夫?應該算,算是間接的弒父吧,而且他的動機就是要他的父親死。趙武靈王名趙雍(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嬴姓趙氏。趙武靈王劇照在趙武靈王的帶領下,趙國不但修築了趙長城,後來還取得了赫赫戰功:「吞滅中山國,大敗林胡、樓煩二族,開闢雲中、雁門、代郡三郡,」令人刮目相看。
  • 避免比較優勢陷阱丨胡服騎射和中山國漢化,一場改革競賽的啟示錄
    滅國之戰改革初衷:做人家沒做的,佔據比較優勢趙國和中山國是鄰國。中山國大部分被趙國環繞,僅留有一小塊邊境與燕國接壤。在肥義幫助下,趙武靈王趙雍決定採取針鋒相對的強硬應對措施、抱著魚死網破的態度,擺開決戰的架勢來迎接這些居心叵測的弔唁使者。並與周邊的韓、宋結為聯盟。魏、秦、齊見趙國重兵待客,戒備森嚴,而且趙、韓、宋聯盟已成,不得不打消了要佔趙國便宜的念頭。
  • 英明神武的趙武靈王幹了兩件蠢事:一件坑了自己,一件坑了趙國
    (趙雍其實一生都沒稱王,「武靈」是他死後的諡號,後人尊稱為趙武靈王,本文為了行文方便,統一稱為趙武靈王)當時,各大諸侯分成兩大陣營,正在逐鹿中原玩得不亦樂乎。魏國發起五國相王的合縱運動,來對抗秦國的連橫策略,本來想拉趙國一起哈皮,但是趙武靈王裝慫,沒有接受魏國的求盟,說趙國的實力還很弱,不具備稱王的資格,反而自降一格,讓國民稱自己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