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畫高士,清麗雅逸!

2021-03-04 月雅書畫


在中國人物畫史上,描繪高逸之士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母題。歷代畫家鍾愛描繪古代品行高尚之士,以反映其超凡脫俗的氣質和高雅的生活情趣,張大千也不例外。1940年後,張大千遍臨歷代高士人物畫,追溯高古風度。緊隨其後的就是敦煌之行,對於高士畫線條的運用,更是日益精進。

張大千《圍棋賭墅》

此幅《圍棋賭墅》創作於1944年,這一年是張大千繪畫中的重大轉折點,摹古已然登峰造極,敦煌之悟也融會貫通。只見畫面構思巧妙,在綠草菁菁、春意盎然中,三位高士全神貫注於棋盤,意境幽雅秀美,如世外桃源。

圍棋賭墅,典故名,最早見於《晉書》卷七十九〈謝安列傳〉。謝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東晉政治家,軍事家。他忠心輔佐孝武帝,安定天下,為朝廷的中流砥柱,處處以大局為重,功成名就之時,還能激流勇退,不戀權位;因此被後世人視為「良相」的代表,「高潔」的典範。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八月,統一了中國北方的前秦世祖符堅率百萬大軍揮戈南下,聲稱:「以我勝兵百萬,投鞭長江,足可斷流!」,大有一舉把東晉政權搗成粉末之勢。謝安臨危受命為徵討大都督,其侄謝玄為前鋒,率兵八萬渡江,北上拒敵。決戰前夜,謝玄緊急求見謝安,欲討退敵之策。謝安平靜道:「已別有旨。」說完沉默不語。謝玄不敢再問,派部下張玄再去試探。不料,謝安不僅不作答,反而命令召集親朋好友,前往山間別墅弈棋,並當眾若無其事的對謝玄說:「咱倆來一盤圍棋,就以此別墅為賭注。」平時,謝安下不過謝玄,但是這天,謝玄心有所懼,就輸給了謝安。這時,謝安回頭對他的外甥羊曇說:「我就把這座別墅交給你了。」異日,謝安得到前方戰報,了無聲色,繼續下棋。棋友急問戰況,只淡淡說了一句:「孩子們已經破敵。」徑回室內,木屐被門欄折斷而渾然不覺。後來,「圍棋賭墅」這一典故被用來形容人從容鎮定,舉重若輕。2019年6月6日,北京銀座2019春季拍賣會上,張大千《圍棋賭墅》  委託席爭奪,難分難捨,最終以678.5萬元成交。張大千畫中的高士形象,或端坐執扇,或持杖而立,或笠屐疾行,或拄杖漫步,或對景撫琴,或默坐沉思,或野外行吟,或伏案默讀,或低首詠詩,或凝神觀梅,或憑欄遙望,根據臨仿的對象不同,所表達的主題也不盡相同。不禁令人感慨其人物畫創作兼具古今的眼界、深厚紮實的傳統基礎,折服於其筆下人物清麗雅逸的名士風度。

張大千畫中的高士

畫中描繪了一位高士坐於石間悠然看書的場景,畫中高士衣著魏晉服飾,衣飾寬大修長,發冠朝上,左臂依靠在坡石之上,右手託舉著書,神態祥和地閱讀思考,高士周圍配置以山石和竹木花草,竹子墨色清幽,樹葉顏色紅潤,為畫面烘託了良好的讀書氣氛。

畫中高士背手佇立於老樹枯枝下側聽秋風,神態自然平和,極具古典文人雅士之閒逸。畫面高古而不陳舊,清逸瀟灑中略帶疏懶情致,與周圍蕭疏的秋景相互呼應。但高士漸漸稀少花白而「渾欲不勝簪」的髮際,漸寬的衣帶以及凝目西向中透出落寞和孤寂,這顯然是張大千望鄉思鄉之情的寄託。


此圖為張大千所作《春柳高士圖》,題識:輕花終似雪,空絮復如煙,不待秋風起,搖落己堪憐,年年苦攀折,如故總綿綿。先師李文潔公詠柳,丙戌人日,張爰。鈐印:張爰之印、大千題籤:大千居士春柳高士圖,真跡精品,壬申秋月蘇庚春鑑題。


此畫描繪了一位文人雅士端坐於石上,翻閱書籍。張大千在此畫中對於畫面環境的營造,頗見功力。細竹,紅樹交錯穿插,置於人物遠處。細竹不加勾勒輪廓,以淡墨寫出,樹同樣以淡墨,但勾出樹幹輪廓。同時,竹葉墨色變化用以區分前後層次變化,樹上紅葉,布置得宜,使畫面視覺上力避平整。人物以極細的筆法勾出衣紋,同時注意服飾變化,用淡墨染帽和衣袖處,地以赭石、石綠先後渲染,使畫面視覺上更為豐富。

畫中兩位隱士皆褒衣博帶(著寬袍,系闊帶),席地而坐。陶淵明的竹蓆、草鞋意味著生活的簡樸,膝上之無弦琴又意味著生活的高雅,其背後有一個盛米的鬥和簸籮,大概是「不為五鬥米折腰」的象徵。陶淵明一手撫琴,一手似乎在召喚孔明。在案頭作畫的孔明突然停筆,側耳聆聽,雙手呈現出一個擲筆的瞬間動作,生動有趣,可見兩幅畫之間有強烈的精神連接。

1945年11月,張大千飛抵北平,寓居頤和園。在北平,張大千因緣際會收羅大量市場散出的宋元名畫,浸饋日深,領悟頗多。此幅寫「竹溪六逸」雅集之事(開元二十五年,李白移家東魯,與山東名士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在泰安府徂徠山下的竹溪隱居,世人皆稱他們為「竹溪六逸」),竹林掩映,溪流映帶,六位逸士,吟詩作畫。疏竹寫得尤其清逸,風中搖曳之態,欹側多姿,六位逸士衣紋簡練,開臉高古。

這件作品是張大千客訪青城山時而作。張大千對青城山有著獨特的感情,1938年抗戰期間,張大千由北平經天津、上海、香港、桂林輾轉入川,攜家眷上青城山避亂。張大千在畫中描繪了一個褒衣博帶的持仗高士,他踽踽獨行於山林之間,周圍山林樹石做以映襯。作品自題中寫到此畫是仿上元老人,上元老人即中國元代畫家張渥,張大千的人物畫多取法於這位著名畫家,可謂變其之勢,妙又過之。

此幅《高士圖》作於1976年,為張大千晚期的寫意作品之一。圖中松竹交映,高士與伴童坐於樹下,高士注目凝視,若有所思。人物衣紋筆法遒勁,曲直有道,頗有韻味。整個畫面敷色淡雅,孤松用筆厚重曲折反覆,與簡潔的人物形象形成對比,其中用筆的輕重和點線疏密粗細有節奏感的排列,沉鬱樸拙,體現了畫家極高的藝術造詣,得心應手,氣力相合,神形皆備。


畫面描繪了芭蕉樹下一位高士在樹下乘涼的場景,芭蕉樹枝葉粗壯龐大,色澤黝黑,採用大寫意的手法,筆法老辣,水墨融融,樹下的高士屈身倚靠在頑石邊,手持扇子面朝芭蕉樹若有所思,人物的刻畫精細,線條挺拔,淡雅賦彩,和芭蕉樹的表現形成對比。

此幅《高士圖》少了一些精麗的裝飾性風格,而更多地去表現士氣和營造一種古雅的格調。在用筆方面,不論山石枝幹、松針夾葉、流泉波紋,都非常細秀勁挺。至於松樹下的三位高士,他們臉相、姿勢各不相同,一位抄手站立,另三位坐在草坪上,他們均呈沉思之狀,仿佛在內視心靈,外界根本與他們無關。整幅畫筆墨工細精謹,色彩明淨華美,呈現出一種平靜疏朗的氛圍。

此幅張大千所作於巴西的《高士圖》一改傳統清遠悠曠的構圖,直取虯曲古松一角,不拘一格,書童回頭似乎在聽雅士言語,人物衣紋筆法遒勁,曲直有道,頗有韻味。孤松用筆厚重曲折反覆,人物形象簡潔,用筆的輕重和點線疏密粗細有節奏感的排列,沉鬱樸拙,體現了畫家極高的藝術造詣,得心應手,氣力相合,神形皆備,抒發其希冀縱情於物外的情致。

《梧蔭高士》作於1947年春,此時張大千48歲,畫中描繪了一位高士在梧桐樹下暫行、若有所思的神情,高士頭戴帽,身著長衣,手持木杖,神態祥和,其身後的梧桐樹枝幹強壯,葉子繁茂成蔭,畫風清秀脫俗,淺絳設色,用筆鬆動流暢。張大千的畫風,在早中年時期主要以臨古仿古居多,花費了一生大部的時間和精力,從清朝一直上溯到隋唐,故有著深厚的傳統功力。

此幅《高士圖》中人物神情、動作的刻畫個個真切清楚,而長幼尊卑、西賓東主則一目了然。背景中各種樹木的安排似經過精心考慮,與人物皆一一呼應,古松對應操翰長者,而柏樹之類則對應其它各人。同時,為了增強畫幅的動勢並打破構圖上的過於規則,古松頂上的兩枝忽然向右下橫斜,與畫幅下端向左上橫插的樹幹上下呼應,構成一個極為完滿的意象系統。

張大千此幅作品創作於1975年,晉朝左思曾云:「振衣千仞岡,濯足萬裡流」,講的是要有一種高尚胸懷,在千仞的高岡上,把衣服抖一抖,在萬裡清河裡,把腳洗得乾乾淨淨,表現了一種不隨波逐流的清高之氣。成語「振衣千仞」,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畫面正是這個詩句的反應,畫面中,在巍峨的山石之上,有一位衣著古樸的居士,山石由近及遠,虛實相間富有變化。


相關焦點

  • 張大千畫作中禪意探源(一):對於文人畫禪意傳統之承繼
    縱觀其禪意畫的流變過程,不難發現,其思想淵源主要來自於:張大千: 《粉荷》首先,對以明「四僧」為主的文人畫禪意傳統的承繼。大千對於傳統文人畫禪意傳統的承繼,以研究和臨摹明「四僧」等人的繪畫作品為主,旁及徐青藤、陳白陽等諸名家。
  • 張大千人物畫150幅!
    張大千 荷花屏風美女 1966年  國畫大師張大千不僅山水畫筆酣墨暢、恣肆淋漓,花鳥畫鮮活靈動、形神畢肖,仕女畫也細緻之極。著名畫家于非闇曾說:「大千人物,尤以仕女最為畫道人讚賞,謂能大膽別創新意。」而且可以立刻示範,你叫我畫一雙盛唐的手,我決不會拿北魏或宋初的手相來充數,兩年多的功夫沒有白費喲!」
  • 張大千《畫說》
    這也好象近代的人像藝術攝影中的高白調,沒有陰影,但也自然有立體與美的感覺,理論是一樣的。近代西畫趨向抽象,馬蒂斯、畢卡索都說是受了中國畫的影響而改變的。我親見了畢氏的用筆水墨練習的中國畫五冊之多,每冊約三四十頁,且承他贈了一幅新畫的西班牙牧童神。所以我說中國畫與西洋畫,不應有太大距離的分別。
  • 張大千與大風堂畫派的書畫欣賞,紀念國畫大師張大千誕辰121周年
    大風堂畫齋由張善子、張大千昆仲在上海拜師學藝時共同創建的。在二十世紀20年代,張善子、張大千在上海西門路西成裡客居時,因有緣收藏到明朝畫家張大風所畫《諸葛武侯出師圖》,對此畫愛不釋手,加之對張大風的畫藝十分傾慕,且又同姓張,故在極其得意之餘,張善子、張大千昆仲即將西成裡居室的廳堂取名為「大風堂」。
  • 少白湯發周分享:天津美術出版社舊藏齊白石的好友張大千書畫精品
    天津美術出版社藏畫籤溥儒(1896-1963)題:絳蕊瓊英鏡裡開,只宜天上倚雲裁。分明畫出西川錦,不是隋宮剪得來。西山逸士溥儒題。仕女開臉體態沿襲明清以來仕女畫的路數,融合吳小仙之爽利,兼具改費之妍麗。全畫工寫結合,悅目中含飄逸之趣。
  • 巨匠張大千:畫山水畫,能夠提升一個人的思想
    巨匠張大千:畫山水畫,能夠提升一個人的思想文/文涓中國近代歷史中,有許多非常優秀的山水畫家。不過要說在這流派中有誰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那麼應該要數張大千了。張大千曾經說過:畫山水畫,能夠提升一個人的思想,培養一個人的情操!可見,他對山水畫的理解是多麼的深刻,也正是因為這樣張大千才能夠成為一位山水畫的宗師人物!張大千出生於書香世家,所以他從小就和書法美術等打交道。
  • 張大千的畫:霸主,無人能撼動
    在一次「中國書畫」專場上,拍前備受矚目的張大千《桃源圖》以3000萬港元起拍,最終以2.7068億港元成交轟動全世界,打破了2011年張大千《嘉耦圖》以1.91億港元創下的藝術家個人拍賣成交紀錄。那時候,張大千的作品又一次傲視群雄、光芒四射。
  • 畢卡索:送你一幅我的畫!張大千:這畫的是我?
    文/王呈祥畢卡索:送你一幅我的畫!張大千:這畫的是我?互贈禮物,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一種方式,如詩人贈詩、書友贈書、畫家贈畫一樣。通俗來說,就是以物寄情,彼此之間留個念想。然後,張大千便走進了畢卡索的畫室。令他沒想到的是,畢卡索原來對中國繪畫這麼感興趣,竟仿畫了近兩百幅齊白石的作品,雖說畫得不怎麼好,但對中國繪畫的理解是非常深的。畢卡索將這些畫一一拿給張大千看,並懇請他予以指正。張大千說:「您不會使用中國毛筆,墨色分得不好。
  • 張大千作品欣賞 天價作品有其貴的道理
    張大千作品欣賞 張大千無愧於繪畫界全才,擅長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動物畫、仕女圖、佛像等等,工寫兼具,融合了文人畫、宮廷畫、民間藝術等為一體
  • 張大千:畢卡索年輕時的畫最好,越畫越差
    來源 藝術夜聽畢卡索曾經贈給張大千一幅畫有人傳說這幅抽象速寫是畢卡索為張大千畫的肖像。張大千對此感到好笑:「我聽說有人聲稱畢卡索的這幅鬼臉殼子,一邊鬍子長,一邊鬍子短,是在強調他對張大千的印象。其實這都是牽強附會。」
  • 張大千的潑墨山水是這樣畫出來的!
    張大千 1969年作《松峰曉靄圖》       張大千的潑法,不是單純地往畫紙(絹)上潑墨,其繁複處理過程,非十天、半月不能完成。
  • 【名畫賞析】張大千畫扇合集
    張大千 Chang Dai-Chien 20 世紀50年代,張大千遊歷世界,獲得巨大的國際聲譽,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又被稱為「臨摹天下名畫最多的畫家」。 他與二哥張善子昆仲創立"大風堂派",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潑墨畫工。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
  • 觀摩張大千先生的畫,淺談山水畫的技藝與經驗
    觀摩張大千先生的畫,淺談山水畫的技藝與經驗文/華勇張大千先生是二十世紀中享譽國內外的國畫大師。而張大千先生最為出名的就是他的山水畫,所以今天我們就著張大千先生的畫作來分析一下如何能夠畫好一幅山水畫,或者換句話說,畫好一幅山水畫所需要具備的條件是什麼。山水畫,顧名思義,就是將山山水水呈現在一方宣紙之上。而想要將山水完美地在畫紙上呈現出來首先需要心中有山水。
  • 張大千珍貴的幾幅畫 (最貴),一起來欣賞
    桃源圖TOP1《桃源圖》是張大千的晚年潑墨彩畫作,當時張大千居住在北郊外雙溪,張大千性情恬淡,但隨著這裡的人越來越多,這裡的環境也變得不再幽靜,於是張大千就畫了這麼一幅畫,並題詩自我安慰。嘉耦圖TOP2《嘉耦圖》184.5×95cm成交價:RMB 159,917,220香港蘇富比(拍賣時間2011-05-31)愛痕湖《嘉耦圖》以荷花入畫,寓意佳偶天成。畫中精工細緻的描金朱荷,在墨綠漬染的田田茂葉的襯託下,富麗堂皇而無匠俗之氣,濃陰中的雙棲鴛鴦色彩斑斕、悠然自得。
  • 臨摹大師畫作較多的作家張大千,對於他的作品你究竟知道多少
    臨摹大師畫作較多的作家張大千,對於他的作品你究竟知道多少圖/張大千 文/文涓張大千,他在1899年的時候出生在四川省的一個書香世家,他是中國的非常有名的書法家,以及中國潑彩潑墨畫家。大家都應該知道張大千,但是他的作品大家是否熟悉呢?
  • 張大千畫的作品,比齊白石作品大氣,專家:無法正常估價
    張大千作品給欣賞者的感受力是所有名家之中最強的,其國畫山水系列繪畫風格獨特,而且是公認最厲害的畫家。倒也不是說要故意忽略掉齊白石大師,相比之下齊白石筆下的趣味性田園繪畫完全比不過張大千筆下的那些山水作品。
  • 張大千畢卡索互相贈畫,看到畢卡索的畫作,網友:似乎被「騙」了
    張大千畢卡索互贈畫作,看到畢卡索的贈畫,網友:像被「騙」了馬斯洛需求五層次曾經提到人在滿足了生理需求以後會進行下一個階段的追求,那麼隨著大家現在生活質量日益提升,不僅對物質方面的需求增加了,對於精神生活品質方面也更看重了
  • 張大千:一位山水畫高手,仕女畫中也有別樣風採!
    都知道張大千是一位山水畫大家,其實他在花鳥、人物、仕女畫上都有很深的造詣,尤其是她的仕女畫,用筆細勁,有著寧靜淡雅之氣。首先張大千的仕女畫在服裝、色彩、圖案、花紋、髮飾、配飾等方面都有著不同的美感。其次張大千在美感表現形式上和山水畫有不同之處,我們知道他的山水畫用筆縱橫舒展,在仕女畫上又恰恰相反,所用線條細勁雋秀,但是與山水畫古雅氣息是一脈相承的。張大千的仕女畫經歷了三次改變,早年他不斷地完善自己的藝術積累,以臨摹古人為主,對前人的筆、技法、畫意都有著模仿和學習。
  • 張大千潑彩山水原來是這麼畫出來的……
    張大千潑墨山水視頻 1956年,張大千在巴西「八德園」, 試以潑墨法作山水畫後, 又在潑墨的基礎上潑以大青大綠,
  • 張大千:畫中要有纏綿蘊藉、幽幽不絕的意境
    《仙女散花》 敦煌之行令張大千畫風大變,由早年的清麗雅逸,變為富麗堂皇,仕女人物變得雍容華貴,嫵媚動人,畫中常出現敦煌窟頂藻井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