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畫中要有纏綿蘊藉、幽幽不絕的意境

2020-12-21 騰訊網

點擊下方藍字搶購書畫優盤

張大千(1899—1983),四川內江人。原名正權,後改名爰,號大千、大千居士,以號行。中國潑墨畫家,書法家。1908年他母親教其花鳥草蟲白描。青年時隨兄到日本京都攻讀繪畫,又研究染織工藝。他擅長繪畫,喜好畫荷花及工筆人物,獨樹一幟,俱臻妙境。與齊白石有「南張北齊」之譽。

《竹溪六逸圖》

「竹溪六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文人的一個經典而理想的話題。那是一種悠然自在的文化態度,更是一種理想而浪漫的生存方式。

這張《竹溪六逸圖》,大千先生作於1939年,時年41歲,正是他居住青城山期間,多有閒暇,遊目騁懷,筆墨有所寄寓。

《觀音造像》

1940年所作的《觀音造像》是張大千傳世的佛像藝術精品,雙題豎軸,人物較大,彌足珍貴。

1941年開始的敦煌之旅,正是採用這種依賴粉本起稿的國畫古法,才能在兩年七個月的時間裡,臨摹了276幅敦煌壁畫。

《南無觀世音菩薩》

《仙女散花》

敦煌之行令張大千畫風大變,由早年的清麗雅逸,變為富麗堂皇,仕女人物變得雍容華貴,嫵媚動人,畫中常出現敦煌窟頂藻井圖案。

1928年 《仕女》

1934年 《調鸚圖》

1944年 《金城玉女》

1944年 《雙美圖》

1945年 《蟠桃獻壽》

1946年 《蕃女掣龐圖》

他認為「畫畫單要求具有詩意還不夠,更要具有詞意,即要求畫中具有纏綿蘊藉、幽幽不絕的意境」。

《愛痕湖》

1965年秋,張大千與友人張目寒等遊瑞士,奧地利諸國,《愛痕湖》為張大千1968年所作巨幅絹本潑彩,寬76.2釐米,長264.2釐米,畫面描繪的是遠眺瑞士亞琛湖所見。

作品採用張大千開一代畫風的「潑彩」:抽象的墨與彩「潑」出的山,如海浪般洶湧於畫面;清晰的房舍,則靜處於「波濤」間。構思的宏闊,與細節的清晰,有機地融為一體。

這是張大千化用西方抽象派藝術與中國傳統文人藝術的水乳交融之作,也是以現代的語言,對北宋雄偉山水的現代性翻譯,不僅是張大千的藝術臻於化境的象徵,也是中國傳統藝術最成功的「現代性突圍」。

《長江萬裡圖》局部

張大千1949年之後旅居海外,愈到晚年,思鄉愈切。祖國的山山水水因此經常在他的畫中出現,他就通過自己的畫「臥遊」祖國山河,聊解鄉愁。《長江萬裡圖》就是產生於這樣的心情下。同時,正值同鄉張群八十大壽,長江亦是他們十分熟悉的故景,張大千用以之慶賀其壽辰。

《廬山圖》未完成

在張大千83歲的時候,他忍著病痛依然創作出了一幅名畫,但是因為身體原因,張大千並沒有完成這幅畫。創作這幅畫的時候張大千正在生病住院,精力好的時候他就畫上兩筆,不舒服的時候就得停筆,這幅作品畫了斷斷續續快半年的時間。

定於1983年1月在臺北歷史博物館展出,所以雖未完全竣筆,只得先將畫送付裝裱,準備展出後再行潤飾。但是沒有想到,1983年3月8日,他在伏案題書時溘然逝世,終究沒能完成和落款。至今我們看《廬山圖》,其左上角尚有僅用淡墨勾勒未及皴擦點染之處,但無損於整幅畫的輝煌。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相關焦點

  • 張大千:一位山水畫高手,仕女畫中也有別樣風採!
    都知道張大千是一位山水畫大家,其實他在花鳥、人物、仕女畫上都有很深的造詣,尤其是她的仕女畫,用筆細勁,有著寧靜淡雅之氣。首先張大千的仕女畫在服裝、色彩、圖案、花紋、髮飾、配飾等方面都有著不同的美感。其次張大千在美感表現形式上和山水畫有不同之處,我們知道他的山水畫用筆縱橫舒展,在仕女畫上又恰恰相反,所用線條細勁雋秀,但是與山水畫古雅氣息是一脈相承的。張大千的仕女畫經歷了三次改變,早年他不斷地完善自己的藝術積累,以臨摹古人為主,對前人的筆、技法、畫意都有著模仿和學習。
  • 張大千畫作中禪意探源(一):對於文人畫禪意傳統之承繼
    就禪與文人畫相結合的過程來看,畫中之禪或有禪意之畫的意境營造漸漸成為一種意蘊傳達的方式,也「使得山水畫到達了逸品的層次」—「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意韻,重視畫中意境的構造」①,從而達到了自身發展的高峰。正如宗白華所說:「中國自六朝以來,藝術的理想境界卻是'澄懷味象』(晉宋畫家宗炳語),在拈花微笑裡領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禪境。」②這裡「禪境」泛指如來禪和祖師禪的禪意境界。
  • 張大千:畫好中國畫,其實沒有那麼難
    張大千:畫好中國畫,其實沒有那麼難文/秋香在很多人的直觀印象中,畫畫這件事,並不簡單,也可以說,非常難。為什麼呢?難道,畫畫就是靠天賦,才能獲得成就嗎?張大千認為,對繪畫有興趣的人,只要找到正確的方法,再通過勤奮努力,那麼,想要成功,是水到渠成的。
  • 張大千的潑墨山水原來是這麼畫的
    張大千的畫風,先後曾經數度改變,晚年時歷經探索,在57歲時自創潑彩畫法,是在繼承唐代王洽的潑墨畫法的基礎上,揉入西歐繪畫的色光關係,而發展出來的一種山水畫筆墨技法。可貴之處,是技法的變化始終能保持中國畫的傳統特色,創造出一種半抽象墨彩交輝的意境。
  • 張大千的潑墨山水是這樣畫出來的!
    首先他將畫紙或畫絹貼在板上,作畫之前,還得先噴溼紙、絹,再緩緩將調好的墨汁潑上。其後,令門人子侄,各持木板一端傾側搖動,直到他滿意為止。     等到墨暈固定後,張大千由遠處不同角度觀看,再細加經營,審度再三,才用傳統的筆法在適當位置略加皴法,再點綴人物、屋宇、橋梁、舟楫。於是從混沌中開闢一片山川出來,為此他又增添一方閒章「闢混沌手」,符合併滿足他說「藝術家是上帝」的觀點。
  • 張大千畫高士,清麗雅逸!
    歷代畫家鍾愛描繪古代品行高尚之士,以反映其超凡脫俗的氣質和高雅的生活情趣,張大千也不例外。1940年後,張大千遍臨歷代高士人物畫,追溯高古風度。緊隨其後的就是敦煌之行,對於高士畫線條的運用,更是日益精進。
  • 觀摩張大千先生的畫,淺談山水畫的技藝與經驗
    觀摩張大千先生的畫,淺談山水畫的技藝與經驗文/華勇張大千先生是二十世紀中享譽國內外的國畫大師。而張大千先生最為出名的就是他的山水畫,所以今天我們就著張大千先生的畫作來分析一下如何能夠畫好一幅山水畫,或者換句話說,畫好一幅山水畫所需要具備的條件是什麼。山水畫,顧名思義,就是將山山水水呈現在一方宣紙之上。而想要將山水完美地在畫紙上呈現出來首先需要心中有山水。
  • 張大千《畫說》
    這也好象近代的人像藝術攝影中的高白調,沒有陰影,但也自然有立體與美的感覺,理論是一樣的。近代西畫趨向抽象,馬蒂斯、畢卡索都說是受了中國畫的影響而改變的。我親見了畢氏的用筆水墨練習的中國畫五冊之多,每冊約三四十頁,且承他贈了一幅新畫的西班牙牧童神。所以我說中國畫與西洋畫,不應有太大距離的分別。
  • 論潑墨潑彩技術手法在張大千作品中的表現力!
    2.追求美的極致藝術家對美的追求都懷有非常深沉的情懷,求在作品當中將美進行體現張大千也是如此,不過其對美的理解有其獨到之處,如此才使得其屬於本人的風格各種藝術理論在對藝術進行探討時都認為,藝術作品必須將表現美為最重要的創作原則張大千的潑墨潑彩畫創作都是在追求美,爭取讓觀賞者能夠在美的意境當中體會到欣賞的樂趣在對其作品進行賞析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其能夠具備的各種創作元素都是對美的體現
  • 張大千作品欣賞 天價作品有其貴的道理
    張大千作品欣賞 張大千無愧於繪畫界全才,擅長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動物畫、仕女圖、佛像等等,工寫兼具,融合了文人畫、宮廷畫、民間藝術等為一體
  • 臨摹大師畫作較多的作家張大千,對於他的作品你究竟知道多少
    ▲張大千作品在畫面中也形成了非常強烈的視覺對比衝擊,在畫面左下方有一條小船和山澗相互呼應,正是一種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中展現的意境,但是他並沒有非常著急地去描繪這種具體的景致▲張大千這幅畫的魅力顯得更加的迷人,也讓桃花源保留著自身的那份獨特的魅力,這正是繪畫中所需要展現的一種精神上的魅力。
  • 畫壇神才張大千精通山水畫,因哥哥說的一句話,終生不肯畫老虎
    張善子熱愛畫畫,在自己追求夢想的同時,張善子發現自己的弟弟張大千在畫畫上十分有天賦。因此,在二哥張善子的引導下,張大千走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條路。從此中國畫壇又多了一位風雲人物,國畫的傳承之路上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不像其他畫家只注重一面,張大千博覽眾長,精通各類素材,堪稱「全能型畫家」。
  • 女子用製衣餘料巧做布貼畫 臨摹張大千作品(圖)
    布貼畫裡,有一個意趣盎然的世界  布貼畫,將我們平時生活中常見的布轉變成「筆墨」,做出來的畫作充滿了獨特的意境。  揚子晚報記者看到,最近,網友「沂蒙布貼畫」的網絡空間裡,有著各種不同題材的布貼畫,吸引了不少人前來圍觀。
  • 畢卡索:送你一幅我的畫!張大千:這畫的是我?
    這天,張大千帶著他的(也不知是第幾任)妻子和一個翻譯來到畢卡索的居所。張:請問畢兄在家不?畢:來了,老弟(當時說的應該是英語或西班牙語,漢語老畢不會)。張:畢兄,小弟仰慕你已久,今特來拜會(聲明一點,畢卡索不姓畢)。
  • 張大千:畢卡索年輕時的畫最好,越畫越差
    畢卡索曾經贈給張大千一幅畫,畫上只見碩大一張臉,五官不具人形。有人傳說這幅抽象速寫是畢卡索為張大千畫的肖像。張大千指著他的夫人徐雯波說:「這要問我太太,她還後悔得不得了呢!」原來,畢卡索曾經捧了五大本畫冊請張大千觀摩,看到這幅畫時,當時張大千隻覺得畫得很怪,坐在一旁的徐雯波也不由好奇地問:「這張畫的是啥子呀?」畢卡索說:「西班牙牧神,畫得好不好?」徐雯波當然只能說很好很好,很好的結果是畢卡索破例題名送畫。
  • 巨匠張大千:畫山水畫,能夠提升一個人的思想
    巨匠張大千:畫山水畫,能夠提升一個人的思想文/文涓中國近代歷史中,有許多非常優秀的山水畫家。不過要說在這流派中有誰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那麼應該要數張大千了。他在山水畫流派中所取得的成就,那是遠遠多於其他山水畫家。張大千曾經說過:畫山水畫,能夠提升一個人的思想,培養一個人的情操!可見,他對山水畫的理解是多麼的深刻,也正是因為這樣張大千才能夠成為一位山水畫的宗師人物!
  • 張大千的畫:霸主,無人能撼動
    在「庸禮居珍藏中國書畫」專場和「中國書畫」專場上,張大千共有23件作品,是上拍書畫家中最多的,且所有作品全部成交,成交率100%,在前十位成交價排行榜中,大千一人獨佔7席,其中,拔得頭籌的為張大千1983年創作的潑墨潑彩《桃源圖》,若按每平尺計,高達1500萬港元。那麼,張大千作品再次引爆蘇富比春拍意味著什麼?
  • 張大千談抽象繪畫:總結出16個字,把老子的精神悟得非常透
    張大千的繪畫不是一層不變的,也是從年輕的時候過渡到了後面的潑彩繪畫。很多專業的畫友喜歡看張大千的作品比齊白石的作品更多一些,原因也在這裡。張大千的作品,在30歲之前是可以用清秀俊郞來形容,但進入到55歲之後,他對於自己作品的深入理解更強了。
  • 什麼是意境,詩中就有答案
    意境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唐代的一本詩論之中,原文是,「夫作文章,但多立意……若思不來,即須放情卻寬之,另境生。」這句話理解起來有點困難,逐字分析一下,大概意思是,寫文章,要先確立思想感情,文章脈絡,如果沒有思路,不妨先把感情投射到要描寫的事物上。
  • 張大千:潑墨潑彩不但融匯他創作的成果,也匯通東西方差異的特質
    若不是張大千本身具有色彩感受的天分與後天的研究努力,實難將這些五顏六色的高彩重色融入水墨這樣清雅含蓄的表現材質之上;而其後的追隨者往往將水墨與色彩堆棧點灑得隨意而倉促,只求創作時的情緒效果卻無色層本身的美感,殊為可憾。可見張大千的潑墨潑彩絕不是隨興而無章法節制的率性之作,而有其特殊的原則與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