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下方藍字搶購書畫優盤
張大千(1899—1983),四川內江人。原名正權,後改名爰,號大千、大千居士,以號行。中國潑墨畫家,書法家。1908年他母親教其花鳥草蟲白描。青年時隨兄到日本京都攻讀繪畫,又研究染織工藝。他擅長繪畫,喜好畫荷花及工筆人物,獨樹一幟,俱臻妙境。與齊白石有「南張北齊」之譽。
《竹溪六逸圖》
「竹溪六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文人的一個經典而理想的話題。那是一種悠然自在的文化態度,更是一種理想而浪漫的生存方式。
這張《竹溪六逸圖》,大千先生作於1939年,時年41歲,正是他居住青城山期間,多有閒暇,遊目騁懷,筆墨有所寄寓。
《觀音造像》
1940年所作的《觀音造像》是張大千傳世的佛像藝術精品,雙題豎軸,人物較大,彌足珍貴。
1941年開始的敦煌之旅,正是採用這種依賴粉本起稿的國畫古法,才能在兩年七個月的時間裡,臨摹了276幅敦煌壁畫。
《南無觀世音菩薩》
《仙女散花》
敦煌之行令張大千畫風大變,由早年的清麗雅逸,變為富麗堂皇,仕女人物變得雍容華貴,嫵媚動人,畫中常出現敦煌窟頂藻井圖案。
1928年 《仕女》
1934年 《調鸚圖》
1944年 《金城玉女》
1944年 《雙美圖》
1945年 《蟠桃獻壽》
1946年 《蕃女掣龐圖》
他認為「畫畫單要求具有詩意還不夠,更要具有詞意,即要求畫中具有纏綿蘊藉、幽幽不絕的意境」。
《愛痕湖》
1965年秋,張大千與友人張目寒等遊瑞士,奧地利諸國,《愛痕湖》為張大千1968年所作巨幅絹本潑彩,寬76.2釐米,長264.2釐米,畫面描繪的是遠眺瑞士亞琛湖所見。
作品採用張大千開一代畫風的「潑彩」:抽象的墨與彩「潑」出的山,如海浪般洶湧於畫面;清晰的房舍,則靜處於「波濤」間。構思的宏闊,與細節的清晰,有機地融為一體。
這是張大千化用西方抽象派藝術與中國傳統文人藝術的水乳交融之作,也是以現代的語言,對北宋雄偉山水的現代性翻譯,不僅是張大千的藝術臻於化境的象徵,也是中國傳統藝術最成功的「現代性突圍」。
《長江萬裡圖》局部
張大千1949年之後旅居海外,愈到晚年,思鄉愈切。祖國的山山水水因此經常在他的畫中出現,他就通過自己的畫「臥遊」祖國山河,聊解鄉愁。《長江萬裡圖》就是產生於這樣的心情下。同時,正值同鄉張群八十大壽,長江亦是他們十分熟悉的故景,張大千用以之慶賀其壽辰。
《廬山圖》未完成
在張大千83歲的時候,他忍著病痛依然創作出了一幅名畫,但是因為身體原因,張大千並沒有完成這幅畫。創作這幅畫的時候張大千正在生病住院,精力好的時候他就畫上兩筆,不舒服的時候就得停筆,這幅作品畫了斷斷續續快半年的時間。
定於1983年1月在臺北歷史博物館展出,所以雖未完全竣筆,只得先將畫送付裝裱,準備展出後再行潤飾。但是沒有想到,1983年3月8日,他在伏案題書時溘然逝世,終究沒能完成和落款。至今我們看《廬山圖》,其左上角尚有僅用淡墨勾勒未及皴擦點染之處,但無損於整幅畫的輝煌。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