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斯.凱奇原名Nicolas Kim Coppola,叔叔是大名鼎鼎的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從小對演戲產生濃厚興趣的凱奇,不想被人說靠關係,刻意隱去與叔叔一樣的姓氏,給自己取了藝名。
星二代的眼界和資源是普通家庭的孩子羨慕不來的,同時光環也是魔咒,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被認可。乾脆隱姓埋名,靠自己闖出一番事業來,比如約翰.大衛.華盛頓。
不管是唱歌還是演戲,在成名趁早的歐美娛樂圈,36歲「高齡」才拿到第一個好萊塢商業大片C位,約翰.大衛真的是大器晚成。
但,從職業運動員轉行做演員,約翰只用了5年的時間,就從新人成為了克里斯多福.諾蘭新片《信條》的男主。
那麼,約翰.大衛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呢?
6歲首次「觸電」,跟爸爸丹澤爾.華盛頓的3次合作
約翰第一次的演戲經歷是客串《黑潮》,這也是讓丹澤爾首次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提名的電影。
6歲的約翰在電影結尾時才出現,只有幾句臺詞。年幼的他面對攝影機興奮不已,導演斯派克.李一直安撫他,讓他別用力過猛,要自然。拍了7條,約翰出色地完成了他的戲份。
第二次合作是電影《藍衣魔鬼》,依舊是爸爸主演,兒子客串。
僅兩次露臉,約翰的童星生涯就結束了。父子再合作是2010年的《艾利之書》,約翰已經是26歲的成年人,而且這次他變成了製片人的身份。
跟以往的片場父子小聚一樣,約翰就是來學習和幫忙的,大小事務鞍前馬後。導演看約翰如此周到,硬要在製片人一欄加上他的名字。
看得出來,丹澤爾和威爾.史密斯很不同,沒有要培養兒子當演員的意思。就當是人生閱歷和近水樓臺的福利,即便知道兒子有天分,也沒有自掏腰包捧兒子拍電影。
就連反對兒子當演員的連姆.尼森,都以父子檔捧兒子拍了兩部電影。舉手之勞都吝惜的「狠心」老爸還真不多,這或許與約翰本人倔強要強的性格有關。
誰說星二代一定要做演員,當個橄欖球運動員不行嗎?
約翰雖對演戲有興趣,但他選擇了不同的人生軌跡。上學期間創下了不少輝煌記錄,被專業球隊看上成為NFL(職業棒球大聯盟)球員。
成績不佳又因傷退役,約翰不得不重新規劃自己的事業方向。無奈之舉也是熱情所在,子承父業,當演員!
他一度以約翰.大衛這個名字參加試鏡,因為一旦人們發現他爸爸是丹澤爾.華盛頓,態度就不同了。
不是殷勤,而是嫌棄,甚至是嘲笑。那份對他自身努力的輕視,讓約翰感到難受無比。為了與其他試鏡演員有公平競爭的機會,他謊稱自己的爸爸是建築工人,或者說爸爸在坐牢。
黑人演員說自己有個「罪犯」爸爸,約翰還真敢編,看來真的是養尊處優、本性善良。認可被人們或可憐或防備的眼神注視,也比活在丹澤爾.華盛頓的陰影下要好。
雖說作為職業運動員沒能成功出圈,但是這段經歷幫了約翰不少。並不是本色出演傳記片的那種直白,而是對體育的理解與熱愛、身材和韌勁。
那種運動精神流淌在血液裡的微妙和散發的氣質。這些特質,讓他重回演藝圈的第一個重要角色就是運動題材電視劇《球手們》,與巨石強森的這次合作,為約翰成為「諾男郎」奠定基礎。
在獨立電影裡磨鍊演技,穩紮穩打終獲肯定
電視和電影一直都是有「壁」的,《球手們》獲得成功後,是繼續在小銀幕裡多年重複扮演同一個角色,還是迎接新的挑戰?約翰選擇了後者,在小成本獨立電影中磨鍊演技,這種電影除了參加影展拿獎以外,基本不可能讓一個演員走紅或賺錢。
但,這是向業界專業人士推銷自己的絕佳方式。
《怪物與人》在聖丹尼斯電影節上獲獎,讓約翰有了與聖丹尼斯電影節創始人,好萊塢傳奇羅伯特.雷德福合作《老人與槍》的機會。就在約翰拍攝《老人與槍》期間,他接到了斯派克.李的簡訊:「YO,打給我。」
是伯樂也是校友,一個提名讓約翰泣不成聲
憑藉《黑色黨徒》,斯派克獲得無數提名,也斬獲了不少獎項。約翰的金球獎最佳男主角提名不期而至,讓他泣不成聲。
他說自己一直忍著回到車裡,哭得像個孩子。「我終於被看到了,是作為演員約翰.大衛,而不是(丹澤爾.華盛頓)的兒子。」
斯派克.李的橄欖枝將約翰送上了事業的另一個臺階。
還記得約翰首次觸電經歷嗎?合作的就是斯派克,而且他既是伯樂又是校友。
約翰就讀的莫爾豪斯學院是一個私立男子學校,屬於HBCU(美國傳統黑人大學教育體系)。校友代表還有塞繆爾.傑克遜和馬丁.路德.金,一旦進入這個圈子人脈不用愁。百餘學校的聯盟,黑人互助親上加親。
再加上美國人對橄欖球運動的天生好感,約翰又是拿著獎學金入學的,風雲人物,就算不是星二代,混得也不會太差的。
做運動員不太行,這體能做演員足夠了
約翰並不是成功的運動員,但是他的體能在演員界可是相當能打。
這次被諾蘭相中出演《信條》,就和他優越的生理條件密不可分。「新蝙蝠俠」羅伯特.帕丁森戲稱,自己的運動也就是遛彎,約翰可以跑一整天,這不公平!
採訪中約翰表示對自己的運動能力相當自信,拍攝動作場面不在話下,雖說蹦極戲份有些可怕,但願意接受挑戰。
有信心勝任新戲的約翰還是提前2個月進行訓練,與之前橄欖球向前衝的概念完全相反,這讓他對自己的身體有了全新的認識,也加深了對表演的理解。
從《球手們》到《信條》,約翰的作品大多與運動、犯罪等題材有關。36歲正是男演員的黃金年齡,華盛頓家又有凍齡基因,說不定約翰能成為下一個好萊塢力捧的黑人硬漢。
縱觀約翰的經歷,雖說些許曲折,但也要感謝小時候沒有被「捧殺」。看賈登.史密斯已經被好萊塢(影業)放棄,還把爸爸拉下神壇,就知道星二代的年少成名是有「副作用」的。
讓約翰擁有一條更為平常的道路,有集體生活,有獨自闖蕩,將這些感受放在角色裡,才更容易出彩。
仔細想想,約翰之所以有選擇的底氣不正是因為他爸爸是丹澤爾.華盛頓嗎?
想出道,什麼時候都不算晚。不必怕因年齡缺乏競爭力而高中輟學追夢,更無需擔心生計而去讀了私立學校。
6歲有名導指導演技,一直跟著爸爸在劇組裡漲知識,他的表演基礎可能比很多科班還要紮實。這些都是身為星二代的福利,但重新出發的約翰也的確自立。
丹澤爾.華盛頓聽說兒子拿下《黑色黨徒》的時候都不敢相信。
「誰?」「你?」「咋的了?」「《黑色黨徒》!」
約翰隱瞞身份是一種好強,也是一種自我保護,他不想因為姓氏被隨意評價。然而這種不安也轉移到了感情生活,約翰很多疑。他不知道那些靠近的女孩是否別有用心、另有所圖。
她們是喜歡約翰.大衛還是喜歡華盛頓的兒子?她們是來談戀愛的,還是想從華盛頓身上得到什麼?這些猜忌讓約翰不敢談戀愛,其實這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
採訪中約翰表示,現在回看他的前女友們,其實都是挺不錯的人,但是一談戀愛胡思亂想就停不下來。一方面渴望脫單,一方面又害怕被利用。
在一次電臺節目中,主持人直接拿著一個女孩的照片說:「這是我朋友,她可喜歡你了,你們能認識一下嗎?」約翰有點不好意思還有點抗拒,說私事節目後再說吧。
顯然他不是什麼愛撩妹的花花公子,對感情的事情也比較敏感,怕受傷。
如果說事業方面不想靠爸爸,這個可以理解,還很值得點讚。但如果爸爸的存在真的給約翰帶來負擔,連戀愛都不敢談,真的大可不必。
在出演了《信條》之後,約翰隨時躋身好萊塢一線。再加上明年會上映一部他和贊達亞合作的《馬爾科姆與瑪麗》,有感情戲份。戲路越來越廣,知名度越來越大。
丹澤爾華盛頓兒子是無法改變的事實,而當他擁有了自己的姓名,是否更加無法分辨他人的真心?或許約翰還沒嘗到大火的紅利期,誘惑還沒有多到讓人麻木甚至迷失。
可以考慮成為下一個道格拉斯,專注業務拿個奧斯卡影帝。別讓不安全感左右,感情的事就順其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