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獁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靳暉 宋迎迎/文
據多位王遂舟先生的朋友和曾經亞細亞員工處傳來的消息,王遂舟於2020年9月15日在上海開會時突發腦溢血離世。得知這一消息後,不少河南商界人士均表示痛惜與突然。
1997年3月5日,一紙辭呈,曾經亞細亞輝煌的締造者、中原商界的標杆人物王遂舟自此淡出公眾視野。22年後,在亞細亞商場開業三十周年的2019年,已是花甲之年的王遂舟,選擇在「五四青年節」這一天,組織亞細亞人三十周年大聚會,同時宣告自己的「二次創業」。
雲臺一別,今宵幾度。如今,讓我們一起,再度回首這位商業領袖復出後的活動軌跡。
高調復出:「不要50歲、60歲就把自己變成廢人」
就復出三天前(2019年5月1日),王遂舟在離職亞細亞22年後,首次重回二七商圈,到「亞細亞、華聯商廈、商城大廈、金博大、百貨大樓」都轉了轉,「還看了大衛城,看了德化新街,把整個商圈走了個遍。」
除了兩個新地方,其餘的商場,王遂舟用的仍然是當年商戰中對手的老名字,給人一種歲月如舊的感覺。「人們已經把你和百貨業打上了聯結符號,你怎麼會不關注?」那時,他說。
在亞細亞人三十周年大聚會上,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參加活動並獨家對話了王遂舟,聽這位中原商海的標杆人物講述復出後的打算。
當時,儘管野太陽的光輝依然散去。但走在參加亞細亞30周年慶典的前員工中,無論王遂舟走到哪裡,人們都小心翼翼地簇擁,儼然明星。
「無論何時,都要順勢而為,順勢者昌,逆勢者亡。」這是風雲人物沉澱二十餘年最大的感想。在那次對話中,王遂舟告訴記者,他要進軍養老產業,顛覆傳統的養老觀念,為夕陽紅帶來朝陽。
王遂舟說,做養老產業,自己要「破四舊」、「立四新」。「不能靠養兒防老,而要靠自己養老;要有自己的房子,不要給兒女;要把自己的存款放到自己口袋裡,不要留給兒女;要有目的地活著,有目的地養老,自己規劃自己的未來,不要50歲、60歲就把自己變成廢人。」儘管離開亞細亞後,王遂舟曾兩度中風,但無論說話做事,他都神採奕奕,每走一步,身子都依然筆挺,一如其當年的硬朗作風。
「養老行業和百貨行業血脈相連,都是服務行業,但養老業是剛需,更細膩、更周全也更為複雜。要想把養老服務業做好沒那麼簡單,我覺得,能把這個做好就功德無量了。」彼時,這位已是花甲之年的「青年人」說。
印記:難以磨滅的「原鄭州亞細亞商場總經理」
對於王遂舟而言,儘管已經高調復出,但身上的「亞細亞」光環仍然太過耀眼。
高調復出前,他還參加了當年4月13日舉辦的全國連鎖經營協會第十九屆會長秘書長聯席會議暨河南省商業行業協會30周年慶典。與丹尼斯集團總裁王任生、新田集團董事局主席田太廣等人一起被評為河南商業流通業改革開放40周年功勳人物。
在亞細亞人三十年聚會後的半年時間裡,他仍然難以脫開身上強烈的「亞細亞」印記。
2019年11月18日,王遂舟出席了北京召開的「四卷本《河南商業總論》編篡工作座談會」,一同出席的有河南省商業經濟學會會長宋向清,經濟管理出版社華商分社社長張麗厡等來自科研、出版、政府、高校和企業的代表。在這場會議中,王遂舟的名頭仍然是「原鄭州亞細亞商場總經理王遂舟」。
2019年12月,王遂舟參加了幾場以商業為主題的論壇活動,被人們問得最多的仍然是「二七商圈」的話題。
事實上,王遂舟自己也始終眷戀著當年的「亞細亞」。在寄託他二次創業夢想的雲臺山和佑養生園,藍色的制服、白色的褲子,彎腰相應,微笑服務……除了「野太陽」,這裡與亞細亞商場並無兩樣,口號也和當年亞細亞並沒有不同:「無論做什麼,我們都將竭盡全力。」
2020,「上海和佑養老集團董事長」王遂舟
進入2020年,王遂舟的活動足跡終於回歸到「二次創業」本身。在見諸公眾視野的幾次活動中,他開始以「上海和佑養老集團董事長」的身份出現。
4月15日至17日間,山西晉城一家房地產集團走進鄭州,上海和佑養老集團董事長王遂舟說,丹河新城的整體規劃很現代,叫人心生嚮往。和佑養老集團有信心打造具有晉城特色,展現晉城風貌風採的康養項目。
5月15日,王遂舟帶隊訪問了全球豫商成長中心;
8月1日,魯山和佑康養社區項目合作框架協議籤約儀式舉行。魯山縣委書記楊英鋒,副縣長劉國朝、湯欽及上海和佑養老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王遂舟、上海和佑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全州等出席籤約儀式。
這也是王遂舟在公眾視野中最後一次露面。
在這次的籤約儀式上,魯山縣委書記楊英鋒表示,魯山縣委、縣政府將成立專門班子,明確專人負責,做好項目建設服務工作。同時,希望上海和佑養老服務有限公司加快項目進度,推動項目早日開工、早日建成,開創養老事業新局面、譜寫新篇章、創造新輝煌。
如今,斯人故去,但「亞細亞」的印記仍然不散。正如王遂舟先生生前常說的那句話一樣。「亞細亞人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希望通過這個滿天星,把公而忘私、奮力拼搏、堅韌不拔、不畏艱難的作風延續下去,在全國都照耀起來。你想想,這會是什麼樣的景象?」
當時,聽到「老闆」的這句話時,臺下,三十年前曾經共同奮鬥過的亞細亞人掌聲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