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航海時代的最大贏家,英國開創了歷史上疆域最為遼闊的帝國之一—大英帝國,曾經是世界上的霸主,很是風光了一段歲月。然而,到了二戰時期,英國作為盟軍中的重要參戰國,雖然在歐洲和北非戰場,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在亞洲戰場,面對日本侵略者,他們卻經常打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敗仗,就比如馬來亞戰役。
1941年12月8日,日軍發動了馬來亞之戰。而這一天,在太平洋的另一端,美國的珍珠港也遭到了日軍的進攻,相當於日本是同時與美、英等國宣戰。
早在戰爭開始之前,英國其實已經預料到了日本的威脅,所以從各大英國協國家中,一共召集了共14萬軍隊駐守馬來半島。與此同時,接到邱吉爾的命令,英國海軍最新式的「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反擊」號戰列巡洋艦出現在了馬來半島附近,隨時準備支援陸上的部隊。
按照當時雙方的力量,英國軍隊人數是14萬人,日軍山下奉文部是7萬人,英國人數佔優。英國飛機200多架,日軍是500多架,處於劣勢,但英國的800多門火炮,幾乎是日軍的一倍,而且還有海軍的重要力量增援。從紙面來說,英國守軍實力是不弱於日本的,還佔據一定的優勢。
然而,開戰之後,形勢幾乎就是一邊倒的局面。英國由於飛機數量不佔優勢,開戰後不久,英國空軍就遭受重創,失去了制空權。在現代戰爭中,失去制空權是能夠左右戰場局勢的,英軍也不例外,不過,他們還有海軍。
然而,就在空軍被重創的第二天,由於行蹤暴露,被迫返航的「反擊」號和「威爾斯親王」號就遭到了日本海軍的圍攻,相繼沉沒,根本就沒有發揮作用。而在這場海戰中,英軍也在無意中創造了一項恥辱紀錄,他們的軍艦被日軍飛機在開闊水域擊沉,這在戰爭史上還是首次,作為曾經的世界霸主,這著實有點丟面子。然而,英國人的恥辱還在延續。
僅僅開戰兩天,英國就接連喪失制空權和制海權,在沒有退路的馬來半島,意味著失去了源源不斷地補給,這場戰役的失敗,其實已經註定。然而,讓人意外的是,英國居然會敗得那麼乾脆,那麼迅速。
馬來亞戰役的英軍指揮官是阿瑟·珀西瓦爾,他在英軍中可不是個無名之輩,而是被很多人寄予厚望的統帥。他在一戰中就有出色的表現,步步升遷,仕途上非常的順暢,後來又經歷了二戰的磨鍊,他更是被看成擔任帝國參謀總長這一要職的最佳人選。
就是這麼一位有著諸多光壞的統帥,也沒能挽回敗局。在他的率領下,14萬英軍也僅僅抵擋了日軍一個月,就丟掉了重鎮吉隆坡,而且,這裡的5萬英國守軍居然沒有多少抵抗,就投降成了俘虜。此時,帕西瓦爾手下還有8萬軍隊,全都集結在了新加坡,其實還有一戰之力。
然而,在這種背水一戰的情況下,帕西瓦爾卻沒有拿出和他榮譽相匹配的指揮才能,反而犯了致命的失誤,他錯估了日軍的進攻方向,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新加坡之戰,從1942年2月8日打響,僅僅一周時間,英國人就再次品嘗到了失敗的滋味,選擇了投降,連帕西瓦爾這位司令官都成了俘虜。
不僅如此,帕西瓦爾投降時,可謂是非常窩囊。當時,他親自打著白旗面見山下奉文,本來是想談一下條件的,結果對方蠻橫地打斷了他,只給他兩個選擇,投降和不投降,帕西瓦爾只能選擇前者。更無語的是,當時英國其實又派來了援軍,還在趕來的途中,結果帕西瓦爾自顧著投降,沒有通知他們,這些援軍一下船,就被日軍包圍,成了俘虜。
算上吉隆坡投降的英軍,整個馬來亞戰役,英軍共有13萬人投降,這是英國軍事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投降。一戰創造兩項恥辱紀錄,英國可謂是憋了很大一口氣,雖然勝敗乃兵家常事,他們後來也成了二戰的勝利者,不過這些恥辱他們沒有忘記。日本投降時,為了找回面子,英國還專門讓被釋放的帕西瓦爾主持了東南亞日軍的投降儀式,也算是出了一口惡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