薔薇一枝,黃香一炷,
新茶一甌,嘿坐靜思,
覺色香味俱清絕可人,亦閒中一樂也。
焚香對古人來說,除了是生活雅趣的表達方式外,在養生活動中更是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文人的養生書中,香多與靜心功夫同時提及,尤其是打坐行氣時,身邊都會在焚上一爐香。
明代醫學家李中梓說:『入室閉戶,燒香靜坐,方可謂之齋也。』高濂《遵生八箋》中,論及行胎息之法也說:
『於一淨室內,焚名香一爐於所臥床頭,又須設几案,上著香爐,下著所拄龍杖及履鞋等物……』
香的清芬之氣具有安定心神的功效,在靜坐調息時香作為輔助工具,有助於心神集中。是養道修身的文人隱士們的常備之物。
古人在養病時更注重焚香靜心,蘇軾在《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獨酌》一詩中便提到:『銅爐燒柏子,石鼎煮山藥。』宋人晁說之《新合柏子香,因誦皮日休坐久重焚柏子香,輒以其香贈張簿》詩云:
柏子香清誰喜聞,五言句法更清芬。
病仍春困在難久,遣向吟窗起暮雲。
柏子氣味清香,其安神清心的功效,可以穩定病人的情緒。柏子香的製作方法簡單,所用香料也比較樸素親民。
採『帶青色、未開破』的新鮮柏子隨意採集多少,用沸水焯一下,然後浸在酒中,密封七天,再取出,放在陰涼處慢慢晾乾,即成柏子香。
除了習靜養生時需要焚香之外,平時居家焚香也可讓生活環境空氣清新,起到去邪避穢的效果。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說:『榻前時焚蒼朮諸香,勿令穢汙 ,以闢不祥。』
古人在外出旅行時,也會隨身攜帶香藥製作的『太倉公避瘟丹』。居住旅舍時焚之可除溼氣,闢邪疫。
香之所以有闢穢、防疫等功效,是因為制香的香料都是氣味芳香的藥材。具有溫中理氣、祛風除溼等各種功效。焚香時產生的化學成分,可消除空氣中的病菌達到驅邪闢穢。
古人的合香方法也運用了醫方理論,香方的組成規律就依據藥方配製中『君、臣、佐、使』的理論。
擅長合香的文人也會自己合藥療疾,蘇軾就曾寫信給歐陽知晦,求用來合藥用的鵝梨。《與歐陽知晦四首》之二云:『合藥須鵝梨,嶺外固無有,但得凡梨稍佳者,亦可用,此亦絕無。』
熟知醫藥的醫家,合香也有自己的特色。北宋名醫楊吉老制的龍涎香,香料在和丸之前要都經過精心的窨制。周嘉胄的《香乘》中收錄有楊吉老所創的『楊吉老龍涎香』:
沉香一兩,紫檀(白檀中紫色者)半兩,甘松一兩(去土揀淨),腦、麝各二分。
右先以沉檀為細末,甘松別碾羅,候研腦麝極細入甘松內,三味再同研分作三分:將一分半入沉香末中和合勻,入瓷瓶密封窨一宿;又以一分用白蜜一兩半重湯煮幹,至一半放冷入藥,亦窨一宿;留半分至調合時摻入溲勻。更有蘇合油、薔薇水,龍涎別研,再搜為餅子。
或搜勻入磁盒內,握地坑深三尺餘,窨一月取出,方作餅子。若更少入制過甲香,尤清絕。
香藥配製的合香,也會被古人用作療疾之用。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有用線香『薰諸瘡癬』的記載。時珍曰∶『今人合香之法甚多,惟線香可入瘡科用。』
曹雪芹在《紅樓夢》第97回描寫寶玉在婚禮上發現新娘竟然不是朝思暮想的林妹妹,頓時舊病復發,昏暈過去。家人連忙『滿屋裡點起安息香來,定住他的魂魄』。
安息香在明清時期特指兩物,一是香料安息香樹之脂,二是指線香,《清稗類鈔·工藝類》『制安息香』條:
『今通用之安息香則多以他種香料合木屑作線香狀,但襲香息香之名,實無安息香料也。』
用來安定寶玉魂魄的安息香,有可能是各種香藥配製的線香。明代醫方書籍《古今醫統大全》中就記載有三則不同等級的安息香方:
檀香八斤、排草四斤、沉香一斤,丁香、乳香、黃煙、蘭苔、木香(各十兩),麝香三兩、酥合油一斤、安息香五兩、欖油二斤,白芨面、蜂蜜(五斤)上各為細末,以酥、欖、息香和蜜熬化,漸漸下香末,調和得所,作柄上陰晾一日,曬乾收。
清代宮廷與貴族豪門中盛行的藏香,除了禮佛祭祀之外,也是居家衛生防疫用品。清·沈叔埏《藏香酬袁春圃方伯》詩曰:『闢邪兼闢寒,卻穢同卻瘴。』清代醫學家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
『藏香中有一種白色小丸子,焚之氣頗幽爽,亦系番僧所貢,不知何名,其香氣嗅之,可治老人腸燥氣虛便秘。入廁時焚一二丸最妙。亦可治痘。』
不僅是醫方類書籍中記載了療疾的香方,香學專著《香乘》中也記載有治癒頭風的『清神溼香』、治心腹痛的『南番龍涎香』。
清神溼香:芎須半兩、藁本半兩、羌活半兩、獨活半兩、甘菊半兩、麝香少許,右同為末,煉蜜和劑,作餅爇之。可愈頭風。
無論是在精神心理養生方面,還是作為居家防疫用品。香都是古人居家生活中的要緊之物。
明人安世鳳《燕居功課》閒適·焚香中說,居室中置有『生香』可不用焚香,除此之外都需要焚香。『生香』是指香花、香果,作為清供置於居室中可代替薰香。
- 點 擊 查 看 -
▽
梅花香 | 荷花香 | 桂花香 | 杏花香 | 蘭花香
宣德爐 | 拂手香 | 玫瑰香珠| 柏子香 | 山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