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網上關於玻色因的中文介紹還是不少的,但大體上都是下面這種風格,雖然講到了一些東西,但好像又覺得意猶未盡,沒有把真正的道理講清楚。
對於我這種學生物的來說,感覺還是有點淺,比如為什麼有些人用了赫蓮娜的白繃帶黑繃帶,皮膚就能馬上修復等等。
實際上,半年前我就下載到了一篇歐萊雅關於玻色因的文獻,然後看了個開頭,發現:
沒看懂……是的,作為學生物的也做了配方,知道一點皮膚的基礎知識,但是這篇最新的文獻確實看不下去,因為講得實在是太細緻了,簡直就是理解不能。
在這篇文獻之前,歐萊雅大概從2008年就開始研究玻色因,大部分論文和專利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於是只能從最早的文獻開始看起,大概知道了些關於玻色因的前因後果,然後再來看那篇最新的文獻,也就能達到個一知半解的水平吧。
好了,開始說正題。
首先解決幾個最簡單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玻色因是什麼?答:玻色因本質上是一個糖,分子量不大,大概在200左右。
對,就這麼簡單,它花了歐萊雅十幾年時間去研究,但本質就是一個木糖的結構,然後改造了一下,而已。
從結構來說,並沒有那麼複雜。
答:從最初歐萊雅的研究文獻看,玻色因能促進糖胺聚糖(GAG)的產生,進而促進蛋白聚糖的產生,然後,玻色因在這個過程中,還能通過GAG促進合成一些細胞因子和膠原蛋白再生。
這大概就是玻色因的第一篇文獻,在後面的所有文獻中,玻色因的英文名都是C-Xyloside,而不是它的商品名Pro-Xylane。
那麼,第三個問題來了:這個GAG和蛋白聚糖又是什麼東西?這個問題很好,但是又有點複雜。
還好,每個人都知道什麼是膠原蛋白。
那麼膠原蛋白一般在哪裡呢,對了,在真皮層。
真皮層裡面,不僅有很多細胞、血管、神經等,還有些細胞以外的部分,這些部分能夠撐起整個皮膚,是決定皮膚彈性的因素,我們通常都叫做細胞外基質,也就是ECM——Extracellular matrix。
膠原蛋白是其中之一,那個蛋白聚糖,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好了,不要急,我們離玻色因快不遠了。
這個蛋白聚糖,有點像關東煮裡面的串串,中間一根是蛋白質的棒子,然後串起了很多小的鏈條,這些鏈條就是糖胺聚糖,也就是GAG。
而玻色因,就是這些鏈條的最基礎單元之一。
之所以它能夠促進GAG的產生,是因為它自己就是原料之一,就好比補充胺基酸,能促進蛋白質合成一樣,合情合理。
但這個糖胺聚糖(GAG)和蛋白聚糖的作用,可不單單是吸水(像透明質酸),然後構成基本的真皮層結構(當然這個也很重要)。
它們還會和各種細胞因子、生長因子或者奇奇怪怪的蛋白質相互有作用,從而保持皮膚的健康狀態,所以如果缺了它們,不僅皮膚會塌陷,而且各種生理活動也有影響。
所以,GAG和蛋白聚糖都很重要。
所以,玻色因的存在就很重要。
第一個是,找到了比較合適的一種玻色因。
對,當年歐萊雅大概合成了20多個不同的「玻色因」,用不同的方法,然後一個一個篩選,發現了一個最好的(20號),刺激細胞的效率最高,也能夠用一種綠色環保的方式合成出來,還能夠自然降解,不破壞環境,利國利民,這個好像還得了什麼綠色化學的獎。
然後,所有相關的結構都被專利保護了,包括合成的方法,反正,沒人能用……這專利大概還能維持十多年的樣子吧,應該還足夠能賺一大筆錢。
第二個就是,研究了玻色因對皮膚的作用,包括細胞層面、人造皮膚層面(歐萊雅的強項)、以及一些臨床實驗。
剛剛也講過了,這個玻色因能促進GAG的生成,而GAG本身也有生理活性,所以相當於是引發了鏈式反應,有了玻色因,那整個細胞的活力就提升了個檔次,吃飯倍兒香,睡覺倍兒棒。
比如,加了玻色因以後,人造皮膚的表皮層就變厚了,如果從直接的作用來說,就是皮膚屏障變好了,皮膚更加結實了。
當然還有些實驗,證明了加了玻色因,某些膠原蛋白的表達也變多了,直接作用就是,皮膚可能會變得更加緊緻了。
另外還有一些實驗,證明玻色因能夠促進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類似EGF)的再生,這和皮膚的修復有密切的關係。
所以很多人用高濃度的玻色因,皮膚就算做了醫美手術,也能夠恢復地比較快,大概就是和這個道理是相似的。
而且本身玻色因的刺激性很小,說白了,就是個普通的糖水兒而已。
上面這些,雖然幾句話就講好了,但卻是好幾篇文獻(2008-2011年)的研究結果。
那臨床實驗有沒有呢?當然有。
很多人會提到歐萊雅做過的一次240個人的臨床試驗(2016年),也就是下面這篇文獻。這篇文獻用的是薇姿的一個面霜,玻色因含量不高,才3%,做了2個月的測試。
總的來說,某些指標上面是有效的。
一部分和抗衰老相關的指標是有差別的,比如臉部下垂程度、皮膚光澤度、膚色均勻程度等等。
但奇怪的是,皮膚的緊緻度好像沒有差別。
考慮到所有的測試者年齡都在60歲左右,說句實話,已經屬於「回天乏力」的年紀了(尤其是白人),這個結果已經很不錯了,總不可能返老還童的,護膚品而已。
第三點歐萊雅做的事情,是相對偏學術的。
一般來說,護膚品方面,大概研究到能夠對人體有用就行了,畢竟消費者是買來用的,而不是去搞清楚你這個東西為什麼有用。
但歐萊雅估計內部有些人還是有點學術派,研究了這個玻色因到底怎麼改變了GAG的生成,對它的結構又有什麼影響,對哪一種GAG影響最大等等。
我很不幸,第一篇找到的文獻就是這個機理研究的,如果誰有興趣,或者對GAG本來就有基本認識的,可以去看看。
總之,這些科學家,我們還是應該表示尊敬。
說了那麼多,其實我知道,大部分人關心的不是這些原理,而是,哪些產品有玻色因,它們效果好不好等等。
但對我來說,這一般不是我發文的目的,推薦產品分分鐘搞定,但了解背後的科學知識,那就比較花時間了,我覺得後者比較有趣。
玻色因的產品很多,貫穿了歐萊雅的產品線,從高端的赫蓮娜,到中高端的修麗可,再到薇姿或者巴黎歐萊雅,都有,不過隨著價格的下降,濃度是肯定下降的。
大家都知道,赫蓮娜的繃帶系列,濃度一般是30%,但30%指的是活性物的溶液,實際這個純的木糖濃度,大概在9%左右,不過這個濃度也很不錯了。
最高濃度肯定要用在最頂級的產品,這兩個產品配方很簡單,主要是玻色因,其他的成分幾乎沒有,歐萊雅還是很自信的。
赫蓮娜的一支夜間修護精華,也是玻色因,濃度也不低。
反正就是有錢嘛,加的高當然可以。
修麗可自從被收購,好像也受到歐萊雅的重視,AGE的面霜,一樣的30%的玻色因,價格不便宜,但比赫蓮娜要便宜很多了。
還有一支去年很火的紫米精華,玻色因10%,加上其他一些成分,總體來說還算不錯的。
蘭蔻雖然是高端,不過很少把玻色因放在主推的概念,大概蘭蔻本身打的是高端的形象,並非科技感,這些科技的名詞放進來,貴婦們也不一定喜歡。
不過蘭蔻高端線還是加不少玻色因的,比如黑金系列,可能有6-10%這樣的濃度。
當然了,買蘭蔻大體上也不是為了玻色因去買的,只是喜歡這個品牌,順便有玻色因罷了。
到了平價的歐萊雅這邊,美國版的一支精華很多人都會提起,6%玻色因加上2%維C衍生物,才100多塊錢,這價錢簡直白菜價,可惜國內買不到,只能代購。
國內歐萊雅的抗衰老線,比如光學復顏系列,據說只有3%,但也不能確定。
最近超火的歐萊雅紫熨鬥,找的是迪麗熱巴代言,也有玻色因,但濃度估計到不了6%,大概也就3%左右的樣子比較合理(個人猜測)。
還好配方裡面加了其他東西,也沒有主要去說自己的玻色因,而是還有多肽和透明質酸鈉,以及之前提過的康普茶提取物。
曾經的肥宅快樂水也有春天?
性價比方面肯定不錯,針對的是年輕群體,玻色因也沒必要加那麼高,想想之前240人的臨床測試,一群60歲的老年人,玻色因也就3%的添加量。
玻色因的故事就講到這裡,這個成份花了歐萊雅很多年的時間去研究、合成和驗證,又有專利保護,效果上肯定不用質疑。
不過這一類獨有的成份,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很難得到同行的重複實驗驗證,不如維A,維C,煙醯胺這種久經考驗,可能它在某些情況下也會失效,沒有達到預期的作用。
如果要問這東西和維A比較,那肯定沒有答案,原理不一樣,刺激性也不一樣,效果呢,歐萊雅不去比,沒人知道,無法去YY。
有條件的,當然鼓勵都去用,畢竟一個膠原蛋白,一個蛋白聚糖,都是真皮層的結構,多條路,效果總歸好一些。
蛋白聚糖或者糖胺聚糖呢,這個原理也不止玻色因有,比如奇華頓的一個原料,也是類似的功能。
所以說,玻色因是有用的,有條件可以試試看,但也沒必要神話玻色因,它也不是唯一的GAG的刺激物質,其他公司,也一樣在努力研究相關的成分。
歐萊雅做的不錯的,就是跳出了傳統的維A維C的研究圈子,從源頭找到了一個抗衰老的成分,做了十多年,然後才有今天。
很多大公司都是這樣,寶潔、聯合利華、雅詩蘭黛等等,一方面緊緊抓住傳統活性物,一方面也在暗暗較勁,研究些獨有的成分來保持在行業內的領先地位,雖說最終都是為了賺錢,但也提供了很多新的研究視角,值得我們學習。
附上所有的參考文獻,有興趣可以再仔細查閱。
Draelos Z D, Yatskayer M, Raab S, et al. An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a topical product containing C‐xyloside and blueberry extract on the appearance of type II diabetic skin[J]. 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2009, 8(2): 147-151.
Vassal-Stermann E, Duranton A, Black A F, et al. A new C-xyloside induces modifications of GAG expression,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J]. PLoS One, 2012, 7(10): e47933.
Cavezza A, Boulle C, Guéguiniat A, et al. Synthesis of Pro-Xylane TM: A new biologically active C-glycoside in aqueous media[J]. 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 2009, 19(3): 845-849.
Deloche C, Minondo A M, Bernard B A, et al. Effect of C-xyloside on morphogenesis of the dermal epidermal junction in aged female skin. An unltrastuctural pilot study[J]. European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11, 21(2): 191-196.
Pineau N, Bernerd F, Cavezza A, et al. A new C-xylopyranoside derivative induces skin expression of glycosaminoglycans and heparan sulphate proteoglycans[J]. European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08, 18(1): 36-40.
Pineau N, Carrino D A, Caplan A I, et al.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a new C-xylopyranoside derivative (C-Xyloside) and its role in glycosaminoglycan biosynthesis[J]. European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11, 21(3): 359-370.
Muto J, Naidu N N, Yamasaki K, et al. Exogenous addition of a C-xylopyranoside derivative stimulates keratinocyte dermatan sulfate synthesis and promotes migration[J]. PloS one, 2011, 6(10): e25480.
Raab S, Yatskayer M, Lynch S, et al. Clinical Evaluation of a Multi-Modal Facial Serum That Addresses Hyaluronic Acid Levels in Skin[J]. Journal of drugs in dermatology: JDD, 2017, 16(9): 884-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