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水比找煤難 西部煤礦如何綠色開採

2020-12-16 人民網

「我國煤炭資源賦存現狀是『西部多、中部富、東部區域枯竭』,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保障供應主要依靠晉陝蒙三地。但西部地區生態環境脆弱,採煤進一步帶來地表開裂、區域性水位下降、植被受損等問題。煤炭開採必然產生採動損害,再先進的國家也無法避免。如何實現綠色開採,是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必須破解的重大難題。」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科技大學煤炭綠色開採地質研究院院長王雙明近期在多個場合都表達了這一觀點。

在煤炭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東部礦井面臨資源枯竭等背景下,以晉陝蒙為代表的西部地區,煤炭產量已佔到全國總產量的70%以上。然而,由於西部多處於乾旱、半乾旱地區,「找水比找煤都難」,加之生態本底脆弱,這些礦井所面臨的環境約束與日俱增。如何在開發煤炭資源、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的綠色開採,已成為行業的嚴峻挑戰?

保供任務艱巨,但水資源嚴重匱乏

以大興安嶺-太行山沿線為界,以東地區經濟發展活躍、用能需求較大,煤炭資源卻已趨於枯竭。王雙明表示,新疆雖資源豐富,但因地質條件複雜、運輸距離過遠,「遠煤解不了東部的近用」,現階段使用較為困難。而晉陝蒙等地集中了我國60%以上的煤炭資源,目前已成為開發主戰場。「國家規劃的14個大型煤炭基地,有6個就分布在西部黃河流域的『幾』字形灣。」

預測顯示,隨著生產重心西移,到2035年,西部地區煤炭產量佔比將達到90%,開採隨之由淺部向深部轉移。「晉陝蒙加上寧夏、甘肅五地,水資源不足全國總量的1/25,年蒸發量是降雨量的6倍左右,水資源短缺是規模開發的關鍵瓶頸。反過來,煤炭規模開採又引起地表沉陷、地面塌陷和裂縫等問題,導致礦區地下水位大範圍、大幅度疏降。」中國工程院院士彭蘇萍指出,現有方法和技術,已難以支撐煤炭開採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王雙明進一步稱,西部煤炭富集區主要位於沙漠黃土廣泛覆蓋區,地表生態與地下水埋深關係密切。由於當地水資源蒸發量大,水位埋深不可過淺。沒有實施煤炭開採前,煤層與地下含水層之間存在著隔水巖組,相當於一定厚度的保護層。而採掘工程在地下形成巨大空間,原先的地質條件發生變化,當隔水巖組遭遇破壞,就會導致水位下降、生態退化。

「地表一旦開裂,對植被、農田等造成傷害,恢復困難。」王雙明舉例,煤炭採空後第2年,影響最為嚴重;第5年,環境影響可初步改善。直到到第10年才有望明顯改善,但依然達不到此前的生態質量,需施加修復等手段。

水問題進一步加劇其他環境影響

記者了解到,作為西部煤炭開採面臨的最大問題,水資源進一步加劇大氣、土壤等其他環境影響。

中國礦業大學副校長周福寶坦言,因資源豐富且易於開採,西部礦區採煤機械化程度、生產強度普遍較高,井下粉塵排放強度相應較大;由於礦體埋藏深,井下運輸多靠防爆柴油機車,在大幅提升效率的同時,也排放大量尾氣、氮氧化物等。「部分礦區粉塵濃度高達3000毫克/立方米,對礦工職業健康造成威脅。」

「恰恰因為煤質好、油性大,西部煤炭資源親水性差。加上水資源本就匱乏,常規用水來除塵往往存在效率問題。粉塵治理難度大、濃度居高難下,導致西部礦區職業病的發病工齡及其周期,也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認識。」周福寶稱。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研究所所長胡振琪指出,乾旱缺水還導致西部植被稀少,地表覆蓋較厚風積沙層,保水保肥能力差,水土流失嚴重。一旦遭到破壞,生態恢復治理更難。「如果說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命之基,植被就是生命之根。面對水土流失、地表形變與破裂、原始植被破壞等問題,亟待採取減損與生態修復措施,這也是當前技術難題所在。」

對此,神東煤炭集團副總經理、總工程師楊俊哲深有感觸。作為億噸級煤炭生產基地,神東礦區肩負重任。地處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漠過渡地帶,礦區生態環境又很脆弱,是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監督區與治理區。「若採用傳統開採方式,必將破壞地貌、植被等環境,加劇土地風蝕荒漠化趨勢,帶來地表塌陷、空氣惡化、煤矸石汙染等問題。如何解決超大規模開採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突出矛盾是一大難題。」

重視全生命周期的綠色服務

在王雙明看來,水環境破壞並非單一礦井造成,而是煤炭開發產生的綜合問題。「礦區發展帶來周邊人口聚集,工業用水、生活用水、生態用水增加,區域性水位隨之下降。建議西部地區把地質工作做細,根據礦區不同地質條件的變化規律,以『煤水共生』研究為基礎,以保護生態水位為核心,實施減沉、減損、保水、綠色開採技術。」

彭蘇萍也稱,理論和技術創新是實施生態環境修復的迫切需求。「根據不同區域的環境與生態現狀進行規劃,通過人工修復技術與自然界的自修復作用一起,實現從被動防治到主動治理。資源富集區的煤炭開採強度大,需採用先進方法對水資源和生態特徵進行系統調查,分析它們與煤礦開採之間的關係,對水資源展開有效保護。」

除了技術,生態環境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研究員郭二民提出,應重視煤炭開採全生命周期的綠色服務。具體而言,採前重視科學規劃、綠色先導、採治同步,採中注意不沉陷技術、敏感區開採等難點,採後重視承載力修復、復綠復墾等。「充分考慮自然生態條件、沉降影響等因素,定製生態重建與恢復方案,確保與周邊生態環境相協調。此外,還要明確恢復的質量標準,做好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監控監測。」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一」的露天煤礦,厚度達55米,已經開採100多年
    那個用途也非常廣泛,我們經常開暖氣做飯,在大的方面的發電鋼鐵廠等,需要那個幫助,也有從中國南北朝時代開始就已經進行了開採和使用的歷史資料,今天我們國家第一個露天煤礦的厚度達到了55米,已經開採了100多年了,有趣的是現在已經成為了受歡迎的觀光景點。
  • 名家講壇系列講座——煤礦綠色開採對策及發展趨勢
    本期邀請了煤炭科學研究總院二級首席科學家胡炳南研究員作題為「煤礦綠色開採對策及發展趨勢」的學術講座,能源學院教師、研究生參加講座,學院副院長劉偉韜主持。講座中,胡炳南主要從煤礦巖礦控制、「三下」特殊採煤、礦區生態環境治理利用以及煤炭高效安全開發利用戰略規劃等方面展開論述。
  • 黃陵礦業二號煤礦:首套智能化開採LASC慣性導航系統調試成功
    「這條綠色的虛線就是人工割的一刀基準線,黃色的虛線就是LASC系統自動調整修正形成的軌跡線......」11月2日上午,在黃陵礦業二號煤礦211智能化綜採工作面地面監測平臺前,該礦綜採一隊支部書記史磊正給職工仔細講解著智能化綜採工作面投入的「新神器」。
  • 昇平煤礦,智能開採贏得生機
    短短4年間,昇平煤礦從一個縣域民營煤礦起死回生發展到組建礦業集團,它所在的村鎮也因煤而興成為花園小鎮,2019年企業上交稅費3230.90萬元,比2018年增加27.7%——這一切都源於企業在改制後積極尋求自救發展之路。
  • 田陳煤礦綠色礦山升級了
    走進山東能源棗礦集團田陳煤礦東煤場,一個龐然大物拔地而起。這就是該礦剛剛建成使用的混煤棚,被職工們稱為田陳「鳥巢」。7月21日,該混煤棚一次性通過棗礦集團驗收,正式投入使用,這標誌著該礦正式進入「採煤不見煤、出煤不見塵」的綠色礦山2.0時代。
  • 在兩層水中間採煤!看山能臨礦邱集煤礦這樣「智取黃河北」
    地處山東德州齊河縣境內的邱集煤礦,近日傳來好消息:成功實現下組煤開採,破解了雙重灰巖承壓水威脅煤層開採的世界難題,闖出了黃河北煤田下組煤開發的新路子,為國內同類礦井開採提供了有益借鑑和可行樣本。艱難抉擇,歷經坎坷志不移黃河北煤田有著百億餘噸的儲量。
  • 煤礦1噸煤花1分錢修復草原 督察組指當地難辭其咎
    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國家電投霍林河煤礦就在科爾沁草原挖煤。截至目前,被國家電投霍林河煤礦挖掉的草原面積相當於一座中等城市建成區面積。而2013年至今,國家電投霍林河煤礦僅拿出419萬元用於草原恢復;2017年,一噸煤平均投入草原修復的錢只有1分錢。在國家電投霍林河煤礦北礦區上端的三個平臺修復治理了近10年,但至今幾乎完全裸露。
  • 阜新市太平區有海州露天煤礦、高德煤礦、47家紫沙土盆窯文化誦讀
    西部與海州區接壤,東部與細河區、阜新縣、新邱區接壤。交通運輸太平區內新義鐵路橫貫東西,公路建設編織成網,阜沈公路東起省城,阜錦公路西抵錦州港。大巴溝隧道、紅樹路、細河東大橋竣工,與瀋陽、錦州、四平、朝陽之間都有高速公路連接,到錦州港只需40分鐘。
  • 世界級特厚煤層山西金益泰礦用設備智能太重採煤機化開採什麼樣?
    在山西大同煤礦集團塔山煤礦調度指揮中心,操控人員通過4G可視通信設備發出指令。這是前不久筆者在塔山煤礦看到特厚煤層工作面——8222工作面山西金益泰礦用設備智能太重採煤機化開採的場景。世界級特厚煤層山西金益泰礦用設備智能「這個山西金益泰礦用設備智能太重採煤機化綜採工作面是國家『十三五』資源領域重點研發計劃中的重點專項——千萬噸級特厚煤層山西金益泰礦用設備智能太重採煤機化綜放開採關鍵技術研究及示範項目工程
  • 貴州「坐在煤礦」上的城市,坐擁711億噸煤,「想窮」都難!
    貴州「坐在煤礦」上的城市,坐擁711億噸煤,」想窮「都難!特別是國內埋藏的礦產資源被稱為坐在煤礦裡的城市。 國內蘊藏著711億噸煤。 而且煤種齊全,品種好,相對儲量也淺。除了當地煤炭資源,當地國內交通也相當方便,國內有四條國家級高速公路,四條省級高速公路,當地國內六盤水月照機場也已經實現通航,能與中國各大城市通航,方便的交通也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潛在優勢。
  • 研討主題徵集|附第一屆煤礦瓦斯國際青年學術研討會議程
    會議議程會議圍繞煤層瓦斯流動基礎理論、瓦斯爆炸防治新技術、煤與瓦斯突出機理及防治、煤與瓦斯共採理論與技術、難抽煤層瓦斯增產新技術、廢棄礦井瓦斯資源開發、低濃度瓦斯利用與減排等主題開展研討與交流。會議內容包含學術報告和青年專家座談兩個部分。
  • 研究生甘願當煤礦工人,是因為工作不好找?面試官說出4點理由
    眾所周知,煤礦工人這種職業聽起來不夠體面,因為他們的工作是在不見天日的地底深處開採礦產資源,屬於高危行業,所以,企業為了招賢納士,常常會用高薪資與高福利來吸引人。小張是一名電力專業的研究生,畢業後沒有選擇國家電網這類體面穩定的單位,而是去一家國企煤礦當起了煤礦工人,讀研的同學都說他沒有遠見,現在煤礦工資不高,一般員工只有幾千塊錢,怎麼會找這種不體面又危險的工作。
  • 黑色煤炭踏上綠色循環之旅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節能減排的開採工藝 準格爾煤炭天生就帶著「綠色」基因,屬於低硫、特低磷、高灰熔點、較高揮發份和中高發熱量的長焰煤,是優質動力、氣化及化工用煤,以低汙染而聞名,被譽為「綠色煤炭」。 輸送皮帶身披「七彩霞衣」 從地下開採出來的煤炭,首先要送到破碎站,粒度較大的煤炭會被破碎。卡車卸煤時,受料鬥上方噴灑的水流可以讓煙塵沉降。 準能集團的煤炭從這裡開始它的綠色之旅。五個破碎站分別連接五條皮帶,皮帶全長43公裡,自東南向西北蜿蜒而行。
  • 四川杉木樹煤礦事故致5死,川煤集團董事長等15人被處理
    煤礦概況   該礦為省屬國有重點煤礦,屬於煤與瓦斯突出礦井,核定生產能力120萬噸/年,礦井水文地質類型中等,主要水害包括廢棄老窯老空水、相鄰礦井採(老)   空水、地表水、裂隙水和本礦採空區積水等。
  • 寧願犧牲速度也要把準方向——「一煤獨大」的沁源如何轉型發展走...
    原標題:寧願犧牲速度也要把準方向——「一煤獨大」的沁源如何轉型發展走新路  編者按  山西沁源與江蘇溧水,一個地處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一個地處東部發達地區;一邊脫貧攻堅壓力重重,一邊生態保護壓力超過發展壓力。
  • 煤礦防滅火常用的措施方法
    對於煤礦生產過程中來說,最主要的自然災害便是煤炭自燃,一旦發生此類現象,將會給我們國家經濟財產帶來巨大損失,同時也會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在煤礦自然災害中包括自燃發火,經過相關專家的調查研究發現,目前我們國家的大約1/2煤礦都存在著自然發火問題,尤其是特厚煤層更易出現這一災害。
  • 東坡、鴨口、徐家溝,桃園、焦坪、三裡洞……銅川14家煤礦珍貴史料!
    前身為私營新華煤礦,1951年公私合營定名公私合營焦坪礦,歸屬延安地區宜君縣,1954年改歸延安地區,1956年改歸陝西省工業廳,礦名未變。1957年1月因井下著火封閉。同年,省工業廳投資50萬元,進行剝離,改為露天開採,當年產煤4萬多噸。1958年10月,露天煤礦劃歸銅川礦務局,定名焦坪煤礦前河露天,設計能力30萬噸。
  • 953家國家級綠色礦山!2020年,砂石行業綠色礦山建設的關鍵一年
    對未按合同約定開展綠色礦山建設、礦山粉塵防治和不落實「邊開採、邊治理」的礦山企業,縣級國土資源部門要責令其及時整改;對整改不到位的礦山企業,要將其納入浙江省地礦信用體系的礦業權人異常名錄,實行重點監管,必要時,可實行停產整頓。
  • 中煤協會副會長劉峰|煤礦「新基建」:夯實基礎 迎接挑戰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亮指出,目前,我國已關閉礦井中仍賦存煤炭資源量約420億噸、非常規天然氣近5000億立方米,而且地下空間、礦井水、地熱與旅遊開發等資源也非常豐富。根據中國工程院重點諮詢項目 《我國煤炭資源高效回收及節能戰略研究》 預測,到2030年,我國去產能礦井數量將達到1.5萬處,如果以單個煤礦地下空間60萬立方米計算,地下空間約為90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