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近年來,養生逐漸滲透進青年群體的日常生活之中,背後折射出健康焦慮情緒的迅速蔓延。在質性研究範式下,本文從消費主義視角,對青年日常養生實踐與心理樣態進行了較為系統全面的呈現。
具體包括健康焦慮的直接動因,即高標準健康追求與健康風險、養生消費帶來虛擬的自我提升感以及認知與行為的失衡—朋克養生與消費式惜命,三者之間呈動態漸進關係。
研究著重分析了健康焦慮的建構策略,主要涵括消費主義下「被放大」的青年健康危機、商業化裹挾下社會的過度醫學化以及消費語境中「精英形象」引發的群體狂熱。這一結論為青年健康領域的研究增添了消費主義語境下文化、建構與批判的觀點。
最後,本文還對健康焦慮的生理-心理-社會文化後果、傳統與現代養生的共存共生進行了部分反思與討論。
一、問題的提出與文獻回顧
焦慮是一種十分複雜的情緒或心理反應,其中交織著緊張、憂慮、擔心、焦急和恐懼,是心理學重點關注的一種負面心理現象。在經濟社會加快轉型,貧富差距擴大,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化的今天,人們面臨著新舊秩序的交替,一方面感到無所適從,另一方面又迫切渴望改變。焦慮似乎正成為一種波及全社會的時代症候。
初涉社會的青年群體,對未來存在較多的迷茫與不確定感,容易在生存與發展、人際關係、身份認同和愛情婚姻等諸多方面產生焦慮情緒。當下,健康焦慮的新情緒正在青年群體中迅速蔓延。
《2019國民健康洞察報告》開展了針對5萬餘人的調研,結果顯示,90後的健康自評分遠低於70前、70後與80後。朋友圈裡「第一批90後已經禿了」「第一批90後身體已經垮了」等話題大肆刷屏。滋長的健康焦慮成了誘發年輕人養生行為的最主要動機。
養生這一概念最早衍生自傳統道家思想,與當代醫學、營養學結合後內涵與外延日益豐富。本研究所關注的養生主要指對養生相關產品的消費。
《中國青年報》對1979名90後進行的調查顯示,近八成的受訪90後開始關注養生信息,並將養生消費視為日常開支的必需。京東、淘寶等電商平臺的銷售數據直觀地表明,年輕人對養生、健康類產品需求增速迅猛,已經取代中老年人成為養生市場主力軍。
弗洛伊德在其著作《精神分析引論》中曾將焦慮分為真實焦慮與神經症焦慮兩類,認為真實的焦慮是對危險的反應,神經症的焦慮則與危險幾無關係,屬於病理現象。那麼,作為一個廣泛存在且有著深遠影響的社會現象,當代青年人對於自身健康的焦慮,究竟是基於真實的健康危機,還是被建構出的虛幻陷阱呢?
學界對青年健康焦慮這一議題關注得並不多。研究主要分布在心理學、流行病學與語言學、傳播學等幾大領域。心理學與流行病學學者對健康焦慮的定義、誘致性因素、危害及幹預手段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討,認為健康焦慮是一種由輕到重的連續性症狀譜,極端形式稱之為疑病症。
部分研究認為,健康焦慮是一種伴隨資訊時代產生的新興風險,由於網際網路健康信息存在來源多樣、信息超載、衝突窄化和誤導性等特徵,受眾容易攝取錯誤信息而產生偏差自診,應採取正念認知療法、認知行為療法等手段進行幹預治療。
從傳播學、語言學角度出發,學者們著眼於醫療廣告話語策略對受眾健康焦慮的建構。有研究指出,醫療廣告的健康話語隨時代演變,從過去的無病無痛逐漸向時尚學、美學靠近,是健康追求、健康焦慮日漸大眾化的重要原因。
還有研究認為,醫療廣告文本對負面文本情感敘事的傳遞,是健康焦慮建構的主要因素。廣告文本通過社會性別的定型化,製造與性別角色相適應的疾病;通過將健康渲染為現代個體的核心競爭力,強化了受眾的健康風險意識。
總體說來,學界對青年健康焦慮的探索比較有限,可供討論的空間尚待發掘。目前的研究基本在量化研究範式下開展,以文本內容分析及量表測量、因子分析為主要工具,關注的因素較為單一,研究結論略顯片面,更多出自一種實用主義的指向,對研究對象所處情境關照不足,缺乏文化、建構與批判的立場。
基於此,本文依從質性研究的範式,運用經典紮根理論,聚焦當今青年養生群體,圍繞健康焦慮展開研究,試圖回答以下問題:
健康焦慮影響下的青年整體呈現出怎樣的養生實踐與心理樣態?除了醫療廣告的話語建構以及網際網路健康信息的引導外,還有哪些因素共同建構了青年的健康焦慮?健康焦慮作為青年群體中一種覆蓋極廣的心理現象,它的內涵與價值能引發我們怎樣的反思?此外,還有幾點值得思考:健康焦慮的生理-心理-社會文化後果;傳統與現代養生方式的討論等。
二、研究設計與研究過程
1.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用方便抽樣與滾雪球抽樣相結合的方式,首先從身邊群體中招募部分愛好養生的同齡青年作為樣本,然後以訪談對象所提供的人脈資源作為繼續抽樣的依據。最終確定訪談對象共計20名,出生區間為1985~1998年,平均年齡24.1歲。其中,在校生11人,已參加工作者9人。
在選取研究對象時,主要基於以下幾方面的考慮:其一,訪談對象年齡區間處於18~35周歲之間;其二,訪談對象之間的年齡差異與性別分布較為平均,人生閱歷、性別角色以及思維方式的多樣性有助於豐富本研究成果。
2. 研究過程
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化深度訪談獲取研究數據。為保證研究效果,在正式開展研究前,先通過預訪談形成訪談提綱,主要內容包括怎樣定義身體的「健康」,你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有哪些方面的擔憂,日常生活中採取了什麼形式的養生實踐,以及你眼中「健康焦慮」流行的原因等內容。研究過程中,針對訪談的科學性與技巧性、訪談結果的真實性與認可度,不斷地進行自我追問、自我反思,確保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的可信度與有效性。
訪談工作於2019年10月到12月期間展開,單次訪談時間持續50分鐘左右,主要以錄音的方式承載訪談資料。全部訪談結束後,首先將所有訪談錄音內容逐字逐句地轉錄為文本,組成本研究的原始數據集。再將數據導入Nvivo11質性數據分析軟體中,依次按照經典紮根理論三級編碼的順序進行分析,即「開放編碼、主軸編碼和核心編碼」。
三、青年健康焦慮與養生實踐現狀
青年的健康焦慮直接動因包括:健康標準的日趨嚴格與精細,生活中健康風險因素的增多等。在這種情緒的刺激下,年輕人頻繁進行養生消費,依靠其帶來的或真實或虛幻的自我提升感緩解焦慮。然而,心理上的焦灼並未促使大多數人身體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左手養生,右手放縱」式悖論般的無限循環成為一種矛盾常態。
1. 健康焦慮的直接動因:高標準健康追求與健康風險
健康作為人生存發展的根本倚賴,從來為生命個體所悉心維護。伴隨著生產力及生活質量的顯著提升,健康的標準也變得日趨嚴格、精細。訪談過程中,大部分年輕人均流露出對身體上的微小不適容忍度偏低的心態。他們不再像父輩那樣「諱疾忌醫」,對自我身心的關切,對疾病的防範意識都遠超從前。
與此同時,健康的概念範疇也逐漸向時尚學、美學靠攏,這一點與已有的研究結論一致。如果說老年人對於健康的關注更多圍繞著壽命的長短,年輕人的健康危機感則來自對容顏衰老、外在形象衰敗的深深恐懼。
不是說現在90%的人都亞健康嗎?健康實在是很難得的。我現在24歲,應該算是生命中的身心巔峰期了,還是大毛病沒有,小毛病一堆,有時候犯腰疼,容易心悸,眼睛也常得麥粒腫。
女人一過25歲身體就走下坡路,28歲的我時常感到身體已不再年輕。健康的最低要求是無病無災,而我要的健康,是永葆青春活力。
在健康追求高標準化的同時,生活中的健康風險因素卻往往難以規避。空氣汙染、食品衛生安全問題被連續多年熱議。電子娛樂的普及,崛起了「熬夜經濟」,也催生了晝夜節律紊亂的流行。網際網路時代生活節奏的急速加快,帶來了「996」超時加班文化的泛濫,久坐不動,用眼過度,頸椎腰椎問題成了青年白領一族的標配。科技的進步就像一把雙刃劍,幫助我們克服了諸如營養不良、傳染病等諸多健康風險,又隨之誕生了其他方面的健康風險。
現在的年輕人活得好累啊,你不努力就會被時代所拋棄,畢業之後我成了社畜,每天就是做財務單子、跑銀行報帳,從月初做到月底,眼睛花了,腰酸了,脖子硬了,有個頭疼腦熱的時候也不敢請假。
來北京讀研的三年,吸霧霾我得了咽炎,吃外賣我腸胃變差,連天的熬夜刷屏,更是毀了我的生物鐘。
2. 對養生消費的想像:虛幻的自我提升感
伴隨著嚴重的健康焦慮,養生消費成了最常見的紓解方式。藥補、食補、運動、理療和各式醫療手段多管齊下,年輕人玩起了「花式惜命」。如果說老年人喜歡把保健品當成包治百病的「神藥」,年輕人則是將服用保健品當成一種「例行公事」「必備功課」「自我投資」,甚至是前衛生活方式。除了致力於管理自身健康以外,他們還樂於承擔起家庭健康管理的重任,將對養生消費的熱愛注入至其他家庭成員的生活中。
我的淘寶購物車裡除了電子產品、衣服基本就是養生的東西了,我給你翻翻最近的,養生足貼、紅豆薏米粉,是祛溼的,breo的眼部、頸部按摩儀我買的二手的。維C、維E、維D、骨軟素片、護肝片、養發丸、膠原蛋白片是要定期補充的,要不是宿舍太小,我真想買個養生足浴盆啊。
除了為自己的身體健康打算以外,我還擔心我爸媽,他們都五十多了,正是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高發年齡段。所以逢年過節我就給他們買各種養生調理的玩意兒。不過後來我發現他們居然不用,都放那兒吃灰,氣死我了。
年輕人選擇養生消費品的信息來源主要是各式媒體平臺的廣告營銷,大量的研究結論證明,廣告兼具鏡像與主體塑造功能。營銷販賣話語慣於許下有關「天然、純淨、煥然新生、精準調理」等空幻承諾,透過顯性或隱性的描述,向受眾描繪出理想形象與幸福的生活狀態,從而激起消費者的想像,帶來虛幻的自我提升感。
我最喜歡的保健品牌是澳大利亞的Swisse,你知道吧?這幾年火得不行不行的,小紅書上的明星都在推薦,身邊有點層次的人也都知道。它的成分,比如奶薊草、蔓越莓、血橙都是來自全球最好的產區,有種感覺是「集天地之精華」了。
買保健品很能給我一種滿足感,就像高中愛買參考書一樣,都還沒看,還沒吃呢,就已經能預感到自己服用之後神採煥發的樣子了,哈哈,其實也沒那麼神,不過肯定是有用的呀。有人跟我說,別覺著你吃完沒變化,身體本來就是一天一天走下坡路的,它能讓你保持原樣,就知足!
3. 認知與行為的失衡:朋克養生與消費式惜命
即便對自己的健康狀態抱有深深的擔憂,即便養生開支水漲船高,真正能夠身體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年輕人卻並不多。訪談結果顯示,超過一半的年輕人基本不運動或偶爾運動,超過八成的人經常熬夜,作息不規律。「左手放縱,右手養生」「一邊作死,一邊自救」的朋克式養生大面積興起,以亡羊補牢的方式書寫著屬於年輕人的自相矛盾。
昨晚和姐們在酒吧抽了幾支煙,回家趕緊含了顆潤喉含片。正所謂枸杞泡酒,越喝越有!喉糖配煙,越抽越仙!我們,一邊慢性自殺一邊瘋狂養生!
與朋克養生相映成趣的是另一種消費式惜命的做法,百度百科這樣解釋該網絡流行語:用於形容即將闖30大關、身體逐漸被掏空的90後一族,別人惜命靠自製自律,而他們選擇把各種保健養生商品放進自己的購物車。
這兩天熬夜很厲害,黑眼圈又加深了。火速下單了兩罐護肝片,一盒眼膜。這個月又要吃土了。我也知道這樣不好,反正圖個自我安慰唄。要不然怎麼那麼多人辦了卡卻躺床上雲健身呢?一日三餐規律飲食,保持良好運動頻率太難啦!
訪談發現,大多數年輕人對於盛行的朋克養生、消費式惜命等象徵性自救行為秉持著不約而同的一致默認。無論這種做法是否真的見效,行為實踐本身似乎已被賦予一種有極富意味的物質指向,能夠帶來滿足感與安全感。認同與迷失般的悖論循環,承載著青年想像性解決矛盾的文化實踐。
四、消費主義視域下健康焦慮的建構策略
基於本研究所搜集的質性資料,結合相關消費社會學、醫學社會學理論的內容,本文將主要從消費主義視角闡釋健康焦慮的建構策略。法蘭克福學派曾犀利地指出,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工業產品漸漸供大於求,擴大國民的消費需求成了經濟良性運行的關鍵。為達此目的,消費者的欲望、需要和情感成為資本作用、控制和操縱的對象,產生了消費的異化,這正是本文所討論的消費主義。
在西方,從提倡節儉向消費主義的轉型伴隨的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在當代中國,伴隨的則是從計劃經濟社會向市場經濟社會的轉型。以改革開放作為起點,轉型的歷程至今已逾四十年。
如今,消費主義在中國社會的影響力分布因年齡、階層和城鄉、地域的差異而不同,例如大部分老年群體依然奉行著艱苦樸素的節儉風格。但消費主義成為中產階級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心理機制,滲透進其日常生活的各個選擇中,早已是不爭的社會事實,對此,學界有大量的實證研究能夠加以證明。
以質性資料處理與所屬角度為根據,本研究將健康焦慮的消費主義建構策略主要分為:消費主義下「被放大」的青年健康危機;商業化裹挾下社會的過度醫學化;消費語境中「精英形象」引發的群體狂熱。
1. 消費主義下「被放大」的青年健康危機
英國社會學家柯林·坎貝爾在其著作《浪漫倫理與現代消費主義精神》中指出,消費主義的本質是一種永無休止地建構欲望的社會—心理機制。欲望超越了生理性需要的約束,進入到享樂、地位追求或自我實現的層次,具有可塑性、變動性和增長性。
健康焦慮,正是這樣一種具有可塑性、變動性和增長性的消費主義產物。它的侵蝕不斷產生並放大著青年人的健康危機,不論是媒體上不斷湧現的有關年輕人猝死、患病、早衰的新聞,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患上癌症」「八成年輕人不敢看體檢報告」等觸目驚心的熱搜標題,均源源不絕地傳遞著焦慮。當你打開網絡搜尋引擎,企圖了解某種不適症狀如疲勞、發熱、胸悶等的緣起,得到的答案往往是重大疾病的早期信號。這種狀況下,人們很容易走向偏差極大的自我診斷,誘發遠勝於現實情狀的健康焦慮情緒。
前兩天我手指有點麻,百度搜了一下,說我是腦梗早期症狀,要及時去醫院搶救,無語啊,大家都是這樣,生病了習慣先百度一下,胃疼告訴你胃癌早期,頭疼告訴你腦部腫瘤,還沒被病擊倒呢,先被嚇倒了。
除了藉助媒介傳遞健康焦慮,消費主義放大健康危機的另一渠道是「販賣疾病」。名目繁多的「新噱頭」養生產品一經誕生,必須有全新的需求作為鋪墊。「90後脫髮」話題的火爆即是此類運行邏輯下的典型產物。
2018年,「90後脫髮」躍居百度沸點搜索榜第七位,成為僅次於一帶一路、雄安新區等國計民生的熱點話題。從中老年男性群體的特有苦楚到90後津津樂道的談資,一路之助推離不開市場的「花式販賣疾病」策略。我們常常看到,美妝博主們熱衷於暗示髮際線高低、頭髮疏密對顏值的決定性影響;諸如「第一批90後已經禿了」「脫髮人數逐年上升」「每6人中就有1人受脫髮困擾」等未經論證的炒作鋪天蓋地。生髮液、生發梳、防脫精華、植髮等新產品的推出不停刺激著消費衝動,90後就這樣「被動」迎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脫髮危機」。
誠然,脫髮之患,人皆有之,但在大多數情形下,它只是新陳代謝生命規律的自然展現,而非亟須嚴加防範的「災難」。在消費主義席捲下,我們無暇去顧及脫髮的正常區間,疏於科學性區分生理性脫髮與病理性脫髮的界限,便被迫捲入了人心惶惶的脫髮危機之中,只好把自己包裹在養發護髮消費的外殼裡,尋求它曾許諾的「庇護」。
脫髮這個梗現在簡直被玩壞了,同事之間經常拿這個來戲謔。頭髮多的自詡為「發量富人」,掉發多的自嘲「我變禿了,也變強了!」為了保養我的頭髮,前兩年我都是用「無矽油」洗髮水,現在這個概念好像被闢謠了,最近在用溫和不刺激的草本洗髮水,韓國的「呂」,比一般洗髮水貴好幾倍。
試過很多護髮產品,生發梳、頭皮營養液、防脫精華啥的,說真的,效果不是很明顯,但是我看網上的買家秀都說有用,可能是因人而異吧。我太難了!過幾年,我甚至想去植髮,聽說很疼。
2. 商業化裹挾下社會的過度醫學化
醫學化指的是非醫學問題被界定成醫學意義上的疾病問題或障礙問題,並對其加以治療的過程,最早由美國學者康納德提出。
澳大利亞學者莫尼漢等人在其著作《藥禍》中歸納了日常生活過度醫學化的幾種典型表現:把生命自然發展變化當成醫學問題、把個人身心差異當成醫學問題、把疾病風險當成疾病、把微小症狀當成重病前兆、把罕見症狀當作四處蔓延的流行病等。
關於醫學化的現實意義,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克拉克教授等人認為,醫學化已經成為西方社會最為深遠的社會轉型後果之一,正以其現代化的方式解構著我們的生命。在我國,社會過度醫學化的趨勢已初見端倪。醫學與商業化的結合催生了市場最大化的追求,繼而將人類的「可醫治」範圍延伸到了空前的地步。
其中最突出的是年輕人對衰老的劇烈抵抗。在這個過程中,衰老撕下了「生命自然發展變化」「不可逆」的標籤,成為醫學的重要幹預目標。無數的養生手段打著「抗衰老」的旗號誘使年輕人花費大量資金進行購買。一方面,旺盛的身心狀態,對自我超越的追求使得年輕人懼怕衰老。
另一方面,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的他們對現代醫學科學的力量懷有崇高的敬仰。大量的「偽科學」因而瞄準了這塊聖地,披著無所不能的外衣「走上神壇」,竊取消費者盲目、過度的信任,誘騙年輕人相信只要消費達標就能獲取抗衰老的有效武器。商業化與偽科學的結合與泛濫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社會過度醫學化的問題。
我爸媽那一輩人,有點什麼不舒服都憋著不說,不愛上醫院,不愛吃藥,諱疾忌醫。我們這一代人簡直大相逕庭,有一點不舒服就擔心這擔心那的,恨不得住在醫院裡,隨時體檢。我現在吃飯靠消食片,失眠靠褪黑素,不吃不行。
看到自己十七八歲的照片的時候,我真的很感慨,雖然那時候很土,但是滿臉的膠原蛋白!如今顏值差多了,不僅黑眼圈、細紋,連眼裡的光都沒有了。我很想找回當年的風採,醫美、健身、生酮飲食、辟穀養生,什麼都可以。反正現在科技這麼發達,我相信沒什麼不可能的。
3. 消費語境中「精英形象」引發的群體狂熱
齊格蒙特·鮑曼在對消費主義進行批判時指出,消費主義的欺騙性之一在於自我價值實現的幻化,把消費等同於個人自我實現。越有效的消費意味著越有效的自我實現,無限的消費意味著最終的自我實現。
在此語境下,必須樹立起一批批消費主義的代言人,也就是所謂的精英形象。他們代表著社會潮流,代表著上層人的生活。民眾藉由在消費上對精英形象的靠近而實現「向上流動」,繼而引發了一場群體性的追逐狂熱。
正如法國社會學家鮑德裡亞在揭示西方社會的後現代化發展趨勢時所闡述的那樣,在消費社會中,消費者不是對具體的物的功用或使用價值有所需求,而是對商品所賦予的意義及意義的差異有所需求,即人們更關注商品的符號價值、文化精神特性與形象價值。
在此基礎上,「消費式惜命」的現實矛盾樣態似乎得到了一定的解釋。當外在的群體式追逐狂熱傳導為個體內生的焦慮時,日常養生實踐追求的不再僅僅是健康上的實際效用,而是更多地涵括著一種符號價值。與其說它是一種基本「健康價值」,不如說它是與地位息息相關的社會賦值。它與精英形象之美直接結合在一起,在某種意義上成為體面的標誌,成為年輕人在實現自我價值過程中必須掌握的核心能力。
養生消費廣告的傳播推廣,鏡像般地敘述了特定的「精英」形象與階層符號,藉由年輕人渴求的階層上升夢想,消費暗示終於得以化身教育般的社會命令,而健康,似乎已經不再是最終的目的。
你看過湖南衛視節目《我家那閨女》嗎?吳昕在裡面的養生真的是絕了,她這種做法是有點過了,這麼多我也吃不起,但是名人這麼做肯定有她的道理,要不然怎麼人家能凍齡,普通人就不能呢?
這個時代,你不懂養生的話,那我覺得你有點out,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我把養生當成一種必備功課來做的,列入我每天的日常任務清單裡,也不是我一個人這樣,身邊有的朋友甚至把它當成形容自己的主要標籤,自詡養生青年。
五、結論與討論
通過研究發現,健康焦慮籠罩下的青年人養生實踐與心理樣態主要包括:「健康焦慮的直接動因:高標準健康追求與健康風險」「對養生消費的想像:虛幻的自我提升感」「認知與行為的失衡:朋克養生與消費式惜命」。若從整體上將這些表現建立起聯繫,則大致為動態漸進的關係。
受訪者普遍感受到自身生活中健康風險的存在,在現代人高標準健康追求的催化下,產生嚴重的健康危機感及焦慮情緒,這些負面心理在行為層面的累積外顯為養生消費的實踐,而虛幻的自我提升感是養生消費實踐帶來的深刻體驗。除此之外,大批青年還陷入了「左手養生、右手放縱」的無限悖論循環之中。
研究結論認為,健康焦慮建構策略主要涵括消費主義下「被放大」的青年健康危機、商業化裹挾下社會的過度醫學化以及消費語境中「精英形象」引發的群體狂熱。這些因素的內容與相互關係展開如下:以消費主義為引領,媒體的話語傳遞著焦慮,放大了青年健康危機,同時塑造著消費精英的形象,引起群體性追逐狂熱。社會過度醫學化的後果則帶來了醫學治療範疇的空前擴大,模糊了健康與疾病的界限。
總體而言,消費主義是健康焦慮背後強大的推手,媒體話語、精英形象、過度醫學化都是消費主義的發聲者。三者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動態融合關係恰然而生動地印證了柯林·坎貝爾、鮑德裡亞等人的消費異化理論與康納德等人的社會醫學化理論,為青年健康領域的研究增添了消費主義視域下文化、建構與批判的觀點。
健康焦慮的外顯表現、建構策略及關係如圖1所示。
健康焦慮作為一個廣泛存在且有著深遠影響的青年心理現象,未來還將長期持續存在。面對當下寥寥的研究現狀,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幾點延伸思考,以期未來能夠在這些維度展開更加科學、全面及深入的探究。
1. 健康焦慮的生理-心理-社會文化後果
頂級醫學期刊JAMA、Lancet、NEJM等都曾發文指出,養生保健品是偽醫學的重災區。隨著人們預防治療疾病的需求逐漸加強,大量「偽醫學」藉由大眾普遍關心的健康問題,以「支持治療」或「輔助治療」的名義大力推廣,不僅缺乏可靠的臨床療效證據,還會帶來潛在風險,危害生理健康。
從心理角度出發,儘管「被放大的」健康焦慮伴隨著部分消費主義欺騙性,但不可否認的是,經濟的付出喚起了人們對健康的注意,部分養生實踐也正以其溫和的措施發揮著精神安慰劑效應。
關於健康焦慮的社會文化後果,康納德曾發出警示,不加限制的健康焦慮及過度醫學化最終將發展至「無人健康、人人有病」的局面。鮑德裡亞也犀利地批判了消費主義:人們跌入物品及其表面富裕的陷阱之中,我們知道物品什麼也不是,在其背後滋長著人際關係的空虛,滋長著物化社會生產力的空洞輪廓。未來,我們該如何超越健康焦慮與消費話語的共謀,值得長期深入的探討。
2. 傳統養生與現代養生的討論
養生一詞最早出自《莊子·養生主》篇,指的是遵循天地四時之規律,遵循生命法則,通過適度運動休養生息,通過開闊視野通達心胸。傳統養生的真諦更多發自內心的平靜,彰顯著一種閒適的態度,更是對生命自然規律的無上尊重。相比之下,現代的養生卻充斥著浮動著的焦慮,處處被商業和消費所侵蝕,已經完全變味。
在當今年輕人的養生實踐中,我們不再去追問生命的意義,反而急於為人類的任何不快感貼上相應的病理性診斷標籤,從永無止境的消費中尋求庇護。
傳統與現代這一對主題,已經纏繞了中國人一百多年。曾經,我們盲目拋棄傳統性,恭迎現代性的到來。而在今天,傳統和現代早已不是對立的兩極。未來,傳統養生和現代養生能否共存?又將如何共生?我們是否能從傳統養生之道中汲取對抗青年健康焦慮的力量,找到破除消費主義陷阱的答案呢?這一切尚待深入的探索與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