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那方心靈的天地」,希望我的文字能給你以溫暖,給你以啟發,讓你熱愛生活,也熱愛笑。
提及愛情兩字,聽到的較多的一個問題就是:「他到底愛不愛我?「
即使是很多有主見、自信的人在遇見愛情的時候,也常常會問道:「他到底愛不愛我,喜不喜歡我?」
有人說這是在愛情中不自信的表現,的確,許多人在遇見自己喜歡的人,尤其是喜歡的人要比自己優秀的時候,常常會表現出一定的自卑,一定的不自信。
這是因為我們會在意自己喜歡的人對自己的看法,對自己的態度。
很多時候在面對「他到底愛不愛我」這個問題時,其實我們很多人在心裡已經有了答案,只是我們想要從別人那裡獲取認可,來驗證自己心裡的想法,可是當別人的答案和我們自己心中的答案相同時,我們又開始了新的一輪的懷疑。
明明知道對方是愛自己,是喜歡自己的,但還是一遍又一遍地問自己對方是否真的愛自己,當從別人那裡得到肯定回答時,我們依然在質疑,諸如」不會吧「、」真的嗎「的想法又會蹦出來。
明明知道對方不愛自己,不喜歡自己,但還是在自欺欺人地告訴自己「他是愛的」,告訴著告訴著,到最後自己都不相信了,「他是愛我的」也變成了「他應該是愛我的吧。」
當從別人那裡得到對方不愛自己的回答時,我們依然無法接受,依然在不停地告訴自己對方是愛自己的,找盡一切理由、一切證據,就想證明對方是愛自己的。
我們許多人在愛情中常常如此,是一個矛盾體。
自己難過時,渴望對方能給自己一個安慰,對方惹自己生氣時,希望對方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想想,體會到自己的真實感受。
自己身邊有一位朋友,向自己講述了她的故事
當朋友心情不好、難過或者她的男朋友惹她生氣的時候,她的男朋友會對她說:」你真的很難過吧,不要難過了,開心一點。「或者說:」你真的很生氣吧,對不起。「
每次聽到這樣的話的時候,本來心情就很糟糕的朋友心情就更加糟糕了。有一次朋友實在忍受不了了,對她的男朋友大聲喊道:」你根本就不懂我的心情,不懂我的感受,我真的很難過嗎?我真的很難過,可是你根本體會不到,我們分手吧。「
朋友說完這句話後,轉身離開,留下她的男朋友站在那裡不知所措,朋友自己一個人哭了好久,一遍又一遍地問自己」為什麼他就不懂自己的感受呢,為什麼每次他都說同樣一句話呢?「
冷靜過後的朋友又想到,這世界上沒有人真正能對另一個人的傷痛感同身受,自己萬箭穿心、痛不欲生,也僅僅是自己一個人的事情,別人也許會同情,也許會努力去理解,但永遠不會做到感同身受。
既然是這樣,自己又有什麼道理喊道「你根本不懂我的感受」呢。
明明每次對方都在盡力安慰自己,可是就是覺得這種安慰還不足夠,明明知道這世上沒有那麼多感同身受,可是依然希望對方能夠真正體會到自己的真實感受。
原來在愛情中,你我都是一個矛盾體,有那麼多的「明明知道」,也有那麼多的「依然希望」。
為何在愛情中的你我會成為一個矛盾體,是愛得太深、是愛得不自信、是還不懂愛是什麼等等,原因有很多,但歸結起來一個最大的原因就只有兩個字——希望。
我們希望對方是愛自己的,我們希望自己變成對方喜歡的樣子,我們希望對方能和自己心中所想的一樣,我們希望有一段美好的愛情。
現實與理想之間必定是會有差距的,在愛情中,自己」希望「的也必定和實際之間是有差距的。
我們在愛情中的矛盾正是來自這種差距。
人人都希望發生的事情能如自己所想的一樣,都希望遇見的人能如自己所想的一樣,可是生活中不會有那麼多」希望「,只會有」事實上「。在這個說不清也道不楚的愛情面前更是如此。
很喜歡海桑的一句話:」有時候覺得你應該遇見一個比我更好的人,可是我喜歡你的時候,覺得自己也是值得喜歡的。「
每一個人都渴望被愛,每一個人都有自身的不足,人與人之間都有不同之處。
想要被別人愛,首先要學會愛自己,可愛自己不意味著自私自利,不意味著在愛情中只考慮自己,不意味著在愛情中只懂得接受不懂得付出。
很多時候,在愛情中的」明明知道「與」依然希望「之間的矛盾並不可怕,後知後覺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愛情中從不知道,從未理解。
在愛情中,你我都是一個矛盾體,我們糾結過,質疑過,不斷反問過自己,這是我們在努力學會愛與被愛的一個成長過程。
完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