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討論或者解釋某個事情時,通常都會說:「這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
也就是說,站在不同的角度,便會有不同的答案。
因而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我們常在不同角度去尋找答案,然後將這些答案匯總起來尋找一個能儘可能滿足所有角度的最佳選擇。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最佳選擇」其實並不可能真的滿足所有角度。所以總會有一方或者多方人需要妥協。
於是,矛盾便產生了。
其實本質上來說,在感情生活裡的矛盾,大多也是因為觀點與角度的偏差所導致的。
這種站在不同身份立場,對於同一件事歸因於不同答案方向的現象,社會心理學家將其稱之為「當事人——旁觀者偏差」。
不同的身份會依據不同的信息來源做出判斷。
「當事人」因為了解事發經過以及相關訊息;「旁觀者」則會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事人身上,並以當事人的行為來作為判斷依據。
因此,二者所得出的結論便會有所不同。
女生普遍喜歡依靠默契
除了受到「當事人——旁觀者偏差」的影響,男生和女生的情感表達方式也是導致感情出現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
很多女生普遍喜歡依靠默契,並堅持認為只要兩個人真心相愛,便能「心有靈犀」。
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那句話:「我不說,你也應該知道我在想什麼。」
這句話在很多女生的耳中是很平常的表達,但卻是令很多男生抓狂的「魔咒」。
默契是一種難以捉摸的感受,更是可遇不可求的偶然。
即便是一起生活了幾十年的老夫老妻,也無法做到什麼事情都能夠「默契十足」。
每個人都會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世界,從而判斷事情、衡量他人,最終得出自己的評斷。
身份不同、經歷不同、理解不同,便會有完全不同的觀點與角度。而既然每個人都受限於自己的固定觀點與角度,那麼「默契」又從何而來呢?
所以在感情生活中,兩個人相處時如果一味地追求「我不說你也應該知道」的默契,只會讓兩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
男生普遍喜歡自作主張
相對於女生對「默契」的追求,男生則更喜歡「自作主張」。
通常情況下,男生在接收到女生發出的訊息之後,會想當然地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
有一小部分人認為這是因為自己「不想跟她爭論」,但其實大部分男生是基於「她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而採取行動的。
簡單理解,就是男生自以為聽懂了對方的話。
這是男生骨子裡的「大男子主義」基因在作祟,於是在明明不懂的情況下,便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理解之後表達了錯誤的觀點。
等到問題出現之時,他們還會辯解道:「你不說,我怎麼知道?」
這句話對應於「我不說你也應該知道」,女生在聽到男生的狡辯之詞時,內心也是「抓狂」的。
只是相對於男生的「無奈」而抓狂來說,女生抓狂的點來自於男生的「詭辯」行為。
試著回想由劉德華、張學友等人主演的電影《江湖》裡那句經典臺詞或許你就能理解女生抓狂的原因而來。
「說你又不聽,聽又不懂,懂又不做,做你又做錯,錯又不認,認又不改,改又不服,不服你又不說。」
理性溝通,能化解大部分矛盾
不管是女生追求的「默契」,還是男生的自作主張,本質上其實還是觀點與角度的局限。
我們常說伴侶之間要懂得「換位思考」,這種設身處地考慮他人感受的行為,本質上就是理性溝通。
而理性的溝通方式,能夠化解感情生活中的大部分矛盾。
在「當事人——旁觀者偏差」現象中,當事人在解釋自己行為時,大多會把原因歸結於客觀環境因素,而旁觀者則會將原因歸結於當事人身上。
因而「當事人」和「旁觀者」在各自眼裡的世界,其實都只是受限於固定觀點與角度的自己的世界。
這便是我們通常理解的「世界觀」。因為「世界」不同,所以兩個人的「世界觀」自然也會不同,如果找不到一個共同判斷的立足點,那麼感情的矛盾便難以化解。
所以我們需要憑著理性的溝通,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再藉助語言、文字、表情、聲調等綜合的信息傳達,準確地發出訊息。
而接受訊息的一方,還要通過同樣的方式表達自己所理解的答案。一是表達自己已經接收到了信息,二是確認自己的理解是否有誤。
整個過程或許就是幾秒鐘的事情,但卻能夠減少很多誤解,從而化解諸多矛盾。
總結:詞不達意和聽者有意
溝通是拉近兩個人感情距離的重要方式,而理性溝通則是打破觀點與角度局限的高效方法。
語言溝通其實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複雜得多,因為我們除了要保證自己在傳達過程中準確無誤之外,還要確保對方理解到位。
溝通過程中任何一方配合不力,那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就會很難。
在感情關係相處過程中,如果講話的人表達能力不足、溝通技巧不佳,或者寄希望於「默契」,那麼這種「詞不達意」的情況就會讓對方「抓狂」。
可要是聽話的人因為有自己的心理偏差,或者不懂裝懂、自作主張地理解了接收到的信息,那麼「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的現象也會令事情發展不順利。
一邊是「詞不達意」,一邊是「聽者有意」,這些都很容易引起誤解以及矛盾衝突。
歸根結底,伴侶之間的諸多感情矛盾,基本上都可以歸結於「觀點」和「角度」的局限。
要打破這個局限,理性溝通是關鍵。
只有解除了這種局限和偏差,你們之間才能建立更高的共識度,才能真正找到所謂的「共同話題」。
—END—
互動話題:你相信「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默契嗎?
歡迎留言分享討論。
我是知陽,感謝閱讀。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