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陪送嫁妝古來有之,但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特點,比如:明清時有明清時的特點,民國時有民國的特點,解放初期有那時的特點,到了六七十年代有那時的特點。
嫁妝是女子出嫁時娘家陪送的財產,嫁妝分為日用生活用品和不動產兩種。也有的男方提前把東西買好送到女方的,總之,嫁妝是根據女方的經濟狀況而定。
在博山七十年代女子出嫁,除了娘家陪送的被褥及生活用品外,還少不了一套立櫃帶皮箱。當年立櫃帶皮箱是很時髦的陪嫁品,在當時,女子出嫁基本每人都有一套。
筆者七十年代結婚時親手為女方做了一套,當時女方家中有木料,本人又會木工,待做好以後自已畫上花,再用大漆漆好,經過幾天的忙活,一套嶄薪漂亮的立櫃帶皮箱便做好了。這在當時是很有面子的。
結婚陪嫁是一種風俗,是社會上的一種潮流,人們都隨著潮流辦事,比如以後又時興的"四十八條腿" ″三轉一提留"。再以後擋次就更高了,比如現在陪送彩電,冰箱,有的還陪送汽車。人們現在有錢了都愛耍闊要面子。為了給足女方的面子,有男方提前把東西買好弄到女方,然後結婚時當做女方的陪嫁品再搬回。
立櫃帶皮箱是那個年代的產物,是一代人的記憶,現在雖然都住樓房了,可還有不少人捨不得丟掉。立櫃帶皮箱是真材實料做的,加上又是大漆,基本上都是原來的博山木器廠生產的,年歲越久擦出來光澤越鮮亮,加之又實用,的確是一件實實在在的好傢具。再說這也是幾十年愛情的留念,所以人們不捨得隨意丟掉。
時代不同了,隨著人們生活的不斷變化,一些民間老物件越來越少,有人珍惜,有人丟棄。老物件是歷史,老物件是記憶,老物件是過去生活的寫照,老物件是愛情的追憶,老物件記錄著人生的酸,甜,苦,辣,老物件見證了社會的變遷。
忘不了四十年前的婚禮,忘不了陪我度過四十年風雨人生的立櫃帶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