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新聞客戶端2017年4月24日發表今年66歲的故宮宮廷學研究專家苑洪琪的一篇文章,題為《她是故宮裡知道皇帝秘密最多的人:乾隆吃得最奢侈,慈禧最怕掉頭髮》,歷數了她41年的宮廷生活研究,發現故宮衣食住行中,「食」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對於博山讀者來說,敏感的是文章中出現的這麼一段話:「乾隆皇帝的膳單中常會出現一道叫做「廂子豆腐」的菜。起初,我並不了解這道菜是怎麼做的,後來,我在《御茶膳房•膳底檔》中發現了這道菜的做法,就是用香芹、蘑菇、筍丁、蓮子、紅棗、苡仁等原料放進油炸豆腐中,因為豆腐呈盒狀,裡面裝著多種原料的餡兒,看上去很像古代婦女梳妝的鏡廂,因此得名——廂子豆腐。」
苑洪琪先生師承宋代理學家朱熹的第25代世孫,對文物、宮廷生活都非常有研究的朱家溍先生。她對「廂子豆腐」的描述,打亂了博山人對「豆腐箱子」的思路,使這道魯菜名品陡添了不少神秘色彩。據說,清乾隆故宮《御膳底檔》載有此品,是滿漢全席九白宴中的熱菜四品之一。民間人士對宮廷資料鮮有接觸,苑洪琪先生的描述也許可以坐實《御膳底檔》的真實性,不過耳聞中的《御膳底檔》實為《御茶膳房•膳底檔》。
博山民間,歷來認為「豆腐箱子」是博山的原創,謂之山東豆腐箱或是齊國豆腐箱。
鑑於博山人對地域文化的自豪感,歷年來圍繞著博山豆腐箱的來歷,有著不同的版本。
一則與孫廷銓有關。
相傳乾隆皇帝在位60年,曾經六下江南路過山東時,曾專門到顏神鎮(今博山)瞻仰康熙內秘書院大學士孫廷銓的故居。孫家人做了「博山豆腐箱」款待,吃膩山珍海味的乾隆皇帝吃完後讚不絕口,從此,博山豆腐箱聞名天下。
還有一則傳說較為具體。
說清朝鹹豐年間,博山大街南頭有一名廚張登科,在京城一家叫「振泰綢緞莊」的字號裡當大師傅,在京都號稱「博山廚師第一人」。大約到了光緒年間,五十多歲的張登科歸裡養病。病癒後,博山商賈邀集張登科在窯業發達的山頭合開了一家飯館 「慶和聚」。一日,「振泰綢緞莊」的掌柜到周村辦貨,順路到博山看望舊友,到「慶和聚」時已是晚上,沒有像樣的菜招待客人。張登科靈機一動,用博山豆腐為主料,用油炸成金黃,裝入炒過的蠅頭豆腐、海米、木耳、砂仁粉等,整個外觀呈箱形,餾透勾芡後,外在莊嚴,內裡適口,客人吃到這道別具風味的素菜,讚不絕口。後來,「慶和聚」經營不善,張登科在京的掌柜再邀他去京,張登科又將做「豆腐箱」的手藝帶進京城。之後,京城裡部分商賈、官僚的家宴上便時常見到「博山豆腐箱」這道菜。
綜合民間傳說和苑洪琪先生的記述,使得宮廷「豆腐箱子」的身世更加神秘:
一、「豆腐箱子」載入清乾隆《御茶膳房•膳底檔》,是有史可查的歷史檔案,說明「豆腐箱子」問世起碼不下於200年;
二、博山原創豆腐箱子的傳說由來已久,博山琉璃是明清兩代中國琉璃製造中心,孫廷銓是琉璃世家出身,飲食起居自然十分講究,家廚創製「豆腐箱子」並非難事,乾隆一朝記載有「豆腐箱子」,暗合了乾隆如果真的下江南路過博山,在孫廷銓相府吃到「豆腐箱子」是有可能的;
三、孫廷銓作為一代帝師,力主康熙登基,朝廷為回報重臣,安排孫廷銓長子孫寶仍出任光祿寺掌醢署署正,掌管宮廷飲食,孫寶仍將宮廷「廂子豆腐」帶回博山,也是有可能的;
四、有清乾隆《御茶膳房•膳底檔》在先,民間流傳鹹豐年間京城「振泰綢緞莊」博山名廚張登科創製「豆腐箱子」的傳說成為訛傳;
五、張登科「豆腐箱子」的意義在於說明博山「豆腐箱子」為素餡;
六、從《御茶膳房•膳底檔》所載來看,乾隆「廂子豆腐」不僅是素餡,有可能還是甜口素餡;
七、《御茶膳房•膳底檔》載曰「廂子豆腐」而不是「豆腐箱子」,用詞更加精準。廂,即箱。在理解上,箱子可以很大,廂子就必須小巧,特指收藏首飾專用的箱子。這裡,也說明博山名廚張登科創製的「豆腐箱子」初始是一隻整箱,故用箱子不用廂子,而宮廷則力求精緻,用廂子而非箱子,可見博山名廚張登科創製「豆腐箱子」也不是空穴來風;「廂子豆腐」的精準之處還在於,這個偏正詞組「豆腐」是中心詞,而「豆腐箱子」箱子是中心詞,材料倒可以不必是豆腐的,所以西冶工坊的當代名廚朱一錄,就創製了一道「山楂箱子」,用傳統保博山民間糕點山楂糕造型,充以核桃、芝麻、蓮子等餡料,典型的甜口美食,爽滑細膩,甘冽微酸,即開了胃,又消了食,還打了饞蟲。
不知道朱師傅是不是讀了《御茶膳房·膳底檔》,還是乾隆爺託夢給了朱師傅。現在來看,素食理念還是先進了一步,畢竟大吃大有的時代一去不返了。
(蔣新華先生對本文有重要貢獻,一併致謝)
本文為劉培國先生原創文字未經授權轉載者,將追究其相應法律責任
讀者轉發時切勿刪除版權資訊
微信號:顏山孝水微信ID:zibo-liupeiguo
長按左側二維碼
掃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