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國人都有這樣一種觀念:學歷是就業的敲門磚,好的文憑就意味著有好的出路。
每年的高考季,幾家歡喜幾家憂,當你家孩子還在為高考挑燈夜戰的時候,當你擔心孩子不能考到好大學的時候,你只需一本國外護照,一張永居卡,就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日前教育部透露,學歷是就業的敲門磚,好的文憑就意味著有好的出路,2020年高考報考人數突破1000萬,創造歷史新高。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家長自行體會吧!
歐洲作為世界高等教育的先驅,歷史悠久,歐洲許多風景迷人的城市都是世界上古老與久負盛名大學的故鄉。歐洲大學和學院具有高端的教育品質與極好的就業前景,教學風格多樣,文化多元。
德國的「高考」跟我們中國的「高考」相比,它反而不是那麼「殘酷」,一錘定「生死」,一考判「終身」,那麼德國的「高考」跟中國的「高考」相比有哪些不同呢?
關於考試科目
德國
德國的「高考」一般有十幾門科目,一天考一門。當然,並不是說你一個人就要考十幾門,而是作為考試的可選科目一共有十幾門。除了那幾門必考科目,其餘的只用從中挑選自己拿手的科目考就行(所以考生的心理壓力很低)。
德語和數學通常是必考科目(大多數州)。其餘幾門課,可以從自然類學科和人文類學科中挑選,文、理各幾科隨意。
而身為世界語的英語在德國很多州裡,從來都不是必考科目,很多考生選的是法語(比如德國西部德法邊境附近的學生,天生有法語專精的優勢)。
宗教學、哲學這些和德國人比較密切的學科,是比較普遍的人文類學科。
除此之外,還需要選一門口試科目。也就是說學生總共需要考3~4門筆試加1門口試。
中國
學生不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自由選擇考試科目,哪怕某一門學科你學得很差,你也得考,這就導致分數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
關於考試氛圍
其實德國各州主持的畢業考試(Abitur)就相當於中國的「高考」了。其最令人羨慕的特點就是時間充裕、氣氛輕鬆。
由於人數較少,所以每個人都擁有很大的答題空間,可以隨時喝水上廁所,累了還可以稍作休息再繼續答題。甚至有些科目的考試是允許攜帶辭典的,數學考試不光允許你全程使用計算器,還可以翻看數學公式表。
因為考試考的是學生解題的思維、分析的能力而不是死記硬背。
考試氛圍有多緊張相信不必多說大家都知道,根據往年的新聞,有的考生甚至在中途都會發生脫水、暈厥的現象。而且考試時間很緊張,考試結束都做不完試題的大有人在。至於計算器、公式表這樣的東西,根本連想都不要想。
關於考試分數
首先,德國沒有全國統一的高中畢業考試,德國中學生們只要能拿到正常的畢業證書就能申請大學。
但想申請十分理想的大學,畢業證書上的成績則是最重要的一個衡量指標。而這個成績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各州的畢業考試和平時成績(最後兩年),綜合加起來才是學生最後得到的Abitur的成績。
需要解釋一下的是,德國學生的平時成績會經過一個很專業的權重換算,這才使得畢業考試的重要程度並不是很致命,所以學生也沒有涉險作弊的必要。
你最終能夠上一所什麼樣的大學完全取決於那場「萬人齊過獨木橋」的高考,平時的考試成績並不計入你最終的考量依據。對於那些平時成績都很穩定,但高考可能發揮失常的同學來說,這無疑是一場「抱憾終身」的失誤了。
「一考定終身」甚至導致一些同學對待平時學習懶散,抱有僥倖心理,覺得只要最後高考考好就行了。
關於錄取標準
德國的大學沒有統一的分數線,各大學各專業對Abitur的分數要求都不一樣。通常情況下,你的分數線可能達不到這所大學的A專業,但達到了B專業,那麼你同樣能夠被這所大學錄取。
而且雖說德國各州自行組織的考試使得考題不盡相同,但由於各州對教育的投入非常平均,所以對各地考生的影響都不大,比較公平。
可以說每所大學對各省市的錄取分數線都是不一樣的,有的甚至會相差將近100分,因為各省市的教育水平相差較大。
不僅如此,每所大學的錄取分數也不會按科目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