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中國高考出分後的舉國興奮那樣,在德國參加ABITUR考試的中國留學生們也引起那些留德學生家庭和準留學生群體的極大關注。
近日,某中學留學機構公布了今年的畢業戰果:六十多名畢業於德國各個文理中學的中國學生,一半的人取得了1.0-1.9之間的優秀成績。這是自該校與德國方面合作辦學以來,學生總體水平表現最佳的一屆。
所謂合作辦學,是指學生參加中考選拔,並通過額外複試、面試之後,以德語零基礎起步,先在中國學習一年,再到德國中學就讀三年,與德國學生同臺競爭,參加當地的ABITUR考試。
從十餘年的運行經驗來看,這種聯合培養方式是非常高效的,在短期內打造了適宜德國教育模式的可塑之材。儘管這只是一個小樣本統計,並不一定能體現在德中國留學生的全部狀況,但能以第二外語作為留學語言並達到比較高的學業水平,已是相當令人欣慰了。
那麼,這個1.0-1.9的優秀成績究竟是怎樣的分數等級,相當於中國高考的什麼水平?我們不妨以滿分的百分率來比較。
德國ABITUR原始分滿分900,換算為6分制後,1.0為最高分,4分及格。根據分數換算表,823-900分計1.0,以後每17分為一檔,661-678分為1.9。661分約佔900的73%。
若以中國新高考的750滿分為標準,73%相當於548分,達到本科水平。這個百分比略高於APS官網規定的「高考程序申請人」的基準:若中國學生以高考成績直接申請德國大學,分數應達到滿分的70%以上。
當然中德兩國大學對於人才的選拔理念不同。德國ABITUR成績包含了學生高中階段最後兩年的平時成績(約佔2/3)及畢業會考成績(約佔1/3)。因此,1.0-1.9分數等級所代表的優秀是一貫制的。學生很難通過考前突擊或逆襲獲得高分,因而更能體現自身真實的學習態度和能力。
這些斬獲佳績的學生有什麼特點?根據他們的自我總結,有三個方面值得留意:
紮實的知識基礎
應該說,經歷中國應試教育及中考歷練的孩子們,只要用心努力,學科知識功底都比較好,尤其在數學、物理、生物、化學、計算機等理科方面,勝過大部分德國學生。他們的弱勢就在於語言。一旦渡過德語難關,學生們就會體現出極大的環境適應力,很快習慣當地的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和考核方式,進步顯著。
有的學生高中就已自學了大學書目,在學校擔當輔導老師,幫助別的同學提高數學和物理;有的參加當地的袋鼠數學競賽和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並取得名次;有的獲得理工科課程雙科乃至多科滿分,收到州教育部長頒發的優秀畢業證書;有的申請MINT(數學、信息、自然科學與技術)基金,加入工程師課題研究……這些榮譽的取得與他們穩固的學習積累有很大關係。
有個學生回顧三年留德生活,最大的感慨是「求同存異」,互通有無。沒有任何一種教育制度是完美的。走出國門,他更深刻地體會到,自己的優異成績離不開中國學校的高強度訓練。
有自律才有自由
德國中學給予學生的自由度較高。每天下午三四點鐘以後,學生有大量的時間用於實踐活動、興趣社團或者自主學習;另外,德國中學假期也很多,一年約有四個月處於休假狀態,因此,個人的時間管理效能非常重要。
善於自律是優秀生們的共有特點。他們目標明確,思路清晰,知道自己將要追求什麼,時間如何利用。
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前提下,有的人撿起擱置數年的藝術特長,加入學校樂隊,成為吉他手或者長笛手;有的人報名當地的象棋俱樂部,獲得個人積分和獎勵;有的人拿到了德國駕照;有的人喜歡演講與表達,成為所在中學建校以來首位在畢業典禮上發言的中國人;有的人利用假期參加大學營地或者去公司、醫院實習……總之,生活呈現了多種可能,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越強,就越能抓住機會,探索出更多的個人價值。
主動融入群體
在德國中學,刻苦學習只是生活的一個方面。要想進步更大、收益更多、過得更充實快樂,就要與群體互動,在思想交流和團隊合作中完善自己。有的學生加入學校的工程師項目,每周都要和德國同學去校外機構、公司、工廠和大學參觀、考察、觀摩和探究;有的與小組合作完成流水線上真實的模具製作與測試;有的積極參與年級代表、宿舍代表和學生會成員的競選,讓中國學生擺脫了邊緣化存在的狀態……
融入是一個雙贏的過程。有個ABITUR1.0 的女生表示,德國高中三年讓她改變了很多。這裡亦師亦友的學習氛圍可以讓人以放鬆的心態應對學習和考試,由原來的內向拘謹、患得患失變得開朗、果斷、大方。與此同時,很多學校表示,勤勉、樂思、聰慧的中國學生給他們帶來了新的活力,讓學校的國際化水平更上層樓。
高考業已結束,成績屬於過去。對即將開始大學新生活的學生來說,教育就是忘記了學校所學的一切之後剩下的東西。無論在哪兒深造求學,獨立思考和系統學習能力都是王道,只有這樣,才能挑戰成長的變量,發現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