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早期作品的時候,意外發現以前夾裡面的紅包,有兩千多塊。雖然只是小錢,一頓飯而已,但我以前這麼不小心的嗎?虧那麼多朋友還誇我聰明,真為自己智力捉急。」
這兩天,一種用無奈語氣在不經意間秀優越感的「高級」文體「凡爾賽學」(簡稱「凡學」)遭到了人們的瘋狂吐槽和戲仿。
「凡爾賽文學」其實在今年2月就由@小奶球發起,起先只是專門收集炫耀富貴生活的一些搞笑段子,後發展成為「凡客雅寶」(小組成員)為4萬人的研習小組,嚴肅認真地致力於研究「一種表演的高級人生」。凡爾賽之「凡」來源於一本日漫《凡爾賽玫瑰》,其中極盡奢華地描繪了凡爾賽宮的高貴生活。
《凡爾賽玫瑰》劇照
這兩天突然火爆是因為有網友鑑定@蒙淇淇77 的微博為「凡爾賽文學」的集大成者。這位號稱青春文學作家的網紅在微博上每日更新富貴生活的拙劣意淫段子,比如有一位兼具浪漫和霸道的完美老公;月薪兩萬五會說法語的保姆;日常出入高端奢侈品櫃檯;一頓普通午飯2000塊……而這些都被她「謙虛」地稱作「北京普通中產的日常」。
@蒙淇淇77的微博
依照@小奶球歸納的「凡爾賽式發言」三大要素:「文字先抑後揚,明貶實褒;自問自答,喜歡在評論區裡『統一回復』;能夠靈活運用第三人稱視角,藉助他人之口來稱讚自己。」 經鑑定@蒙淇淇77的微博可謂是要素齊全,「含凡量」超標,值得頂禮膜拜。
凡爾賽基本知識點
@蒙淇淇77 的「凡」僅是博大精深的「凡學」一角,其內部紛雜也自然有高低之分。作者於松葉在《網際網路「凡學」文化研究》中將「凡學」分為三類:女性凡爾賽、職場人凡爾賽以及精英凡爾賽。他指出,女性凡爾賽活躍在小紅書,主要秀的是物質上的「凡」;職場人凡爾賽的聚集地是脈脈,通過曬財產情況,職級情況獲得關注;而精英凡爾賽是最高級的「凡」,一種注重「超凡脫俗」,以精神世界為主要炫耀資本的「凡」,多見於知乎。
精英凡爾賽雖然也偶爾附帶炫耀物質的成分,但其精髓在文化資本。文化資本由皮埃爾·布迪厄提出,特指教育、知識、技能和綜合文化氣質。在豆瓣「凡爾賽學研習小組」,有人給「精英凡」下的定義是:「這類凡人不僅要求自己擁有超高學歷,還要表示自己的社會經驗和實踐能力更強,不是單純書呆子。言辭間必定流露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其中也有諸多分支,比如「學術凡」—— 「這次又全年級第一,唉,根本沒複習」, 比如「外語凡」——「被英國小哥哥說我口音像女王,我????」。
學術凡舉例,摘自豆瓣「凡爾賽學研習小組」
精英凡爾賽之間也有鄙視鏈,被嘲諷與嘲諷別人的也許只是互相看不起。在「凡爾賽學研習小組」的外語凡話題下面有這樣一條評論:「中英夾雜是凡的重災區。低級凡會用英語說communicate、decisive、leadership等詞彙,高級凡會將專業術語用英文表達」。也有人樂於揭穿「一口氣讀完《烏合之眾》英文原版」的「常識性錯誤」——「《烏合之眾》是法語書,況且眾所周知,凡是到現在還在拿《烏合之眾》說事的,99.99%沒讀過只是看過網上大明白們的摘抄」。正如那句意味深長的「眾所周知」,對於精英凡爾賽來說樂此不疲的「鑑凡」本身也是一種秀優越感的方式。
廣為流傳的精英凡爾賽代表人物如微皺眉頭地說「北大還可以」的撒貝寧。在知乎上則是赫赫有名的@海賊-王路飛。他曾編造了200多個職業和身份,為知乎貢獻過244個秀優越的精彩回答。
放之四海,主持人王剛也不經意間有過一段精彩的精英「凡爾賽文學」:「兩年前,兒子五歲,他媽媽帶他去看音樂劇《媽媽咪呀》,電視臺居然還採訪他了。他說我爸爸是我的神——人家問為什麼?因為他懂知識。」
不過要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精英凡爾賽大師,還要品一品吳曉波在王林事件後發表的言論「我只是有一絲絲的僥倖:大約在四年前,某次去江西調研,有朋友邀約『去一個叫王林的大師那裡坐坐,據說他很神的』,我因事未成行,否則,現在應該也被當眾脫掉了最後的內褲。」 這番話可謂深得「凡學」精髓,看似在僥倖沒與王林合影,實則在炫耀自己的社會身份也夠擠進王林的「精英」圈層。
以不斷積累文化資本這種並非人人都掌握的本領來自命不凡的精英階層大有人在,特別是知識分子。埃裡克•霍弗曾指出「他們的虛榮心多過雄心,他們最最在乎的是別人對自己的認可,最最不能忍受的則是他們的主張得不到重視,他們的人格得不到尊重。」
提出「文化資本」的皮埃爾·布迪厄
比起專注於自己的學識,精英凡爾賽可能更注重外界對自身的評價。好比越冷門的知識越能展現其文化素養,越艱深的理論越能表現其智商水平高出常人。如在朋友圈發一段艱澀的理論,並在發完後於留言區統一回復另一條理論,假裝在解釋,而後面這條其實更為難懂。
但往往精英凡爾賽對於品味、知識修為、文化造詣的需求,也容易被商品化。諸如陶瓷製作班、染布體驗課程、皮革工作坊等對所謂「文化消費」的「時尚」,正在不斷幫助塑造這屆精英凡爾賽對自身形象的建構。
「凡學」是帶有社會學功能的「炫耀」。雙11當天,新周刊發表了一篇名為《你嘲笑「凡爾賽女王」的這兩天,她已經靠凡學接了N個廣告》,提到注意力經濟變現的速度:「蒙淇淇微博帳號的粉絲從14萬飆升至38萬,並在一天內敲定了10個商務廣告與2個採訪邀約。」既然「凡學」可以為專注於物質「凡」的女性凡爾賽帶來金錢利益,當然能給精英凡爾賽帶來別的利益。
所以,最具野心的精英凡爾賽絕不僅僅在於顯擺自己有文化,他們的「高級」在於想要通過炫耀文化資本換來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符號資本。諸如如果只是曬出奢侈品,只能向別人證明擁有財富。但是如果曬出文化資本,便可與更高端的社會階層建立聯繫,獲取更為優質的社會資源,鞏固自身的地位。
《有閒階級論》, [美] 索爾斯坦·凡勃倫 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9年10月版
作為一種隱秘又巧妙的炫耀方式,精英凡爾賽可與深諳此道的人「心領神會」,依靠發出的炫耀信號在圈層中辨認彼此,並在此過程中不斷強化和增強自信。而在此圈層之外的,對這一套話語體系並不熟知的人是並不清楚的,甚至也難辨認出他們的欲揚先抑而趨之若鶩。所以當精英凡爾賽以「高人一等」的知識性、思想性秀出自己的優越感時,也通過這些與其他階層做了一個區隔。好比他們偶爾秀出對底層人的關懷以達到某種道德上的優越感,但無法從根本上認同他們。
區分精英與富有階層最重要的標準在於是否「以天下為己任」,而這一條件的形成基礎便是與大眾主流價值觀達到一定程度上的吻合。但當下精英凡爾賽被大眾嘲笑,無法建立對話,恰恰說明了兩者所秉持的價值觀之間存在著差異性。中國的精英階層不僅僅是文化名人,也有房地產商、娛樂明星等等,一旦他們的身份地位確立,可能就離接地氣的大眾主流價值觀相去甚遠,甚至成為富有階層的附庸。當資本與學識穿一條褲子,精英還何以「以天下為己任」?
不僅精英階層與大眾之間有距離,他們互相之間的身份認同也是極其虛幻的。往往他們在炫耀文化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相互辨認各自的財富、名氣和權利。況且用炫耀式的精英凡爾賽來尋求認同,既不真誠也容易產生認知偏差,因為「凡學」本身就是對自我身份的想像,只不過精英凡爾賽因注重精神世界而更為抽象。
當精英階層缺乏對社會共有的擔當,疲於用空洞而乏味的文化資本炫耀社會地位,他們便與自己應然的社會角色越來越遙遠。這時,精英也不再有資格被稱為「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