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無聲天使」15年教聾啞孩子手語

2021-01-14 東方網

原標題:秦皇島「無聲天使」15年教聾啞孩子手語

  孩子們每次的排練,都需要老師以無數次的手語指導溝通。燕趙都市報記者劉光昱攝

指導孩子感受發音。燕趙都市報記者劉光昱攝

  「無聲天使」15年推廣手語鋪架愛心之橋港城特教教師以手語呼喚愛 義務做手語主持人

  ——獻給第21個國際殘疾人日

  燕趙都市報記者劉光昱文/圖

  一個美麗、青春、健康的年輕教師15年在家鄉推廣手語,並義務做起了手語主持人;一個每天都圍繞在一群聾啞孩子身邊的年輕女孩,放棄了同齡人太多的夢想,用青春和愛心為家鄉的聽障朋友架起了一座愛心之橋;一名被秦皇島聾啞朋友們親熱的讚譽為港城「無聲天使」的青年特教教師,在第21個國際殘疾人日來臨之際,再次帶領著她的學生們來到了長城腳下,以自己多年總結歸納的手語為這些山海關的孩子們講述著原本也屬於他們的那份驕傲。15年如一日,以手語呼喚愛,美麗的「無聲天使」用一雙縴手打開了一個個聽障朋友封閉的世界,並仍然不懈的以自己的方式將手語推廣送入社區、景區、學校、車站及社會各個角落,讓更多的人一起來關愛殘疾朋友,為身邊所有的聽障朋友送去一份理解與關心,讓全社會的殘疾朋友與我們一起共享「溝通無障礙」的社會大家庭溫暖,共享一片理解、有愛的天空。

耐心的指導聾啞學生感受發音。燕趙都市報記者 劉光昱 攝

  不斷地在學生中間熟悉不同團體中的習慣手語,豐富自己的手語語境。燕趙都市報記者劉光昱攝

  自學手語的「無聲天使」

  秦皇島市山海關特殊教育學校的美術老師信波和所有年輕女孩一樣,在師範學校畢業之前都有一個自己的夢,在她的夢裡,校園、學生、操場、響亮的「老師好」、歌聲、陽光燦爛的笑臉和健康快樂的成長將成為她執教一生的幸福和驕傲。然而,年輕的夢想總是與現實有些差異,年僅20歲的信波,畢業後在一所偏遠的山村小學當了不到半年的支教教師,便來到了山海關特教學校聾部執教,而也就是在信波帶著兩本《中國手語》第一次走進屬於她的那間教室後,她便深深的愛上了這裡的孩子,愛上了屬於特教孩子們的這片校園和天空,而那兩本手語書也再沒有離開過她的身旁。

  為了更好地與孩子們交流、溝通,信波開始自學手語,20歲的年齡,正是和同齡人交往、享受青春的年齡,信波放棄了日常的交際、約會和原本年輕人工作之餘應有的娛樂和交往,在常人半年強化訓練才能掌握的手語熟練程度,信波短短的一個月便可以熟練的使用手語與學生們交流溝通了。而且,信波並不是生硬的將授予當成是與聾啞朋友進行溝通的一種翻譯形式,而是將它當成是一種真正與聾啞朋友進行心靈相通的橋梁,因此,信波的手語帶著一份溫暖、帶著一份理解和親近,不僅學生們喜愛與信波老師以手語溝通,很多與信波接觸過的聾人朋友也深感信波手語的親切,並親暱的讚譽這位年輕的小老師為「無聲天使」。

  信老師經常會帶著學生們來到山海關古城,用自己歸納的手語為孩子們講解家鄉的歷史。 燕趙都市報記者 劉光昱 攝

演播室內18分鐘的手語主持要打上三萬多手勢。 燕趙都市報記者劉光昱攝

  打秦皇島人看得懂的手語

  信波的手語打得好,打的親切,更重要的是,信波的手語能夠讓更多的聾人朋友看得懂。信波介紹,手語翻譯不同於其他語言,不同的聾人人群都有自己習慣的、自發形成的手語環境,如果完全按照手語書去理解和溝通,很多聾人朋友並不能準確的表達,以此便會造成誤解,秦皇島有他本地的手語環境呵特殊的表達方式,要更好地掌握更廣泛的授予環境,就要經常的與不同的聾人朋友溝通,學習他們的表達方法。因此,信波為了更準確的掌握地方手語,幾個月與學生們一起生活,並走社區、進村莊,爭取更多的與不同聾人朋友進行交流,細心觀察聾人朋友之間手語交流的習慣,然後結合教材及工具書上的知識,歸納總結出讓更多的秦皇島人看得懂的手語,為此,信波幾乎每天用在手語練習的時間都要在四五個小時,每天都要打上幾十萬次的手語。

  信波的努力並沒有白費,在她自學手語一年後,便取得了全市手語大賽第三名的好成績,並由於手語技術好、有很強的親和力和感染力,深受港城聾人朋友們喜愛和接受,2004年,信波便被學校推薦成為秦皇島市電視臺「溝通無障礙」新聞手語播音員,以他所掌握的以中國手語為標準並結合了秦皇島當地地方手語,每周義務的為秦皇島的聾人朋友們在電視上講述他們看得懂的新聞時事,讓港城的聾人朋友也能與健康人一樣通過電視了解家鄉事、天下事。而每周十幾分鐘的新聞收集錄製,信波都要打上三五萬次的手語,這份辛苦與堅強,讓信波越來越感受到手語主持人的責任與榮耀。

  在學生的婚禮上義務的為自己的學生做司儀是信老師最幸福的時刻。燕趙都市報記者 劉光昱 攝

  以愛心架起理解溝通之橋

  「我要用手語呼喚愛,用手語架起健聽人與聽障人之間的愛心之橋」,堅持15年在社會上推廣手語助殘的信波,如今也已經從一個煥發著青春活力的小姑娘成為一個充滿了愛心的年輕母親,每當信波看到學生們以手語開心的交流,她都充滿了幸福。信波開心的講,參加學生的婚禮是她最幸福開心的一刻,在學生的婚禮上,信波用手語向那些聾人朋友們表達著一份新人的幸福,那一刻,她比什麼都開心,因此,每當學生們結婚了,信波都會義務的為學生們當手語主持人,與學生們共同見證分享那份幸福喜悅。

  「溝通無障礙,這也是對生命的公平對待」,每當講起那個初學手語的自己,信波仍是激情不減當年,她希望,每一個社會窗口行業都有工作人員懂得基本的手語表達,這樣,就會讓更多的聾人朋友減少很多的不便。比如售票口、銀行、旅遊景點、車站、醫院……也會減少很多的誤解,甚至是由於溝通困難而發生的危險隱患。為此,信波十幾年來都在利用業餘時間在進行著手語推廣,義務為為辦案刑警進行手語培訓、為社區志願者、導遊進行手語培訓,為困難的聾人朋友義務擔當法庭手語翻譯……,用手語呼喚愛,「港城無聲天使」用手語表達著所有失聰殘疾人的心聲和助殘人的心願。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

相關焦點

  • 24年愛心陪伴 她是無聲天使的啟音人
    南昌晚報·愛南昌客戶端主力記者 黃之昊 文 魏勇劍 圖 每一名特殊孩子都是墜落人間的天使,每一位特教教師都是守護天使的精靈,曾文萍自1997年大學畢業分配至南昌市啟音學校任教以來,一直陪伴在聾啞孩子們身邊。
  • 「新時代文明實踐」手語培訓 方便聾啞人員就醫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哦 為方便醫護人員與聾啞患者進行溝通,為聾啞患者創造無障礙就醫環境,元月15號,區人民醫院聯合區殘聯舉行了一場手語培訓課,邀請區同心思源助源促進會的兩名專業手語教師對區醫院近百名醫護人員進行手語培訓。
  • 雷神山兩位聾啞患者康復出院 手語舞致謝醫護
    工人日報客戶端3月3日電 「謝謝你,感謝有你,世界更美麗……」3月2日,雷神山醫院兩位聾啞患者出院前,用手語舞《謝謝你》向醫護人員致謝。醫護人員將他們送到醫院門口後,用手語向他們送出離別祝福:祝你們身體健康、幸福平安。
  • 聾啞殘疾人的需求如何讓更多人知道?手語翻譯隊構建語言溝通橋梁
    由於地區差異和歷史原因,國際通用手語在我國中老年群體的普及非常有限,目前很多中老年聾啞人使用的手語和國際通用手語有很大差別,他們中很多人還是習慣當地形成的自然手語, 這也造成不少聾啞老人的溝通障礙十分突出。
  • 雷神山醫院聾啞患者手語舞《謝謝你》,致謝白衣天使
    【武漢戰「疫」·一線見聞】光明網記者 李政葳 季春紅 蔡琳兩位聾啞患者住進武漢雷神山醫院,為了讓他們得到更好地治療,醫護人員利用休息時間學習手語。3月2日,兩位患者情況穩步好轉,同時康復出院。剛入院時兩人都出現發熱等症狀,由於醫護人員不懂手語,無形中增加了很大難度,特別是喻爹爹,每天愁眉苦臉,有時還暗自流淚,醫護人員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幸好該病區保潔員志願者毛妍力是一位心理學教師,也懂得手語,於是利用休息時間,輪番給病區裡的醫護人員手語教學。醫護人員每天利用交班後的休息時間學習,通過近一周學習,可以進行簡單的日常手語交流,治療和護理工作也更加順暢。
  • 【微視頻】雷神山醫院聾啞患者手語舞《謝謝你》,致謝白衣天使
    【武漢戰「疫」·一線見聞】光明網記者 李政葳 季春紅 蔡琳兩位聾啞患者住進武漢雷神山醫院,為了讓他們得到更好地治療,醫護人員利用休息時間學習手語。剛入院時兩人都出現發熱等症狀,由於醫護人員不懂手語,無形中增加了很大難度,特別是喻爹爹,每天愁眉苦臉,有時還暗自流淚,醫護人員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幸好該病區保潔員志願者毛妍力是一位心理學教師,也懂得手語,於是利用休息時間,輪番給病區裡的醫護人員手語教學。醫護人員每天利用交班後的休息時間學習,通過近一周學習,可以進行簡單的日常手語交流,治療和護理工作也更加順暢。
  • 一場特殊的庭審:離婚案件雙方都是聾啞殘疾人
    據安徽高院消息:12月21日下午,一場特殊的離婚案件在葉集法院四號法庭準時開庭,由於該案雙方當事人都是聾啞殘疾人,為了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庭審方式較之以往有些特殊。由於聾啞當事人無法進行正常的語言表達和交流,導致法官不能正常審理,書記員由於不能準確理解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也不能正常地進行庭審記錄,更為重要的是當事人的訴訟權利難以得到保障。雖然法院配備了先進的智能語音系統,但面對兩個特殊的當事人,現代科技也難以充分發揮效用。
  • 聾啞新郎當年是棄嬰,婚禮上用手語唱歌給養父母謝養育之恩
    畢竟,生一個孩子不容易,而要把孩子養大成人則更加的不易。有一名網友上傳了一段視頻,視頻拍的是一個婚禮的現場,與別的婚禮不同,這是一對聾啞夫婦的婚禮。在婚禮上,聾啞新郎的一個舉動,讓人動容!他在自己的養父母面前,和新娘一起用手語「唱」了一首歌,以感激養父母對自己多年的養育之恩。
  • 第一家「無聲」星巴克咖啡店現已開設!!著重為聽障人士服務
    ,那有多少人知道「無聲的星巴克」呢?對啦,這就是星巴克全美首家手語咖啡店。這家店鋪除了常規的門店店員之外,還僱傭了25名左右的聾啞人士,所有人都精通手語,而這家店的出現也為殘障人士的增加了就業機會。咖啡廳的每個細節,無一不透露著對殘障人士的關愛。牆面上每個手語標誌都有相對應的英文,以便客戶跟他們有著更好的溝通。門口一幅由手勢、眼睛和咖啡杯等元素組成的壁畫,它出自華人失聰藝術家王易喬之手。
  • 聾啞患者不識字不會手語 90後美小護手繪暖心護理圖
    護士段楨和她的手繪圖遇到一位需要子宮全切的聾啞患者,但她既不認字又不會手語,如何讓她理解手術內容和學會術後運動?日前,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婦科的一名90後美小護手繪出了一套術前術後護理圖,讓聾啞大姐安心完成手術,康復出院。
  • 她用手語講述老戰士浴血奮戰故事,孩子們「聽」得溼了眼眶
    她用手語講述老戰士浴血奮戰故事,孩子們「聽」得溼了眼眶 2020-12-23 16: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無聲的婚禮」用手語說出「我愛你」靜靜地詮釋著39年浪漫愛情
    聽不見婚禮進行曲,說不出「我愛你」,但這場無聲的婚禮卻感染了現場每一個人。當兩雙滿載歲月痕跡的手,緊緊地牽在一起,無聲的誓言,靜靜地詮釋著39年浪漫愛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他們做到了!無聲的婚禮用手語說出「我愛你」在重慶涪陵區的紅酒小鎮,77歲的李炳云為自己的妻子圓了一個39年的夢。這句一直沒說出的「我愛你」,在婚禮現場,以手語的方式告訴了全世界。
  • 探訪雲南麗江「無聲餐廳」:員工用文字和動作與客人交流
    近日,記者走進位於麗江花馬街餐飲一條街的「和一家無聲餐廳」,看到了客人這樣一條留言。這是一家「特殊」的餐廳,沒有熟悉的「歡迎光臨」問候聲,迎接顧客的是燦爛的笑容和熟練的手語。實際上,這裡除了廚師、老闆以外,其他的員工大多都是聾啞人。
  • 一個「透明口罩」的故事——手語播報員冷新雪的「無聲關愛」
    新華社北京3月7日電 題:一個「透明口罩」的故事——手語播報員冷新雪的「無聲關愛」新華社記者邰思聰、蓋博銘、趙旭距離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開始還有一個半小時,北京市殘聯教育就業部工作人員冷新雪第一個來到現場
  • 聾啞孩子優先選擇學習口語還是手語,父母一定要看完再下結論
    我們接待過一個語訓的聾兒,他媽媽講,孩子7歲時才佩戴助聽器,之前一直學手語交流,為了孩子的發展,一直沒有送孩子去聾啞學校,就是擔心孩子一直使用手語,反而耽誤了口語的學習。家長的期望值就是我們訓練的方向,那麼是不是就可以放棄手語推廣呢?近20年以來,對於聽障兒童康復,發展口語訓練一直是公認的主流。
  • 「無聲」麵包店:愛在不言中
    吳正榮還專門從德國請來烘培師傅,對這些聾啞孩子手把手教學。孩子們用手語交流著學習和工作,也用一雙雙巧手製造出香氣撲鼻的食物。 18年前,當時的吳正榮還在德國一家製藥廠實驗室工作。有天,他在報紙上看到報導中國湖南聾啞兒童的文章後,大受觸動。吳正榮的妻子恰好在德國教小學,對孩子有著天然的親近感。
  • 打開無聲交流之窗——記澳門聾人協會手語翻譯員
    中新社澳門7月5日電 題:打開無聲交流之窗——記澳門聾人協會手語翻譯員作者 龍土有 陳志峰靈動的手指在胸前翻飛,時快時慢,表情時而微笑、時而嚴肅。為協助聾人解決所需,澳門聾人協會早在1994年就已推出手語翻譯服務,目前提供個別手語翻譯、公眾手語翻譯、24小時緊急手語翻譯、新聞手語翻譯等服務,滿足社會不同需求。
  • 這家「無聲麵包店」火了!網友:不算熱鬧,但很溫暖
    本文轉自【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在湖南長沙有一家特殊的「無聲麵包店」不僅吸引很多當地的顧客還成為一家要讓殘疾人學一門手藝」這家麵包店名叫「吧赫西點」店主是一位德國大叔他有個地道的中文名字叫吳正榮能講一口流利的中文還能熟練使用中國手語
  • 南京小夥為火神山醫院聾啞患者翻譯病情
    在火神山醫院有一位75歲的聾啞老人患者,醫護人員與她溝通十分困難。於是他們通過朋友圈求助,找到一位南京「00後」手語翻譯官陳鑫在線翻譯,幫忙溝通。當時的情況是怎麼樣?患者現在的恢復情況如何?
  • 無聲西點店:教會聾啞人烘焙糕點,疫情期間堅持不裁員
    經營這樣一家「無聲西點店」的想法源於大約20年前,吳正榮和妻子杜雪慧在昆明見到了一家為聾啞人提供工作的麵包店,之後,他們來到長沙參與公益活動,愈加意識到殘疾人找工作的困難。依賴生活補助不如擁有自力更生的技能,吳正榮考慮再三,還是認為糕點烘焙是聾啞人最易上手的工作。2011年,他接手了一位德國老鄉的麵包店,又從德國請來麵包師傅,教會他和員工們製作麵包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