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地氣的鐘表自媒體 |
2015年的巴塞爾表展上,勞力士Day-Date這個帶頭大哥又一次以全新的面目呈現在世人的面前。新一代蠔式恆動星期日曆型,40毫米的表徑,首批8個不同的款式,全部採用貴金屬材質、蠔式表殼、鎖把設計、防水100m、快調瞬跳日曆、停秒設計,作為勞力士的旗艦產品,新款Day-Date搭載了勞力士自產的全新機芯Cal.3255。
勞力士此次在Day-Date搭載了全新的Cal.3255機芯,使用了14項專利技術,超過90%全新組件。這一枚Cal.3255代表的意義並不局限於說明Day-Date是勞力士定位最高端的系列,更代表著勞力士下一代主力機芯Cal.32系的登場。而在此之前,勞力士使用的的主力是1988年推出的Cal.31系機芯。
所以說,新一代Cal.32系機芯的出現是非常地重要,全世界的表友都翹首以盼。可惜過了3年,都沒有一家媒體或者表友對這枚機芯進行過詳細的實物拆解講解,網上只有少部分的零星照片。我們也是等了很久很久,最後實在是忍不住了,我們自己去買了一塊來拆給大家看。不知道勞力士官方看到這裡會不會感動,我們收其他品牌的廣告費,然後把錢留起來買勞力士、吹勞力士
。
因為微信公眾號的設置,所有照片都被壓縮了。大家可以點擊圖片,放大單獨查看高清無碼版。如果更感興趣,可以直接去我的微博@芯隨表動 下載保存原圖。
取下表殼的後蓋,最先看見的就是自動陀。自動陀上還雕刻了一個勞力士標誌性的皇冠Logo,騷!
勞力士於1931年專利自動上鏈機制——恆動擺陀。依靠使用者正常的手腕擺動、移動就可以為機芯自動上鏈,避免了每隔幾天就要手動上鏈的麻煩。另外和蠔式表殼的搭配,可以通過減少旋轉開鎖把的機率而提高手錶的防水性。
但是勞力士的自動上鏈機制有一個問題:它的自動陀是單靠一根軸同機芯連接並傳動能量。如果長期使用,順滑油乾涸,加大中心軸摩擦產生偏移,再加上自動陀就只有一根中心軸支撐,受到震動時就會導致自動陀擦邊,損壞機芯。擦邊輕則影響上鏈效率,重則磨損鍍層,影響機芯美觀,更為甚者,碎屑散落在機芯裡面,影響走時。
1948年Eterna使用了五顆微型的滾珠,這一創舉解決了擺陀的支撐問題,防止長期使用中的磨損和撞擊導致自動陀擦到機芯夾板。後來,這一設計還變成綺年華品牌的標誌,沿用至今。而勞力士即使是在綺年華的專利過期後也沒有採用滾珠軸承,這一點一直被大家所詬病。直到1988年勞力士才外購採用滾珠軸承的真力時El Primero改良成了Cal.4030,後來的自產Cal.4130、Cal.9001、Cal.4160都改用滾珠軸承
這一次勞力士終於在基礎主力機芯Cal.3255上面使用滾珠軸承設計,利用7顆滾珠來保證自動陀的平穩轉動。勞力士在Cal.3255的滾珠軸承上面還動了一點小心思,用於固定自動陀的螺絲不是Cal.4130那樣的三顆一字螺絲,而是用了一顆特殊的三角形異形螺絲,這樣的設計我想勞力士也是為了讓那些沒有專業拆解工具的人無法動這枚機芯。
目前市面上還沒有配套的三角形螺絲起子售賣,只能通過自己手工磨製,比較麻煩。
勞力士這一次在自動上鏈系統的革新改良遠不止此,原來在31系和30系機芯上面使用的自動陀均是由高密度鎢合金陀邊和陀體兩部分組成,依靠3顆螺絲耦合。在極端情況下,會發生陀邊和陀體脫落。為了讓自動陀更加牢固,勞力士這此在32系機芯使用了一體成型的自動陀。同時延續之前的習慣,還對陀體做了鏤空處理,增加有效比重,提高上鏈效率。
勞力士在31系和30系上面的專利特氟龍塗層雙層換向輪,也就是常說的「紅輪」。在32系機芯不再是「全紅」,而是改成「內紅輪」。
3年前我寫過相關的解析,當時只是根據勞力士官方的照片。現在單獨拆了一個實物,我感覺之前寫錯了。勞力士在31系和30系上之所以會用紅色特氟龍塗層是因為換向輪的主體材質不是黃銅 或 鋼,而是鋁合金。鋁合金密底更低,可以減少額外的能量消耗,但缺點是質地柔軟,所以勞力士給鋁合金材質的換向輪加了耐磨損的特氟龍塗層。
新款32系的雙層換向輪主體不再使用之前的鋁合金材質,而是改成了黃銅,所以就沒有增加特氟龍塗層了。另外新款32系的雙層換向輪尺寸減小,進而重量和老款完全一樣,都是0.14克,不會額外消耗能量,保證上鏈效率。
新款32系的雙層換向輪上的紅色塗層,個人感覺只是為了延續傳統而已,實際只是起裝飾作用。
勞力士這一次還對機芯的輪系排列做了巨大的改變,32系機芯採用了「二輪中心傳動排列」,取消了原來在31系和30系機芯上面使用的「二輪偏心傳動排列」。通過這樣的設計,機芯輪系傳動效率有所提升。
3255型機芯使用了勞力士專利Chronergy擒縱系統設計,這是勞力士首次使用自研自產的擒縱,這也是這款機芯最大的亮點。
Chronergy擒縱系統是基於槓桿擒縱做的升級,傳統的Swiss Lever Escapement(瑞士槓桿式擒縱系統)因為結構緣故,有一個缺點:擒縱輪施加推力的方向和擒縱叉受力的方向角度大,導致機芯效能偏低,只有略多於三分之一能量傳遞至擺輪。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勞力士的工程師在電腦模擬和實物檢測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全新Chronergy擒縱系統。擒縱輪齒衝面的寬度增加1倍,擒縱叉上的合成紅寶石只有125微米,較上一代細50%。擒縱叉的叉身向左偏移,加長力臂,以增加槓桿效應。這些幾何結構的修改令擒縱系統的效率提升15%。擒縱叉和擒縱輪採用了鎳磷合金製成,不受磁場幹擾,且還具有高硬度、耐磨性和良好的摩擦性能(傳統的鎳材料,它硬度不夠並且有很強的鐵磁性)。
更厲害的是勞力士進行了MEMS(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微機電系統)微加工,在寬度只有1毫米左右的擒縱輪齒上面做了鏤空處理,目的就是減輕重量,減少多餘的能量消耗,提高動力儲存時間。勞力士利用膠版和光線做出擒縱輪外形,再電鑄出來,這樣的LIGA技術可以在批量生產的同時保證零件極高的精密度和表面光潔度,這一點對每天運動高達70萬次的擒縱輪非常重要。
提到這裡,肯定有表友會拿勞力士新款Chronergy擒縱和歐米茄的同軸擒縱相比較。
同軸擒縱的好處是什麼?我想大多數表友都不明白。這一發明人的親傳弟子Smith做了一個簡單的放大線圖,可以看見兩者的明顯的區別。現在常用的Lever槓槓擒縱的接觸行程(上圖左邊紅線長度)大於同軸擒縱(上圖右邊紅線長度)。行程越短,就越能減少摩擦,越能節約能量。
在理論上,同軸擒縱是由於槓桿擒縱的。但是同軸擒縱由於加工要求高、後序保養麻煩、且要照顧廣大的非官方售後的維修師傅、以及涉及到的專利權,所以勞力士選擇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使用同軸擒縱的設計理念來改造傳統的槓桿擒縱,比如前面提到的「擒縱叉的叉身向左偏移,加長力臂」和「減少接觸面積」。
上世紀70、80年代石英危機,歐米茄產品線太長、庫存積壓多,品牌差點就賣給日本人,後為活下去,拼命節約成本,換用ETA機芯,結果品牌被勞力士反超。為了贏回來,就去賭同軸技術……結果因為當時的技術水平 和 實際測試不夠,草草上馬,鬧出了著名的「同軸機芯偷停」事故。不過隨著技術的發展,問題現在已經解決了,可喜可賀。
另外,由於勞力士本次使用的全新的擒縱,所以使用儀器檢測的時候需要設定的參數是需要調整的。當然勞力士官方沒有公布,不過我們通過內部特殊渠道打聽到32系機芯的標準升角是55°,各位鐘錶維修師傅可以記一下。
而3255在動力儲存方面的革新,則是此次升級中最顯而易見也是最實用的,提高動力儲存時間的方法無非就是「開源節流」。關於「開源」,傳統的方法就是增加發條盒的直徑或者數量,歐米茄為了實現長動力使用了兩個發條盒,豪利在Oris Calibre 110 使用了誇張的超大發條盒。而勞力士獨闢蹊徑,為提升3255型機芯發條的容量,而不增加發條盒的尺寸,勞力士決定將發條盒內壁的厚度縮減一半,從而更充分利用內裡的空間。不論在加工和生產過程中,這個做法都絕不容易,打破了業界現行生產方式的界限。在增加空間後,發條盒可裝配更大容量的發條,讓機芯的動力儲備增加10小時以上。再加上前面所提到的「節流」方案,幾何結構的修改令擒縱系統的效率提升15%以及全新的輪系設計,使得3255的動力儲存時間提升了50%,達到了70小時。
這次的實物拆解也有一個遺憾,本來我是想把發條盒也拆開,給大家看看發條具體做得有多薄、有多長。可惜勞力士把發條盒做得太緊了,實在是打不開
另外之前網上有表友說新款32系機芯的尺寸變大了,所以導致以後的勞力士手錶表殼也會更著變大。這次特意使用遊標卡尺量了一下,的確和老款的31系機芯的尺寸不一樣,大約為29.27毫米,不過只是微調。完全不影響表殼的尺寸。
一年半以前寫過一篇文章《芯測評|主流品牌機芯打磨對比,看看哪家最「良芯」?》,裡面提到,勞力士和歐米茄的機芯倒角屬於第三檔,有斜面倒角且拋光。同樣是自產機芯,歐米茄倒角的處理比勞力士要好一些。如果是拿歐米茄的2500機芯去比,就遜於勞力士。
勞力士最新一代的Cal.32機芯已經和歐米茄8500機芯是一樣的打磨水準了。
在售價幾萬人民幣的手錶裡面,勞力士現在的32系機芯一定是算打磨處理比較好的。但是由於價位的限制,很多地方還是不能做到完美,比如機芯夾板的後面是沒有打磨的。這個不能強求,量產品牌裡面要打磨好,還是老老實實去買百達翡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