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創新的自貢彩燈
大量採用新材料、新科技的燈組
大量採用新材料、新科技的燈組
採用絲架工藝製作的卡通造型燈組(海天彩燈供圖)
採用絲架工藝製作的卡通造型燈組(海天彩燈供圖)
四川新聞網自貢9月27日訊 (記者 徐昭磊 攝影報導 )源於傳統賞燈風俗,自貢燈會如今已發展成一個長達數周的年度娛樂活動,平均每年接待遊客200萬人次。不僅如此,自貢燈會還在60多個國家、國內500多個城市展出,自貢市也成為四川唯一、中國第13個國家文化出口基地。
在走出去的背後,是自貢彩燈在傳承中的不斷創新。從1964年自貢舉辦首屆迎春燈會以來,自貢的能工巧匠們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嘗試用各種新奇的材料豐富制燈工藝。一組自貢燈會的老照片見證了自貢彩燈的不斷進步。
第一屆恐龍燈會傳統彩燈大放異彩
1987年元月10日,第一屆國際恐龍燈貿交易會開幕,展出50天。這屆燈會,有84個單位和個人,以及日本、美國都有送燈參展。布展由市人民公園向外延伸,龍鳳山公園及濱江路用彩燈裝點,燈火輝煌;釜溪河上張燈結彩,王爺廟前搭起「龍門」遊人可由此下釜溪河乘「龍舟彩船」瀏覽燈城風光;進入市區主要街口搭起掛滿彩燈的拱門;高大建築掛著一串串彩燈;居民、店鋪門前掛各式花燈。
今年77歲的胡德芳是這屆燈會總設計師之一。說起這段經歷,胡德芳話語充滿了自豪:「燈會門票是我設計的,為此,我在湖邊上坐了一個下午畫出了票面上的圖案;為了布展及確定確定每個燈組安裝位置,我拿著捲尺圍著公園走了一圈,硬是一步一步踩出了第一張『公園平面圖』並沿用至今。」
自貢海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海天文化研究院院長王波對那一屆燈會也是記憶猶新。「大型燈組很多,題材也和豐富,有『荷花仙子』、『群龍戲珠』等主題,傳統的制燈工藝充分展示了自貢彩燈『型色聲光動』的特點。
1999年首推主題概念的燈會
上海豫園商城,歷史悠久,聞名遐邇。1999年,自貢海天彩燈開始參與豫園的元宵燈會製作。「以前的燈會都是組團式的,商家選擇好成品燈後,彩燈製作單位將其拆分運輸,再運到展覽現場組裝。」王波說,但上海豫園場地很小,不能放置故事題材的大型燈組。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王波帶領團隊勘察完現場後,決定用豫園的文化背景量身訂製燈組,因地制宜地將燈組縮小,上牆、上個樓……為豫園量身打造岀不影晌豫園商業經營、不破壞文物通道牆面等特殊位置的特色組燈。「這是我們第一次推出主題概念的燈會,也開創了自貢外出展覽辦主題燈會的先河。」王波說。
絲架造型賦予彩燈更多的創造力
以前自貢彩燈在人物頭部造型上,大多採用玻璃鋼和泡沫。「這些材質都不透光,夜晚呈現出的效果不好,使得燈組在古代人物題材的表現上受限。」王波告訴四川新聞網記者,2005年,海天彩燈接到迪士尼的訂單,需要製作30多個人物各異的卡通場景,「顯然,繼續使用玻璃鋼製作卡通人物已經不能呈現出完美的效果。」為此,王波和同事們經過一兩個月的技術攻關,完成了技術創新。他們用絲架焊接當骨架,表面用傳統的裱糊工藝造型。「這樣既能滿足透光,也能呈現更為豐富的卡通造型。」王波說。 此後,這種工藝被自貢彩燈廣泛採用。
在傳承和創新中迸發新活力
傳統的手工藝和新技術、新材料碰撞出無限多的可能性。2003年,王波第一次在國外看到LED燈。這種低能耗、能控制變光的新型燈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波意識到,這種光源很可能是以後彩燈發展的方向。但在當時,LED燈成本過高,不宜推向市場。王波和同事們一起,通過技術攻關,用霓虹燈代替LED燈,於2004年在成都春熙路推出了用鋼架做彩門,四周綑紮霓虹燈的第一代光雕彩門。「當夜晚降臨,這個燈組夢幻的效果在業內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王波回憶說,後來他們又對燈組的材料和工藝進行了不斷的改進,很快又結合裱糊工藝推出了第二代。如今,光雕燈組已經做到了第四代,燈組從造型、材料、工藝上都在不斷的升級。
第九屆國際恐龍燈會( 中國彩燈博物館供圖袁鵬攝影)
光雕門(海天彩燈供圖)
歷屆燈會( 中國彩燈博物館供圖袁鵬攝影)
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