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溫哥華的魚
戰列艦三國志,終於說到了日本。寫這一系列的初衷就是介紹二戰三支最強海軍中戰績最大的那艘戰列艦。這一殊榮應該歸誰,對美國和英國都非常好確認,「華盛頓」號擊沉了「霧島」號,是美國戰列艦中唯一單挑開葷的;「厭戰」號更是皇家海軍的頭號功臣,從日德蘭打到諾曼第,多次力挽狂瀾;唯獨日本,坐擁12艘戰列艦,卻難以找出什麼亮眼的戰績。
無論是「大和飯店」、「武藏旅館」,還是老旗艦「長門」號,這些帝國精華大部分時間都待在柱島或者特魯克錨地坐等決戰的到來,直到最後灰飛煙滅。只有四艘金剛型戰列艦為聯合艦隊徵伐四方,疲於奔命。矮子裡頭挑長子,想來想去還是寫「金剛號」 - 這艘二戰中日本最老舊的戰列艦吧。
造艦計劃起源
在經歷了1894年甲午海戰和1905年對馬海戰,接連擊敗清朝和俄國兩個巨人之後,日本終於從偏居一隅的莞爾島國躋身海軍強國之列。日俄戰爭結束後的1907年,日本制定了新的國防方針,將頭號假想敵設定為老對頭俄國,緊隨其後的就是崛起中的美國。美國在3年內建成了3型13艘戰列艦,海軍實力到1908年已經躍居世界第三,對日本的潛在威脅越來越大。該方針規定日本海軍最低限度應以艦齡不滿8年的8艘戰列艦和8艘裝甲巡洋艦為核心,保持東亞地區的海上優勢,這就是一直延續至今的「八八艦隊」概念。
在當年的海軍規劃中,將建造伊號戰列艦「河內」號、呂號戰列艦「攝津」號和伊號裝甲巡洋艦「金剛」號。但1906年下水服役的英國「無畏」號戰列艦開啟了戰列艦的新紀元,令兩艘河內型準無畏艦尚未開工就已經落伍,「金剛」號的建造計劃也被取消(日本海軍習慣用「型」而不用「級」,比如大和型戰列艦)。
> 1911年間正在海試中的「河內」號戰列艦,滿載排水量2.1萬噸,其12門主炮均為12英寸,但前後4門為50倍徑,舷側的8門為45倍徑,無法統一火控,所以被歸為準無畏艦
1909年,英國開工建造俄裡翁級戰列艦和獅級戰列巡洋艦,進入採用343毫米主炮且炮塔全部沿中軸線布置的「超無畏艦」時代。
自建立近代海軍開始就一切以英國為師的日本海軍(這不是說笑,1870年天皇訓令中明確規定皇家海軍為日本的榜樣)緊跟潮流,修改了《1907年海軍規劃》中計劃建造而尚未開工的4艘戰列巡洋艦的設計,增大艦體和主炮口徑,將其打造為日本首級「超無畏艦」- 日本稱為「超弩級戰艦」。
1910年,帝國議會通過了內閣提交的《海軍新充實計劃》,撥款建造1艘戰列艦和4艘戰列巡洋艦,這艘戰列艦就是後來的「扶桑」號,戰列巡洋艦則是金剛型。
超無畏艦的技術水平和建造工藝已經大大超越了日本當時的工業能力,所以在自行建造戰列艦多年後,日本依據1902年籤訂的《英日同盟協約》向英國訂購新型戰列巡洋艦的首艦並引進全套技術,剩餘三艦在國內建造,以提高自己的造艦水平。
西門子事件
各英國造船廠都對這一工程顯示出很大的興趣,主要競爭者是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公司和維克斯船廠(兩家公司於1927年合併成為著名的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雙方使出渾身解數招攬這份東洋生意。這期間發生了著名的西門子事件,維克斯船廠指示日本代理三井物產和負責艦船建造的艦政本部私下接觸,將擁金比例翻倍(2.5%提高到5%),赴英考察船廠的藤井光五郎大佐遂提交了有利於維克斯的考察報告。
最終日本人選定了維克斯船廠,於1910年11月籤訂了「金剛」號的建造合同,價格為2307100英磅,同期在維克斯開工的獅級2號艦「皇家公主」號為2092214英鎊,「金剛」號貴了10%。事後藤井收到21萬日元的回扣,艦政本部部長松本和中將則收到約40萬日元。當時的日元是非常值錢的,在東京蓋棟房子也只要一千日元。20萬日元約等於現在的2億日元、1300萬人民幣!
3年後的1914年1月,德國西門子公司爆出在「金剛」號無線電和電力設備採購招標中向艦政本部軍官行賄的醜聞(行賄金額1千英鎊)。一名西門子日本分公司的德國僱員偷出了相關文件和電報,向西門子公司訛詐50萬馬克,失敗後他將文件賣給了路透社。隨後日本新聞界開始對這一事件窮追猛打,並逐漸揭露出總承包商維克斯公司的更大醜聞。
> 東京海軍省舊址
時任首相 - 明治海軍之父、也是第一位海軍將領出身的首相 - 山本權兵衛大將正在推動擴建海軍,海軍軍費已經耗盡了政府預算,正計劃增稅。事件持續發酵引發大規模示威,直至2月份東京的2次暴亂,最後不得不出動陸軍一個大隊彈壓。在國會兩院先後拒絕批准當年度海軍預算後,山本權兵衛內閣被迫總辭職,引發日本政壇巨震,海軍形象一瀉千裡,對今後二十幾年日本陸海軍的政治角力帶來深遠的影響。事後維克斯和西門子公司被判罰巨額罰款,不得再參與日本軍方工程;山本權兵衛被編入預備役,未能位列元帥府;已經升任吳鎮守府司令長官的松本和也身涉其中,被軍事法庭判刑三年,罰款40.98萬日元。
看來新興國家和地區軍購弊案不是印度、臺灣的專利,它們的老師就是日本。
設計師與造船廠
雖然採購過程中有些汙點,當時英日雙方在軍艦的設計建造上還是很用心的。英國方面由維克斯巴羅船廠(Barrow-in-Furness Shipyard)的主任設計師喬治·瑟斯頓爵士負責設計,他曾在15年前參與設計過同樣由維克斯建造的「三笠」號和「香取」號戰列艦。
大部分英國主力艦都是由國家隊 - 海軍造艦局設計的,瑟斯頓過去設計的軍艦多為出口巴西、智利、俄國的外貿產品,但他在維克斯船廠監造過一系列重要的英國戰艦,包括已建成的聖文森特級戰列艦3號艦「前衛」號、獅級戰列巡洋艦2號艦「皇家公主」號、鐵公爵級戰列艦4號艦「印度皇帝」號、當時在建的「愛爾蘭」號戰列艦(由戰列巡洋艦升格而來,原為奧斯曼帝國訂購的「瑞沙德五世」號)號,設計和工程經驗非常豐富。
> 維克斯公司當年的廣告,「金剛」號和「皇家公眾」號作為代表作品出鏡
說個小插曲,喬治·瑟斯頓原名Thomas George Owens,在1915年受封爵士前夕才改名為Thomas George Owens Thurston,給自己加了一個姓。所以在1910年設計「金剛」號的時候,他的名字是喬治·歐文斯。瑟斯頓也不是有些文章中說的「胡德」號設計師,「胡德」號是由設計師E.L. Attwood領導的海軍造艦局設計團隊完成的。除了在1920年獲頒英國的KBE爵級司令勳章,瑟斯頓還得到過日本頒發的旭日勳章,以表彰他對日本海軍發展的貢獻。
再說說這家巴羅造船廠,在當時它並不是英國最大最出名的造船廠。一戰前鼎盛時期的英國擁有10家主要造船廠,單以主力艦的建造數量來看巴羅造船廠只能排在中遊,龍頭老大是格拉斯哥的約翰·布朗造船廠。
> 上圖為從1907年「鐵公爵」號下水開始到1944年「前衛」號下水為止英國39艘主力艦的建造分布情況,圖中的年份為下水時間,僅有帶星號的4家造船廠倖存到今天。目前網上似乎還沒有類似的圖文資料,這張圖查資料加製作花了1個多小時,也算給「厭戰」號一文做個補充(建議BB黨橫屏觀看此圖)。
但是在英國造船業嚴重萎縮的今天,巴羅造船廠對皇家海軍來說卻是舉足輕重,其重要性甚至超過了建造伊莉莎白女王級航母的羅塞斯造船廠。因為自1964年開始,除了「徵服者」號(就是馬島戰爭中擊沉「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的那艘)、「聲望」號和「復仇」號(決心級戰略核潛艇第3、4號艇)3艘在卡梅爾·賴德造船廠建造以外,英國所有的核潛艇都是由巴羅造船廠建造的。
今天作為BAE系統海事-潛艇分部,它正在建造機敏級攻擊型核潛艇,並研製下一代無畏級戰略核潛艇。在2003年拆分終止水面艦艇業務之前,它還建造了著名的「無敵」號航母和2艘海神之子級船塢登陸艦。
> 巴羅造船廠全景,上方那座白色的大型建築就是潛艇總裝車間,同時這裡也是「金剛」號的出生地
> 我們平時看到的英國核潛艇下水照片都是以這座廠房為背景的,圖為2017年5月1日,下水後的機敏級4號艇「大膽」號
扯遠了,一不小心又開啟了皇家海軍的憶甜思苦時間,看看它今天的熊樣,真是不勝唏噓。回到109年前的1910年,日本方面也不是單純掏錢買軍艦,艦政本部和海軍上下都深度參與到整個規劃設計過程中,從主炮口徑、主炮數量到裝甲配置、艦艏線形,都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要求,也做出了審時度勢的決斷和妥協,令「金剛」號成為戰列艦史上最成功的國際合作典範。
我總覺得明治、大正時期的日本海軍高級將領要比昭和時代的強很多,更清醒、更務實也更果敢,而越到二戰後期海軍高層就越保守、怯懦而迂腐,比如消失在暴風雨中的古賀峰一。
1911年1月17日,這最後一艘由外國建造的日本主力艦在巴羅造船廠鋪設龍骨,工期29個月。1912年5月18日下水,並在同一天被命名為「金剛」號。
從這個艦名也可以看出它在當時是歸於戰列巡洋艦類別的,以大阪府奈良縣境內海拔1125米的金剛山命名。日本海軍艦艇命名規則是1905年由時任海軍大臣的山本權兵衛提出的,規定如下:
戰列艦以古代藩國(令制國)或者日本傳統國名命名:如長門、扶桑
7500噸以上一等巡洋艦採用山嶽名:如鳥海、高雄(「高雄」號重巡之名不是臺灣的高雄市,而是京都府的高雄嶽)
輕巡(包含後來升級為重巡的輕巡)採用河川名:如利根、鈴谷(鈴谷川位於庫頁島)
驅逐艦採用風花雪月等自然現象和植物命名,魚雷艇用鳥類名:如著名的三大祥瑞 - 雪風、時雨、野分(指立春起第210天能將野草吹倒分開的強烈陣風)
航母特殊一點,改裝的繼承之前艦名:如赤城、加賀;新造的航母多用龍、鶴、鳳等吉祥生物:如翔鶴、瑞鳳;民船改裝的用鷹字:如隼鷹
下水之後,「金剛」號被拖往樸次茅斯海軍船廠,在那裡完成舾裝。「金剛」號全艦所用的零部件和設備全部為英國製造,於1913年4月16日完工。
> 1913年8月在英國海試中的「金剛」號
1913年8月16日,「金剛」號註冊日本海軍艦籍,正式服役,首任艦長為中野直枝大佐。12天後「金剛」號離開樸次茅斯經南非歸國,10月20日抵達新加坡補給整修一個星期(誰能想到29年後學生在此把老師打得滿地找牙)。11月5日,「金剛」號抵達橫須賀,加入臨時艦隊第1艦隊,日本海軍從此跨入超無畏艦時代。
因為開工及時、建造順利,「金剛」號在一戰爆發前即交付日本,從而避免了智利和奧斯曼帝國的戰列艦在開戰後被英國強行徵用的命運。
「金剛」號的設計圖紙是在1910年夏天基本完成的,1911年2月全套英文設計圖紙副本交付日本,艦政本部立即組織翻譯,隨後展開國產化準備。在此之前,日本方面已經派出了2百多名造艦技術人員赴英參與「金剛」號的建造全過程。維克斯公司還根據合同為後續3艦提供了很多關鍵設備,比如裝甲板、揚彈機、海水循環裝置、各種閥門等,甚至包括探照燈。
9個月後,由橫須賀海軍船廠承建的2號艦「比睿」號於11月4日開工,工期33個月,1914年8月4日完工。
> 1913年9月20日,舾裝中的「比睿」號
3號艦「霧島」號由長崎三菱造船建造,4號艦「榛名」號由神戶川崎造船廠建造,2艦分別於1912年3月17日和16日開工,1915年4月19日同一日完工,工期均為33個月,這也是日本私人造船廠承建的首批戰列艦。也有說法「霧島」號應該是4號艦,但是因為它早下水13天,習慣上還是以「榛名」號為4號艦。
> 1913年12月1日舉行下水儀式的「霧島」號
順便也做了一下舊日本海軍四大造船廠的分布情況:
無論是造船廠的數量還是造艦規模,和堅持兩強標準的英國相比當然是大為遜色的,但對於一個剛剛開啟近代化進程不足半個世紀的東亞國家來說這已經非常不易了。即使到了今天,日本海自的新艦也還是在各大造船廠間平均分配建造,雖然造價更高但可以維持整個國家的造艦潛力。
設計特點
對於「金剛」號是以哪艘軍艦為藍本設計的一向有不少爭議,有說「獅」號的,有說「虎」號的,還有說是「愛爾蘭」號戰列艦的戰巡版,實際上都不準確。瑟斯頓在設計「金剛」號的時候確實是以手頭的「皇家公主」號圖紙為基礎的,但因為是外貿艦不受皇家海軍艦隊編成和戰術的束縛,他可以放開手腳根據日方要求進行改動,因此變化很大。
【 總體布局 】
「金剛」號的艦體設計繼承了自「無敵」號開始的英國戰列巡洋艦模式,長艏樓、三角桅、三煙囪、V字形尖艉,長寬比接近8,整體線形都是為了突出速度優勢。
但外觀上的區別也是非常明顯的。首先是艦艏,「金剛」號沒有採用英國軍艦慣用的前傾式衝角艏,而是全新設計了一個飛剪艏。事實上絕大多數皇家海軍的戰列巡洋艦在一戰中從未離開過小小的北海,而志在整個太平洋的日本海軍眼光顯然更高。日本海軍在主力艦上採用飛剪艏是從「攝津」號開始的,摸著石頭過河的日本海軍特意為2艘河內型戰列艦配備了不同艦艏進行對比驗證,首艦「河內」號仍是英式直角艏,2號艦「攝津」號則改為飛剪艏,艦身加長2.2米,不過水線以下部位和「河內」號相同,呈接近直角的折線。
日本海軍內部曾對採用飛剪艏有很大的反對意見,原因不是技術性能問題,而是面子問題。因為傳統上飛剪艏是巡洋艦以下的中小型軍艦用的 - 「有損天皇陛下戰列艦的威儀」。1912年2艦完工後經過海試對比,「攝津」號的耐波性要大大優於「河內」號。
「金剛」號進一步將水線以下部位改為圓滑過渡,呈現出工藝複雜且造價更高的雙曲線型,但航行阻力更低,成為獨具日本特色的艦艏設計,並應用到之後的扶桑型和伊勢型上。
> 「金剛」號大比例模型清晰地展現了雙曲線飛剪艏的特點
「金剛」號的主炮塔布置方式也有很大改變,「獅」號舯部2、3號煙囪之間的Q號炮塔被移到了3號煙囪之後,本來只有兩舷各120度的射界,現在擴大到了300度,艦尾方向的火力密度提高了一倍。
「金剛」號的艦艉呈尖V型,可以說是世界上所有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裡最尖銳的一級,比「獅」號尖8度,甚至比它自己艦艏的形狀還要尖銳,採用這樣的艦艉形式主要是為了減小航行阻力。
「金剛」號的線形設計非常成功,長度和寬度都比獅級略有增加,標準排水量輕一些,在發動機功率稍低的情況下續航力要大得多,航海性能十分出眾。
【 火炮 】
在最初的設計中,「金剛」號配備的是10門12英寸(304.8毫米)50倍徑主炮。但日本駐英海軍武官加藤寬治中佐在1909年得到了為獅級開發的新型13.5英寸45倍徑MK V型主炮的射擊數據,威力比12英寸主炮提高了很多。
加藤寬治是海兵18期首席,日本首屈一指的炮術專家,曾擔任「三笠」號炮術長並率先提出集中控制主炮射擊的理論,為對馬海戰的勝利奠定了戰術基礎,日後出任聯合艦隊第17任司令長官。「首屈一指的炮術專家」這個說法在前面兩篇戰列艦裡都出現過,本來覺得太重複了,不過我推敲了一下還是第三次用這個詞,因為這樣的描述最準確,加藤寬治確實可以和威利斯·李、薩默維爾並列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戰列艦炮術指揮官之一。
日本國力薄弱,無法像英國那樣每年開工一個新級別的戰列艦,大批量建造,快速迭代,因此只能以質取勝,儘量把主炮口徑加大。當時維克斯已經試製成功口徑更大的14英寸45倍徑主炮,但尚未進行實彈試驗。在加藤寬治極具前瞻性的大力推動以及維克斯的推薦下,日本海軍委託維克斯繼續開發該炮,並借用皇家海軍的靶場進行測試。
鑑於當時傲視天下的雄厚科技和造艦實力,而且高利潤的軍貿是英國的重要收入來源,皇家海軍並沒有對外銷軍艦設定任何技術限制,特別是對於盟友加學生的日本,為14英寸主炮的研製大開綠燈。
這門炮的名稱非常混亂,1910年11月維克斯將初始設計提交給日本,為了掩蓋真實口徑,維克斯在內部文件中將其稱為「12英寸維克斯MK J海軍炮」,而日方文件則稱為「12英寸明治43式」。試製成功後英方命名為「維克斯14英寸/45海軍炮」,日方稱為「14英寸43式(M1910)」,日本授權引進的國產化產品稱為「14英寸41式(M1908)」。1917年日本的度量衡單位轉為公制,該炮又改名為「36釐米41式」。
> 建造中的「金剛」號,炮塔設計具有濃鬱的英國色彩,和伊莉莎白女王級的15英寸炮塔非常相似,注意「金剛」號和「比睿」號的炮塔側面具有明顯的2段折線,而「霧島」號和「榛名」號的炮塔是圓弧型的。
1911年11月29日,在英、日雙方海軍共同見證了新炮的成功測試後,海軍大臣齋藤實正式批准將金剛型的主炮口徑升級為14英寸,一舉超越皇家海軍自己配備的13.5英寸成為當時世界上口徑最大的艦炮,一年半後英國推出的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才憑藉15英寸主炮奪回這項桂冠。此時「金剛」號已經開工了10個月之久,維克斯公司不得不對大量設計進行緊急修改以免延誤工期。
這門14英寸火炮重86噸,身管長16米,壽命250-280發,三式穿甲彈和三式高爆彈的彈丸重量都是635公斤,炮口初速775m/s。金剛型主炮的射角為-5/+25度,這麼大的射角在1912年時是沒有先例的,賦予它遠達35.45公裡的最大射程;更難得的是該炮可在-5/+25度範圍內的任意角度裝填,射速因此達到2發/分鐘。這樣的數據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各項指標比13.5英寸的Mk V型都要高出一籌,憑藉其準確的彈道和穩定的性能被讚譽為日本海軍最優秀的戰列艦主炮。
> 1914年10月,神戶川崎造船廠正在吊裝「榛名」號的前主炮
相比之下之後日本自行設計的扶桑型戰列艦主炮最大仰角只有20度,最大射程僅有22.5公裡,裝填仰角固定於5度,每射角一發後都要回到這一角度裝填,射速僅為1發/分鐘。加上中間2座炮塔只能向兩舷射擊,12門主炮的射擊效能甚至不如金剛型的8門。
僅有「金剛」號和「比睿」號裝配的是英國原裝炮管,維克斯共生產了20門內。日本引進了全套火炮生產技術,由吳市兵工廠和日本鋼鐵廠仿製改進,共生產80門,裝備在金剛型剩餘2艦和扶桑型、伊勢型4艦上。
> 1934年另一位日本海軍炮術專家 - 第二艦隊司令長官高橋三吉海軍中將在「山城」號主炮前 - 「金剛」號同款
該型火炮唯一的缺點是制退復進機採用由鍋爐蒸氣驅動的蒸氣泵提供的水壓動力。和航母的蒸汽彈射器類似,如果8門主炮齊射蒸汽消耗量過大,蒸汽壓力下降將導致制退延遲,降低射速。
除了主炮,金剛型的副炮也進行了升級,安裝了16門6英寸(152毫米)41式炮廓炮,達到鐵公爵級戰列艦的水平,以應付威脅越來越大的魚雷艇和驅逐艦,而當時英國戰列巡洋艦的副炮都是4英寸。另外還配備了4座76.2毫米三式單管副炮和兩舷各4座固定式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 裝甲 】
金剛型的主裝甲帶為8英寸(203毫米)厚,延申到水線下1米處。根據日俄戰爭的經驗,日方堅持要求在主裝甲帶水線下方增設3英寸的下裝甲帶,這一設計日後為所有英國戰列巡洋艦所繼承,包括「虎」號、聲望級和「胡德」號。核心區擁有19毫米的穹甲保護;司令塔四周裝甲為14英寸,頂部9英寸;炮塔四周裝甲為9英寸,頂部2英寸,炮塔座圈10英寸。當時對水平防禦相當不重視,水平裝甲只有1.5-2.3英寸,上部覆蓋60毫米厚的柚木甲板。總體防護性能和獅級差不多,充分體現了戰列巡洋艦重火力、速度,輕防護的特點。
「金剛」號的裝甲採用VC維克斯滲碳鋼,後續三艦則配備的是KC克虜伯滲碳鋼,在維克斯的技術支持下由吳海軍工廠甲鐵鍛鍊廠製造。
> 1920年9月,「榛名」號的A號炮塔因引信故障點燃發射藥包而殉爆,半截右側炮管和炮塔前部被炸飛掉入海中,炮閂和剩下的炮管則掉進了座圈裡,頂蓋也被掀起但被上方B號炮塔的炮管擋住。圖為海軍調查組正在檢查傷勢,可以看見炮塔側面是圓弧型的,而且頂部裝甲非常薄弱。
【 動力 】
日本對金剛型的航速提出了很高的指標,以力圖在速度上壓倒潛在對手。全艦共配備了36座維克斯製造的亞羅式三筒水管煤/油混燒鍋爐,以煤為主燃料,在煤炭上噴淋重油作為助燃劑,燃料攜帶量為4千噸燃煤加1千噸重油,超過滿載排水量的1/6。因為煤的燃燒速度比較慢,要產生足夠大的蒸汽壓力驅動蒸汽輪機,以當時的技術水平就只能增加鍋爐的數量,整個艦底都被鍋爐系統塞得滿滿當當 。
> 「無敵」號戰列巡洋艦剖面圖,它裝備了31座鍋爐
因為鍋爐眾多,煙囪也比較多,1號煙囪連接了12座鍋爐,2號煙囪8座,3號煙囪16座,所以中間一個煙囪比較小。「比睿」號安裝的是吳海軍工廠仿製的伊號艦本式鍋爐,「霧島」號和「榛名」號採用的是改進型呂號鍋爐。
「金剛」號、「比睿」號和「霧島」號三艦採用兩組改良型帕森斯式蒸汽輪機,每組各有一套高低壓蒸汽輪機組,每舷外軸由高壓輪機驅動,內軸由低壓輪機驅動,四個螺旋槳均為三葉槳,輸出功率6.4萬軸馬力。「榛名」號是個例外,它採用約翰布朗公司和柯蒂斯聯合開發的柯蒂斯式蒸汽輪機,驅動形式和輸出功率相同。
> 舾裝中的「金剛」號艦艉特寫,2副腎型船舵的形狀很特別,艦殼側面的凹餡部位是預留安裝舷側裝甲帶用的,艦尾已經安裝了被稱為「Admirals walk」的高級軍官專用遊廊,所有舷窗上方都有半圓型的擋雨條,工藝相當精緻。
獅級更是配備了42座鍋爐,輸出功率比金剛型還要高出6千馬力,在尺度和排水量都接近的條件下,兩型戰巡的設計最高航速同為27.5節,可見金剛型的動力和線形設計要更加優秀。在英國的海試中,配齊火炮和裝甲的「金剛」號曾跑出28節的高速。
上圖為1913年9月22日,歸國途中的「金剛」號駛入南非開普敦福斯灣,由右側3700噸的運煤船Southborough號為它補充燃煤。整個過程極端繁瑣:先把散裝的煤從運煤船煤倉內鏟入麻袋中,然後把麻袋用梯子或者吊車運到「金剛」號甲板上,再通過滑槽送入艦體內部,最後用獨輪車推進「金剛」號的煤倉。補給過程從23日早上7:45一直持續到26日中午共約76小時,全艦官兵出動平均每天也只能補充1200噸煤。補完煤全艦都籠罩在一片煤灰之中,又花了幾天時間進行徹底的清潔,「金剛」號直到10月2日才離開開普敦。
由此可見當年費舍爾和邱吉爾在規劃伊莉莎白女王級時堅持採用燃油專燒鍋爐是多么正確 - 參見戰列艦三國志 -「厭戰」號(1)。
金剛號在海試過程中發現1號煙囪距離前部上層建築過近,逆風時煙囪的黑煙嚴重影響艦橋的視線。於是從「比睿」號開始1號煙囪後移並且加高,成為區別「金剛」號最明顯的特徵。
> 1914年的「金剛」號,3座煙囪一樣高
> 1915年停泊在佐世保的「比睿」號,1號煙囪明顯凸起
金剛號的意義
在伊莉莎白女王級建成之前的一年多時間裡,金剛型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戰艦,布局新穎合理,火力兇猛精準,航速快、續航力大,是原教旨主義戰列巡洋艦的代表之作,讓費舍爾心愛的獅級黯然失色。
對日本海軍來說,「金剛」號帶來的先進理念和造艦技術令日本海軍從準無畏艦時代的迷茫落伍一躍跨入世界先進行列,其設計哲學被貫徹到今後幾代戰列艦的建造中。
原本同期規劃的「扶桑」號戰列艦在拿到「金剛」號圖紙之後才由造船中將近藤基樹博士領銜開始設計,將其放大為戰列艦,但因設計經驗不足,堆砌了太多武備,導致操艦穩定性很差,火炮設計和布局也不合理,實際使用情況非常不理想,成為戰列艦設計失敗的典型。
之後改進的伊勢型依然不夠完善,直到長門型才汲取了足夠經驗名列Big 7之列,在此之前已經花費了4條戰列艦用於試錯,佔二戰日本戰列艦總數的1/3,代價可謂非常高昂。從中也折射出軍艦設計之難,大英帝國數百年的海軍積澱不是學生拿到圖紙修修改改就能複製成功的。
> 1935年東京灣,由近到遠依次為著名違章建築2號「山城」號、著名違章建築1號「扶桑」號和「榛名」號
由此聯想到中國的航母,從買來一具「瓦良格」號的空殼到「遼寧」號滿載戰機服役,再到國產新航母下水海試,這其中的曲折變遷遠不是修復、仿造這麼簡單。
對皇家海軍來說,一艘外貿戰巡設計得如此成功也讓他們刮目相看。當時皇家海軍和造船工業聯繫緊密,英國境內所有的造船廠都對海軍造艦局完全開放,交流頻繁;另一方面在一戰前雖然英、德、美等國的主力艦發展迅猛,但唯一的實戰經驗卻是來自於日俄戰爭,戰勝者日本的經驗教訓為所有海軍強國所重視。因此在設計「虎」號戰巡時充分吸取了「金剛」號的優點對獅級原型進行了重大改進,開工時間比「金剛」號要晚1年半,被單獨劃分為一級。13.5英寸主炮保留,但主炮布局改為金剛型那樣的前後配置,副炮升級為6英寸,外觀和「金剛」號非常接近。
> 「虎」號戰列巡洋艦,可以看作是單桅版的「金剛」號
至於「愛爾蘭」號戰列艦,它開工比「金剛」號晚11個月,排水量要小近5千噸,10門主炮的配置完全是多炮塔外貿戰列艦的老路,和「金剛」號拉不上什麼關係。
最近中國軍迷們都有點心不在焉,除了國慶閱兵其它話題似乎都已經吊不起興趣了
。也有網友讓我講講075、直-20這樣的熱點,國產裝備像井噴一樣發展,大家的期望值也被抬得越來越高。
不過我還是不太喜歡預測,因為水平有限,沒有眼見為實的證據那大部分都只是瞎猜。比如075,大家恨不得它就是美國級的翻版,燃氣輪機、垂直起降戰鬥機都要上,但從最新的船廠諜照看它應該使用的是柴油機。是落後還是務實?沒有親身經歷過研發的吃瓜群眾是真的沒有發言權。
同樣現在談到日本海自,大家也都頗有點看不上眼。我們的052D已經下水了20艘,055也正在下餃子,而日本從1991年下水的「金剛」號到2019年的「羽黑」號,28年間也就整出8艘宙斯盾艦,顯然是被彎道超車了。
如果把眼光放到一百年前,日本也曾經彎道超車過,而且超得更兇。甲午戰爭前中國的兩艘「定遠」、「鎮遠」裝甲艦對日本海軍來說還是高山仰止,而18年後的1912年11月,日本自行建造的、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比睿」號下水時,溥儀皇帝才剛剛退位9個月,諾大個中國只能建造2千噸級的鋼甲快船,海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再過30年,「大和」號達到了戰列艦的頂峰,但很快隨著比基尼島升起的蘑菇雲,唯一倖存的「長門」號也被歷史的浪濤淹沒,日本戰列艦隊被徹底清零。
所以相對於「彎道超車」,我更喜歡的詞是「以史為鑑」。彎道超車看上去很嗨,但是也很容易翻車。百年海軍,我們從過去能學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