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柔性電極的自適應機器學習可穿戴生物傳感系統,用於手勢識別

2020-12-26 3xmaker合越智能

帶有印刷柔性電極的自適應機器學習功能的可穿戴生物傳感系統,用於手勢識別

想像一下在沒有鍵盤的情況下在計算機上打字,在沒有控制器的情況下玩視頻遊戲或在沒有輪子的情況下駕駛汽車。

這是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工程師開發的一種新設備的目標之一,該設備可以根據前臂中檢測到的電信號識別手勢。該系統將可穿戴生物傳感器與人工智慧(AI)相結合,有一天可以用於控制假肢或與幾乎任何類型的電子設備進行交互。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創建了一種新設備,該設備將可穿戴生物傳感器與人工智慧軟體結合在一起,可以根據前臂中的電信號模式識別人打算做出的手勢。該設備為更好的修復控制和與電子設備的無縫交互鋪平了道路。 該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Electronics》"具有可用於手勢識別的傳感器內自適應機器學習的可穿戴生物傳感系統",(2020年)。 DOI:10.1038 / s41928-020-00510-8。

"假肢是這項技術的重要應用之一,但除此之外,它還提供了一種非常直觀的與計算機通訊的方式,"曾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系攻讀博士學位的新論文的第一作者阿里·Moin說 。"讀取手勢是改善人機互動的一種方法。儘管還有其他方法,例如通過使用攝像頭和計算機視覺,這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還可以維護個人的隱私。"

用於sEMG的可穿戴生物傳感系統

為了創建手勢識別系統,該團隊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氣工程學教授安娜·阿里亞斯(Ana Arias)合作,設計了一種靈活的臂章,可以讀取前臂上64個不同點的電信號。然後將電信號饋送到電子晶片,該晶片用AI算法編程,該算法能夠將前臂中的這些信號模式與特定手勢相關聯。

該團隊成功地教授了該算法來識別21種單獨的手勢,包括豎起大拇指,拳頭,平坦的手,舉起單獨的手指並計數數字。"當您希望手部肌肉收縮時,大腦會通過脖子和肩膀的神經元向手臂和手部的肌纖維發送電信號," Moin說。"從本質上講,袖帶中的電極所感應到的就是這個電場。這並不是那麼精確,因為我們無法確定觸發了哪些確切的纖維,但是在電極密度高的情況下,它仍然可以學會識別某些模式。"

用於sEMG的可穿戴生物傳感系統。

研究中使用的手勢類別和sEMG記錄特徵。

超維計算算法的高級AI

像其他AI軟體一樣,該算法必須首先"學習"手臂中的電信號如何與各個手勢相對應。為此,每個用戶必須在一個接一個地做手勢的同時戴上袖帶。

但是,新設備使用一種稱為超維計算算法的高級AI,該算法可以使用新信息更新自身。

舉例來說,如果與特定相關的電信號手的姿勢變化,因為用戶的手臂變得吃力,或者提高他們的頭頂上他們的手臂,該算法可以將這些新信息納入其模型。

用於將sEMG數據窗口投影到超向量的超維計算算法。

Moin說:"在手勢識別中,您的信號將隨著時間而改變,這可能會影響模型的性能。" "通過更新設備上的模型,我們能夠大大提高分類的準確性。"

新設備的另一個優點是,所有計算都在晶片上本地進行:沒有個人數據傳輸到附近的計算機或設備。這不僅加快了計算時間,而且還確保了個人生物數據的私密性。

傳感器內訓練,更新和分類結果。

"當亞馬遜或蘋果創建算法時,他們會在雲中運行一堆軟體來創建模型,然後將模型下載到您的設備上,"唐納德·O·佩德森(Donald O. Pedersen)傑出的電氣工程學教授揚·拉巴伊(Jan Rabaey)說。伯克利和該論文的高級作者。"問題在於,您只能使用該特定模型。在我們的方法中,我們實施了一個過程,該過程是在設備本身上進行學習的。這非常快:您只需要執行一次,然後開始做這項工作。但是,如果做更多次,它就會變得更好。因此,它是不斷學習,這就是人類的工作方式。"

雖然該設備尚未準備好用於商業產品,但Rabaey表示,可能需要進行一些調整才能達到目標。

"這些技術大多數已經存在於其他地方,但是該設備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生物傳感,信號處理和解釋以及人工智慧集成到一個相對較小,靈活且具有低功耗預算的系統中," Rabaey說。

相關焦點

  • 可穿戴設備:新互動,增強感知與生物測量
    可穿戴設備不僅局限於人類,用於跟蹤或寵物健身的智能寵物項圈也已面市。更多基於可穿戴式柔性傳感器的生物力學與運動體育測量解決方案@南京合越智能www.3xmaker.com可穿戴時代才剛剛開始。研究人員與產品開發者正在研發各種新型可穿戴設備,例如智能指甲、可穿戴「自拍無人機」、智能隱形眼鏡以及皮下傳感器。
  • 康奈爾研發的手套不僅識別手勢,還識別觸覺
    當然,現有方案幾乎很少用於C端,因為成本較高、體積外形較笨重,所以應用場景以B端為主。近期,康奈爾大學科研人員研發了一種柔性手勢識別手套,特點是成本足夠低,而且不僅可以識別手勢,還能識別手指動作的力度、彎曲度和拉力,也就是說可以實現更加精準的手勢模擬。
  • 介紹一位柔性電子領軍人物!引用次數超過13.7萬次,h因子186+
    近期,我們簡要梳理了Rogers教授團隊2020年部分發表於頂刊的研究成果,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可穿戴生物電子系統二、可植入生物電子系統【一、可穿戴生物電子系統】1、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殘肢假肢界面多模無線傳感系統內容簡介:假肢與殘肢的匹配程度影響著截肢患者的舒適和健康
  • 應用於可穿戴設備領域的柔性混合電路方案
    設備尺寸小型化已經成為業界發展趨勢,同時,可穿戴技術和物聯網技術迅速發展,創新的腳步已經超越了原有的的改進模式(在這種改進方式下性能提升已經達到了極限),步入了一個嶄新的設計理念: 柔性電子。 這一波新的技術浪潮也被稱為柔性電路,設計思路為將電子組件印刷/安裝到介電柔性基底上,從而可以在保持功能完整性的同時對設備進行彎折、捲曲、摺疊和拉伸。
  • 應用虛擬實境實時檢測眼部活動的柔性,無線的眼周可穿戴電子設備
    中英標題應用虛擬實境,實時檢測眼部活動的柔性,無線的眼周可穿戴電子設備Soft, Wireless Periocular Wearable Electronics for Real-timeDetection of Eye Vergence in a Virtual Reality toward Mobile Eye Therapies圖文導讀電子封裝和圖像處理技術的最新進展為基於光學的可攜式眼動追蹤方法提供了思路,但是技術和安全問題限制了可穿戴設備的實現。
  • 用於虛擬實境和增強現實應用的紡織電子產品
    此外,紡織設備使可穿戴式VR / AR系統更小,更柔軟,更舒適,從而擴大了VR / AR應用的範圍。諸如碳納米管和金屬納米線之類的固有導電納米材料以及諸如摩擦電納米發生器之類的納米級器件是開發這些電子紡織品的關鍵。
  • 研究團隊開發出無需加熱可直接列印在皮膚上的金屬可穿戴傳感器
    包括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師在內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工藝,可以直接在皮膚上列印金屬可穿戴傳感器,而過程中不需要加熱。新工藝幫助可穿戴傳感器從簡單的電極發展為能夠為用戶提供生物識別測量和提供足夠舒適度的可彎曲設備。
  • Advanced Materials:可拉伸摩擦電-光智能皮膚用於觸覺和手勢傳感
    智能皮膚作為仿生機器人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媒介,需要具備可拉伸性和觸覺傳感特性,以及測量多種外部機械刺激的能力。
  • 柔性生物電池介紹
    最近,酶促生物電池通過生物燃料(例如糖)的酶促氧化和環境中氧氣的酶促還原來發電,可以作為一種一次性電源,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並已被應用於皮膚貼片中,用於傷口癒合和離子電滲療法藥物給藥。最近,有報導稱與生物電池結合的有機電致變色計時器可用於醫療的延時顯示和化妝品補丁。在過去的十年中,酶電池的輸出電流已從微安大幅提高到毫安。
  • 賀曦敏《物質》可穿戴應變傳感器和超級電容器水凝膠的分層結構
    【前沿背景】新近開發的柔性和可伸縮電子設備試圖通過執行人類功能(例如在人造皮膚中)和多功能假肢(用於協助人類運動)或與服裝或人體進行接口(例如在導電互連,生物電子學中)來彌合人與機器之間的鴻溝,可穿戴式傳感器,可伸縮的儲能設備和柔性光電設備。所有這些應用都需要高導電性和機械柔順性的材料。
  • 精確識別語音的穿戴式振動傳感器
    ----------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 韓國浦項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研製出一款穿戴式振動傳感器,可通過皮膚的振動精確識別語音,不受周圍噪音的影響。
  • 3D列印的蛋清水凝膠勝過現有柔性電子材料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用於健康監測、物聯網系統、「隱形界面」和綠色能源採集的下一代可穿戴電子產品需要透明、無滯後、工業上可行且高度可拉伸的導電材料。由於相對分層和粘彈性,離子水凝膠的實際潛力受到明顯滯後和有限傳感範圍的挑戰。
  • 織物複合電極在柔性電化學儲能器件中的機遇與挑戰
    因而,其在柔性、可穿戴電子領域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成果簡介鑑於此,香港理工大學鄭子劍教授團隊針對近期織物複合電極在柔性電化學儲能器件中的應用與發展進行了綜述和展望。作者從電極結構、製備方法、機械性能、以及電化學性能等方面將織物複合電極與傳統電極進行比較,同時概述了織物基電化學儲能器件的結構及其在柔性、可穿戴電子系統中的集成方法。最後,作者闡明了織物複合電極當前面臨的技術挑戰,並指明了織物基電化學儲能器件未來研究與發展方向。
  • 福建物構所利用光固化3D列印技術研發柔性可穿戴傳感器
    面向人工智慧和健康監控的柔性可穿戴傳感器正在從基礎研究向產業化方向發展,3D列印具有不受零件幾何結構限制和快速製造的優勢,在可穿戴傳感器方面具有應用前景,但如何滿足智能穿戴應用中的各種力學性能和傳感性能要求仍具挑戰。
  • 新型超薄柔性雷射膜問世,可用於安全驗證
    英國科研人員開發出一種超薄柔性雷射膜,可以附著在隱形眼鏡等光學元件表面,作為獨一無二的識別標誌用於安全驗證。近年來,隨著柔性電子技術的迅速發展,有機半導體材料因可延展、拉伸性好,在柔性可穿戴設備、生物醫療等領域獲得廣闊的應用前景。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一個研究小組利用有機半導體聚合物製作出的柔性薄膜雷射器,厚度僅為200納米,在光源照射下,聚合物能受激發射出雷射。
  • 可穿戴市場喜迎生物醫學「多面手」
    市場上有許多可組合兩個或多個測量結果的多參數系統。考慮將心率監護儀與運動傳感器結合使用,可以進行活動跟蹤,或利用阻抗檢測進行心率變異性跟蹤,可用於壓力監測或睡眠分析等應用。在大多數情況下,每次測量都由專用模擬前端執行,因此需要多個晶片,每個晶片都有各自的模數轉換器(ADC)、各自至主處理器的接口以及需去耦的多個電源和基準電壓。
  • 雷射誘導石墨烯泡沫生成可伸展微型超級電容器到自供電可穿戴設備
    自動充電的,可伸縮的系統用於可穿戴的健康檢測和診斷器件中該研究的主要成果:在3D雷射誘導石墨烯泡沫中紮根ZnP納米片的複合電極;複合電極呈現出優異的離子/導電性和長期穩定性;複合電極的可伸展結構促使可伸縮微型超級電容器陣列
  • 谷歌推出基於AI的開源手勢識別算法,可識別單手21個骨骼點
    8月20日消息,谷歌發布全新的手勢識別技術,該技術集成於開源跨平臺框架MediaPipe(可為多種類型的感知數據構建處理流程),特點是採用機器學習技術,支持高準確性手勢和五指追蹤,可根據一幀圖像推斷出單手的21個立體節點。
  • 自然貼附在人體皮膚上的可穿戴連續血壓監測系統
    打開APP 自然貼附在人體皮膚上的可穿戴連續血壓監測系統 劉園園 發表於 2020-04-20 17:04:40 記者4月19日從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柔性電子技術研究中心馮雪教授課題組獲悉,該課題組藉助柔性超薄光電傳感器件與電路,研發出一種類皮膚可穿戴連續血壓監測系統。
  • 柔性壓力傳感器模組提供商鈦深科技TacSense獲3000萬元A+輪融資
    同時也可提供相關數據,結合壓力分布測量軟體,利用2D/3D的方式,實時顯示壓力分布雲圖,並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而以往國內的傳統工業壓力檢測中更多使用的是壓敏紙,每年需進口金額接近百億,且只能離線檢測,無法提供實時數據。  工業檢測場景:壓力分布測量儀在醫療和大健康穿戴領域,鈦深科技開發了基於頭部、腕部、足部動脈脈搏應用的智能可穿戴模組,簡稱PS02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