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瞭望智庫
▲天寒地凍,滷只呆鵝。 圖/soogif
鵝這傢伙,雖與雞鴨並列「三大家禽」,但終究有些出挑,在思及「怎麼吃」之前,大多數人先要打個驚懼的激靈:太可怕遼!
▲狗子:各位大哥,有話好好說,我汪汪......再也不敢啦...... 圖/soogif
這種懼怕,首先來自它傲視群雄的戰鬥力,遇狗啄狗、遇人啄人,據說小時候家裡養過鵝的,大半被它追出半條村,啄得嗷嗷大哭。
額~,既然鵝的殺傷力這麼大,不如我們把它吃了吧。
1
鵝被「歧視」了嗎?
據中國畜牧研究所2016年數據顯示,雞肉在中國佔62%,鴨肉佔32%,鵝肉僅佔6%。說到吃鵝,除了每年要吃掉2000萬隻「老鵝」的揚州、「鐵鍋燉大鵝」的東北和擅做「燒鵝飯」的廣東,其他地方似乎鮮少吃鵝。
▲中國吃鵝風味大賞。繪圖/Paprika
是鵝太兇了,還是遭受「種族歧視」了?其實,還不是月亮,啊不,歷史惹的禍。
由鴻雁或灰雁馴化的鵝,一開始就出身高貴,不是給平民準備的食材。最早的時候,鵝是被視為禮器的,整隻清蒸,其地位顯然與雞鴨不可同日而語。一直到明代,鵝的地位也是尊崇無比的,那時,判斷一場宴席高不高級,有一個不成文的標準——看第一道菜是不是鵝,是,那就一定是上等酒席,啥都別說了,甩開腮幫子吃吧。
▲2018年9月30日,安徽省含山縣舉辦「千人鵝湯宴」,喜迎國慶,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正在品嘗當地特色美食老鵝湯。 圖/圖蟲·創意
但正因如此,鵝便無法在民間被創造出更豐富的吃法,到了清代,「食鵝之風」已日漸式微,就連清代吃貨界的奇葩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列舉的鵝饌也僅有兩種,而鴨饌卻有10種,雞饌就更多了,31種。
▲這疊疊累累、惹人垂涎的鵝肉,誰不想來一盤? 圖/圖蟲·創意
這種境況,到了現在也沒有得到改善,很多烹飪發達的地區,普通人面對一隻鵝,依然不解如何烹製——相較於雞鴨,鵝肉質粗,不怎麼好做。但隨著廣東燒臘的遍地開花,被「雪藏」的鵝,正走在進入更多人食譜的路上。
2
燒還是滷?這是個鵝問題
「北烤鴨,南燒鵝」,燒鵝的做法,其實源於烤鴨。
在號稱「沒有一隻鵝能活著遊過珠江」的廣東,一隻鵝最好的歸宿就是被做成燒鵝,和成排的烤鴨、白切雞掛在市面上的店鋪裡,當然,花樣多一些,還可以做成滷鵝和白切鵝,每一隻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廣東人會每天在雞鴨鵝之間糾結嗎? 圖/視覺中國
廣東人好吃雞,素有「無雞不成宴」之說,但東莞確是個例外——無鵝不成宴,大街上走一兩個小時你就會發現:鵝比雞更受歡迎。價格較雞鴨昂貴一些的鵝,在這裡完全成了走平民路線的「標配」。一方面,這與東莞地處珠江東岸、水網密集,適宜養鵝的地理環境有關;另一方面,也與鵝是東莞家家戶戶最地道的家常菜這個原因有很大關係。
▲烏鬃鵝:你看我玉樹臨風、風度翩翩不? 圖/圖蟲·創意
東莞人燒鵝,常用烏鬃鵝,這種鵝肌肉緊實,容易入味。整隻鵝炮製好之後,去掉頭和翅,封腔、吹皮,再風乾約七八個小時,幾隻同時放進傳統泥缸中燒制,便是脆皮燒鵝。
▲脆皮燒鵝的美妙,就在這棕紅酥脆的皮。攝影 / 朱銳
老東莞人,則更喜歡荔枝柴燒鵝,荔枝木來自就近的大嶺山,炮製好的鵝也無需吹皮,醃製幾十分鐘後,吊幹即可入爐燒制。木質結實的荔枝柴,燃燒著竄動的火苗,舔舐鵝身,直到它散發出棕紅色的油潤光澤和油脂香氣。
▲荔枝柴燒鵝,想不想來一隻? 攝影/吳學文
烏鬃鵝皮下脂肪飽滿,剛出爐的鵝,富含滷汁,甘香油潤,切開的一剎那鵝油從脆皮中溢出來,看著就讓人咽口水。斬好的鵝肉,皮、肉、骨連而不脫,送入口中,肥而不膩、醇厚酥脆,端的是無與倫比。再配上一碗瀨粉,瞬間達到人生巔峰。
▲瀨粉:我這麼好吃,難道只配做燒鵝的陪襯?攝影/朱銳
用烏鬃鵝做燒鵝的,還有馳名廣州、臺山、香港、澳門等地的「深井燒鵝」。深井燒鵝皮脆肉潤、豐腴不膩,是廣式燒鵝中的佼佼者,在南方燒鵝界,有著不容置疑的地位。有段時間,為「北京烤鴨和深井燒鵝哪個更好吃」這個辯題,360多萬南北吃貨差點發動世紀美食大戰。
▲燒鵝切開的瞬間,香氣撲面而來。 圖/網絡
深井不是地名,而是曾經的一種特殊烤爐形式:在地上挖一口井,下堆木炭,鐵棍橫在井口上,燒鵝掛在鐵棍上烤制。如今雖用明爐燒制,但還是傳承了相同的手法:去掉翅、腳、內臟的鵝,吹氣、塗五香料、縫肚後滾水燙皮,再過涼水,用糖水勻皮,晾乾後醃製,掛在明爐中轉動烤制。
▲港式深井燒鵝。 圖/圖蟲·創意
東莞往東,潮汕地區對鵝也情有獨鍾,「剁盤鵝肉請呂(你)」,是潮汕人待客的口頭禪。以前男子求婚,便送女方一對大白鵝,表示自己對愛情忠貞不渝,如今雖然不再送鵝,但滷鵝卻成了潮汕人桌上不可或缺的日常菜品,也是祭祖的必備祭品和年末大菜,自有一種鄭重在其中。
▲2014年4月2日,廣西來賓市忻城縣城關鎮都樂村村民莫志榮趕著獅頭鵝到田間覓食。 圖/圖蟲·創意
潮汕人滷鵝,選用個大肉緊、有「世界鵝王」之美譽的獅頭鵝,拔去毛的光鵝掏出內臟洗淨晾乾後,用精鹽遍抹內外,一段竹筷挺在腹腔內,放入南姜、大蒜備用。滷鵝的關鍵,全在滷水。汕頭的滷水偏鹹香,潮州的滷水偏甜,澄海的滷水鹹甜適中,口味不同,但每一種滷水都要用13種以上的藥材熬製。熬製好滷水,把鵝放入滷水盆中,滷煮期間反覆將鵝吊起離湯四次,使滷汁完全封鎖在鵝肉中。
▲揭陽官碩景星廟會前夕,為神明準備的重要獻禮:滷鵝。 圖/圖蟲·創意
滷製好的鵝,色澤光亮、香溢滿庭,在砧板上切成厚片,淋上滷汁,加上香菜、配以蒜泥醋的味碟,即可上桌。滷鵝,好就好在除了鵝肉,肥美的鵝肝、緊實的鵝頸、脆香的鵝腸和鵝翅、鵝頭都被滷這一神奇的烹飪方式炮製得剛剛好,各有各的吃頭,各有各的嚼勁。
▲被評為"中國菜"之廣東十大經典名菜——潮汕滷鵝。 圖/視覺中國
潮汕往北,遙遠的安徽也善做滷鵝,秦欄滷鵝和吳山貢鵝(也叫行密貢鵝)便是代表。
秦欄滷鵝,用的是當地放養90天的鵝。90天的逍遙期一到,這些鵝就變成了滷鵝這種美味的存在。與潮汕滷鵝不同,秦欄滷鵝在滷煮一個小時左右時,會將鵝取出,刷一層鵝油,以確保原汁原味。滷水的製作,也略有不同,講求鹹甜不可以喧賓奪主。因為當地土鵝沒有過多皮下脂肪,皮下就是肉,所以潔白如玉、皮薄如紙就成了秦欄滷鵝的特色。
▲2019年7月29日。安徽省合肥市,商場售賣的特色小吃吳山貢鵝。 圖/圖蟲·創意
吳山貢鵝,選用的則是皖西大白鵝。這種鵝,放養於河流縱橫、水草肥沃的江淮丘陵地區,羽翼亮澤、肉質優良。至關重要的滷汁,也以30多種中草藥熬製,滷汁滾沸時,將整隻鵝放入內墊竹篾的大砂鍋內,要滷製整整一夜,在此期間,鵝不可出灶、灶不可斷火、火不可現苗。
3
鵝+鹽=老鵝、風鵝、還是鹹鵝?
南宋時,臨安(今杭州)每家飯店的菜單上,都有林林總總的鵝類大菜。如今這種盛況,大約只能去「鵝都」揚州領略一番了。揚州城裡有2500多處賣鵝的攤點,買的最多的就是鹽水鵝——當地稱為「老鵝」。
▲2012年,揚州對流動鹽水鵝攤進行整改,賣鹽水鵝的三輪車也成了揚州街頭一道風景。 圖/圖蟲·創意
醃製老鵝,揚州人要用老鵝淨重十六分之一的鹽量,加少量茴香,然後將老鵝從裡到外、從上到下結結實實抹一遍,連鵝嘴也不放過。抹鹽後的鵝,逐一疊放進盛了滷水的缸中,蓋上帶孔的竹蓋,用石頭一壓,醃透後出缸滷製,是名副其實的鹽水鵝。
當賣老鵝的攤車慢悠悠推過來時,氣定神閒的揚州人就不淡定了,爭先恐後排起長隊,個個脖子伸得老長,盯著那隻握刀斬鵝的手。
▲「老闆,斬半ga老鵝下飯!」。 圖/圖蟲·創意
揚州人對於吃鵝,有著自己獨特的經驗,想要吃肉香的,斬前ga;想要吃肉多的,斬後ga。ga是揚州特有的計量單位,差不多是一隻老鵝的四分之一。前ga,就是前腿;後ga,就是後腿。鵝只有兩條腿,但揚州人把留在鵝身上的翅根也當腿。
滷過鵝的滷汁,一點兒也不浪費,鵝腸、鵝胗、鵝肝都一起滷了,拿來放在一起賣,任憑有自己喜好的食客挑選,偶爾偷個懶,「今天晚飯不燒菜了,斬一ga老鵝回家吃。」一頓晚飯就解決了。
▲鵝掌、鵝翅、鵝胗、鵝腸,你要吃哪個? 圖/圖蟲·創意
老鵝和揚州人民打成了一片,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真正融入了揚州人的日常生活。一段時間沒吃著老鵝,揚州人就渾身不自在,衝上街斬一ga,打兩嘴巴都捨不得丟咧!
當然,揚州也有紅燒鵝、鵝掌火鍋之類,但能讓揚州人贊「呱呱叫」的,只有老鵝。
▲紅燒老鵝,不說你看得出來?圖/圖蟲·創意
南京也有鹽水鵝。東山老鵝、六合鹽水鵝是南京的特色地方菜餚,但作為一年能吃掉1.5億隻鴨子的鴨都,鵝在這裡算是淹沒在了鴨山鴨海裡,顯然南京人更愛吃的是鹽水鴨。
同為江蘇的鵝,溧水的就比揚州的慘多了。
▲江蘇省句容市邊城鎮侖山湖滷製品廠的工人正在晾曬醃製品。圖/圖蟲·創意
放盡血之後,開會燙一下,脖子和屁股各劃小口,取出內臟後,在腹腔內放鹽,然後用當年的新稻草裹起來,兩頭一紮,放在陰涼的地方風乾約15天,美味的溧水風鵝就做成了。請注意,老師傅劃重點:在這一過程中,鵝毛是不會拔掉的,吃的時候,再拔去鵝毛,燙洗乾淨後用滷水煮熟,再剁塊吃,細嫩細嫩的。
▲2019年1月12日,江蘇鎮江年集上待售的鹹鵝。 圖/視覺中國
炮製鵝肉,溧水還有一種做法。收拾乾淨的鵝,用鹽醃好後拿大石頭壓起來,半個月後取出曬乾,這樣做成的鵝,當地叫做鹹鵝,吃起來鹹鹹的,口感跟臘肉差不多,「好吃倒哉」!
4
鵝在中國還有多少種死,哦不,吃法?
江蘇南邊,浙江嘉興人吃起鵝來也不含混。「清詞三大家」之一的朱彝尊,曾在《食憲鴻秘》中寫過兩款鵝菜,一個是壇鵝,一個是封鵝。
▲廣州鵝公村的古法鵝公湯。圖/圖蟲·創意
壇鵝,鵝煮半熟,細切,用姜、椒、茴香等裝入小口壇內,一層肉,一層料按實,箬葉扎口,放在鍋中煮熟,再取出來食用。而封鵝,則是在乾淨的鵝外抹一層香油,腹腔內放入茴香、蔥,然後用長蔥裹起來,放入錫罐中,再放進鍋中煮熟食用,「味凝重而美」。
▲鵝肉燉湯。 圖/匯圖網
嘉興往南,紹興人的年味裡,總有一隻鵝,劈成兩半,一半紅燒,一半燉湯,可以吃上好幾天。當然,紹興籍的「民國第一散文家」周作人在《吃燒鵝》中,還寫道兩種鵝的吃法:糟鵝與白鯗扣鵝。糟味,在南方較為普遍。至若白鯗扣鵝,實際上是紹興年夜飯「十碗頭」中的一味,相同做法還有「白鯗扣雞」,但約定俗成是只能吃其中一味,以示年年有餘。
▲鵝頭,吃起來也不錯。 圖/圖蟲·創意
四川人也吃鵝。鵝原本是沒機會進入川菜體系的,所謂「雞鮮鴨香」、「從豬家門口跑過」,鵝算老幾?還好有客家人,他們把「食鵝之風」帶到了四川,入鄉隨俗,於是就有了色澤洪亮、肉質耙嫩的麻辣鵝。鵝腸七上八下在火鍋裡一涮,爽脆又有嚼勁,像四川人大愛的黃喉與竹筍的合體,有時也買點滷鵝頭、鵝翅、鵝掌回家下稀飯吃。
▲鵝肉火鍋,川湘美味。 圖/匯圖網
四川宜賓,有一種樸實的吃法,叫「黃豆燒鵝」。黃豆是本地的黃豆,鵝是本地的白鵝,黃豆要上午泡好,鵝要下午再殺。剁成塊,與豆瓣醬、泡椒、泡生薑、大蔥等爆炒,等鵝肉吸收諸味後,倒入清水,小火燜一個小時,再加黃豆,一道菜做好,正好趕上晚飯。鵝肉與黃豆同嚼,口中有江湖翻騰。
▲固始鵝塊。 圖/匯圖網
如果看到此處,便理所當然地認為:鵝,是南方才常吃的,那河南的固始鵝塊就該出場了。收拾乾淨的鵝,鍋內加水白燉後剁成塊,鵝油燒熱加入蔥、姜爆香,再加入燉鵝的湯煮沸,倒入鵝塊便可食用。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中國人精於飲食,更精於烹飪,相同的食材,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做法,與其說是味道、烹飪方法的不同,毋寧說是風土人情的不同。而懟天懟地懟空氣的鵝,大概死也沒想到,有一天會被人類扼住它命運的喉嚨,成為盤中美味。
你還吃過哪裡的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