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長不是雙重束縛,而是追求完美,即同時提出兩種或兩種以上互相矛盾、難以統一的要求,也就是幾個相反或對立的面具同時出場。如果孩子的智商和情商都很高,也許可以滿足所有的要求,或者在各種要求之間找到平衡點,達到盡善盡美;如果智商或情商不太高,怎麼努力都無法達到要求,就會陷入類似於「雙重束縛」的狀態,導致「精神崩潰」。
三年前,她第一次來找我。她給我的印象是漂亮、高雅、幹練。她是為兒子的事而來的。
十年前,她在辦離婚的時候,兒子得了抽動症。本來兒子是判給丈夫的,看到兒子口角歪斜、全身痙攣,她心一軟,就把兒子接了過來,開始了長達十年的求醫之旅。她帶著兒子跑遍全國,去過所有的大醫院,看過所有的知名專家,但症狀時輕時重,始終遷延不愈。在這個過程中,她自己也成了專家。
她的兒子既有抽動症又有多動症,這兩種病常常伴隨出來,但治療方法正好相反。治療抽動症的藥會引起多動,治療多動症的藥會加重抽動。因此,治療抽動症伴多動症一直是個難題,我想在兩者之間找出平衡點,使抽動症和多動症都處在最低水平。結果發現,這個平衡點很難找到,原因在於他的母親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容不得一丁點兒的抽動症狀。
於是,我只好建議母親帶著孩子去做感覺統合訓練。做了一個療程,效果很好,症狀明顯減輕,藥量也減了一大半。但是,他的學習成績下降了。老師找她談話,她覺得無地自容,把兒子訓斥了一通。結果,他又擠眉弄眼,手腳動個不停。 這樣的事以前也發生過好幾次。學習一放鬆,症狀就會減輕;症狀改善了,成績下來了;一抓成績,症狀又加重了。
我問媽媽:「學習重要還是健康重要?」 她說她當然知道健康重要,但是,學習不好也不行。就算她放手了,老師也不答應。 「到底是老師重學習還是你重學習?」 她說是老師。 「那好,」
我說,「換個學校。」 換什麼學校呢?我提議去武術學校。武術學校學習壓力小,練武和感覺統合訓練有相似的功效,可以緩解抽動和多動的症狀。另外,這個孩子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都比較差,容易焦慮,人在焦慮的時候小動作會增多,而習武有助於提高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孩子一聽就樂了,他說他一直想學武術,可是家長不同意。 不久以後,孩子轉學到一所武術學校。第一次考試,他的成績全班第一,他立即自信起來。雖然他開始的時候不太適應高強度的體能訓練,但他還是堅持下來了。一個學期下來,他整個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他長高了,長胖了,臉黑了,肌肉結實了,舉止穩重了,抽動和多動的症狀沒有了。一家人皆大歡喜。
三年一晃而過,媽媽接他回來參加中考複習。結果,他的症狀又出現了。
原來,武術學校的教學水平比普通學校差很多。他在那裡能考七八十,這個成績相當於普通學校的二三十。所以,他感到壓力很大,很焦慮,小動作也多了起來。她希望我能提供一些方法,減輕他的焦慮,使他順利通過中考。
我問她「你為什麼要他參加中考?想讓他考上什麼樣的學校?」
她說,她並沒有要求他考上什麼學校,只是覺得中考是人生的一次經歷,應該讓他體驗一下,讓他學會對自己負責。
既然如此,你就告訴他,考多少分都沒關係,進考場坐坐,然後回來。這樣的話,他就不會太焦慮。即使焦慮也不要緊,大不了腦子一片空白,一個字也寫不出來,反正不在乎分數,沒想考上什麼學校。」
隨著信任關係的增強,媽媽開始坦誠面對自己的焦慮,她像個聖人,她很完美。她說她沒有給孩子施加壓力,但是,兒子在她身邊就會感到有壓力,這是相形見絀引起的壓力。所以很多時候不是孩子焦慮,而是母親的壓力過大,將焦慮傳遞給了兒子。因此,僅僅幹預孩子的多動症和抽動症是不夠的,最好是母子一起參與。
經過幾次親子治療之後,媽媽逐漸放鬆了心情,兒子中考雖然沒有考上重點高中,好在也擦邊而過,但是即使經歷了這次重大的考試,兒子的抽動症也沒有再犯,因為他已經學會了如何應對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