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物科技發展態勢及對我國的啟示

2020-12-21 全球技術地圖

全球生物科技發展呈現以下五點趨勢:生物多樣性保護形勢嚴峻;生物資源挖掘利用更加深入;新興技術與工具的快速發展推動生物科學與技術向縱深發展;人類修飾生命創造生命的能力不斷提升促進工程生物學應用的不斷擴展;全球科技交叉融合日益凸顯。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加速發展,新技術的發展正在改變科學發現的方式,促進生物科學領域產生更多重要突破。自1953年DNA雙螺旋結構的解析以來,生物技術發展迅猛,從「人造生命」、基因組編輯研究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再到腦-機接口、神經晶片等交叉融合應用的出現,多年來生物技術一直佔據著年度科技突破主流。隨著全球生物科技的飛速發展和應用拓展,多學科交叉融合共生,相互促進,推動前沿技術顛覆性創新和新一代科技革命。生物產業逐漸表現出與信息產業深度融合、交替輪動的發展勢頭,展現出推動產業革命和結構調整的潛力,有望從根本上解決當前人類共同面對的人口、糧食、資源、環境、能源等重大問題,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各國在生物科技領域的競爭也日益加劇。本文梳理了美國、加拿大、歐盟、英國等國家和地區發布的生物經濟戰略、實施路線圖和相關的項目部署;介紹了全球生物科技領域的重要進展;並針對研發現狀和生物技術與其他技術之間交叉融合的大趨勢,對我國相關領域發展提出4點建議。

一、國際重大戰略規劃和政策措施

1.1 強化頂層設計,展望生物經濟可持續發展

2019年,世界主要經濟體加強生物科技領域戰略布局,展望下一代生物經濟發展前景並提出國家級規劃與路線圖(表1)。美國將生物經濟確定為政府聯邦機構重點研發的關鍵領域之一;加拿大發布首個國家生物經濟戰略,以促進加拿大生物質和殘餘物的最大價值化利用,同時減少碳足跡,實現有效管理自然資源的目標;歐盟提出在2030年將生物基產品或可再生原料的份額增加到化學工業的有機化學品原材料和原料總量的25%;英國、義大利、奧地利也都發布國家生物經濟戰略,面向下一代生物經濟提出戰略部署和規劃要點。此外,針對發展生物科學應對糧食安全、能源清潔增長和健康老齡化挑戰的路線圖——《英國生物科學前瞻》,英國發布生物科學領域《2019年交付計劃》,詳細闡述將要採取的行動,以支持交付目標的實現;日本提出到2030年建成世界最先進的生物經濟社會;韓國旨在通過產業政策的根本性創新和率先投資,推動韓國生物健康產業迅速發展並進入全球領先地位。

1.2 加強項目部署,推動前沿顛覆性技術變革

按照國家生物經濟發展規劃要點,各國在合成生物製造、基因編輯、生物醫藥等前沿交叉融合性生物科技方面加強項目部署和配套舉措,積極驅動科技產業顛覆性變革(表2)。同時,各國在生物傳感器、生物成像技術,以及生物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也部署了多個項目,推動生物科技在應對醫藥、材料、能源、環境和氣候變化等挑戰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二、近期生物科技領域五大研究趨勢

2.1 生物物種數量下降明顯,生物多樣性保護形勢嚴峻

英國肯特大學研究人員在《自然-通訊》發表的評論性文章指出,必須把生物多樣性擺在氣候變化政策的核心位置。目前,生物多樣性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2019年5月,聯合國發布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全球評估報告》顯示,近百萬種物種可能在幾十年內滅絕。在過去30年間,人們對自然資源的需求提高了一倍,儘管自然保護政策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功能迅速減弱意味著全球自然保護、自然可持續利用和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2019年8月,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題為《樹冠之下》的報告對全球森林生物多樣性現狀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1970—2014年間,455個受監測的森林特異性物種的群體數量平均減少了一半以上;其中生物種群下降的現象在哺乳動物、爬行動物以及兩棲動物中表現一致。2019年10月,英國生態學與水文學研究中心、野生生物組織、政府機構和研究所等超過70個機構聯合發布《自然狀況報告2019》,基於對大量數據的分析表明,自1970年以來英國物種的平均數量和分布呈下降趨勢,15%的物種面臨滅絕威脅,2%的物種已經永久滅絕,不同物種之間的地理分布平均縮小5%。中國科學家在生物多樣性研究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次揭示了不同功能型土壤真菌驅動亞熱帶森林群落多樣性的作用模式,成功破譯了亞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維持「密碼」,有助於保育和修復我國各類退化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南京大學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團隊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將化石記錄重現為生物演化歷史,繪製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曲線,對認識當今地球生物多樣性面臨的挑戰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2.2 生物資源挖掘利用更加深入,為解決全球性問題提供有效路徑

隨著全球人口數量增加,耕地面積減少,對光合作用機制的深入解析,提高植物光合效率成為進一步增加糧食單產的有效手段。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揭示了硅藻利用其獨特結構高效捕獲、利用光能的機制。延續前期研究工作,這是對硅藻首個光合膜蛋白結構的解析,為研究硅藻的光能捕獲、利用和光保護機制提供了重要的結構基礎。英國謝菲爾德大學解析菠菜中光合作用關鍵元件——細胞色素b6 f複合物的3.6解析度低溫電子顯微鏡結構,為理解該複合物如何在光合作用中發揮催化和調節作用提供了結構依據。基因組技術發展加快了性狀鑑定和良種選育,從而提高了作物的環境適應能力和生產力。日本埼玉大學發現對β-三酮類除草劑廣譜抗性的水稻基因,有助於培育抗除草劑作物,便於農田雜草控制。清華大學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合作解析了植物抗病小體的結構與功能,為更好利用抗病蛋白提供了新的可能。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利用兩個基因編輯器定向進化水稻OsACC基因並獲得除草劑抗性突變,為快速獲得有益農藝性狀提供了可能。

此外,研究人員在利用生物資源緩解能源、環境問題方面也取得了多項成果。韓國高級科學技術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利用新型工程微生物實現了脂肪酸的高效生產,使其更適合於大規模使用,以期改變目前生物燃料的應用現狀。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等美國機構與英國樸茨茅斯大學合作設計出一種具有分解木質素活性的酶,有助於利用木質素製造日用品,減少對石油的依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一直致力於微生物治理方面的研究,2019年已獲得對環境中鎘或鍶的吸收能力增強的釀酒酵母工程菌。近期該團隊又獲得新的進展,新的工程酵母菌不僅能吸收環境中的重金屬,還能將沉澱的金屬硫化物納米粒子進行金屬再萃取,在廢水廢氣處理及環境保護方面顯示出巨大的應用前景。

2.3 生物成像技術朝著更清晰、更精確、實時、活體方向發展

生物學的發展和新學科分支的形成離不開研究方法和工具的創新,生物成像技術作為一種重要的技術手段在生命科學和生物醫學領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等機構合作完成果蠅完整大腦成像,實現了納米級的清晰度,有助於科學家跟蹤神經元之間的聯繫,為解析大腦的決策機制奠定了重要基礎。該團隊還將超解析度的光學顯微鏡技術和電子顯微鏡技術相結合,開發了稱為cryo-SR/EM的新技術,以3D形式呈現出清晰、精準的細胞內部詳細視圖。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開發了一套全新的超聲成像系統,實現在活體動物觀測基因表達。該系統的後續應用與開發,將為研究和探索活體動物的基因表達和調控提供更好的方式。基因組被轉錄、複製以及修復的過程中都涉及到DNA的旋轉。哈佛大學開發了新的單分子成像追蹤技術——基於可摺疊DNA轉子的成像追蹤技術(Origami Rotor-based Imaging and Tracking,ORBIT),可用於在極高時空解析度和高通量情況下追蹤DNA分子旋轉,為DNA旋轉測量和酶動力學等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新工具。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等機構開發了一種非傳統成像方法——DNA顯微鏡,這是一種將基因型與表型聯繫起來的細胞可視化新方法,未來或有助於鑑定出最適合靶向特定癌細胞的免疫細胞,加快免疫療法的發展速度。

2.4 基因組的合成和改造能力進一步增強,促進工程生物學應用擴展

合成基因組的設計和創建為理解生物學及其工程化提供了強大的工具。美國生物科技公司研究人員將生命「字母表」的數量增加了一倍,首次合成出包含8個鹼基的DNA。該研究系統性證明合成鹼基與天然鹼基可彼此識別結合,並形成穩定的雙螺旋結構,這對於尋找其他生命形式非常重要。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在全基因組水平對一株大腸桿菌進行重新編碼,並人工合成整套新的遺傳密碼以取代其天然基因組,為重編碼多種非標準胺基酸奠定了基礎。由於此類人工合成大腸桿菌基因組與野生型差異較大,未來有可能用於依賴於細菌合成的藥物生產。同時,該研究團隊還開展相關研究,為精確、快速、大規模(兆鹼基)創建合成基因組工程操作提供關鍵的技術支持。美國萊斯大學等多機構利用協同組裝實現合成電路的複雜信號處理,極大地擴展了工程生物對化學、物理和環境變化的程序化反應。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合作將CRISPR-Cas9和逆轉錄酶整合在一起,開發出一種新型基因編輯工具,達到更精確、更高效和高度通用的效果。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等多個機構合作開發了基於新型脫靶檢測技術GOTI(Genome-wide Off-target analysis by Two-cell embryo Injection)的基因編輯工具安全性評估的新工具,有望成為新的行業檢測標準。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將兩個基於CRISPR-Cas9的核心處理器整合到人體細胞中,創建了一個生物雙核處理器,意味著向創建功能強大的生物計算機邁進了一步。

2.5 新技術不斷突破推動生物科學進入「計算設計」時代

藉助信息技術的理論與方法,生物科學獲取內在創新動力,取得了從蛋白質、基因組和生物體設計到生物製造過程設計多項創新成果。美國華盛頓大學在利用電腦程式從頭設計蛋白質的研究領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利用蛋白質結構預測的Rosetta算法平臺,從頭設計了抗癌蛋白藥物、根據環境變形的蛋白和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開關等一系列產物。利用上述蛋白開關即插即用特性,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等多個機構合作開發生物反饋網絡,實現對內源性信號通路和合成基因電路的反饋控制。哈佛大學和哈佛醫學院合作創建了除定向進化和理性設計以外的第三種蛋白質設計方法——利用深度學習直接從胺基酸序列中預測天然蛋白和從頭設計蛋白質功能;與現有方法相比,可將成本降低兩個數量級。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首次在計算機算法的幫助下構建了一個簡化的人工細菌基因組,有助於構建更適合的工程菌用於生產治療藥物和其他化學品。美國佛蒙特大學等多個機構合作,利用超級計算機設計開發全球首個青蛙細胞製造的「活體機器人」,證實了計算機設計生物體的可行性。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開發了結合人工智慧設計、構建、測試和學習,實現番茄紅素生物製造過程的全自動化機器人平臺。此類全自動的算法驅動生物製造平臺將有望引領未來智能製造的發展。

三、啟示與建議

國務院印發《「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加快生物產業創新發展步伐,培育生物經濟新動力。從國際重大戰略規劃和政策措施來看,生物經濟是各國對於未來經濟發展比較認可的模式,美、歐、日、韓等國家和地區都從國家戰略的層面積極謀劃布局,不斷探索適合本國的最佳路徑。同時,布局前沿顛覆性技術,增強顛覆性創新仍然是各國積極搶佔的戰略制高點。從生物科技領域的研發態勢來看,新興技術與工具的快速發展推動生物科學與技術縱深發展:藉助超高解析度顯微鏡等新工具,使人類在認識生命過程中能夠更快速地接近真相;藉助計算機輔助設計等新技術,基因組合成和改造能力不斷提高,人類在修飾生命和創造生命的過程中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無論是生命科學的研究工具開發,還是學科本身的發展和研究方面,學科之間、科學與技術之間、不同技術之間的交叉融合趨勢日益凸顯。我國應面向世界科技發展前沿,緊抓融合發展的窗口期,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以國家重大項目為牽引,著眼理論、技術、人才、應用和市場等多個維度,系統布局、重點規劃,全面提升我國的新興交叉融合領域的競爭力。

1)促進重點領域創新發展,制定國家生物經濟發展戰略

借鑑各國的生物經濟發展戰略,我國需加強國家生物經濟戰略布局,制定適合國情的中長期發展規劃,採取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鼓勵引導全社會的資源和科研力量,穩定支持工程生物學相關學科基礎研究以及與重點領域的跨學科研究,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製造、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環保等重要應用領域,加大面向創新企業的公共和社會投資,培育發展生物服務新興業態,形成若干生物經濟發展高地,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2)調整和優化學科布局,培養學科交叉融合創新人才

為契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需要重新優化和調整學科布局,在保持傳統優勢學科發展基礎上,重點建設合成生物學、生物工程學、計算生物學、類腦智能科學、生物影像學和生物醫學信息學等前沿新興技術學科門類,整合建立學科群與交叉學科中心,促進多學科關聯交叉融合,拓寬大學、研究機構和創新型企業的交流合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構建多學科融合創新的綜合性研究機構與育人平臺,加快培育由學科專業單一型向多學科融合型轉變的創新人才,帶動學科競爭力和我國科技水平的整體提升。

3)瞄準和支持核心技術研發,培育前沿顛覆性創新能力

經過近年發展,我國更多領域科技創新態勢已由跟跑為主轉向並跑和領跑。中國在生物技術領域的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等方面研究都取得了全球矚目的創新成果,逐漸培育出領跑世界的技術與產業。雖然,與先進國家相比,我國在創新能力,基礎設施等若干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在腦-機接口、類腦智能、智能穿戴、DNA存儲、生物計算/細胞計算、計算機輔助設計(例如蛋白設計、藥物設計)等前沿交叉的技術創新領域差距尚未拉開,部分領域正處於競跑狀態,未來宜以問題為導向,緊緊圍繞攀登戰略制高點、強化關鍵環節的任務部署,,加快生物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促進關鍵核心技術自主研發突破,建立產業孵化空間和加速器,加速關鍵應用技術轉移轉化,推動產業創新發展。

4)制定和完善產業扶持政策,加強應用市場引導與監督

生物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創新成果不斷。在管理方式方面,需要改變以往的分割化模式,促進資源整合和產學研用一體化,全面營造有利於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的市場環境。生物技術產業近年蓬勃發展,正進入歷史機遇轉折點。學科之間、技術之間交叉融合創新必將孕育出新的產業和應用市場,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對於新興技術和產業,需要降低準入門檻,例如取消最低註冊資本的規定,鼓勵民營資本進入,積極培育由高端產業引領,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營造寬鬆的市場氛圍,簡化審批手續,便利新技術和新產品進入市場;同時,結合實際情況,動態靈活地加強對市場主體的服務和監管。

轉自丨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

作者丨丁陳君,陳方,鄭穎,吳曉燕,宋琪

研究所簡介

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IITE)成立於1985年11月,是隸屬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非營利性研究機構,主要職能是研究我國經濟、科技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跟蹤和分析世界科技、經濟發展態勢,為中央和有關部委提供決策諮詢服務。「全球技術地圖」為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官方微信帳號,致力於向公眾傳遞前沿技術資訊和科技創新洞見。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小南莊20號樓A座

電話:010-82635522

相關焦點

  • 日本雙循環經濟對我國的啟示
    日本經濟走向雙循環後,消費領域出現了長久的繁榮景象,無論是必需消費品還是非必需消費品,整個市場都呈現欣欣向榮的態勢。資金從傳統行業流向新興行業,資金利用效率變高,日本利率債也迎來一波超級長牛。回顧日本經濟雙循環的經驗教訓,可以得到不少對我國有益的啟示。
  • 梅花生物:飼料糧需求預計回升,胺基酸行業得到新啟示
    來源:時刻頭條今年以來,經農業農村部監測顯示,我國豬肉月平均批發價格2月份最高,為每公斤49.62元,此後持續高位震蕩,9月份開始明顯下滑,10月份出現首次同比下滑。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7%,食品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
  • 更好推進我國量子科技發展
    2020年10月16日,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充分認識推動量子科技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量子科技發展戰略謀劃和系統布局,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加快發展量子科技,對促進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世紀初建立的量子力學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革命之一。
  • 王小理 閆桂龍:我國生物安全淨評估淺探
    因此,我國生物安全的基本目標是:針對內部威脅,強化對生物科技運用潛在安全問題的綜合管控能力;針對中長期外部威脅,提高生物科技的發展水平、發展生物防禦能力;同時,努力營造生物領域的「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避免所謂的絕對安全。
  • 助力生物醫藥高質量發展 這家生物醫藥企業在廣州有大動作
    這一階段性成果是廣州生產基地在產能和生產工藝上的又一次重要升級,標誌著百濟神州生物藥「智造」能力邁入全新階段,助力我國生物醫藥高質量發展。同時,通過引入技術化不鏽鋼生物反應器,並融合人工智慧和自動化技術,廣州基地將進一步提高數位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以前沿生產科技,打造世界級標準的生物藥製造能力,加速滿足中國和全球患者對創新生物藥日益增長的需求。
  • 「華熙生物科技產業園」落戶海南 助推國家自貿港科技創新
    12月13日,全球玻尿酸龍頭企業華熙生物(688363.SH)與海口國家高新區正式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在海南自貿港建立「華熙生物科技產業園」。    自2019年11月登陸A股科創板以來,華熙生物步入加速發展的新階段,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19年,華熙生物在天津的透明質酸相關項目開工建設,巢湖工廠正式投產,濟南新廠區150 噸透明質酸新生產線建成投產。2020年,華熙生物收購全球透明質酸市佔率排名第四的東營佛思特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總體佔據全球市場的半壁江山;同年,位於濟南的生命健康產業園也正式開工建設。
  • 科技創新厚積薄發
    「十三五」期間,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我國科技創新取得重大成就。創新資源投入、科技活動產出、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不斷增強。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達到45.1萬億元,是2015年的2倍;全國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達到22398億元,是2015年的2.28倍,提前完成「十三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目標;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5%,比2015年提升4.2個百分點。中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科技創新將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與動力轉化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 我國金融科技蓬勃發展 金融標準化建設日益完善
    來源:金融時報原標題:金融標準化建設日益完善記者:胡萍隨著數位化時代的到來,我國金融科技蓬勃發展,金融產品結構日益龐雜,金融標準化體系建設也變得尤為緊迫和重要。人民銀行發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針對金融科技發展新情況、新趨勢,要求完善金融科技標準體系,培育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國家及金融行業標準;進一步加強金融科技創新產品的安全管理,促進金融標準的實施落地,有效提升金融服務質量與安全水平。
  • 東京灣區的發展啟示:文化與創新的力量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一體化正式上升為國家級戰略,區域一體化建設已成為我國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因此,研究和借鑑其他國家區域一體化的發展脈絡意義深遠。如何建設「區域一體化」,放眼全球,成功先例不在少數。
  • 這裡正集聚全球頂尖生物科技
    這裡正集聚全球頂尖生物科技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08.17 星期一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餘瑞新 通訊員 王夢曦    全國唯一新冠病毒檢測試劑 「
  • 匯添富中證生物科技指數(LOF)A淨值下跌1.82% 請保持關注
    全球疫情仍有反覆,歐美及部分發展中國家病例數據表現出二次爆發的跡象。但市場對疫情數據反應鈍化,對美國大選的關注度提升。貨幣政策角度,美聯儲、歐央行等受疫情影響,將多項緩釋型政策執行期限延期至年底,但並沒有繼續大幅寬鬆的態勢,全球資金面有收縮隱憂。國內經濟穩步修復,全球比較來看表現優秀。經濟增長三駕馬車出口、消費、投資累計增速均持續回升,其中以投資的回升最為顯著。
  • 暢通國內大循環 有色金屬工業發展態勢向好
    行業呈現恢復性向好態勢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趙家生表示,前三季度我國有色金屬工業走出探底後恢復性向好的態勢:一是常用有色金屬冶煉產品總體保持平穩增長,礦山、加工產量恢復正增長。二是固定資產投資降幅環比略有擴大。三是銅及銅材進口大幅增長,鋁及鋁材出口降幅收窄。
  • 匯添富中證生物科技指數(LOF)C淨值上漲2.31% 請保持關注
    全球疫情仍有反覆,歐美及部分發展中國家病例數據表現出二次爆發的跡象。但市場對疫情數據反應鈍化,對美國大選的關注度提升。貨幣政策角度,美聯儲、歐央行等受疫情影響,將多項緩釋型政策執行期限延期至年底,但並沒有繼續大幅寬鬆的態勢,全球資金面有收縮隱憂。國內經濟穩步修復,全球比較來看表現優秀。經濟增長三駕馬車出口、消費、投資累計增速均持續回升,其中以投資的回升最為顯著。
  • 匯添富中證生物科技指數(LOF)C淨值上漲1.96% 請保持關注
    全球疫情仍有反覆,歐美及部分發展中國家病例數據表現出二次爆發的跡象。但市場對疫情數據反應鈍化,對美國大選的關注度提升。貨幣政策角度,美聯儲、歐央行等受疫情影響,將多項緩釋型政策執行期限延期至年底,但並沒有繼續大幅寬鬆的態勢,全球資金面有收縮隱憂。國內經濟穩步修復,全球比較來看表現優秀。
  • 問策上海2025丨如何打動海外科技人才的心?——德國啟示
    從我國的外部環境來看,一是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推動全球產業鏈重新布局,將對國際人才流向產生深遠影響;二是中美貿易摩擦持續發酵,中國與西方國家關係緊張、科技競爭加劇,使我國海外科技人才引進工作面臨重大挑戰,中美、中國與其他西方國家間的高層次科技合作受限;三是新冠疫情對包括科技人才在內的全球青年的就業帶來破壞性影響,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發布的報告,新冠疫情已經導致全球五分之一年輕人失業
  • 我國醫用鈦、生物鈦合金材料的發展、分類特點、現狀
    1、鈦合金材料在我國的發展歷史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國開始採用了國產鈦及鈦合金製品,在北京多家醫院,先後採用鈦及鈦合金人造骨頭與關節用於臨床治療應用和研究,製造的髖關節、肘關節、下頜骨等用於臨床治療病人。
  • 日本綠色旅遊對我國鄉村旅遊發展有何啟示?
    在我國,綠色旅遊多泛指一種回歸大自然的「環保旅遊」或者「生態旅遊」,代表了一種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態度。而在日本,「綠色旅遊」則有了其官方的獨特定義。鑑於我國目前施行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加之兩國地域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度,日本發展綠色旅遊的理念,對於我國鄉村旅遊和城鄉統籌的發展,以及振興鄉村經濟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下面我們通過兩個案例來看一下他們都是如何推進當地綠色旅遊發展的。1.四賀村:最早的逗留型市民休閒農園四賀村(現松本市四賀地區)是坐落於長野縣中部的山區,82%為森林覆蓋。
  • 進博會上的這些「黑科技」,有什麼啟示?
    進博會上的這些「黑科技」,有什麼啟示?未來與進口商品的競爭中,在科技創新方面領先的企業,才能真正「讀懂消費者的心」,從而拉開差距、保有活力、佔據市場。更重要的是,科技不只是企業的事,其實也關係到未來的社會運轉狀態。「十四五」規劃建議中,「科技自立自強」被定位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是五年規劃建議的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中國要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 華夏源發力前沿生物科技,推出「la rucoure蘭瑞精化幹細胞」護膚品
    全球在研新藥年複合增速達8%,中國細胞生物產業有望釋放更大潛能  細胞生物產業是指以生命科學理論和生物技術為基礎,結合信息學、系統科學、工程控制等理論和技術手段,通過對生物體及其細胞、亞細胞和分子的組分、結構、功能與作用機理開展研究並製造產品。包括細胞生物技術、細胞治療、細胞工程等。
  • 全球「科技發展十大突破」——類器官技術落戶生物島
    01 類器官技術:被評為全球「科技發展十大突破」 類器官是由多種細胞類型組成的三維構建體,取自體內組織器官,通過體外三維培養,與來源組織和器官高度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