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聽眾留言說,「陳揚的獨嘯,我看(聽)了一段時間。初看時覺很親切,講了我們平頭百姓的關心的事(以及他自己的事)、以往的事,很中肯的評論。但對有些事的看法比較片面,例1是乾衣機,它的缺點是浪費資源及沒有利用太陽紫外線殺菌的強大功能。目前遠至歐美,近至港澳,都逐步減少對乾衣機的使用,而增設了晾曬的工作陽臺。例2是今日話題同學聚會,你講的現象是存在的,但我們善於引導聚會向關心各位學友的身體健康(以及心理健康),介紹保健養生的體驗,組織自娛自樂活動,減少活動次數(變得珍貴),實行AA制等,使聚會成了眾同學殷切的期望。例3對不同意見未能正確對待,不展開了,自己檢查一下吧。因為我相信你,所以我與你講。」
對於他的這份信任,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在二十四小時之內回復。先逐條回應。
第一,乾衣機。我沒有想過乾衣機浪費資源的問題。除了要用電之外,我也不知道乾衣機浪費了什麼資源?家用電器越來越多,都要用電,但是人類得到了效率,這是一個等式。只有不等式才是浪費。比如講,電用了,但是人類一無所得,比如說,什麼光亮工程之類。那是真正的浪費,而且是光汙染。至於殺菌。紫外線可以殺菌,高溫也可以殺菌。廣州一年中三分之一時間的陰天雨天,陽臺都是沒有足以殺菌的紫外線的,但是乾衣機一開,高溫一定幫你的衣物認真殺菌。 至於歐美港澳減少乾衣機的使用,我沒有收到風,也不知道是個別人的行為,還是一個集體的趨勢。據我所知,很多國家都不允許在陽臺晾衫,如果不用乾衣機,他們用什麼來乾衣呢?
第二,同學聚會。我講的是際遇改變了同學之間的關係。而養生應該與這個主題沒有什麼關係,AA制更不是我要關注的意思。參加過同學聚會的人都知道,聚會的費用無非兩個來源,一個是成功人士獨力資助,二是AA制。同學聚會歡樂與否,與資金沒有太大關係,所以我就沒有講了。老師教落,寫文章不能偏題,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至於使聚會變成眾同學的殷切期望,這更是與我意願南轅北轍。既然無癮,為何要夾硬將它變成殷切期望呢?隨緣豈不更好?
第三,對不同意見的正確對待。聽完首歌仔再答。寫這麼多我已經很累,估計大家也都聽得很累。
無論是誰,一言既出,有不同意見很正常。但是怎麼樣才是正確對待不同意見呢?我做了幾十年人,一直不知道。
最正確的對待應該是很多公司的電話機器人客服的答案:謝謝您的意見,您的意見是我們改進的動力。
這是公共關係教程上的標準操作,沒有任何實際意義。這句話意思就如皇帝所言:「朕知道了」。或者聊天中的一個表情符號,「哦」。
對於不同的意見,無論是誰,只有兩個選項,一個是回復或者反駁,一個就是不出聲。既然都是反對意見了,你反駁與不反駁其實結果都是一樣,你不會因為有反對意見而改變自己,人家也不會因為你反駁而改變自己。有人堅信,真理越辯越明。我倒是覺得當今時勢,言語上一旦開戰,濃煙滾滾,真理在哪裡真是更加看不到。
在您看來,所謂正確對待就是一要客氣回應,二是必須無條件接受別人的反對。這一點,恐怕神仙都不能做到。俗話說,大肚能容,只是說容,而不是說一有反對意見或者說不同意見就馬上改變自己。倘若如此,彌勒佛分分鐘要變成孫悟空。
百口百巖巉,聽得了這個就聽不了那個。就拿字體大小來說,有人說大了,有人說小了,我聽誰的?最後決定是幾大就幾大。大的字青年人看只是有些不習慣,字體小了老人家看不清,要他們自己去調節又不會,我都教了很多人了,都是還是不會。於是現在的字體就這麼大了。
這裡我要說的是一個前提,就是【一個人的電臺】並非納稅人供養的機構,只是一個老人家的公眾號。因此我沒有聽取和接受不同意見的義務。什麼該講什麼不該講,什麼該講到什麼程度,我只接受現行法律法規的約束,和自我道德規範和公民責任的約束。
【一個的電臺】也不是股份有限公司,也不用根據股東大會的表決行事。
榕樹頭下吹水,中意就來坐一下,不中意就走,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這裡本來就是一個無掩雞籠,免票免證。真正的街坊福利。有心的聽眾獎勵我一包煙一餅茶葉幾個電池,我發自內心無限感激。但你哪怕一個嘣都不賜,我也毫無怨言。你肯進來看看,已經是給面子我,已經是緣分。總之大家傾計,開心就緊要。如果要追求真理,好多大師正在販賣真理,您不用來這裡。如果要追求存在感,這裡不是戰場。事情就是這麼簡單。不忘初心,這就是我的初心。
你要我「自己檢查一下」,這就是我檢查的結果。謹此匯報。
我之所沒有讓這條留言上精選,只是擔心有聽眾會提出反批評,搞到大家不開心。戰火連天是我最大的避忌。特此說明。
我希望這位聽眾聽了我的匯報不要不高興。我知道他只是我口說我心,有一句說一句,並不是刁難我,也不是存心給我找不自在。所以我會認真答覆。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應該的。其實這位聽眾批評我的,歸結到一點就是兩個字:出格。看得出這位聽眾是個中規中矩的人,一直認真地生活在「格」內。
出格,這是一個一句話說不清的話題。
出格不等於出軌,也不等於違規。以前小學生學寫字都有格,大方格,小方格,九宮格,寫好了,好像三年級以後才準用單行簿雙行簿。寫字出格要扣分,字在格子裡頂天立地也要差評。
一個小小的漢字,在小小的格子裡面,必須上下左右都留一分,這就叫中規中矩不出格。
出了格的字還是字,但是哪怕一筆一畫都正確,但已經是不合格的字。
作文也是一樣,記敘文,議論文,還有公文都有格式,不但有形式上的格式,也有內容上的格式。這些格式,都是時代的烙印。
舊時寫信,哪怕是親人之間,開頭都要來這麼一句,首先,讓我們共同祝願……,結束語則很多都是共同奮鬥奮勇前進之類。
哪怕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但是現在我們看許許多多的新聞通稿,不是依然還有很多的陳詞濫調,很多不成文的格式嗎?有的新聞稿,幾千字看完都不知道他們要說什麼,更加搞不清楚他們要幹什麼。但是這些文字,你是挑不出半句錯誤。
可以說,一代人兩代人三代人,一直都是在格式文化中成長起來的。格式文化最大的好處就是令人失去思想的主動性,什麼都是現成的複製粘貼。一傳十,十傳百。不用動腦筋還可以得浮名,世上竟有這等好事。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安全。思想也好,說話也好,不但要呆在格子裡,還要上下左右留足一分。
青年人嚮往自由,思想活躍,對于格式總有某種程度的反感和抵禦。但是出格就等於不及格,出格就等於差評,久而久之,水滴石穿,自己也慢慢成為了那個自己曾經看不起的人,從格式到格式化。正如歌仔所唱,「受了教訓得了經書的指引,現已看得透不再自困」。格式變成了自己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因此,也成為了自己對世界的判斷。
我的看法是這樣的,規矩不能違反,無論什麼軌不可以出,但是出格,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出出又何妨?交給老師的作文,絕對不可以出格,但是朋友之間的書信來往,微信聊天,榕樹頭下的吹水,難道真的需要什麼格式嗎?不過話說回來,不出格也不是什麼壞事,自己覺得好才是真的好。
思想這東西,就是一隻雀仔。捏在手裡面怕一不小心捏死了,一鬆手又怕飛了。所以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做「籠中鳥」理論。將雀仔關在雀籠裡,可以聽他歌唱,又不用擔心雀仔飛走。
昏君射殺了天空中所有的飛鳥,明君將雀仔關進籠子。雀仔要感謝不殺之恩嗎?
古詩有云:「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各位正在收聽的是【一個人的電臺】。陳揚祝大家——
好人好夢。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