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自動駕駛遭遇三定律:做個合格的機器人不容易!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譯者註: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日新月異,機器人已經逐漸融入到我們的生活。從快餐廳的自助點餐設備到家用的掃地機器人,再到自動駕駛汽車,機器人正以各種各樣的形態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當中。那麼對於這些逐漸融入到我們生活的機器人來說,阿西莫夫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是否適用呢?

人工智慧的進步不斷推動機器人廣泛應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曾經看起來非常昂貴,只能用於重型製造業的機器人,已經逐漸向低成本和小型化演變。雖然我們還沒有打造出夢想的那種管家式機器人來照顧我們的日常生活,但家用的真空吸塵器事實上就可以看作是一種機器人。

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

關於機器人,很多人都聽說過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他的科幻小說《Runaround》於1942年出版後,人們對這個傳奇定律的興趣和熱情似乎就變得勢不可擋。

機器人三定律源於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說。

阿西莫夫的三定律是這樣規定的:

1、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2、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給它的命令,除非這些命令與第一定律相衝突;

3、在不違背第一定律或第二定律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的存在。

後來,阿西莫夫加入了一條新定律「第零定律」,該定律規定「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整體,或因不作為使人類整體受到傷害。」

三定律未來或可編入真正的法律當中

雖然阿西莫夫提出了這些定律,但它們並非真正的法律。這些定律都是人為制定的,而人類可以自由支配。我們既可以遵守,也可以完全無視,選擇權完全在我們自己。

法律其實是人類建立的規章制度。從這一點來說,阿西莫夫提出的機器人三定律或許應當寫入到我們的法律當中,因為在未來某個時期,機器人很可能將和我們一起遊走在街頭。而且這種做法是明智的。

無論機器人以何種形態出現,三定律都適用

當提到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時,人們可能會想用機器「人」這個詞來代替人工智慧。因為你可能會狹義的認為,好像它們只適用於一個碰巧長得像人類的機器人,有腿、有胳膊、還有頭和身體等等。但並不是所有的機器人都必須這樣設計。

未來的機器人可以是任何形狀。

一些最新的機器人看起來更像動物。也許你已經看過一些流行的網絡視頻,視頻裡的機器人有的看起來像狗,甚至還有昆蟲機器人。它們看起來有點嚇人,但卻可以幫助我們弄清如何利用機器人實現各種可能性。

機器人設計並不一定要有生物學上的靈感,比如自動真空吸塵器看起來並不像任何常見的動物或昆蟲。完全可以預料到,未來會有各種各樣的機器人問世,而且似乎並不僅僅基於生物。

無論我們將打造什麼樣子的機器人,阿西莫夫三定律非常有用。這可能有點牽強,但真空吸塵器真的可以作為遵守三定律的候選人。當然,你家裡的吸塵器「機器人」不會試圖傷害你,而是應該盡其所能避免這樣做。

有些機器人已經出現在我們眼前,但我們可能不會認為它們是機器人。基於人工智慧的自動駕駛汽車就是一個例子。

自動駕駛系統與機器人駕駛員

由人工智慧系統駕駛的汽車可以說是一種機器人。而你可能不認同它們的機器人身份,原因是它沒有一個會走路、會說話的機器人坐在駕駛員的座位上。負責駕駛的電腦系統隱藏在汽車底盤或後備箱裡,儘管它確實是機器人,但其真實身份似乎也常被人們忽視。

自動駕駛汽車已經開始上路測試。

令人鼓舞的是,科學家們正在努力創造能夠行走和說話的機器人,它們將能夠駕駛汽車。想像一下它們將給我們的世界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目前,自動駕駛汽車都是汽車改裝而成的。如果我們製造出的機器人可以駕駛汽車,這將意味著所有現有的汽車基本上都可以被視為自動駕駛汽車。我們沒有必要因為自動駕駛汽車的到來而拋棄傳統汽車,也沒有必要設計一種全自動駕駛汽車,那些行走的機器人可以充當我們的司機。

目前,最快捷的自動駕駛汽車打造方式是將機器人內置到汽車中。有人認為,這些新興的自動駕駛汽車將不可避免地被那些會走路會說話的機器人取代。也就是說,今天的自動駕駛汽車將會過時,再次讓位於傳統的駕駛控制方式,也會是說最終汽車要麼由人類駕駛,要麼由機器人駕駛。

另外,也有人希望,當我們在自動駕駛汽車領域已經走得足夠遠,不會再使用獨立的機器人來駕駛汽車。

從邏輯上來看一下問題所在

如果機器人駕駛員控制方向盤,這意味著傳統的駕駛控制仍然會保留。這也意味著,只要人們願意他們仍然能夠駕駛汽車。但人們相信,無論是內置駕駛系統還是能走路的機器人,人工智慧都將成為更好的司機,能夠減少酒駕和其它不良駕駛行為。事實上,一輛真正的自動駕駛汽車不會有任何駕駛控制功能,這可能會讓獨立的機器人以及人類無法駕駛汽車。

未來獨立的機器人或許能夠成為人類的駕駛員。

人們或許會產生這樣一種想法:世界將完全轉向真正的自動駕駛汽車。儘管一個能走路、會說話的駕駛機器人也可能成真,但也許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會讓人不願讓時間倒流,也不願重新推出傳統汽車。這種想法似乎有點一廂情願,但不管怎樣,自動駕駛的核心似乎都是把人類駕駛員排除在外。

這就引出了另一個關鍵的、有時卻被忽視的關於機器人的觀點,即它們可以被置於涉及生死活動的位置。你的家用真空吸塵器機器人不太可能成為生死攸關的決策者。但是,一輛內置人工智慧駕駛系統的自動駕駛汽車,甚至一個機器人司機,無疑將處於決定人類生死命運的位置。

當你每天開車的時候,不管你是否意識到,你都是一個生死攸關的決策者。如果方向盤控制得不好,你可能喪命,也可能導致他人死亡。這看起來雖然相當悲觀,但也是需要強調的嚴酷現實。當新手司機駕駛汽車的瞬間,生死的擔憂就會突然變得相當明顯。

既然這關係到生死存亡,我們應該考慮將阿西莫夫的三條定律應用到自動駕駛汽車的使用中。因此我們就有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阿西莫夫機器人三定律是否適用於基於人工智慧的真正的自動駕駛汽車?如果適用,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了解自動駕駛汽車的等級

需要澄清的是,真正的自動駕駛汽車是指人工智慧完全獨立駕駛汽車,在駕駛過程中沒有任何人工輔助。這些無人駕駛汽車被認為是4級和5級,而一輛需要人類駕駛員共同駕駛的汽車通常被認為是2級或3級。後者被描述為半自動駕駛,通常包含各種自動附加組件,稱為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

目前還沒有真正的5級自動駕駛汽車,我們甚至不知道這是否有可能實現,也不知道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實現。與此同時,4級自動駕駛汽車已經逐漸得到一些機會在非常狹窄的特定公共道路上試驗。但是人們對於這種測試是否應該進行頗具爭論。

真正的5級全自動駕駛汽車尚未問世。

對於半自動駕駛汽車,公眾需要警惕的是最近出現的一個令人不安的問題。部分司機拍攝了自己在駕駛2級或3級汽車時睡覺的視頻。我們都需要避免被誤導,認為司機在駕駛半自動汽車時可以分散他們的注意力。無論2級或3級的自動化程度如何,你都要為車輛的駕駛行為負責。

自動駕駛汽車和阿西莫夫的三定律

對於4級和5級真正的自動駕駛汽車來說,駕駛過程中不會有人類駕駛員參與。所有的人類都是乘客,全程由人工智慧系統進行駕駛。讓我們簡要地看看阿西莫夫的三條定律,看看它們如何適用於真正的自動駕駛汽車。

第一定律:有挑戰性!

首先,第一條定律規定,機器人(或者說人工智慧系統)不得傷害人類,無論是通過公開行為還是不作為。當它們操控方向盤的時候,這是一個很高的要求。為什麼呢?

當自動駕駛汽車在街道上行駛,它會對周圍環境進行積極的探測。但是當一個小孩站在兩輛停著的汽車之間時,由於超出了自動駕駛汽車的感應範圍,它是看不到的。當汽車正在以規定的速度行駛時,或許會遭遇孩子突然走上街道的情況。

有人認為,自動駕駛汽車永遠不會撞上人,因為人工智慧擁有最先進的感知能力,不會成為醉酒司機。不幸的是,在剛剛設想的那種情況下,自動駕駛汽車必定會撞到那個孩子。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任何人工智慧驅動系統都逃不開物理定律。

如果孩子突然冒了出來,而且距離移動的汽車15英尺(約4.5米),而自動駕駛汽車以每小時30英裡(48公裡每小時)的速度行駛時,它的剎車距離約為50至75英尺(15至23米),這意味著孩子很容易被撞到。

這意味著人工智慧駕駛系統剛剛違反了阿西莫夫的第一條定律。人工智慧傷害了人,但是需要保證人工智慧系統確實會觸發自動駕駛汽車的剎車,並盡其所能避免撞到孩子。儘管如此,人工智慧系統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距離去避免這種碰撞。

自動駕駛汽車並非不會出現碰撞。

既然我們已經證明了嚴格遵守阿西莫夫的第一條定律是不可能的,那麼你至少可以假設,人工智慧駕駛系統試圖遵守這條定律。通過剎車,人工智慧駕駛系統似乎試圖避免撞擊兒童,而且如果汽車在撞擊時幾乎停下來,其結果可能不會那麼嚴重。

那麼,第一定律還規定了不應該有任何不作為導致對人類的傷害。有人認為,如果自動駕駛汽車不試圖停下來,這種不作為可能就屬於這一範疇,也就是說,它再次未能遵守定律。我們可以做一點別的假設。假設人工智慧駕駛系統能夠讓汽車轉向,從而避免撞到孩子,但是自動駕駛汽車卻撞上了一棵樹,導致車裡的一位乘客扭傷了脖子。

雖然孩子得救了,但是自動駕駛汽車裡的乘客受了傷。你可以考慮一下,拯救孩子與傷害乘客的結果相比是否值得。此外,你還可以考慮人工智慧是否未能採取適當措施,避免對乘客造成傷害。這種道德困境非常適用於自動駕駛汽車,隨著自動駕駛汽車的不斷出現,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

總而言之,阿西莫夫三定律中的第一條,對於基於人工智慧的全自動駕駛汽車來說,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目標。儘管實現這一目標將非常困難,但它可能是我們必須要解決的難題。

第二定律:人類命令如何不盲從?

阿西莫夫定律的第二條規定,機器人或者說這種人工智慧的驅動系統應該服從人類給它的命令,除非人類發出的命令與第一條定律衝突。這似乎很簡單,也很令人愉快。但這條定律也有它的問題。

曾經有一篇文章報導了一個男人用車碾壓一個在橋上隨意開槍殺人的槍手的故事。司機阻止了槍手的惡行,這是一種英雄行為。

如果阿西莫夫第二定律被編程到自動駕駛汽車的人工智慧駕駛系統中,假設一名乘客命令人工智慧碾壓槍手,人工智慧大概會拒絕這麼做。這是顯而易見的,因為這條指令會傷害人類。但是,這個案例似乎推翻了我們一貫堅持的慣例。簡言之,認為第二條定律應該得到執行需要有根據,否則就意味著在那些罕見的情況下,它會因不作為而導致人類受到傷害。

問題是,讓人工智慧駕駛系統毫無疑問的服從乘客也是不切實際的。如果自動駕駛汽車的乘客告訴人工智慧把車開到人行道上。而此時人行道上沒有行人,因此不會有人會受傷。那麼,人工智慧駕駛系統是否應該服從人類發出的這種命令?

人工智慧系統不會盲從乘客的命令。

人工智慧當然不應該這樣做,我們最終將不得不解決這個問題,讓人工智慧駕駛系統能夠判斷人類乘客的的哪些命令可以順從哪些命令需要拒絕。

第三定律:如何保護自己?

阿西莫夫提出的第三條定律是,只要第一條和第二條定律沒有被推翻,機器人或說人工智慧的驅動系統必須保護自己的存在。那麼無人駕駛汽車是否應該試圖保護自身?

有人認為自動駕駛汽車將有大約4年的壽命,最終在短短4年的駕駛時間裡就會嚴重磨損。這似乎很令人驚訝,因為我們預計汽車的運行時間會更長,但自動駕駛汽車的區別在於,它們的運行時間接近24小時,行駛裡程也比傳統汽車長得多。

那麼,假設一輛自動駕駛汽車正接近它的壽命終點。該車將自動行駛到垃圾堆進行回收利用。人工智慧駕駛系統可能會決定不去回收中心,從而試圖保護自己,這可以接受嗎?如果有人讓它去那裡,那麼按照第二定律,自動駕駛汽車就必須遵守。

最終的結論

基於上述邏輯,我們對阿西莫夫的三條定律在自動駕駛汽車上的應用不得不有所保留。人工智慧駕駛系統可以根據這些定律來設計,將其作為總體架構的一部分,但這些定律是一種願望,而不是不可改變的法則。

在自動駕駛汽車常態化之前,我們必須解決其中的道德困境。

開車存在一個巨大的道德困境,人們往往認為這是必然的。我們需要弄清楚人工智慧駕駛系統將如何做出生死抉擇。而且這必須在我們讓自動駕駛汽車充斥我們的街道之前完成。

大約80年前,阿西莫夫曾說過:「現在生活中最悲哀的方面是,科學積累知識的速度快於社會積累智慧的速度。」但這句話非常值得我們回味。(作者:剛)

更多一手新聞,歡迎下載鳳凰新聞客戶端訂閱鳳凰網科技。想看深度報導,請微信搜索「iFeng科技」。

相關焦點

  • 自動駕駛不做了,還可以做掃地機器人啊
    來源:虎嗅網作為人工智慧重要的落地方向,自動駕駛曾是科技公司競相追逐的熱潮。但這畢竟是個燒錢的行當,潮水退去後,有的企業成了領頭羊繼續砸錢研發,而有的玩家已經黯然退出。但是,研發砸進去的錢是實打實的,留下的專利和技術如何處理?
  • 百度自動駕駛計程車上線,智能咖啡機器人為您服務
    10月11日,百度官方微博稱,即日起,百度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在北京全面開放,北京的朋友們可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海澱區、順義區的數十個自動駕駛計程車站點,無需預約,直接下單即可免費試乘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
  • 疫情帶來的無人化需求,催熱了自動駕駛和機器人
    例如在疫情防控端,無人概念風口下各種無人車的大量應用,便讓自動駕駛飆升至熱點;同時在企業復工階段,各種「機器換人」戲碼的不斷上演,也讓機器人關注度持續走高。  在此背景下,自動駕駛和機器人無疑成為了疫情影響下的兩大受益者。
  • 大眾汽車做了個機器人,能自動給無人車充電
    如果未來的電動汽車都將自動駕駛,充電難道還要人工來充?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大眾汽車子公司 Electrfy America 決定推出一款機器人自動充電服務(robotic EV charger)。昨天,Electrfy America 宣布,它們正與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創立的初創公司 Stable Auto 合作,在美國舊金山的一個站點試運行這款自動充電機器人,並將於明年開通此電站。Stable Auto 將提供先進的機器人技術和智能調度軟體,Electrfy America 將提供 150 千瓦的充電器,兩者結合,就能將充電器準確地連接到自動駕駛車輛上。
  • 疫情催生的服務——Refraction自動駕駛送貨機器人開始配送雜貨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6月30日,研發半自動駕駛送貨機器人的初創公司Refraction AI宣布,開始處理密西根州安阿伯市Produce Station(農產品供應商)特定顧客的訂單,也標誌著該家初創公司在推出餐廳配送服務之後,首次進軍食品雜貨配送領域。
  • BDSM機器人是否違反機器人第一法則?
    阿西莫夫逝世已有1/4個世紀多了,因此我們採訪了數位律師、倫理學家、計算機科學家和哲學家,詢問他們BDSM機器人是否會違法阿西莫夫的三定律第一法則。現今階段,機器人還遠沒有精巧智能到足以滿足人類心靈中那點細微的戀物癖好,但隨著科技發展,這一問題將愈發複雜——而科技總是在發展。
  • 大眾在美國試點為自動駕駛汽車推出機器人充電服務
    據國外媒體報導,大眾汽車旗下從事充電業務的子公司Electrfy America周四表示,該公司已與初創公司Stable Auto達成合作協議,將在美國為自動駕駛汽車推出機器人充電服務(robotic EV charger)。
  • 達摩院3年造出小蠻驢,量產物流機器人,完全自動駕駛,4度電跑100公裡
    基於這個自動駕駛雲平臺,達摩院推出了全球首個自動駕駛「混合式仿真測試平臺」。該平臺採用虛擬與現實結合的仿真技術,引進真實路測場景和雲端訓練師,模擬一次極端場景只需30秒,系統每日虛擬測試裡程可超過800萬公裡,大幅提升自動駕駛AI模型訓練效率。而阿里的經濟體,則提供了最直接的應用場景。
  • 首鋼園區配齊8個自動駕駛應用場景
    建設奧林匹克中心區、延慶賽區、首鋼園區三大智慧示範園區,推動自動駕駛、智慧導覽、高清直播、虛擬體驗、智慧機器人、數位化3D重建等技術在園區應用。——摘自《關於加快培育壯大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北京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昨日,北青報記者追訪首鋼園區了解到,這裡正在打造「智慧冬奧」場景。
  • L3級別自動駕駛是個偽命題嗎?
    遭遇圍觀的同時也引發不少質疑。在汽車智能化道路上,L3級自動駕駛的量產成為一些車企戰略實現的關鍵。近日,一些主機廠紛紛發布自己的L3自動駕駛落地時間表,讓人禁不住好奇:真正的L3自動駕駛,究竟有多智能? 簡單來說,自動駕駛分級在中國標準可以用L1級脫離雙腳、L2級脫離雙手、L3級脫離雙眼、L4級脫離大腦來形容,至於L5級則是完全無人駕駛。對自動駕駛來說,L3是一個分水嶺。
  • 日本要在機場運行自動駕駛汽車?
    我們都知道,日本在自動駕駛汽車方面的技術是世界前列,並且日本特別擅長製造機器人。最近,日本民航公司ANA已經開始研究包括羽田在內的主要停靠港周圍的自動駕駛技術。眾所周知,機場內的擺渡車基本上是沿著固定線路行駛,包括行李運輸車也是,因此機場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好的,可以用自動駕駛汽車解決運輸的空間。全日空表示,本月晚些時候將在東京羽田國際機場開始對乘客和物流進行自動駕駛測試。該航空公司於10日在名古屋國際機場與豐田合作進行了行李自動駕駛測試。
  • 無人駕駛技術下放 解讀自帶雙目的掃地機器人
    無人駕駛或者自動駕駛是一個比較寬泛的定義,按照國際自動機械工程師學會(SAE)的標準,目前有L0-L5共六個級別。 L1代表輔助駕駛,預警類ADAS功能,比如偏離車道預警;L2代表部分自動駕駛,輔助幹預ADAS功能,比如ACC自適應巡航、緊急自動剎車、車道保持輔助;L3代表有條件自動駕駛,在輔助幹預的基礎上增加了自動加速、自動剎車以及自動轉向等; L4代表高度自動駕駛,這個級別能實現完全沒有人類司機,也可以沒有方向盤、油門、剎車踏板等,不過限定駕駛區域和環境
  • 自動駕駛 降維者生?
    「降維」者生 2015年,Uber創始人卡蘭尼克,從人工智慧名校卡耐基梅隆大學進行了一場刨根式的挖人,幾乎將機器人研究所的所有人才整體挖空,組建了Uber的自動駕駛團隊ATG(Advanced Technologies Group)。
  • 優步將其自動駕駛部門出售給自動駕駛汽車初創公司Aurora
    果然不出所料,Uber正在出售其自動駕駛部門。周一,該公司確認將其先進技術集團(ATG)出售給Aurora Innovation,後者是目前自動駕駛汽車領域的競爭對手之一。在不久的將來,這家初創公司將把ATG的專業知識用於正在開發的自動駕駛卡車上。優步(Uber)從奧羅拉(Aurora)許可了這項技術,機器人計程車將稍後推出。Aurora執行長Chris Urmson表示:「隨著ATG的加入,Aurora將擁有難以置信的強大團隊和技術,通往多個市場的清晰道路以及交付資源。」
  • 自動駕駛夢醒 自動駕駛公司走上「車路協同」賺錢之路
    而且這些「攻克多少個城市」的好消息,很大程度上也不是為了給我們看的。很顯然,在國內,科技公司,已不再是這場自動駕駛革命的主導者。只是,當商業產品與交通基礎設施產生了深度交集,就變得不那麼性感了。譬如,幾年前很多自動駕駛公司一開始的反應是『這怎麼會是由商業公司牽頭主導的事情』或是『為什麼這個好幾年的老掉牙的話題,又一次被重拾起來了?』但是,在最終意識到自動駕駛單車短時間內不可能落地後,國內的行業終於給出了統一了結論——車路協同最靠譜,是最現實最穩妥的一條生存之路。
  • 自動駕駛:愛我,你怕了嗎?
    ,作者Steve Tengler在Myplanet最近的一項關於各種技術的調查中,66.8%的受訪美國人認為,在35種技術中,「自動駕駛」是最讓人不舒服的。更確切地說,排在中間的一項技術是「外科機器人」(surgical robot),得票率為42%弱,也就是說,「我寧願你的機器人把我切開,也不願讓它載我去街角的商店。」正如Myplanet執行長傑森·科特雷爾(Jason Cottrell)總結的那樣,「客戶們已經下定決心選擇自動駕駛,但它的負面影響很大。」
  • The SPOON報導|PIX自動駕駛被美國食品科技行業「盯」上了
    全天候不間斷運營,24小時「不打烊」一個全新的移動新零售業態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生活體驗PIX 報導展示在 THE SPOON 機器人、人工智慧專欄近日,THE SPOON(美國食品科技媒體)對 PIX 自動駕駛進行了相關報導,以探索 PIX 自動駕駛城市機器人平臺於食品配送與交付方面的需求應用。
  • 自動駕駛技術變現最容易的場景:露天礦運輸
    現在,自動駕駛圈已有一個共識:技術落地最容易的是港口物流、礦山物流等封閉場景。其中,從需求彈性的角度看,無人駕駛礦用車的規模化應用更是迫在眉睫。對礦企來說,司機意外死亡引發的停產整頓、全員扣獎金、甚至領導被免職已成為不能承受之痛。因此,哪怕成本一時半會兒還降不下來,礦企也有很強的動力擁抱無人駕駛。
  • 駕駛模擬器之LGSVL篇:一個高保真的自動駕駛模擬器
    對於自動駕駛仿真,LGSVL是主流的模擬器之一。本文《LGSVL Simulator-A High Fidelity Simulator for Autonomous Driving》,由LGSVL開發者(主要來自LG電子美國研發中心)撰寫,對LGSVL做了詳細介紹。
  • 陳景輝:自動駕駛與乘客優先
    此時,自動駕駛汽車中一共載有四位乘客:車主坐在傳統的駕駛位,此外還有其他三個乘客。查理有三個選擇:選擇一,左轉方向,其他三人將會因撞擊大樹死亡,但車主將會活下來;選擇二,右轉方向,車主將會死亡,但其他三人將會活下來;選擇三,不改變方向而只是緊急剎車,汽車依然慣性向前,這樣的話,包括車主在內的前排兩名乘客將會死亡,而後排的另外兩名乘客將會活下來。面對這種不涉及路人的生命損失情形,查理應該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