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文/理邏 陳天元(實習生)
在「網際網路金融」、「O2O電商」、「普惠經濟」、「下沉市場」等概念滿天飛的當下,泡泡瑪特是典型的「異類」:線下零售為主的實體模式、新穎的「潮玩、盲盒」概念、高於傳統玩具的定價區位、看似玄之又玄的文化附加/IP戰略……單提出任何一點,就足以讓投資人連連搖頭。
然而,這家曾經連續虧損三年、勉強登錄新三板的玩具企業,卻在近期一鳴驚人。12月11日,泡泡瑪特以發行價38.5港元/股登錄港股,首日收盤收盤價69港元,漲幅達79%,成為近期最大的IPO黑馬。目前,泡泡瑪特市值953億港元,相比2019年退市時的21.9億港元提升了42.5倍。
泡泡瑪特業績上的飛躍,來自其產品:「潮玩」。具體而言,是其中的細類:「盲盒」。
潮玩,即潮流玩具,主要包括盲盒、手辦、GK手辦、成人拼裝玩具等。相對於傳統玩具,潮玩通常具有獨特的美學特徵和IP元素,存在一定的收藏價值,主要受眾年齡介於15-40歲之間。其中,盲盒指裝有玩偶等周邊產品的盒子,購買前只能獲知種類或範圍,而無法得知具體內容,屬於當前廣受歡迎的「驚喜經濟」。
這家小眾領域的玩具企業,是憑什麼說服市場,攬得千億估值的呢?
一、從玩具店到潮玩領導者
2010年,泡泡瑪特在北京成立,第一家門店位於歐美匯購物中心。
彼時,泡泡瑪特只是一家類似精品店的雜貨店鋪。缺少核心賣點,小店經營慘澹,創始人王寧幾次想要放棄,直到投資人麥剛支援200萬,才解了燃眉之急。
此後,王寧考察了香港LOG-ON、日本LOFT等流行雜貨店,逐步構建了泡泡瑪特的雛形。
2016年是泡泡瑪特傳奇的開端。這一年,天貓旗艦店開業,自有線上平臺「葩趣」APP上線,日後大紅大紫的「Molly」系列盲盒也首次推出。
2017年1月,泡泡瑪特在新三板掛牌。同年,公司完成兩大創舉:推出無人收銀機器人商店、舉辦中國首屆大型潮流玩具展。次年,公司又在上海舉辦了亞洲規模最大的潮玩展覽。到2019年,泡泡瑪特已經成為國內模型玩具龍頭,「雙十一」天貓旗艦店銷量為同品類第一。
在港股上市以前,泡泡瑪特經歷八次融資,但鮮有大資本參與。據悉,騰訊曾有意投資,但因控制權分歧而告吹。最終,華興、正心谷等資本以及一眾前期小機構搭上這班順風車,成為最大贏家。
據官方統計,截至2020年6月30日,泡泡瑪特已在國內33座城市主流商圈中擁有共136家零售店,在62座城市中部署了1001間創新機器人商店。門店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其中上海門店數量最多——擁有18家零售店與107家機器人商店。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指出,2019年泡泡瑪特在國內潮玩市場中佔據8.5%份額,營業額和麾下IP數量均位居行業第一,在售產品以玩偶盲盒為主(>80%)。據報告信息推測,公司在國內玩具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有樂高、萬代南夢宮、Hasbro等;進一步按品類細分,則與Tokidoki、Sonny AngeL等潮流玩具店也存在直接競爭關係。
據預測,2019-2024國內潮流玩具市場規模複合增長率將高達29.8%,並在2024年達到763億元,約為2019年總額的3.8倍。
二、千億估值,底氣從何而來?
財報顯示,2017-2019年泡泡瑪特分別實現總營收1.58億、5.15億、16.83億元,複合增長率高達226.37%。 成本上,三年間公司營業成本佔同年收益比為52.4%、42.1%、35.2%,其中經銷商及銷售費用佔總營收比為32.3%、24.4%、21.6%;管理費費用率也降中趨穩,佔比分別為13.2%、8.5%、8.5%。隨著品牌認知和推廣模式成熟,規模效應已逐漸顯現。
收入激增而成本率下降,使公司利潤邊際增長明顯。2017-2019年,公司整體毛利率47.6%、57.9%、64.8%,淨利率1.0%、19.3%、26.8%。2020H1,儘管疫情衝擊線下銷售和成本管理,但產品毛利率仍然達到了65.2%新高。2019全年,泡泡瑪特ROE已經達到42.3%高點,較18年的24.7%躍升17.6pct,收益率遠高於一眾網際網路企業。
業務構成方面,結合官方披露,大致可以將泡泡瑪特的產品及服務分為四塊:以盲盒/玩偶為代表的潮流玩具、IP創作和商業化、藝術家設計及管理以及消費者社區運營。
「盲盒」以單一品類在2017-2019年、2020H1分別貢獻了公司總營收的57.8%、69.9%、80.7%和84.2%,逐步坐實了現階段核心產品的位置。泡泡瑪特能夠由一家玩具店成為中國潮玩領導者,公司借鑑Sonny Angel模式運營、香港藝術家王信明設計的「Molly」系列盲盒功不可沒。「Molly」IP在2018年的銷售額曾一度達到總營收的41.6%。然而,僅在次年,該比重就降至27.1%;到2020H1,由於新產品發布延期等原因,Molly系列銷量已被新現象級IP「Dimmo」超越。據公司估計,未來Molly的合理佔比應在10%左右。
對此,公司傾向做平臺化模式,設計上不會依賴單一IP。2017年泡泡瑪特品牌產品銷售佔比僅29%,2019年時已經達到82%,外購第三方產品佔比被壓縮至18%;公司目前籤約了25名潮流藝術家,設計產品收入站總營收33%;同時運營運營超過85個IP,其中前四大IP均在2019年營收破億,12個自有IP創造了總收入的34.4%。
用戶畫像方面,據多方統計,泡泡瑪特潮玩產品受眾呈現三個明顯特徵:女性化、年輕化、重度化。
招股書顯示,潮流玩具消費者中,男性與女性之比接近1:3;同時超過95%的潮流玩具消費者介於15-40歲之間,其中63%具備學士及以上學歷。此外草根調研發現:有19.8%消費者在2019年內購買超過五次,頭部的20%會員貢獻了近50%營收,半年消費8000為門檻的VIP4等級會員超過10000人。
一位運營人員分析,潮玩作為小眾產品,注重文化附加值與用戶認可,受眾天然具有社群化的需求;「盲盒」形式和「稀有款」也會催生出交換與分享需求。因此,對盲盒廠家而言,針對產品的亞文化社區和交易渠道是保持產品生命力的關鍵。
泡泡瑪特在用戶管理上實行會員制,目前旗下註冊會員已經超過360萬,2019年會員復購率達到28%,旗下葩趣互娛也推出了同名潮玩網絡社區。而在抖音、嗶哩嗶哩、小紅書等平臺,盲盒文化大行其道,熱點內容閱讀量動輒數十萬。據閒魚統計,2019全年有近30玩盲盒玩家在平臺進行交易,部分受歡迎款式售價突破1000元,最高溢價39倍。
下遊渠道方面,泡泡瑪特所有實體門店均系直營,依靠機器人商店的可複製性迅速拓展。疫情衝擊下實體店銷量萎靡,但依靠「Online form Offline」的良好反響,銷量更上一層樓。
2017年以來,泡泡瑪特的銷售終端如雨後春筍般,快速布滿了各大城市的主要商圈。零售門店由32家增至2020H1的136家,機器人商店由43家增至1001家。承擔銷量恰與數量相反,零售店導購仍是主流:以2020H1為例,零售門店營收佔總營收比為38.3%,而機器人商店僅佔12.9%。
一位管理層人士介紹了泡泡瑪特「零售店+機器人商店」的協同戰略:門店主要負責品牌的立體式宣傳,獲取用戶思維空間;機器人商店可以快速複製以佔領市場,增添用戶的購物場景。該人士還強調,泡泡瑪特門店將全部採取直營模式,不考慮合作加盟和過度擴張;開店會相對克制,目前核心依然是一二線城市及省會,但未來會做下沉。
疫情期間,抽盒渠道有線下轉向線上。根據公開數據,2020H1天貓泡泡瑪特旗艦店總銷售額1.47億元,同比增長119.4%;微信小程序「泡泡抽盒機」總收入1.62億元,超越天貓成為銷量第一的線上渠道。2020H1,公司線上渠道收入佔比已經達到40.9%,與線下直營門店(51.2%)各佔半壁江山。
此外,泡泡瑪特共有國內25名、海外22名經銷商,主要銷往當地玩具前以及百貨商店。其批發收入佔比很小(2019年僅6.6%),對公司產業鏈影響有限。
截至2020年6月,公司資產負債率30.59%,作為實業槓桿率優異;IPO以前,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已經上升至3.11和2.10,短期內幾乎沒有償債風險。美中不足的是,公司存貨總額2.24億,較年初增長133.3%。
三、高市值推動「破圈」,IP資源或為決勝關鍵
誠然,三年來泡泡瑪特的創新、業績和增長令人側目,但這一切都發生在名為「潮流玩具」的方寸池塘。
2019年6月時,對市值21.9億的玩具商泡泡瑪特而言,潮玩市場是賴以生存、值得深耕的一片藍海;但對於如今估值953億港元、動態P/B高達307.6的「綜合娛樂巨無霸」泡泡瑪特,此前有關「潮玩」、「盲盒」的一切成就,不過是杯水車薪。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提供數據,按零售價計算,2019年國內泛娛樂行業整體市場規模約9166億元,而 「潮流玩具」市場共207億萬元,僅佔其中2.26%。
公開數據顯示,國內市值相近的知名泛娛樂企業中,嗶哩嗶哩市值1726億,2019營收67.78億;閱文集團市值592億,營收83.48億;定位最接近的萬代南夢宮控股市值1321億,營收折合460.76億元人民幣。與之相比,泡泡瑪特2019年營收僅為16.83億元,差距很難通過盲盒等單一品類彌補。
值得注意的是,營收中僅19.3%來自盲盒產品以外業務,約合3.25億元。至少目前,泡泡瑪特在持有眾多外界知名IP(如迪士尼系列、哈利波特、火影忍者)的同時,利用方向局限於聯名產品,為表現出相應的變現能力。2017-2019年,公司IP授權與再授權收入分別為74.5、287.4、1210.3萬元,在總營收中佔比0.47%、0.56%、0.72%。根據公開資料,公司持有的第三方IP協議大多在2023年前到期;且IP授權在期限終止後,雙方沒有續約的義務。
沒人敢斷言,一夜之間爆火的盲盒會風靡多久。當這場「潮流」退去,在盲盒上寄託了八成收入的泡泡瑪特,會是在「裸泳」嗎?
一位官方人士指出,泡泡瑪特在上市後需要改變戰略,完成「破圈」。公司的關鍵詞由「潮流」轉向「快樂」,意味著從小眾市場轉向更多泛娛樂生態的底層需求。
公司在招股書中詳細披露了IPO募得資金(以推薦發行價38.5港元/股計,共45.69億港元)的使用計劃:
18%(約合8.22億)的資金將用於投資建設IP庫,其中2.06億、0.655億分別用於吸引新藝術家和內部設計師,5.48億用於收購新IP。15%(約合6.85億)用於投資技術舉措,主要集中在人才招募、購置數位化軟硬體和優化線上營銷體系等方面。同時,有27%(約合12.34億)的資金將作為潛在投資,用以對行業價值鏈上下遊公司實行收購或戰略聯盟。
根據設想,未來的泡泡瑪特將繼續以IP為核心,打造「涉及全產業鏈、連接文化內容與實體銷售」的泛娛樂生態。一些方向上的探索也初具成果已經初具成果:哈利波特等IP的聯名產品已逐步落地,自有IP「Molly」也參與了AFU、龐氏等品牌限定款;投資的動畫電影《哪吒重生》將在明年初上映,Popmart Land樂園項目也將在近期公布等。
華金證券選取迪士尼、任天堂作為參照公司,得出泡泡瑪特合理市值為690億元人民幣/813.8億港元。不過前提是,泡泡瑪特需要在2020-2021年中,實現50%的淨利潤增速與1.2 倍 PE/G。
就在近期,7年開出4000家門店的民創優品宣布預計於12月18日推出潮玩品牌OPTOY」,以29-39元/個的低價直接叫板泡泡瑪特。據悉,其IP盲盒首銷金額已經破億。奧飛娛樂也曾與網易合作,就其「陰陽師」系列推出盲盒產品,截至20年9月銷量已達到44.6萬隻。
如今,在天眼查中輸入「潮玩」關鍵詞,搜索結果中相關企業已接近2500家。泡泡瑪特的IPO奇蹟,讓這片市場的潛力暴露在陽光下,角逐才剛剛開始。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對潮玩企業而言,IP溢價決定了產品的價值,而設計師資源決定了IP的長期供應;產業鏈、經銷商、庫存等環節上的競爭只能排在其次。縱使公司已佔得先機,但行業準入壁壘不高,保持IP和人才庫上的優勢非常困難。
而談到泡泡瑪特的未來,該人士的看法不太樂觀——千億估值已經接近行業極限,但公司「破圈」充滿風險。若稍有不順,高開低走幾乎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