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瑜伽是種生活方式
今年40歲的雷什・庫瑪・納達,來自印度喜瑪偕爾邦,他堅持規律地練瑜伽長達12年,從2005年起他在印度北部城市哈利德瓦爾的帕坦伽利瑜伽學院擔任瑜伽教練。
《環球》雜誌記者走進納達的辦公室時,剛完成瑜伽晨練課的他,正在給23歲的女孩拉克西米治頭痛病。納達刷刷地在診斷紙上寫下幾個瑜伽姿勢的組合,叮囑了幾句,女孩兒感激不盡地退出了辦公室。
自我實現
作為全球歷史最悠久、權威的瑜伽學院,帕坦伽利學院瑜伽文化積澱豐厚。
什麼是瑜伽?納達的回答是:「瑜伽不是技術,而是生活方式。每個人都能練瑜伽,瑜伽是生活的法典,練習者不僅獲得了身體的健康,還獲得了心理的健康和本能的發展。」在他看來,瑜伽的最終目的是自我意識的控制和自我實現。「練習瑜伽並不難,只要學會控制呼吸、控制思想和自我。」
作為瑜伽練習者,納達一直保持與太陽同步的作息,每天只睡5個小時。他認為,瑜伽就是保持跟自然一致。納達每天凌晨起床便練習冥想,「當周遭很安靜時,你能聽從自己身體內部的聲音和節奏,我長期保持這樣的作息習慣。」
對在印度瑜伽聖地瑞詩凱詩的瑜伽教練烏霞・戴維來說,「瑜伽是自律,接近自己的精神練習。」
烏霞說,練習瑜伽的目的是從身(身體)、心(思維、情緒等)、靈(感知事物的本能)三方面進行全面修習,達到平衡,過程中需要體位、呼吸、冥想、放鬆等多種技法的配合,最終達到完全的健康和自我修習。
她也認同,瑜伽的最終目標是自我實現,「對我來說,自我實現就是做一個好人,善解人意、誠懇善良、樂於助人,樂善好施,回饋社會和有信仰。」
修行聖地
在印度人的眼裡,瑜伽聖城瑞詩凱詩是令人嚮往的修行聖地,而在世界各地的背包客眼裡,這裡還是追尋披頭四浪遊軌跡的嬉皮樂園。
上世紀,披頭四樂隊集體來到這座地處喜馬拉雅山谷地的小城,跟隨瑜伽大師哈瑞詩・瑪哈士隱修。此後小城名聲大噪,成為令人嚮往的精神樂園。
而慕名而來的瑜伽愛好者來到瑞詩凱詩後,都要入鄉隨俗,體驗一下真正的瑜伽生活:住在設施簡樸的小屋,穿著樸素簡單,吃清淡的素食,在瑞詩凱詩,雞蛋都很難見到。
恆河橫穿瑞詩凱詩。在恆河邊,經常見到祈禱或冥想的靜修者。伴著恆河水的低聲「吟唱」,修習瑜伽一段時間,跟自然、跟自己相處。這或許是令人羨慕的瑜伽修習理想狀態。
「但過不久,大多數人不得不回國繼續工作賺錢。其實你只要在繁忙的日常中抽出幾十分鐘甚至幾分鐘來練習瑜伽,跟自己安靜地呆一會兒,你也會覺得快樂的。」烏霞說。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來瑞詩凱斯跟她學習瑜伽,通過學習,很多人對生活的感悟在慢慢地改變。
「瑜伽要求我們過簡樸的生活,跟動物和自然保持和諧。瑜伽是生活方式,要自然地進行。」烏霞吃素已40年,她不喝碳酸飲料,不吃洋蔥、大蒜等辛辣食物。
「如果你專注地練習瑜伽,身體和思想結構都會改變。持續兩到三年,消化系統都不會想吃葷。吃肉會引發很多疾病,越來越多的西方人也選擇不吃葷。吃素和瑜伽練習會讓人們戒菸戒酒,能讓人的身體保持清潔。」烏霞說。
「而現代人每天花太多時間玩手機,睡很長時間的覺,說很多無用的話。在繁忙中要學會合理安排時間,花一段時間跟自己相處,會使自己更快樂。」
什麼不是瑜伽
瑜伽學習不能速成,在帕坦伽利學院,學員既要學習瑜伽體式、呼吸、冥想等,還要學習哲學、醫學、社會學、自然科學等與瑜伽相關的經典,完成學業一般需要幾年的時間。
納達說,把瑜伽當作是一種減肥運動的觀點是不正確的,減肥只是練習瑜伽的目的之一。「光靠氣息法就可以減肥,如果加上動作也能更快地消耗能量,減去身上脂肪。但是僅憑高難度的動作,不一定能減肥,如果不配合正確的呼吸法等,甚至還會對身體有害。」
在印度,瑜伽被推崇為健身良方。對新德裡司機普拉迪普而言,瑜伽除了健身,還能調節內分泌,治療和輔助治療疾病,減緩疲勞和壓力等等。「我的媽媽和妹妹每天早上都跟著電視裡的瑜伽大師一起練瑜伽,瑜伽對心臟、胃和呼吸性疾病都有好處。」
烏霞今年59歲,她是瑞士人,30年前她與家人定居印度,開始修行瑜伽。其間她曾遭遇兩次車禍,據烏霞介紹,她的一條腿大腿曾失去知覺,膝蓋無法活動,醫生也對這條腿判了「死刑」,認為「很難再恢復」。而在瑜伽大師B・K・S・艾楊格的幫助下,通過練習艾楊格瑜伽,下肢奇蹟般康復了。
根據自己的經驗,烏霞認為瑜伽確實可以治療肢體疾病。但即使自己的身體狀況允許,一些瑜伽姿勢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練習的。「例如,緊張的人不能做頭手倒立,否則只會更加緊張,而做身體前彎動作能恢復頭腦平靜。」
烏霞告訴記者,練習瑜伽的正確步驟是,先通過瑜伽姿勢來了解你自己的身體,當身體結構和思想結構準備好了後,才可以練習呼吸法等其他部分。
納達則提到練習瑜伽的注意事項,包括:做動作時不要勉強自己;不需長時間苦練,每天能抽出一個小時即可;要循序漸進地練習,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態。他特別強調,飯後不要立即練習呼吸法,空腹時練習瑜伽是最佳的。
隨著瑜伽在全世界的風靡,它逐漸變成一種時尚。「在過去,瑜伽是高層級的傳統,現在卻成了產業,瑜伽的主要目的在被大家遺忘,現在瑜伽正在變成『Bhogha』(博伽)――指瑜伽的背面。」
在一些國家,瑜伽則變成一種高難度的肢體運動,練習者追求肢體的柔韌。「這並不是瑜伽。這並不是瑜伽!」烏霞感慨,「比將肢體鍛鍊得無比柔韌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身體、了解自己正在做的。」
瑜伽的起源與發展
瑜伽起源於古印度,最早記錄見於5000年前的達羅毗荼人時期,是一種通過靜坐、冥想、苦行為主的身心修行方式,逐漸發展成為以婆羅門哲學為基礎,集哲學、宗教、科學和藝術為一體的文化。
在瑜伽聖城瑞詩凱詩,城內有非常多的靜修中心和修行院。帕瑪斯尼克坦修行院是瑞詩凱詩最富盛名的瑜伽修行院,是每年瑜伽節的主辦方和主辦地點。學院要求非常嚴格,學員每天四點半起床修習瑜伽,晚上要參加溼婆公園上的祭河儀式後才能休息.
而一些小型修行院則以特色瑜伽課著稱。拙火瑜伽和唱頌瑜伽是阿南德普拉卡什修行院的特色瑜伽課,每天早上,修道院會進行拙火儀式,導師和修學者們在火爐邊上圍坐,一邊詠唱一邊將芳香草藥扔進火爐焚燒,拙火儀式意在通過詠唱淨化感觀和靈魂,他們認為焚燒的草藥散發到空氣中有寧神靜氣的效用。
(來源:2013年11月16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2期)
瑜伽是什麼?
瑜伽不是鋼管舞,瑜伽不是肚皮舞,瑜伽不是健美操;
瑜伽不僅僅是體式,瑜伽不僅僅是減肥,瑜伽不僅僅是嬌美的身材;
瑜伽歷史的久遠,如同印度的佛教、如同中國的道教,是古印度人開發人體潛能與宇宙合為一體的一種艱苦的修行,破除的人的煩惱,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這點,相信習練過瑜伽的人,都很清楚。
瑜伽人,追求的是一種簡約的生活,簡單而純粹。複雜就意味著繁瑣,繁瑣帶來的就是煩惱。瑜伽服飾大多以淨色為主,體現的就是一種簡約的生活態度。
瑜伽人,追求的是回歸,是內心的自省,通過與自己心靈的對話,而體察外部的世界。所以瑜伽人,是平和的,凡事會回歸自我,審視自我,而體察對方,避免衝突,釋放壓力。這就是瑜伽人的氣質。瑜伽服的寬鬆,代表的其實是一種包容。
瑜伽人,追求的是萬物的和諧共榮,不是自我的凸顯。所以瑜伽人,會把自己很好的融入到自然、融入到社會、融入到團隊和家庭,和諧才是雙贏的基礎。簡單一點,就是如同我們常說的:家和萬事興!反觀社會,有幾個是家和的?有多少是夫妻反目、兄弟成仇造成的家庭和社會的悲劇。
瑜伽人,追求的是與宇宙的統一,當自我內心逐步強大的時候,我們自身就是宇宙的主宰。只有自身強大,才可以改變環境,把握自己的命運。正如易經所倡導的: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厚德而載物。
然而,不知從什麼時候,瑜伽漸漸脫離了她自身的文化。僅僅當成了一種健身運動和時髦。
但畢竟與瑜伽文化,開始漸行漸遠。
瑜伽應該是淨色的,正如瑜伽人的純淨和平和;
瑜伽應該是簡約的,正如瑜伽人的生活態度;
瑜伽應該是環保的,正如瑜伽人對自然和諧的熱愛;
瑜伽應該是寬鬆的,正如瑜伽人對萬物的包容;
在中國,瑜伽更是一種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