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會定居在南印度這邊,是因為跟印度基友一起搞瑜伽學校,所以就有好幾個讀者想讓我寫一下印度的瑜伽。
其實我並不是管教學這一塊的,對瑜伽的了解很有限。所以寫這個題材之前,得先做大量的功課;而且要自己先消化一遍,因此一直拖著。
雖然我不是瑜伽專家,但我的印度基友可是一等一的瑜伽大師。他的級別有多高呢?瑜伽圈子裡能拿的學位他都拿了。
他屬於專門培訓瑜伽教練的教練,具有他這個資質的瑜伽老師全上海一共只有12個。人家是正兒八經婆羅門出身,自打六歲起就修習瑜伽,師從艾揚格本人,算是現代瑜伽的正統傳人。
先來一組基友的「玉體橫陳」鎮樓
為了寫這個關於瑜伽的文章,前兩天剛和基友小聚了一下。
我太太說起自己現在正在跟著油管上的視頻練瑜伽,基友立馬就跳了起來:Never, never, never follow those videos! Especially on YouTube!
我這個基友雖然自己是瑜伽大師,卻很不待見健身房瑜伽,更別說網絡視頻瑜伽了,在他看來很多所謂瑜伽都是招搖撞騙的「假瑜伽」。
這個我特別能理解,當你在某個領域修煉到了某種境界之後,必然會曲高和寡,然後與這一領域產生割裂,因為我在攝影上體會過這種心路歷程。
我算起來不間斷拍照也有十五年了,拍了五十多萬張照片,基本上各種技術、手法、風格都嘗試過。
現在回想起來,早年拍照片的主要驅動力是為了獲得別人的點讚和認可,特別在乎別人對「作品」的評價,自己也各種模仿那些名家大師。
拍照這件事其實就跟賣油翁一樣,是能夠訓練成意識本能的。
我如今拍照是一個什麼狀態呢?看到任何一個場景的瞬間,我就知道相機應該在哪個位置、多少距離、什麼角度、什麼焦段、對焦哪裡、如何構圖、可能會碰到什麼問題、後期要怎麼調整、最後輸出是什麼效果……
總之我的腦子可以直接把場景轉換成照片,這個轉換過程不需要思考過程,純屬訓練了超過一萬小時之後的意識本能。一旦訓練出這種意識之後,眼睛可以看到很多別人看不到的東西。
跟我出去拍過照的人都知道,大家站在同一個位置,很多東西我看得到但他們看不到。
當到了這樣一種從心所欲的階段之後,僅僅是拍出「好看」的照片就完全無法滿足我了,開始走上一些「旁門左道」——拍的東西越來越私人、越來越晦澀。
然後就會出現了一些讓我自己哭笑不得情況:隨手記錄的一些糖水片,大家瘋狂點讚;我真正想表達一些東西的照片,大多數人都看不懂。
到了這種階段之後,我就不會在乎別人怎麼評價我的照片了——拍出讓所有人「點讚」的照片實在是太容易了,而被「理解」則可遇不可求。
假如你向普通瓜眾分別展示冷軍和畢卡索的油畫,瓜眾必定盛讚冷軍,而對畢卡索嗤之以鼻。但畢卡索才不會在乎那些瓜眾怎麼看待他,因為他13歲就已經畫得跟米開朗基羅一樣好了,之後花了一輩子才學會如何像孩子一樣畫畫。
由於自己對攝影的認識和理解跟大眾的主流觀點漸行漸遠,而且在技術上也已到達瓶頸,從前幾年起,我越來越懶得發自己拍的照片,越來越無法認同主流攝影圈,也越來越不願意公開談論攝影,於是漸漸與攝影這個圈子割裂。
任何藝術形式都需要基於某些技術手段,技術可以交流;藝術則更近似於哲學,是條孤獨的道路。
我舉這個例子並不是說自己拍照拍得有多好,只是想說,在一個領域深耕到了某個程度之後,對主流的背離往往是一種必然。
瑜伽也是一樣的道理,大多數現代人所知道的瑜伽,是一種已經被刻板印象綁架的體育鍛鍊,與之前的傳統瑜伽體系幾乎沒有任何相似之處——而這是時代和社會環境所決定的。
用這樣一個比喻來說吧:傳統瑜伽就好像是整個古典美術體系,包括雕塑、繪畫等,有大量的不同流派,必須接受過嚴格的理論和技法訓練,沒有任何人能掌握所有的流派;現代瑜伽就像攝影,誰都能上手,但終歸是被真正的畫家們所不齒的。
傳統瑜伽
瑜伽在本質上是修行方式。
有些人可能聽過一個說法:Yoga一詞來源於Yoni和Linga,Yoni是女性生殖系統或會陰,Linga則是男性生殖器,所以Yoga一詞就是男女生殖器的結合。
這個解釋非常具有獵奇性,而且似乎也有理有據,信者眾多。
我為此專門去問了上海外國語學院專門研究印地語的教授,他表示這個說法十分牽強附會,事實上Yoga一詞源於梵語詞根Yuj,英語裡的Yoke也是來自這個詞根,意思是——軛。
中間是林迦,底下是約尼,分別代表男陰和女陰
然而林迦並非瑜伽的真身,這玩意兒才是!
「軛」這玩意兒現代人已經不大熟悉了,過去的人用牛拉車,軛是套在牛身上的那個東西,並且可以用來控制牛。這個詞引申一下就有了「結合」、「附加」的意思,瑜伽正是源自這些含義。
但「瑜伽」指的並不是Yoni和Linga的結合,而是身心合一、天人合一、梵我合一。
印度教的終極追求和目標就是讓生命從無盡的輪迴中解脫——通過「梵我合一」,將精神與自然合二為一,從而獲得解脫。
「軛」是把牛跟車連在一起並起到控制作用的工具,「瑜伽」則是把身心、梵我結合在一起並進行控制的「法門」。
另外有說法認為瑜伽來自梵語Yujsamadhau一詞,意為「專注」,我個人認為這種解釋也有些牽強附會,僅供參考。
世界上最早的關於瑜伽的著作《瑜伽經》,是一本關於古代瑜伽知識的合輯,裡面的內容是在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4世紀之間陸續編寫的,由印度哲人帕坦伽利(Patanjali)整理成書,將瑜伽分成了八個分支,這便是現在很多瑜伽愛好者所熟知的「阿斯湯加」(Ashtanga)。
梵語中Asht意思是「八」,Anga是「肢體」,「阿斯湯加」代表了瑜伽的八種法門,也叫「八支瑜伽」:
禁戒:外在控制,宇宙間的道德準則和戒律。
律儀:內在控制,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精神狀態。
體位:冥想體式,用於激發身體和精神的能量。
調息:呼吸控制,通過吐納來控制能量。
制感:用精神力量把五感從外界刺激的奴役中解脫出來,斷絕感官對內心的影響,也稱調心、攝心。
專註:專注,集中注意力以提升生命之氣。
禪那:即冥想,進入禪定的狀態。
三摩地:即「三昧」,讓正念充滿內心,和宇宙合二為一,超越意識的境界。喜悅、快樂等情緒都消失,只有內心出於極度寧靜、微妙、殊勝的狀態。
所以大家有沒有發現傳統瑜伽其實是一整套修行方法,從外在的行為規範到內在的身心調節,最終目的就是徹底控制自己的身體和心靈,實現「梵我合一」。
值得一提的是,《瑜伽經》的原著文本裡面沒有描述過任何具體的體式,對體式的描述就是「穩定而舒適的姿勢」,任何會引起疼痛或不安的姿勢都不是瑜伽體式。
後人對《瑜伽經》進行注釋的時候才加入了對體式的具體描述,但最早也就12種打坐冥想的坐姿。
另外一種對傳統瑜伽的分類方法,是分成了五大類——身、心、知、情、意。
身——哈達瑜伽
又稱「力量瑜伽」,但不同於後來美國人發明的Power Yoga。
Hatha的梵文原意為「執著、堅持」,最典型的就是體式的練習,所有需要使用身體的修行都可以歸納到哈達瑜伽裡。
而印度教裡那些為了開發自己身體潛能,變著法兒折磨自己的苦行僧都可稱為瑜珈士,像閉氣、絕食、身體穿刺等行為都可算是哈達瑜伽。
我個人覺得藏民磕長頭也算是一種「哈達瑜伽」。現代健身房瑜伽則幾乎全部都是哈達瑜伽。
心——勝王瑜伽
又稱「羅闍瑜伽」。奉《瑜伽經》為主要經典,強調通過阿斯湯加八支瑜伽法門對身心進行訓練,尤其著重於靜坐與冥想,以達到梵我合一。
目前印度有些寺院團體仍以勝王瑜伽作為法門,而佛教的一些修行方式也與其極為近似。
知——智慧瑜伽
又稱「知識瑜伽」。通過辯證、反思等精神實踐方法探求真理的瑜伽,不斷追問「我是誰」、「我從哪兒來」之類的哲學問題,尋找人生和世界的真相,從而尋求解脫。
在修行智慧瑜伽的過程中,印度次大陸得以發展出大量哲學觀點。以印度人的觀點來看,中國的老莊以及西方的一些哲學家都可以視為智慧瑜伽修行者。
智慧瑜伽就是大家在一起坐而論道
情——虔信瑜伽
又稱「信愛瑜伽」、「奉愛瑜伽」、「至善瑜伽」。通過虔誠地將自己奉獻給神靈、以冥想唱誦等嚴謹的宗教生活態度、以及積極行善來達成自我救贖的解脫。
笈多王朝時期印度教的巴克提運動便是以此為核心。
虔信瑜伽的核心是自我奉獻
意——行動瑜伽
又稱「業瑜伽」、「羯磨瑜伽」,通過積極入世、無私忘我地為他人謀福利、完全不考慮自己的利益、修持善業以求得解脫。
甘地就是個行動瑜伽奉行者,那些「從不利己專門利人」的行為都可以看做是行動瑜伽。
後三種瑜伽被印度教視為通往終極解脫的三種典型途徑,勝王瑜伽後來被加入成為第四個途徑,瑜伽即是修行。
換言之,身、心、知、情、意五大瑜伽裡面,身瑜伽——如今最流行的哈達瑜伽反而是最基礎、最不入流的,因為無法通往解脫,直到後來出現了密教。
密教瑜伽
一講起密教很多人就來勁了,因為這玩意兒獵奇啊,有各種聳人聽聞的旁門左道。而且由於密教的有些修法是不對外公開的,自然就會生出許多真假難辨的傳聞來。
真相其實也沒那麼玄乎,密教的本質歸根結底還是修行法門。所以密教發展出來之後,就多了兩種新瑜伽。
梵頌瑜伽
又稱「咒語瑜伽」。Mantra這個詞來自泰米爾語,Man是「思考」的意思,加上後綴-tra就是「思考的工具」,語言是思考的工具這個說法本身沒毛病,不料發展成了「語言崇拜」,於是Mantra這個詞就成了咒語、真言、梵頌、密語,在宗教上被賦予了祈福、消災、驅魔的功能。
大家看《西遊記》裡,五行山本來壓不住孫猴子,但貼一張六字真言的符紙,猴子就出不來了,這就是對語言力量的崇拜。
很多派別都非常注重持咒、唱誦,因為長時間專注、心氣合一的唱誦確實很容易引發宗教體驗,效果強烈而簡單。我認識不少持咒的藏傳佛教信徒都跟我講述過他們念經之後獲得「感應」的體驗。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Mantra和Mandala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OM這個字母的每一筆都能解釋出花來,這就是典型的語言崇拜
瑜伽教練培訓課程上也有梵頌瑜伽的相關知識
哈達瑜伽
到十五世紀的哈達瑜伽著作《Hatha Yoga Pradipika》問世的時候,哈達瑜伽已經確立了84個體式。我覺得,哈達瑜伽在印度得到發展,有其必然性,不見得是完全沾了密教的光。
在過去,神職人員如何保持身體健康,幾乎在每個宗教中都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中國的佛教和道教都很注重體力勞動和養生,甚至還發展出了太極拳、少林功夫之類的武學來強身健體。
哈達瑜伽在某種意義上就相當於印度教的「太極拳」,阿斯湯加瑜伽則充當了養生法,可以保持神職人員的健康。
因為印度是一個「以勞動為恥」的國家。這種觀念根植在印度教文化中,過去那些從事神職的高等婆羅門是絕對不能做任何體力活的,體力活都被視為十分低賤,連上完廁所屁股都是傭人洗的。
我印度這邊安家的時候,買了一些沙發家具,去問鄰居借工具自己在家進行組裝。鄰居看到就覺得很奇怪,說應該打電話給公司讓他們派人來裝。
我說這個很簡單啊,擰幾個螺絲就好了,何必讓人家專門上門來一趟。他說在印度哪怕只是擰一個螺絲,也是叫專門的工人來做的。
這根源在於印度教的「潔淨觀」的問題,印度社會裡大多數的體力勞動都被視為不潔、粗鄙、低賤。
比方說過去中國和尚會在菜園子裡種地幹活,這需要自己挑水施肥吧,免不了也會傷害地裡的小蟲子……這些在印度教裡都屬於非常「不潔」的事物,侍奉神的祭司怎麼能做呢?
印度教中的各種工作都有其潔淨度,連洗衣服都屬於「髒活」,需要出力氣的活也都是下等人做的,這就是為什麼印度有錢人特別喜歡請傭人,那樣的話他們可以避免接觸「汙染」。
因此在印度社會裡,大家習慣了各司其職。據我所知以前在印度的公司裡,每個人只做自己分內的工作,通常不會輕易幫助同事,職責界線特別明晰,不知道這個現象現在有沒有轉變。
哈達瑜伽訓練對身體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著強身健體的功效,可以改善這些神職人員的健康問題,甚至可以通過傳授瑜伽改善他人的健康,樹立神職人員的威信。這一特點使得哈達瑜伽屌絲逆襲,成為了五大瑜伽中唯一一個在現代大放異彩的門類。
哈達瑜伽可能是最古老的瑜伽形式,在印度河文明遺址中就發現了疑似瑜伽體式的浮雕
亨皮(Hampi)遺蹟中的體式浮雕
古代瑜伽體式
現代瑜伽
現代瑜伽的歷史並不長,也就一百年左右,而真正流行不過五十年的事。
現代瑜伽起源於南印度,最早的奠基人叫做蒂魯馬來·克裡希那馬查裡亞,1888年出生於卡納塔克邦一個艾揚格種姓的婆羅門家庭。
對瑜伽有所了解的朋友肯定要舉手了:哎哎,我知道艾揚格!艾揚格瑜伽流派很有名噠!
嗯,我前面就說我基友師從艾揚格,但「艾揚格」最早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婆羅門種姓。
這種姓最早可能源於Ayya-garu,Ayya是梵語Araa的變形,「高貴」的意思,雅利安用的也是這個詞根。
Garu則是一個尊稱後綴,因此「艾揚格」這一族祖上多半闊得很,說不定能追溯到某個神或者仙人。
大家一講起婆羅門,可能就會浮現起土豪劣紳、封建大地主的形象,覺得這些人整天作威作福欺壓下面的低種姓。
其實吧,傳統印度社會中的婆羅門也有高低貴賤之分,有些從事神職或文書、教育類職業,也有些家道破落不得不從事世俗的職業——祭司一定是婆羅門,但婆羅門不一定是祭司。
大多數婆羅門更像是「居士」一類的身份,整個社會對婆羅門有著很高的道德要求。他們要學習和傳承大量的經文知識,要誠實、善良、自律、節儉、博學、不貪、不嗔、不痴、有同情心、有耐心、溫柔而堅定、保持自身潔淨性、不傷害任何動物……你說一個人要能把這些全做到,那不就立地成佛了嘛?
鑑於道德基準線在那兒擺著,大多數婆羅門就算做不到盡善盡美,也遠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胡來。
婆羅門是印度教社會秩序的制定和維護者,壟斷了教育和行政服務,偏袒自己的階級利益是必然的。
但如果著眼於個體的話,婆羅門並沒有太多劣跡,無論如何人家是讀過書講道理的人,有著「梵我合一」的崇高理想追求。
印度廢除種姓制度之後,一些婆羅門還幫著努力消除種姓障礙,因為這屬於「行動瑜伽」,乃是解脫之道。
婆羅門階級的權利是可以從事神職、行政職務,而他們的義務就是得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從小就得學習梵語以及各種印度教傳統經典、哲學、醫學等知識,學好這些長大以後才能當一名合格的神棍,有資本跟在那些土邦大公身邊混飯吃做一名「食客」,再不濟也能在一些寺廟掛單,幫人做法事餬口。
所以不少婆羅門神職人員過的日子,除了有夫妻生活家庭生活之外,其實就跟和尚差不多,雖然社會地位很高,但物質生活相當清貧,很大程度上靠人施捨,加上各種清規戒律又多,花天酒地錦衣玉食那是不存在的。
婆羅門祭司就跟中國請到家裡做法事的和尚是差不多的,只不過他們的社會地位更高
話說那個艾揚格種姓的T.K.六歲起就學習各種梵語讀寫和吠陀經典等,年輕的時候四處求學,家裡一度窮得揭不開鍋,靠做法事化緣為生。
直到1914年在瓦拉納西的一場哲學辯論活動中勝出,受到了土邦主的青睞,從而時來運轉,能夠繼續留在瓦拉納西潛心繼續學習。
T.K.在瑜伽的研究和練習方面,相當有天賦,當然那個時候他學習的自然是以「梵我合一」和「解脫」為目的的傳統瑜伽。
另外T.K.對阿育吠陀傳統草藥學也頗有心得,要知道醫學知識在過去是一名神棍能否取得他人信任的重要籌碼,要是當年的約書亞不懂給人看病,他後來也就成不了後來的耶穌基督了。
然而T.K.後面的一段經歷故事的真偽就撲朔迷離了,有一些研究者「至少聽過五個相互矛盾的說法」,當然這種情況發生在「謎一樣的印度」實屬正常。
按照其中某個版本的故事,T.K.在1918年前後前往喜馬拉雅朝聖,尋訪另一位據說已經掌握了七千種體式的瑜伽大師。但是這位大師住在西藏境內的岡仁波齊,所以得要獲得當時西姆拉總督歐文(Irwin)的許可才能出國。
碰巧這位總督當時患有糖尿病,T.K.應邀在西姆拉教了他半年瑜伽體式,總督糖尿病得到好轉。總督歐文很高興,在1919年提供了人力物力安排T.K.前往西藏。
T.K.在岡仁波齊山腳下的一個山洞中果然找到了那位瑜伽大師,那位大師將一本瑜伽秘籍《Yoga Korunta》傳授給了他。
按照T.K.的說法,這本秘籍是五千年前瓦曼仙人所寫,大師傳給他的原本,由於保管不當被螞蟻吃掉了,不過他住在山洞裡的七年半時間裡,已經把這本廓爾喀語寫的秘籍全都背誦下來了。
T.K.回到南印度之後,不管有沒有在喜馬拉雅得到秘籍真傳,可以肯定的是他領悟到了哈達瑜伽強身健體和治療疾病的功效有機會幫他飛黃騰達,決定將之發揚光大。
在邁索爾土邦主的支持下,T.K.開始著書立說,開設瑜伽學校,以古代仙人秘籍的名義,將瑜伽體式與現代體育中的體操相結合,開發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新式哈達瑜伽——結合呼吸法,通過過渡動作將單獨的靜態體式連成了一組組流暢的體操動作。
現在我們可能會覺得這很稀鬆平常,就跟我們的廣播體操似的,但在當時那可是革命性的,一下子就把「照片」變成了「視頻」,如今這種瑜伽被稱為「流瑜伽」。
T.K.在1934年出版的《Yoga Makaranda》(瑜伽的本質)
與此同時,T.K.捨棄了大部分的宗教內容,淡化傳統瑜伽的精神目標,並且跟唐僧一樣收了一些神通廣大的徒弟。
最有名的徒弟有三個——
Indra Devi,一個在印度成為電影明星的拉脫維亞人,也是第一個學習現代瑜伽的女人,1939年在粉絲宋美齡的上海家中,舉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場瑜伽課。
1948年她在美國好萊塢日落大道開設了瑜伽工作室,將瑜伽帶入好萊塢。享年102歲。
現代瑜伽的第一位女神 Indra Devi
K. Pattabhi Jois,在T.K.瑜伽理論基礎上繼續將阿斯湯加流瑜伽發展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1948年在邁索爾成立了阿斯湯加瑜伽研究所,形成了「邁索爾風格」。
然而由於後來爆出了對學生進行性騷擾的醜聞,Jois的人生留下汙點,享年93歲。
都功成名就一大把年紀了,還爆出這麼個醜聞
基友在Jois的阿斯湯加瑜伽研究所
B.K.S. Iyengar,大名鼎鼎的艾揚格,是T.K.的小舅子,20世紀最偉大最出名的瑜伽修行者。
他在1966年出版了著作《瑜伽之光》,堪稱現代瑜伽聖經,史無前例地描述了兩百多種瑜伽體式,而且用西方人所熟悉的動物、器物、植物來命名這些體式。
在艾揚格之前,有記錄的瑜伽體式從來沒有超過過一百種,從此開創了艾揚格體式流派。享年95歲。
從11世紀到21世紀,有描述的瑜伽體式數量變化,暴漲始於艾揚格的《瑜伽之光》
艾揚格瑜伽的特點之一是使用一些輔助道具來完成體式,圖為基友輔導學生
艾揚格瑜伽的另一個特點是動作精準、對齊
艾揚格本尊
師父T.K.自己享年100歲,儘管對他在喜馬拉雅的經歷存疑,但看到這些師徒們長命百歲的鐵證,瑜伽延年益壽的功效不證自明。
如今全球流行的瑜伽練習,都可以追溯到這個人——「現代瑜伽之父」蒂魯馬來·克裡希那馬查裡亞。
練瑜伽的時候請記住,這個男人是現代瑜伽的源頭
T.K.開創的這種瑜伽,在現代瑜伽分類中被歸類為「姿勢瑜伽」,把瑜伽從一種精神修行,變成了體育鍛鍊。
然而這其實並非T.K.及其徒弟們的本意,在1990年代,K. Pattabhi Jois兩個美國徒弟回到老家後發明了「力量瑜伽」,Jois本人對此公開表示「非常失望」,稱其為「無知的健美」。
T.K.重新發明的瑜伽依然是以「阿斯湯加」傳統為基礎的,所以全稱是Ashtanga Vinyasa Yoga,要求「三法合一」——調身的體位法、調息的呼吸法、調心的冥想法。不求梵我合一,但求身心合一。
所以除了姿勢瑜伽之外,如今其實也有訓練身體、心靈和精神的「心身瑜伽」、強調專注和冥想等心理技巧的「冥想瑜伽」,只是這些都遠遠沒有姿勢瑜伽那麼風靡和具有傳播性,關於這點只說一句你就能懂——冥想打坐和凹造型,哪個更適合發朋友圈?
因此大多數現代人對瑜伽的刻板印象就是那些千奇百怪的體式,體式在現代瑜伽中被大量地濫用,有些人一味地追求體式的標準,反而導致了身體的損傷,與瑜伽的理念完全相悖。這也就是為什麼文章一開頭我基友強烈反對跟著視頻學瑜伽。
在T.K.奠定的現代瑜伽教育理論中,應當以「絕對獨特」的方式對待每位學生,因為修行瑜伽的方式因人而異,瑜伽在不同人眼中是截然不同的事物,需要根據每個人的特點用他們最能理解的方式去教導。
這恰恰跟我對藝術教育的理解是完全一致的。
瑜伽是修行、是宗教、是哲學、也是藝術,唯獨不該僅僅是一種體育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