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凱藍咖啡館牆壁的錯覺
這個錯覺是由藝術家維多利亞·斯凱(Victoria Skye)所創造的,也是2017年最佳錯覺大賽的參賽作品之一。信不信由你,圖中每一條水平線都是完全互相平行的。要證明這一點,你只需要斜視或者從側面入視圖像。
請注意,即便在你完全確信這些線條是平時的之後,這種視錯覺是依然存在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是無意識的——很多時間,它與我們對世界的理論知識是相互獨立的。這是芒克-懷特錯覺(Munker White's illusion,是一種光學戲法,主要表現在黑白灰色)的變種,由David Novick創作。其實圖像中每一個圓圈的顏色都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只有圓圈周圍線條的顏色。這種錯覺生動地向我們證明了,我們並非直接感知周圍事物的顏色。相反,感知系統會基於物體周圍環境進行一些有根據的「推測」。這看上去,可能像動圖,但事實並非如此。這種運動的感覺其實產自我們的大腦。圖中黃色斑點的陰影和排列順序觸發了我們大腦的運動區域。這讓一個本來靜態的圖片,卻刺激產生了運動的知覺。更有趣的是,大約有5%的人對這種錯覺是免疫的。這兩張照片看上去就像是兩個不同角度拍攝下的一條道路。但實際上,這兩張照片是一模一樣的。顯然,視覺系統將這兩張照片看成了兩條彼此獨立的道理。圖像中兩條道路是彼此平行。因為現實生活裡中的真實道路,兩兩之間必然會有強的傾斜度。這也是為什麼視覺系統會作這樣的推論。這個設計來自視錯覺大師 Akiyoshi Kitaoka。在試圖理解這個動態影像時,我們的視覺系統會感知到,一塊灰色方塊從移動到明亮區,再移動到黑暗區。在明亮區看方塊,本身灰色的方塊會變更暗。相反,當在黑暗區看方塊,方塊就會變得更加明亮。我們的感知系統就是這樣根據周圍環境推斷明暗深淺的。你的大腦在幕後做了非常多的加工——遠超乎你的想像!這是一個屢屢能騙過大腦的錯覺,但實際上橙色圓圈根本沒有改變過尺寸。圖源:Christopher D. Blair, Gideon P. Caplovitz, & Ryan E.B. Mruczek與顏色和亮度一樣,我們甚至不能直接感知物體的大小。感知系統會基於我們感知數據中的線索(包括目標物附近物體的相對大小)來推斷它們的大小。這是我看過的最棒的視覺錯圖。藍線和紅線的長度都是一樣的,並且都處於同一水平線上。所有線段既沒有移動,尺寸也沒有任何改變,運動的只有兩段的箭頭。這個設計是穆勒-萊爾( Müller-Lyer )錯覺的一個升級版。而關於原版的穆勒-萊爾錯覺是如何工作的,目前還沒有人能給出百分百確定的答案。此外,這種錯覺是某種特定文化影響下的特殊現象,還是適用於全人類,也存在著不小的爭議。原版的穆勒-萊爾錯覺,a線段和b線段本身一樣長,但我們總會認為b比a長註:有研究發現生活在高度工業化國家的大多數兒童(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大量由水平直線和直角組成的現代建築環境),會認為b線段比a線段長。而沒有生活在工業化環境的人類,如非洲桑人和其他小規模狩獵採集社群等,他們的大腦就不會受這一錯覺影響,會認為a線段與b線段一樣長。你可以用你的意念,改變火車的方向.通過多次練習你甚至可以越來越嫻熟地操控火車。知覺通常能超越感官所提供的證據。在這個例子裡,感官能提供的證據是相對稀少的,因此出現了兩種似是而非的解釋:火車即將到來或者火車正在開走。所以我們可以選擇任一種方式看待這輛火車。這張圖片讓很多人都手足無措,視線每次從紅點切換到黃點,又或者從黃點切換到紅點,兩個旋轉環總會向相反的方向旋轉。這種錯覺利用了我們對從視野中心與從外圍觀看運動物體時的兩種不同感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