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相信很多人的耳朵裡充斥著腦子裡縈繞著
滿大街的廣場舞曲和各種抖音神曲。
時光倒回到上個世紀,
紅遍大江南北的甚至海外熟知的中文流行歌曲是什麼呢?
你是否知道那些廣為流傳的歌曲背後,
又承載著多少人的故事與孤獨?
▼
幾年前,我問一位「嬰兒潮」時代的老美,世界上的最有名的中國流行歌曲是哪首?我以為答案是《茉莉花》或者別的什麼。沒想到,答案是《Rose Rose I Love You》。
在此之前,我一直以為《玫瑰玫瑰我愛你》是一首中文翻唱歌,沒有想到竟是中文原創音樂。
後來查閱了資料才知道,《玫瑰玫瑰我愛你》曾在 40 年代風靡大上海。 1951 年被 Franke laine 翻唱為爵士風格的《Rose Rose I Love You》,一度衝到美國 Billboard 榜第三名。時至今日,它仍是 Billboard 榜上唯一的一首中文原創歌曲。
完全可以說,《玫瑰玫瑰我愛你》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中文原創流行歌曲。 1999 年,中國女足在亞特蘭大與美國女足決戰世界盃時,全場華人高唱的,也正是這首《玫瑰玫瑰我愛你》。
比起《玫瑰玫瑰我愛你》,這首歌的曲作者陳歌辛,由他作詞作曲的另一首歌,則在華人世界裡更有名,這就是「過年超市神曲」《恭喜恭喜》。當然,它最初是為慶祝抗戰勝利而寫的。
陳歌辛還是《夜上海》、《蘇州河邊》、《永遠的微笑》、《花樣的年華》的曲作者。而周璇所唱紅的電影插曲,至少有三分之一由陳歌辛譜曲。
然而,和他創作上的成就比起來,陳歌辛的經歷卻讓人唏噓。他一生三度入獄:第一次被當成共產黨,關進人間魔窟的「76號」;第二次被當成漢奸,關進了國民黨的大獄;第三次以「右派」的身份,進了勞改農場。
陳歌辛是是典型的舊上海文人,被譽為舊上海的「歌仙」,當紅明星都以唱他的歌為榮。可是到了 40 年代,壓倒一切的主題是抗日、是救國,是黃河大合唱、是放下你的皮鞭。而陳歌辛的那些靡靡之音,則與時代主題顯得格格不入。
到了新中國,他的音樂立刻成了被批判的黃色歌曲,被戴上「右派」的帽子。三年困難時期,他的兒子陳鋼憑《梁祝》紅遍中國。但此時的陳鋼已經與父親「劃清了界限」。最終,陳歌辛在勞動改造中,餓死在安徽。
心理學中有一個分支叫敘事心理學。名字很玄,但其實是說,人生經歷雖然複雜,卻都在尋找一個明確的主題,講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
在我看來,陳歌辛尋找的人生故事是「孤島式的浪漫」——一個無關時代,只屬於自己的浪漫故事。
1937 年之前上海,雖然時局動蕩,但是對普通中產階段的生活,並沒有什麼影響。好萊塢的電影同步上映,爵士音樂隨著收音機進入千家萬戶。那時的上海是一個無關中國時局的「孤島」,是一個屬於世界的上海。
此時,生於上海的陳歌辛,跟隨流亡上海的猶太音樂家學習鋼琴和作曲,這似乎已經為他今後 「孤島式的唯美主義」 音樂風格定下了基調。
《永遠的微笑》陳歌辛第一首流行音樂,也是一首寫給妻子的情歌。他覺得妻子長得像蒙娜麗莎,有著永遠的微笑。在抗戰的背景下,它是一個無人可以進入的內心孤島,純粹是個人的情感。
此時,陳歌辛也寫過幾首抗日歌曲,但很快被汪精衛抓去,折磨了三個月。出來後,陳歌辛仿佛才知道,自己註定不是個革命者。風花雪月的舞榭歌臺,才是他人生的宿命。而他最有名的歌,也都是這之後創作的。
創作《蘇州河邊》時,日軍已全面佔領上海,上海的「孤島」時代結束。歌中唱到 「 不知是世界離棄我們 / 還是我們把它遺忘 / 夜留下一片寂寞 / 世上只有我們倆個」。你說是「粉飾太平」也好,你說是「心中幽怨」也罷,外面世界的「孤島」雖已不在,內心的「孤島」誰也進不了。
就連《恭喜恭喜》這首慶祝抗戰勝利的歌,後來也成了沒有任何政治色彩的「過年洗腦神曲」。也難怪,它和一般的雄糾糾氣昂昂的抗日歌,氣質相差了十條《蘇州河邊》。
仔細體會一下歌詞 「經過多少困難 / 歷經多少磨練 / 多少心兒盼望 / 春天的消息」。沒有 「漫捲詩書喜欲狂」 式的歡慶,仿佛在說,不錯不錯,噩夢都過去了,大家恢復正常的生活吧。
堪稱國民花樣美男的陳歌辛,自然也有他的風流往事。
陳歌辛的兒子陳鋼在《母親教我的歌》中寫道:「媽媽(金嬌麗)是上海吳宮飯店大經理的千金小姐,而爸爸則是個風流倜儻、目空一切的窮書生。」事實上,陳歌辛當時是復旦中學的音樂老師,金嬌麗是他的學生,僅 17 歲,大著肚子嫁給了他。
未婚先孕,師生戀,即使是那個時代的新派文人,也不多見。泡在明星堆裡的陳歌辛還與李紅、李香蘭、姚莉相繼傳出誹聞,至少與李香蘭的糾葛是被兒子陳鋼後來證實的。
1949 年後,陳歌辛再次希望融入這個時代,先後為多部電影寫了很多現在已完全想不起來的曲。寫慣了十裡洋場的才子佳人,突然要歌頌起勞動人民,這個氣質完全不搭啊。
《遊擊隊歌》的作者賀綠汀在多年後回憶,這頂帽子本要給他戴上,因為上海市長陳毅的力保,就讓陳歌辛「頂替」了。看上去有點冤,可是仔細一想,他就算躲得過 1961 年的肉體折磨,也逃不了 1966 年的精神肉體雙重折磨。
陳歌辛在舊時代是個新派文人,在新時代又成了個舊派文人。陳歌辛還是那個陳歌辛,時代已不是那個時代了。
藝術家從來都是有兩種,一種能準確把握時代脈博,用藝術融入時代,比如賀綠汀、洗星海;一種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只會在自己的「孤島」中,表達自己的內心,比如陳歌辛。
正如蔣勳在《孤獨六講》中所說:「我渴望孤獨,珍惜孤獨。好像只有孤獨,生命可以變得豐富而華麗。我擁抱著一個摯愛的身體時,我知道,自己是徹底的孤獨的,我所有的情慾只是無可奈何的佔有。」
本文插圖為紐西蘭畫家 Mango Frooty 水彩作品
文章轉自公眾號 美在高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