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惡魔
哈嘍大家好,今天是平平無奇依舊恐婚的惡魔。
今天,本想寫離婚冷靜期這個社死事件。
但刷抖音的時候,看到了另一個崩潰的事情:
「哺乳期媽媽餵奶被趕出餐廳。」
看完剛想罵街,突然發現標題是:
本故事純屬虛構,屬於社會實踐。
我qnmd。
硬生生讓我把情緒憋回去了。
不過沒關係,憋回去我還能醞釀出來。
這件事讓我想起了,前幾天在地鐵上,無意間看到一位哺乳期媽媽的衣襟上滲出來了些許奶漬。
而坐在她對面的大哥毫無顧忌的盯著看。
這位媽媽弓著背,低著頭,很尷尬,但又不知道怎麼辦。
這時坐在她旁邊的阿姨,默默站起來,擋在了她面前。
準媽媽的眼眶瞬間紅了。
那一刻我才明白,只有當過媽的人才最懂媽媽的尷尬。
今天,就來盤點,生過孩子的女人,有多不重要。
生孩子的機器,要什麼尊嚴?
產房對很多人來說非常神聖,因為這裡代表著新生和希望。
但林利卻說,進產房的那一刻,就代表著你會被慢慢撕掉尊嚴。
我對此很不理解,直到她說了很多細節。
她說:「生第一胎的那段時間,我終於明白了什麼叫產房無尊嚴。」
而「無尊嚴的尷尬時刻」每個產婦都要經歷。
陪床的親戚,從不避嫌,會直接上手掀開產婦的衣服,打著檢查器官的幌子,看看這裡,摸摸那裡,不會在乎周圍是不是有男性。
隱私,在這些人眼裡根本不存在。
不僅如此,當護士幫產婦清潔私處,同病房陪床的陌生男家屬從不迴避。
就算拉上半遮掩的床簾,也依然會有坐在牆角的陌生家屬毫無顧忌的看。
她們現在是生育工具,尊嚴不值得一提。
林利說,不要以為生出來就結束了。
如果說生孩子前是撕裂隱私權,那生育後,就是毫無選擇權。
有些產婦後會有很嚴重的痔瘡,但是家人不在乎,依然是逼著吃大魚大肉,絲毫不顧及肛裂的危險。
反而是為了下奶無所不用其極。
有位很虛弱的媽媽,就被餵油膩的豬腳湯。
產婦實在喝不下,過了幾分鐘,就聽到一家人圍著她說:
「你不吃就沒辦法產奶,你怎麼做媽媽的啊。」「怎麼別人家生個孩子都沒事,就你矯情。」
產婦委屈的哭了,但依然擺脫不了喝湯的命運。
生完孩子的女人不需要關心,只需要服從命令。
不僅如此,更讓產婦崩潰的,是餵奶時,七大姑八大姨圍著拍照拍視頻,然後發到各種家族群裡、朋友圈裡。
沒有人關心產婦是否暴露了敏感部位,一個餵奶的工具人有什麼可藏的?
就是這種沒有人性的思想,讓很多女性情緒崩潰,逐漸演變為抑鬱。
《新生日記》中的新手媽媽王斯然,在給寶寶餵奶時,就因為被圍觀情緒崩潰。
自她生產後,家人總是圍著她聊天或看她餵奶。
即使她知道,家人並沒有惡意,可她仍然無法接受,只想要大家離遠一點。
因為這種沒有邊界的關係,讓她像動物園裡被觀看的動物。
這幾句話,說出了無數媽媽的心聲:
「像動物,真的,這種感受太真實了。」
甚至有無數媽媽寫出了曾經最難堪的一幕:
「餵奶的時候,婆婆的眼睛恨不得貼在我胸上」
更有甚者,直接生拉硬拽,看著媽媽餵孩子。
有一位媽媽是這樣總結哺乳孩子後的自己:
「從在醫院生到娃一歲都感覺自己像個動物,再一點點穿上人的外衣。」
而這些,都是最普通最常見的育兒生活。
哺乳期的媽媽沒有尊嚴,因為她們現在就是餵養孩子的奶牛。
尊嚴徹底喪失,是從生完孩子後開始的,多麼諷刺,多麼悲涼,多麼難堪。
當了媽的女人竟然都成了被撕碎尊嚴的勇士。
被為難的媽媽們,都躲在廁所裡
如果說,家人的圍觀讓媽媽們難過,那外人的不理解,更讓媽媽們崩潰。
廣州地鐵上,一位媽媽不忍孩子大聲啼哭,無奈之下當眾哺乳。
這一幕被人偷拍下來後發到網上大聲斥責。
」當中漏胸給孩子餵奶,真是不要臉。」
都已經21世紀了,竟然還有人覺得當眾哺乳是傷風敗俗。
這些人不抨擊偷拍者,反而是辱罵這位母親。
很難想像,那些新手媽媽們看到這樣的言論會怎樣想自己。
關於如何餵孩子,很多所謂的「道德標杆」說:
可以把孩子餵飽再出門、可以用哺乳衣遮住孩子、可以去母嬰室。
可現實是,孩子是活的,隨時會餓,餓了就會哭,根本不管場合,選擇母乳餵養的媽媽,不惜把自己變成移動糧倉隨時提供補給。
而哺乳衣有很大的弊端,不能提供良好的通風情況、也沒辦法隨時觀察孩子嗆奶的情況。
如若天氣熱,悶著孩子餵奶,不出幾分鐘便是滿頭大汗,脫水也是風險。
事關孩子安危,如果你是媽媽,你會怎麼抉擇?
所以少說風涼話,如果做不到尊重,那就請閉眼。
至於母嬰室,都想去,可是哪裡有呢?
據《中國城市母嬰室白皮書》反映:
一線城市以北上廣深為例:2207 個哺乳媽媽,排隊等 1間母嬰室。
而二線及以下級別城市,平均母嬰室數量不足10間。
僅存的母嬰室,除了設備簡陋衛生狀況堪憂的之外,剩下的會被大量佔用,讓母嬰室形同虛設。
有這樣一則新聞,
鄭女士帶寶寶想去母嬰室餵奶,等了半個小時還不開門。
好不容易門開了,出來的都是年輕的小姑娘,在母嬰室化妝、弄頭髮、換衣服。
有一些實在等不及的媽媽選擇去衛生間喂。
但是你能想像坐在馬桶上、讓孩子聞著臭味吃東西的場景麼?
這種狼狽不堪的哺乳,尊嚴喪盡。
母乳餵養能給孩子最好的健康,但是媽媽的尊嚴又有誰來守護呢?
沒錢的女人,也沒臉
對剛生育完的媽媽來說,還有一件難事,就是經濟問題。
眾所周知,養育一個孩子有多費錢。
從吃到穿那天花錢如流水。
如果一些媽媽手裡有些存款還好些,至少能夠自己做主買什麼。
但是那些沒有存款的媽媽,活得如履薄冰。
知乎上有個新手媽媽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剛生完孩子,奶粉錢、尿布錢都是用自己辭職前攢的工資支付。
但是這些錢撐不了太久,隨後孩子爸爸開始買奶粉、尿布等亂七八糟的東西。
但是他悄悄把孩子日用品的品牌換成了廉價的。
孩子用完質量不好的紙尿布開始紅屁股。
孩子爸爸卻說:
「就是你慣的,剛開始用質量一般的不就好了。」「你知道買貴的多費錢麼,別人家孩子都能用,怎麼就他不能用。」
我們兩個為了這件事吵了無數次。
最嚴重的一次,他說了我至今沒辦法接受的一句話:
「你又不掙錢,還花錢如流水,哪個女人跟你一樣敗家?」
原來沒收入的媽媽,地位真的如此不堪。
很多人都說,當媽後當不當全職太太全是自己的選擇,好或不好都得自己擔著。
可事實上,很多全職媽媽真的是迫不得已。
2016 年上半年國家衛計委對多個城市進行調查。
被調查的全職媽媽中,近 1/3 是因為孩子無人照料被迫辭職。
很多人都說,沒人照料孩子才選擇全職媽媽這都是藉口。
但只有當了媽的人才會懂,保姆虐待孩子是連想都覺得恐怖的事。
怎麼敢放心像賭博一樣博孩子健康無憂?
就算自己辛苦,也要全職帶孩子,這大概是每個全職媽媽的心聲吧。
但全職媽媽,也不是想像中那麼美好。
就像《蠟筆小新》中,媽媽美伢的早晨永遠是這樣的。
天沒亮就第一個起床、做飯打掃、叫老公起床、給孩子穿衣洗漱。
爸爸吃完早飯拿起公文包頭也不回地去公司上班。
媽媽還要騎車帶著女兒、兒子追沒趕上的校車。
結束完早上的忙碌,才發現自己飯都沒吃一口,就要準備女兒的午餐。
這樣的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在大多數丈夫眼裡,全職媽媽不過就是收拾收拾屋子,做做飯,看看孩子,生活十分悠閒。
就是這種不被理解、不被肯定、不被尊重才讓全職媽媽們加倍痛苦。
她們也曾是可愛的小女孩兒
很多媽媽們會發現,有了孩子、辭職後,可以逛街、聊天喝下午茶的姐妹在逐漸消失。
這些萎縮掉的朋友圈,是女人失去自我的標籤。
所以選擇重返職場,成了每個媽媽都想做的事情。
而那些重新回歸職場的媽媽們,卻為此付出了雙倍的努力,家庭事業兼顧,一刻都不敢鬆懈。
如果工作沒做好,老闆會說:
「工作再做成這樣,就直接回家到孩子吧。」
如果孩子病了,又會被家人責怪:
「連孩子都帶不好,還去上什麼班?」
「你根本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
正如電影《找到你》中說的一樣:
這個時代對女人要求很高,如果你選擇成為一個職場女性,會有人說你不顧家庭,是個糟糕的媽媽。如果你選擇成為一個全職媽媽,又有人會覺得生兒育女是女人應盡的本分,不算是一個職業。
要成為職場女人和合格媽媽,真的太難了。
都說「為母則剛」,所有人都把媽媽捧上了「神壇」的位置,都沒人在乎她內心的感受。
這種家庭和社會的撕裂感,能讓一個女人自我懷疑甚至崩潰。
知乎曾有個問題:當媽的女人,生活到底有苦?
其中一條直擊靈魂深處:
「沒工作三年了,感覺已經被世界拋棄。凌晨三點醒了,生孩子後就容易起夜,躺在靜靜的夜裡,不知不覺已淚流滿面。多希望有人為我擦去眼淚,但是沒有,父母老了,孩子大了,愛人冷了。多想有人抱我一下,但是沒有,很早之前就沒有了。」
她們也曾憧憬美好自由的未來,但卻被家庭禁錮了翅膀。
原來,那些無堅不摧的媽媽,曾經也是什麼都不懂的小女孩啊。
如果可以,請抱抱那些已為人母的女孩兒。
告訴她們,我們愛你,也請你好好愛自己。
【寫在最後】
希望這個世界,對生育後的媽媽,能多一些寬容、理解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