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8路保障重點商超配送的5臺車已經到達漢口北四季美蔬菜批發市場……」「724路安排的5臺早班車已經開始裝貨……」3月2日7點30分,當宅在家的市民剛從睡夢中醒來時,武漢公交的重點商超配送車隊隊員們已經開啟「起早貪黑」的模式,加緊全市生活物資的保障輸運。
武漢,有這樣一群「硬核」的公交人,他們勇敢的出徵、奮戰、堅守、再戰鬥!手握方向盤的他們,不僅僅是駕駛員,更是擺渡人、守護者、搬運工,是市民身邊真實可觸摸的溫情。
他們是生命擺渡人 用堅守照亮醫護人員的歸途
「誰願意參加黨員突擊隊,負責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一看到群裡的消息,739路駕駛員聶三華第一時間報了名。為了家人安全,當過兵的他捲起一套行軍被,就一頭扎進了車隊裡。聶三華每天從酒店到醫院大概20分鐘車程,兩輛車每天跑8個來回,每每看到車上那些忙碌一天疲憊的的醫護人員,他都很是感慨,「有一次收末班車時,上來五個醫護人員,從後視鏡裡看,他們一上車就靠著椅背睡著了。一路上我都不知道該怎麼開車了,開快了怕把他們顛醒,開慢又怕耽誤他們的時間,真是心疼他們。」他這樣跟同事說。每到醫護人員的下班時間,聶三華總是站在路邊「吆喝」,擔心醫護人員上錯車。這讓醫護人員非常感動,「每天聶師傅都是按時按點接送我們,發車前都會多問一句,還有沒有人要坐車。抗擊疫情是醫務人員的職責所在,但他完全可以選擇不出現在這裡。」
和聶三華一樣同為擺渡人的,還有H39路的女司機王金蘭。她24小時待命,白天黑夜連軸轉,馳援方艙醫院,接送援漢醫療隊員上下班,在一趟趟的出車任務中彰顯女漢子本色。王金蘭今年33歲,丈夫是一名海員,自疫情發生到現在,一直在外未能回家。從接到運輸任務開始,王金蘭就將10歲的兒子交給了婆婆,自己搬到了離線路始發站更近的娘家。從酒店到武漢客廳放艙醫院的往返距離是35公裡,王金蘭覺得,這35公裡,是責任,更是一種幸福!從2月6日至9日是王金蘭24小時連軸轉的4天,這4天她和線路上的17位同事共出車140餘次,運送山東、福建等7個醫療團隊共計2200人次。
自1月23日全市公共運輸運行全部停擺以來,市公交集團3000餘名職工甘當「逆行者」,深入戰疫最前線,全力以赴保障醫務工作者和城市一線工作人員應急出行。
他們是社區守護神 用溫情看護一方居民
「王微同志真讓人感動,她在大雪中為社區的產婦來回奔波摔倒骨折,我特別痛心」。2月15日晚,常青花園第三社區黨支部書記白宓對到醫院看望王微的公交四公司領導說道。
今年51歲的王微是一名有著24年黨齡的老黨員。2月初,她主動向所在常青花園第三社區報導,每天和社區工作人員一起走家串戶。2月15日凌晨,王微負責的社區居民張女士即將生產,她得知後立即護送產婦前往同濟醫院。安頓好張女士,王微又返回她家為其整理生活用品,隨後馬不停蹄聯繫社區網格員一起辦理住院手續。15日的下午,武漢正是風雪交加之時,王微在來回奔波中,不慎摔倒在醫院門口,動彈不得。經診斷王微右腿臏骨和脛骨骨折,需要臥床半年才能完全康復。與此同時,社區傳來好消息,張女士在下午3點20分順利產下一名5斤2兩的男嬰,母子平安。聽到這個消息,躺在病床上的王微欣慰的笑了,對於她來說,能夠在風雪中守護新生,一切都值了。
在武漢公交集團,還有1100餘名像王微這樣奮戰在社區戰疫一線的「逆行者」,他們下沉到市內13個城區,133個街道的396個社區,配合開展衛生消殺、秩序維護、物資搬運、送菜上門、測量體溫、防疫宣傳等工作,為社區居民築起了一道紅色防線。
他們是疫情中的「多面手」 用熱心捍衛江城平安
「感謝您們來武漢啊!」2020年2月18日,對於39歲的孫建來說,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從這天開始,每晚他都要前往漢陽王家灣如家酒店充當服務員,而服務對象是88名遠道而來的客人——內蒙古援漢醫療隊員。連續10天,孫建每天開車為醫護人員託運醫用防護服、紫外線燈等急用物資,還要和酒店工作人員一同對酒店公共走道、房間進行保潔消毒。
孫建的本職工作是武漢公交站務公司收費員,除了酒店服務員外,在防疫期間,他是十足的「多面手」,做過居住小區的志願者,每天接打幾百個電話幫助居民解憂;當過國博中心的「搬運工」,和同事們一起平均每人每天轉運4000餘箱重約54噸的物資;幹過業餘「網格員」,協助社區工作人員進行衛生消殺、防疫宣傳、秩序維護及物資發放。同事們笑稱孫建是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可孫建卻說,和同事們相比他做的不算什麼。看到單位裡的戰友們有的24小時值守場站,有的參加轉運任務30多天未歸家,還有的女同志擼起袖子就往倉庫裡衝,他說能與這些真正的「戰士們」並肩作戰,他無比自豪。
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義無反顧站出來的公交人還有很多,他們扛起一份責任,用閃閃發亮的車燈照亮城市的夜空,用轟鳴運轉的車輪喚醒寂靜的街道。平凡而偉大的他們,使我們堅信:病毒終將被擊退,春暖花開會有時!(李立、陳林華、魯娟、陳祺民、康先軍、徐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