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歷史名人館陳列的破山塑像
破山(1597-1666年),俗姓蹇,名棟宇,法名海明,祖籍明四川大竹,後流寓梁山(今重慶市梁平區)。他是明末清初我國著名的佛門巨匠、詩人、書法家、禪宗大師,西南禪宗祖庭雙桂堂的開山祖師,在我國西南地區的佛教傳承中擁有巨大的影響力,被尊為「古佛出世」「小釋迦」。
少小向佛 尋師問道
破山出身於豪門世家,是明初五朝重臣忠定公蹇義的後裔。他出生時,家族已經敗落,父母為其取名「棟宇」,就是希望他日後「光耀門庭,重振家聲」。他7歲時偶聽鄰人誦佛,才開口說話。第二年進入鄉校讀書,卻「不以詩書為事」「自此恆覓佛書」。
19歲時他外出雲遊,在一小廟壁間偶見志公禪師勸世歌而頓悟,「予讀至身世皆空處,不覺墮淚」,將從前恩愛等事,一時冰解,遂到大竹佛恩寺出家,由大持和尚為其命名「海明」。一年後,為尋求大法,他背負行囊,孤身出蜀,來到他嚮往已久的聖地——黃梅破頭山(位於今湖北省荊州市,乃六祖慧能求法得道之處)攻讀佛教典籍。3年後,海明熟讀各種佛門要典、古人語錄,卻遭遇思緒不暢的痛苦。為解決學問不通,「所疑所礙者」,他「以七日為期,刻期取證」。至閉關最後一天,他發誓:「悟不悟,性命在今日了!」當日午後,他信步舉足,墜於懸崖之下,將腳跌傷,豁然開悟。從此,他便有了「破山」這個法號,不知是為了紀念破頭山三年學法的經歷,還是調侃自己破壁落山的舉動。
離開破頭山的破山,一路向東,遍訪耆宿,後至金粟(位於浙江省海鹽縣),拜在密雲圓悟禪師座下。在金粟山上,破山時時追隨密雲左右,無論上堂、坐禪、賞月,還是頌眾普請,朝夕問道,機鋒往來,受益頗多。1628年,破山準備回歸巴蜀,密雲遂書「曹溪正脈來源」相付,作為破山回蜀傳法的憑據。至此,破山繼五峰如學、漢月法藏之後,成為密雲的第三位嗣法弟子。
開宗立派 佛度眾生
1632年年末,破山由浙還蜀,在川東萬縣(今重慶市萬州區)稍作停留,隨後來到梁山,並與梁山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1633年始,破山在梁山的萬峰山太平寺廣納門徒,傳播禪法。破山傳法風格與其師密雲一脈相承,或充滿玄言妙語,或直白如俚語村言,機鋒往來,棒喝相應。在短短的時間裡,四川佛門就為之震動,「蜀人久未響此音,師一演唱,有志正因之士,遠近趨風」。在萬峰山基礎穩定、運轉正常後,破山數次雲遊川東各地,先後主持梁山中慶寺、開縣(今重慶市開州區)棲寧寺、渠縣(今四川省渠縣)祥符寺、江安(今四川省江安縣)蟠龍寺等道場,所到之處,「僧侶雲臻,緇素馳逐」。破山儼然已成「一代宗盟」。
明末清初,災荒不斷,烽煙四起,民不聊生。戰亂期間,破山為避免生靈塗炭,宣傳的種種理論「皆以不殺為至德」,甚至「破戒止殺」。1650年,受涪陵總兵李佔春的邀請,破山來到涪陵,看見軍營中殺戮太甚,勸誡說:「上天有好生之德,你們何必要濫殺無辜呢?」李佔春卻說:「要我不殺人,除非公吃肉。」為此,破山以一個佛門高僧的身份公然開齋喝酒吃肉,這讓李佔春非常震撼,下令「不許誤殺一人」。此事在《梁山縣誌》《四川通志》《流寇志》等諸多史料中皆有記載,民間更是廣為流傳。破山勸人止殺,讓正統的官僚貴族和非正統的流賊草寇,都成為他的信徒。
建雙桂堂 大道圓滿
1653年,破山在梁山創建雙桂禪院,建立雙桂法派。雙桂法派以「養育賢才,陶鑄後學,繼往開來」為宗旨,破山招賢弘教,直接嗣法弟子87人,受其法禮教化者不計其數。這些法子法孫往來於西南各處及陝、楚、閩、湘等地,分化四方,中興佛法,大振雙桂道風,使西南佛法迅速興盛,雙桂堂遂成為西南禪宗祖庭。《中華佛教二千年》說:到了「民國時期,雙桂堂以它宏偉的規模,莊嚴的殿堂,豐富的藏經,獨特的雕塑,被列為蜀中叢林之首」。
破山晚年寓身雙桂法堂,著力於佛法與禪學的圓融、義理與參學的圓融、念佛與禪悟的圓融、持戒與破執的圓融,或聚眾說法,或領眾燻修,或帶頭普請。這時期破山的傳法呈開放態勢,強調「內外典籍,貴以貫通」,加上數十年生活的磨礪、學問的積累、佛法的修煉,逐漸達到禪、淨、教、戒的統一。
破山不僅佛學造詣博大精深,在詩歌創作和書法方面也頗有成就。破山在50餘年的筆墨生涯中,存詩1300餘首,自題詩集《雙桂草》。他的書法多以自作詩句和佛偈文辭為內容,一氣呵成,渾樸超然。書法大師啟功先生有詩讚曰:「憨山清後破山明,五百年來見幾曾。筆法晉唐元莫二,當機文董不如僧。」
破山在巴蜀傳禪30餘年,創立雙桂法派,使巴蜀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的佛教「興盛到歷史的頂點」,成為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的「最後活躍及其終結」的代表性人物。
原標題:宗教歷史名人(四):破山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