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脈通整理報導,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在疾病綜合管理的診療理念下,內分泌科醫生也經常會處方降壓藥,但對於此類藥物的認識可能存在不足,尤其是在不良反應和處理方面。近日,於第31屆長城心臟病學會議(GW-ICC 2020)虛擬會議上,來自中國科學院阜外醫院的黨愛民教授為我們詳細介紹了各類降壓藥物的常見不良反應和使用注意事項,我們一起來學習。
利尿劑
1.電解質素亂
低鉀血症:鉀消耗、低鉀血症的程度與利尿劑的劑量直接相關,主要症狀是四肢無力;高劑量利尿劑相關的低鉀血症可誘發致命性心律失常,增加原發性心臟停搏的風險,特別是合併洋地黃治療或心電不穩定的患者,即使是無症狀的低鉀血症也可能導致慢性殘疾和死亡。
低鈉血症:約30%的患者在長期服用利尿劑後會出現低血鈉症狀,長期服用噻嗪類藥物時患者低血鈉症的發生率增高5倍。主要表現為噁心、嘔吐、全身不適、眩暈、嗜睡、思維混亂、多尿、少尿甚至無尿等,影響低血鈉的因素還包括年齡、體重指數及腎小球濾過率等。
處理:及時補充氯化鉀,監測血鉀、鈉、維持水與電解質平衡,尤其是老年人等高危人群。利尿劑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或血管緊張素受體抑制劑(ARB)同時使用則可減少低鉀血症等不良反應的發生。
2.血糖升高
較大劑量並長期用藥使血糖升高,增加糖尿病風險,可能與低血鉀增加、胰島素抵抗及高胰島素血症有關;
小劑量服用利尿劑不影響糖代謝。
處理:補鉀,避免大劑量長期使用利尿劑。
3.高尿酸血症
服用利尿劑後,因血容量減少,近曲小管重吸收減弱,有些患者短期內血尿酸輕度升高,但小劑量長期治療大多可恢復正常,一般不引起痛風,但原有痛風患者則可能誘發痛風發作;
高尿酸血症慎用、痛風患者最好不用利尿劑。
4.腎功能不全
利尿劑會直接或間接引起腎臟血流動力學改變,導致腎血流灌注量減少、腎小球濾過率降低,甚至可能導致腎小管壞死;
當高血壓合併中重度腎功能不全時禁用噻嗪類利尿劑,此時可用呋塞米代替;
吲達帕胺禁用於對磺胺類藥物過敏者,其緩釋劑不良反應較少。
處理:應用小劑量的利尿劑可避免大多數不良反應或使不良反應程度減輕。
β受體阻滯劑
1.心動過緩
隨著劑量增加,心率減緩,並可發生傳導阻滯,甚至心搏停止。
處理:用藥後出現明顯的竇房阻滯或竇性停搏,應考慮停用β受體阻滯劑或減量;若出現Ⅱ度或Ⅱ度以上的房室傳導阻滯應停用。
此外,高血壓合併心率增快,首選兼有減慢心率作用的降壓藥β受體阻滯劑,推薦β1選擇性受體阻滯劑,如美託洛爾或比索洛爾
2.支氣管痙攣
非選擇性的β受體阻滯劑可阻斷支氣管平滑肌上的β2受體,使支氣管平滑肌收縮、呼吸道阻力增加,這種作用對正常人的影響較小,但對哮喘者影響較大,可能誘發甚至加重哮喘發作,故禁用於支氣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
3.中樞神經系統症狀
美託洛爾因具脂溶性,口服吸收後易透過血腦屏障,腦脊液濃度為血漿濃度的70%,可表現為明顯嗜睡、厭食、抑鬱等精神症狀,可改服水溶性的阿替洛爾治療,口服吸收後腦內濃度僅為血漿濃度的20%。
4.心功能不全
由於β受體阻潛劑具有負性肌力的作用,可誘發心力衰竭,故禁用於高血壓心臟病伴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者,換用利尿劑治療既可降壓又可緩解心力衰竭。
5.對血糖的影響
β受體阻滯劑可拮抗肝糖原的分解,有升高血糖的傾向;也可因周圍血管收縮,骨骼肌灌注減少,導致胰島素敏感性減弱,易出現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在應用β受體阻滯劑後,會掩蓋常見的低血糖症狀(除了出汗),且發生低血糖後不能很快恢復。故糖尿病患者或低血糖患者應慎用。
6.撤藥症候群
突然停用時出現交感神經興奮,血壓迅速恢復到治療前水平,甚至更高,稱為反跳性高血壓,還可出現心動過速、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表現。少數患者在長期應用後停藥可出現心肌耗氧量增加及血小板聚集現象,多在停藥2~7天內發作;
β受體阻滯劑用於嗜鉻細胞瘤患者,偶可使血壓異常升高。
處理:不隨意停藥,如發現血壓反跳現象可立即復用所停藥物以緩解症狀,同時加用其他降壓藥物,待血壓穩定後再逐漸停藥。
停藥注意事項:停用β受體阻滯劑應逐步撤藥,整個過程至少2周,每2~3日劑量減半,停藥前最後的劑量至少給4日,若出現症狀,建議更緩慢地撤藥。對於高血壓合併冠心病的患者,如需停藥應逐漸減量並給予適當的擴張冠狀動脈治療。
鈣通道阻滯劑(CCB)
1.臉紅、頭痛、頭昏
由頭部血管擴張引起,在繼續服藥1~2周後可減輕消失。
2.交感活性增強
短效CCB製劑易引起反射性交感活性增強,使心率加快、心肌氧耗量增多,出現心悸等。
處理:應儘量使用長效製劑。長效製劑降壓平穩、持久有效,同時不良反應小,患者耐受性好,依從性高。
3.踝部水腫
少數敏感人群在服藥較長時間後由於動脈擴張出現踝部水腫,一般較輕微,但也有的較明顯,且不易自行消退。
處理:當水腫嚴重且長時間不能緩解時可以換用其他降壓藥;如仍需使用,可加小劑量利尿劑,並且儘量抬高腿部,水腫會減輕或消退。
4.牙齦增生
大多發生在用藥後1~2年內,停藥1~2個月可自行消退。硝苯地平聯用其他可引起牙齦增生(如環孢素)的藥物時需注意。
5.抑制心臟收縮或傳導功能
非二氫吡啶類CCB常見不良反應包括抑制心臟收縮和傳導功能,二度至三度房室阻滯;心衰患者禁用。
ACEI/ARB
1.刺激性乾咳
ACEI最常見的不良反應,可能與體內緩激肽增多有關,咳嗽常出現在服藥後3~6周,藥物在體內代謝後,引起緩激肽堆積,刺激咽部和支氣管黏膜,咳嗽的嚴重程度可變。
處理:咳嗽不嚴重的受者應鼓勵繼續使用,部分患者症狀會自行消失,如咳嗽持續、劇烈者需停藥,1~3周便可消失或可換用ARB類藥物。
2.高鉀血症
少數患者用藥後血鉀輕度升高,但不會引起嚴重高鉀血症,在高血壓合併腎功能不全或雙側腎動脈狹窄的患者則可引起重度高鉀血症而發生嚴重後果。
處理:定期監測血鉀水平,給予低鉀飲食或利尿劑,如果血鉀≥5.5mmol/L應停用ACEI類藥物。除低鉀血症外,ACEI不可與氯化鉀和保鉀利尿劑螺內酯同時應用。
3.首劑低血壓
常見於口服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的藥物。特別是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RAS)激活明顯的患者發生早期低血壓反應的可能性更大。這些患者往往有顯著的低鈉血症(血鈉
處理:只要沒有明顯體液瀦留現象,可減少服用利尿劑的劑量以減少對RAS的依賴性。
4.急性腎衰竭
ACEI/ARB所致的急性腎衰竭與AngⅡ生成抑制有關。ACEI擴張出球小動脈的作用大於入球小動脈,使腎小球內壓降低,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血肌酐(Scr)升高。嚴重脫水、應用利尿劑或非甾體消炎藥、伴有嚴重心力衰竭或動脈粥樣硬化的老年患者以及腎動脈狹窄患者較易發生急性腎衰竭。
處理:及時減藥或暫停用藥,並及時就醫檢查腎功能變化。許多患者在去除危險因素後仍可恢復用藥。由於ACEI/ARB可以顯著降低雙側腎動脈狹窄和孤立腎腎動脈狹窄的腎臟灌注,在這些患者中通常嚴禁使用這些藥物。
5.血管性水腫
多見於首次用藥或治療最初24h內,嚴重者可危及生命。部分患者改用ARB後不再出現症狀,但有的患者應用ARB時也會出現這一症狀。有既往血管性水腫史的患者慎用此類藥物。